登陆注册
18576600000023

第23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2)

在先秦之时,已经出现了谶书——一种带有应验性的语言或隐语。汉代出现了与“经书”相傍而行的“纬书”,它是宗教神学、阴阳五行说与儒家经义相结合的庞杂学术体系。为了强化其影响力,纬书中有大量的预言是假借“圣人”之口说出的,在解经时更是大量引用谶语作为立论的根据。因此,汉代的谶、纬,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汉人对谶纬起源的讨论,可以消除宗教化儒学制造的迷雾。汉代的学者桓谭、张衡、王充认为,谶纬起源于西汉后期,道出了方士化儒生托作谶纬的底细。

谶纬的内容相当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灾异感应、神仙方术、风土人情、经籍训诂等,但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谶语符命部分,即预言政权兴衰和统治者命运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它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

●何谓“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内容。他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见,致良知在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

“良知”的概念来源于《孟子》一书。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在《传习录》一书中所使用的“良知”概念是承接孟子的“良知”概念而来的。《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当时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他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里的关键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宋明儒家将知识分成怎样的类别?

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此分别起于宋朝儒家思想家张载,以后成为宋明儒学的共识。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见闻之知”指我们日常所学习的知识,这种知识靠经验的日积月累而获得;“德性之知”指对于事物根本性的认识,这种认识靠反省、体悟而获得。

在我们了解“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别后,就知古人所提倡“半天读书,半天静坐”的深刻意义。“半天读书”,实际上是为了增加、积累“见闻之知”,同时,也为直觉、顿悟创造有利条件;而“半天静坐”,则主要是为获得“德性之知”。当然,有时也可借此消化、理解由见闻而获得的知识,使之化为智慧。在这两类知识中,古人比较重视“德性之知”,重视智慧,所以,也多倡导“主静说”。例如,三国时诸葛亮说,“宁静以致远,澹泊以明志”;禅宗以达摩面壁为例,倡导禅定。儒教、禅宗虽然求静的目的不同,但都认为静是获得大智慧的重要途径。日本电视剧《一休小和尚》,就是这种主张通俗而又艺术的表达。一休和尚每当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要静坐,坐禅一下,然后,忽然开悟,大叫“有了”。其想出的办法,虽出乎人之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或不悖情理。一休的静坐就是佛教提倡的禅定,一休的智慧实际就是由禅定而获得的智慧。总之,在古代,不论是儒、佛、道,都强调静的作用,都认为只有入静才能获得大智慧。应该说,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人留下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什么是“天地之性”?什么是“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中国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天地之性的最初含义,系指自然界的本性。后来“天地之性”又混同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有了人性论的意义。汉代王充说,“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这是指天地所赋予人的善恶本性。

张载认为,人性有两层,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禀太虚之气而成,太虚之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先天的本性,也是善的来源。天地之性对于人来说是好的。“气质之性”指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气质之性对外物有所追求,张载又称为“攻取之性”。他说:“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它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主张改变“气质之性”,回到“天地之性”,他说,虽然“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气质恶者,学即能移”,通过学习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欲,“使动作皆中礼”,则能“变化气质,从而恢复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张载以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把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宋明理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极力推崇张载的人性论思想,亦用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概念来解决人性论的问题,“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他与张载的不同之处是,从理气关系论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天地之性即是理,纯粹至善,气质之性受气禀所限,是恶的来源。气禀不同,性亦不同,如明珠掉进水中,水有清浊,性有善恶。

●“理一分殊”的含义是什么?传承如何?

“一理”与“万物”的关系,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这个问题源于唐代佛教华严宗和禅宗。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从中发挥万物同属一气的观点。程颐把张载的上述思想概括为“理一分殊”。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然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一的体现。他说:“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知其理一,所以为仁,便可以推己及人;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故爱必从亲人开始。朱熹又把总天地万物之理,说成太极。太极便是最根本的理,理一分殊就是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明代的罗钦顺改造了朱熹的理一分殊说,认为理一存在于分殊之中,即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中,这种认识接触到了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关系。王夫之揭示朱熹以月印万川喻理一分殊的矛盾,认为理一既可分殊,就不再是理一;理既是全面,就谈不上分殊。王夫之从本末、大小关系上论述了理一分殊。他认为,万物之大原惟天地,如由一向万,本大为一,即理一;末小而万,便是分殊。这包含着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同时,由于王夫之把被朱熹颠倒了的理气关系又颠倒过来,使理成为气的理,认为“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从而把理一分殊建立在了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谁提出了“知行合一”?其有什么含义?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在王阳明看来,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由此,王阳明得出结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观念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意识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意识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则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朱熹的理学的,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道家

