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0200000070

第70章 城坊篇——倾城倾国非传说(1)

●阿房宫只是个传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当今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然而历代文学作品中关于阿房宫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又有多少是出于文人墨客的发挥之笔,这些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要了解一个真实的阿房宫,修建这座宫殿的原因自然首需知晓。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以都城咸阳为首要建设目标,大兴土木,阿房宫就是秦始皇时期所筑宫殿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座。相传,秦始皇当年认为咸阳人口过于繁密,而且城中所建宫殿又十分狭小,因此他才在公元前212年下达命令,要求在渭河以南,故周都城镐、丰之间修建一座美轮美奂、大气磅礴的崭新殿宇——阿房宫。

至于这座华美壮丽的宫殿为何要称之为“阿房”,则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选言之成理的几种列举:一、“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是说这所宫殿距离咸阳很近,故取名阿房。二、据《汉书·贾山转》记载:“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可见,此宫殿是因为它坐落于大陵上而得其名。三、“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这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相关记载。所谓“四阿房广”,古来有蜿蜒曲回,婀娜盘旋之意。可见,据司马迁所载,阿房宫之所以为“阿房”二字,是根据宫殿曲径幽转的建筑风格来命名的。四、传说“秦始皇与阿房女”的故事,即秦王赢政与一名民间女子相爱,故修建阿房以作纪念。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贾山传》又说道:“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帏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这样计算开来,阿房宫南北长为115米,东西宽为690米,总面积大约为8万平方米,容万人所居是不在话下的。其实无论哪种记载,在历代文人的笔墨之下,阿房宫都是一座气势雄浑、规模宏大的建筑。然而其在文献中记载规模的庞大却又十分令人生疑。

多数古文献在提及阿房宫时都用“阿城”一词来代,据考古专家指出,所谓“阿城”,指的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阿房宫前殿的遗址。另有《长安志》中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这也与考古工作所证实的情况是一致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南部边缘未见夯筑土墙的遗迹,而其余东、西、北则各有夯筑土墙。再加上在前殿遗址上所见的东汉之后到宋代的遗迹,这些都充分地证明了我们所认识的阿房宫其实指的就是指阿房宫的前殿。因此,“阿房宫并未建成”这种说法在考古工作继续深入的近年来,日渐被人接受。

另据《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与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阿房宫被项羽用火焚毁的说法是矛盾的,因为这里提到的仅仅只是“秦宫”,而并未提及“阿房”。而且从对阿房宫前殿台基遗址的考察和挖掘来看,证实这里并没有任何火烧所残留下的痕迹,这就说明了之前流传的阿房宫在秦末被大火焚毁的说法是有误的。而且由前面所述阿房宫并未建成来看,项羽也根本无需烧掉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

那么,杜牧为什么要写《阿房宫赋》虚构历史呢?原来,在公元825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昏庸无道,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后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正像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所以,《阿房宫赋》的最后一句话才是他的真正用意: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否则只能落得“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殷墟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商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商朝晚期国都的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恒河南岸,即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大约有33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因王陵、宫殿、甲骨文以及青铜器等古物的出土而受到世界的瞩目。2006年7月8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7月13日,中国安阳的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被称为“商邑”、“大邑商”,古时也被称为“北蒙”。它在当今世界的闻名与甲骨文的发掘密不可分,最早要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甲骨文最早被人们称作“龙骨”,是当时农民在土地上耕作时发现的一种化为石块的骨片,后来将这些骨片卖与药店,并当作药品服用。直至1899年,一个叫王摊荣的金石学家发现了“龙骨”片上的玄机,他认定上面的图形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之后他不惜重金收购了京城药店中大部分“龙骨”。后来王懿荣将这些甲骨交与刘鹦研究,终于在20世纪初,刘鹗首次确证了甲骨文的年代,它是殷商人为了记录日常事件而篆刻于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

由于之前人们不知道这种骨片原来是珍贵的文物,大量的甲骨文就被当作良药食用,因此也损失了很多珍贵的史料;而且当时中国正值没落之际,战乱不断,外国列强的入侵也造成了大批甲骨文的流失。后来经过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至今被发掘的甲骨文已经达到15万片,总文字数达到将近5000,其中有2000多个单字已经被解读。虽然甲骨文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和水平,但是仍然有一些难解的谜团等待人们发掘。例如一些甲骨文字需要用几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那么在古老的殷商时期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篆刻技术?