●何谓“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核心词汇是“道”。何谓“道”?老子说,道是化生万物的源泉,无法定义,无法规定,更无法言说。道一旦进入语言,就不是道了。正因为此,老子从来不说“道是什么”,而仅仅说“道像什么”。《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母”和“大”都是“道”的比喻,暗示其是宇宙万物最大的根本。

从“道”这个字的字型上来看,它是由“辶”和“首”两部分组成的。“辶”,读作chuò,同“辵”,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而“首”表示的是人的“头”。如此一来,“道”的原始意义无非是:一个头形的东西经由之走出的通道。看来,“道”并非人之行走的道理,而是一幅颇为生动逼真的胎儿娩出图。由此,后人推测,“道”的原初意义有两项:一、女人和雌兽的生殖器,即阴道,取其名词。二、导引,取其动词。而老子的“道”可能恰恰是取其两义,既是指孕育万物的“母体”,又指孕育万物的“生”的过程。前者为“道”,后者为“德”,所谓“道德”,即是由此而来。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过是由微见著,将之视为了天地运行流转的奥秘所在。正因为此,老子一方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方面又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的“无为”,我们不能理解为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这绝对是对老子哲学极其庸俗的理解。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大道,相时顺势,而反对强制的“人为”。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无不为”是和“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既然“无为”是顺应天地大道,那么自然就能无不为。越是有为,越是无所为。正如佛家的妙语:“无心恰恰用,有心恰恰无。”

老子主张“有无相生”,即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的。他尤其强调有生于无的方面。他也举了一些例子,譬如一个房子,要凿出门和窗子这些虚空的地方来,才能发挥房子的作用。一个器皿,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发挥容器的作用。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有所带给人的便利,是因为无在那里发挥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理论。当时一般的看法,认为治理国家总是需要一些积极的办法,或者用德,或者用刑。这都是有为,属于比较刚强的做法,因为它是先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子,然后将其强加于人。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道理,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这是比较柔弱的做法,其核心是主张君主要持守虚静之道,顺应和因循百姓的自然。老子认为,君主无为的话,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收到“有为”想达到却又达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描画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是道家学派的一种社会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交往,没有情感,没有欲望,当然也没有进步的社会。在西方,18世纪的哲学家卢梭也向往这样的社会。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但不能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为,所谓的进步和发展都有代价,对于人类来说,是不是赚到了,只有上帝知道。

●“内圣外王”出自哪?有什么含义?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道家如何理解“美”?

“天籁之音”,表达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在老庄看来,美的出现,仍然在于“无为”。无为,会让世界在功能和实用的捆绑中挣脱出来,恢复其丰富多彩的本性;无为,更能让人心在道德、伦理、情感等人文修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进入空灵的状态。正所谓“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曾通过“天籁”“地籁”“人籁”的比较进行了生动的佐证。所谓“天籁”,就是自然界自身发出的各种声响,比如风声、水声、鸟声……属于“天籁”的声音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的像人的鼾声,有的象动物的吼声,有的声音根本无法比拟,原始而丰富,无论多么高明的乐官,无论多么精巧的乐器,都演奏不出来。它们之所以如此精妙,就在于它们都是无目的地发出来的声音,完全来自于天工造化。“地籁”就不行了,它是地表各物形成孔窍发出的声音,内容虽然仍然很丰富,但却再也不是“天地相参”的产物。“人籁”就更退化了,它是演奏者通过乐器演奏出来的,是人为强迫地发出的声音,不仅单调,而且贫乏。

●庄子所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同类推荐
  •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本书吸收了当代形式逻辑的新成果,又兼收了非形式逻辑的新观点,运用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通过一系列案例,对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作了通俗的讲解。
  • 荒谬的墙

    荒谬的墙

    关于智慧,关于理性,关于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关于自然,关于永恒,关于不停写作与拯救绝望……荒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加缪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撼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祉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近二十年发表,前后经过五次修订,是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很好的回答。
  • 爱灵魂自我教程

    爱灵魂自我教程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哲学的基础教程。爱的“理论”像水的化学式H2O,抽象、看不到尽头,但对于我们理解行为中的爱十分关键。“性”像灼热的水,持续的时候很美妙,却无法持久。“婚姻”犹如冰块,是爱的最稳定的呈现形式,却潜伏着丧失激情和活力的危险。“友谊”是爱的最普通、最高的表达,它像液态的水,时时变化却长久持续,又像河流蜿蜒穿行、回归大海,是爱的真正的目的地。全书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每周的课程后面都列出了八本书(“推荐读物”)和八个问题(“供深入思考/辩论的问题”)。全书末尾附有“术语表”。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那个深井冰大学