甲骨文对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以及楷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而且保留了字形、字音、字义等最基本的方法,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其次,甲骨文中记载丰富,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例如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制,并且有了个、十、百、千、万等数字的概念;殷商人还可以准确地记录日食、月食等多种天文现象;我国现在依旧使用的农历纪年法也是对殷商时期出现的殷历法的沿用;此外,甲骨文所记载的一些推测和占卜活动,都能够体现殷人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最后,甲骨文内容(文字)与形式(骨片)的统一,更是一种美的呈现,对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甲骨文之外,殷墟的光环还源于其他文物的照翅。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殷墟出土了将近4000余件的青铜器物,甚至在后来还发掘出一个铸造青铜器皿的工厂。除了青铜器之外,玉器、石器以及原始瓷器也是数不胜数,精美绝伦。另有8000多座墓葬也是在殷墟之上被发掘,其规模之壮大,葬品之多,世界罕见;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都是殷墟的重要遗迹,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王陵以东出土的。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访殷墟之后所发出的感叹。的确如此,殷墟遗址有着无比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让古文献中关于殷墟的记载有了实际可考的对象,并且确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新框架。可以说,甲骨文的出土以及殷墟遗址的发掘,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更加光鲜照人、辉煌夺目。

●消逝的楼兰古国

1900年,瑞典的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的罗布泊考察。惊奇的是,他在寻觅水源的路途中居然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城,在后来发掘过程中又有大量的陶器、文字、钱币、丝织品等文物出土。之后经考证,此处即为史料中所记载的楼兰国,被发现时,它已经深埋在沙漠之中大约1500余年。

最早记载楼兰一国的是《史记》,其后《汉书·匈奴列传》对楼兰国也有描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古城形似正方,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它是西域36国中的一个小国家,其都城位于今夭新孤的罗布泊西北岸,约于公元前300年时建立。

楼兰古城盛极一时,然而真正令世界各地人士趋之若鹜和神往的却是它在1600年前神秘消失的原因。事实上,历史上兴起于塔里木盆地一带的所有古城,包括楼兰在内,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即公元4世纪,消失于茫茫沙海之中。那么,楼兰消失之谜究竟作何解释?

生态恶化说。与中原“黄肠题凑”相似,楼兰文明在繁盛之时也将大片树木砍伐,用来建造神秘而又意味深远的“太阳墓葬”。“太阳墓葬”外形奇幻而优美,壮观而不失神秘;它是由层层圆木相契而成,整个形状呈现出放射的状态,由细而粗,排列有序,酷似普照大地的太阳一般。由于树木被大量滥伐,再加上深处内地,其自然气候本来就干燥多风,水源缺乏,最终,这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沙漠逼近,楼兰人为了逃荒,远离家乡。

战争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的时代,而楼兰古城恰好又生存于此时,又逢其地理位置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楼兰国因此也成了各方都想霸占的战略要地。频繁的战争将楼兰文明一洗而尽,民不聊生,百姓苍茫,楼兰国最终向死亡的墓穴走去。

水源匮乏说。楼兰文明得益于塔里木河的流经,然而在东汉之后,由于河流中游的注滨河改道,楼兰国也因此丧失了主要的水源。虽然后来敦煌的锁勒率人竭力将注滨河水引入楼兰区域,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让楼兰摆脱断水的命运。

灾病说。疾病蔓延的速度超过了楼兰人逃命的步伐,很多人相信瘟疫致使是楼兰消失的最终原因。相传这种瘟疫就是可怕的“热窝子病”,一个地域只要有人感染了这种疾病,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必然会将灾难殃及几乎所有成员。楼兰古城的人民就遭遇了这场不幸。