    那个深井冰大学

    我叫王不深,和女神一个姓,我今年高三毕业,然后收到了来自霍格沃茨的通知书……(划掉)王不深是名高三毕业狗,高考时由于某种不可抗力因素,她落榜了,可是她还是收到了大学通知书。东方学校,世界瑰宝,想成仙!去东方学校!学校里全是资深重度中二病和cos晚期患者,王不深来到学校没多久就碰见了一个把自己栽在池塘里假装是朵荷花长得超级好看的天使小孩,然后她看到带着白马头套前来给学生上课的不靠谱老师……再后来,王不深发现这所大学就是个神经病院,因为这里的人都有病!自带莲花清香的小孩被称为藕霸,老师每天都带着白马面具还自称是白龙马,高大健硕的金眸大帅比格斗老师说话一口一个俺,关键的关键是教导主任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在脑袋后面挂个光环发光,明明那个假装自己是个神仙的光环是可以取下来的,啊,还有那个小孩,你为啥就穿一个红肚兜?不害臊吗?王不深总觉得,这个神经病学园只有自己一个正常人可真是太凄惨了!
  • 郎君丶给本尊站住

    郎君丶给本尊站住

    呀,摔倒了!站起来呗。。。可是?为毛我是个桃子????还好还好,有个青梅竹马陪我“长”着。哇,好多仙女飞着啊,还有仙男。咿呀咿咿咿????我怎么要裂开了????这是闹啥子嘛!!!
  • 复仇公主的复仇记

    复仇公主的复仇记

    她,性格冷淡;她,是个吃货;她,可爱调皮。当她们遇上他们,又会怎样呢
  • 新世灵能物语

    新世灵能物语

    “新世界”天命尽矣!在前摄政王元天裂逝世之后,中央帝国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不堪和混乱:在北方,金水郡灾疫区的再爆发让其附近已经苟延残喘的异教徒们再次活跃了起来。而在南方,早已经心怀不轨的革新派们已经准备好了将帝都政府更头换面的打算......在海外,破碎不堪的旧神信仰国度准备趁“新世界”虚弱之时东山再起......在这个多灾多事的时代,一个由新人类控制的璀璨文明正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年近千禧,一个名为杜马的新人类孤儿在乱世之中长大。在“新世界”最不起眼的旮旯角落,他将踏出迈向世界舞台的那第一步......那时,他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杜马以为某些“代价”和“痛苦”就已经算人生之中的大折磨了。可是事实上,这些他所认为所谓的“大折磨”甚至连“开始”都算不上。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漫长故事。
  • 深渊皇族

    深渊皇族

    在迷雾中一步步解开,新时代的开始。王座的纷争,远古的王者,少年在深渊中开启光明的浩劫。传说的秘密终将暴露!
  • 呆萌女仆圈怀里

    呆萌女仆圈怀里

    几年前因为一场事故失去原本的记忆,使得夜笙笙变成了宫洛寒的贴身小女仆,宫洛寒:“夜笙笙,我累了,”夜笙笙立马跑来捶背,宫洛寒:“夜笙笙,我渴了”夜笙笙立马拿来水,他习惯了她的伺候,她的存在,当有一天,真相大白,她远离了她,他才知道她在他心里早已占有重要地位……
  • 堕仙路

    堕仙路

    戮凡百万,坠落凡尘。仙途渺茫,弃道开天。你是谁?我是洛凡尘,我已落凡尘!
  • 带着王爷发家致富抢江山

    带着王爷发家致富抢江山

    女主:沐亦玉男主:钟离炎重生的女主阴差阳错的嫁给了一个不受宠的穷王爷。本来两人一个是不喜接触女人,一个是恋爱小白。却对上眼了。女主的霸气在闷骚但不无用的男主面前却露不出来。两个人谈谈恋爱,挣挣银子,享受时光,本想做对神仙眷侣,却卷入了夺嫡的战争。看着婆婆的不受宠,却想起各种办法帮婆婆争宠。还得给自己找个后娘。本文很甜,很甜,很甜。一点都不虐。也很雷。慎入!某男:为夫是否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呢?某女:是的呀!妾身爱的就是夫君这自恋劲儿呢!某婆婆:玉儿啊,母妃跟你去王府待几日吧!某儿媳:不行,母妃您得独宠后宫啊!某婆婆:要怎么做?某儿媳:待儿臣细细道来......某女:爹啊,您给我找个后娘吧!某男:岳父啊,小婿认为玉儿说的对啊。某岳父羞红老脸点了点头!
  • 对不起宝贝,我爱你

    对不起宝贝,我爱你

    濮阳辰,他以为遇上她是自己生命中阳光,可是终究伤了她。当几年后再次的相遇,看见她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他才发现自己错过的太多。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