1950年由穆舜英在新疆发掘的一具楼兰女尸为原本如梦一般的楼兰文明又盖上了一层面纱,楼兰文明更显得神秘莫测。试想,在当时怎样才能使一具尸体在3000年后还保存的那样完好?然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高僧法显在公元400年取经时经过楼兰,那时的楼兰古国已是一片苍凉。西域本属于干早之地,青藏高原的隆起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旱情,沙漠化程度逐渐严重。楼兰文明消失之因至今众家争论不休,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上述的几种原因都不可能单一地将一片辉煌在瞬间摧毁,楼兰古城更有可能是在几种外力的交合之下销声匿迹的。另外,人类的急功近利,对利益的驱逐也是导致楼兰消失的原因之一。

楼兰文明的消失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种遗憾,然而遗憾过后,人们又不得不加以反思。战争、干旱、气候变暖、瘟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现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存环境逐渐恶化。那么人们是否可以以楼兰为戒,对自身的行为加以适当的反省,以绝后患?

●桃园从未三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此段截取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讲的是东汉末年,由于朝廷日益腐败堕落,民不聊生。刘备为了消除这种现状,在一个园林之中与关羽和张飞结为兄弟。结拜之时,正值春光灿烂之日;桃花遍天飞、满地落。三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和情景之下确立了共同的人生目标,同甘苦,共患难,准备为天下百姓的生存做出奋斗。故名“桃园三结义”。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的流传得益于《三国演义》,这个流传千古的感人立志之说也是《三国演义》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然而文学作品中的讲述又是否真实?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真的有过三结义吗?且做以下分析:

“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据《三国志·张飞传》载,关羽和张飞在刘焉招募有识之士之前就已经投奔于刘备。三人关系密切得像兄弟一般,但是关羽和张飞对平原相刘备还是以主仆相称。“少与关羽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张飞与关羽共同侍奉先主刘备,由于关羽年长于张飞,所以张飞把关羽当哥哥看待。此句话也并没有说明张飞和关羽与刘备是兄弟的关系。

关羽被曹操捕获之后,曾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以“刘将军”称呼刘备,可见关羽并没有以兄弟与刘备相称,而是以君臣相称。后来关羽被杀害后,魏文帝问朝臣刘备会不会出兵为关羽报仇,有人回答:“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始终没有提及过兄弟之情,可见,兄弟结义之说不能信以为真。

再者,关羽生年不详,但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大概在公元159年;另外一说是160年。而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可见,关羽年长于刘备两岁。这么说来,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也就是刘备,年龄比关羽小。那么刘备又何以为大哥呢?

由以上分析看来,“桃园三结义”与史料所记载有诸多不吻合之处,那么罗贯中应该是借助史料进行了发挥创作。毕竟文学作品意在想象,三分实,七分虚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全部都可考可据。

●金庸笔下“明教”的前世今生

“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全鉴(典藏诵读版)

    小窗幽记全鉴(典藏诵读版)

    《小窗幽记》儒道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汉族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受吕祖学派影响很大。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兵书通览

    兵书通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第二辑:莫砺锋讲杜甫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第二辑:莫砺锋讲杜甫诗

    本书是莫砺锋教授在南京大学讲授杜甫诗歌的实录,举凡杜诗学的重要问题,如杜诗的流传和接受、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色,以及杜甫本人的诗歌理论等,作者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有许多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且结合了大量的具体实例,处处显示作者的研究心得,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治学门径的指点。不论对于杜诗研究者还是爱好者,本书均为理想的参考读物。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被满级大佬跪求带躺

    被满级大佬跪求带躺

    别人想吃鸡。而莫言只想赶飞机。偏生老天爷都看不下去,砸给她一个真人模拟战场,落地满级装备,大菠萝加AWM,外加自动报点。然而,作为一个游戏黑洞,莫言实打实的证明了就算开挂她都杀不了人的事实还能怎么办?躺鸡呗!谁让她摊上了一个败率为零的大佬?
  • 被穿作死后本宫重生了

    被穿作死后本宫重生了

    皇子成亲迎亲队伍那么多的人,跟摆设一样让逆贼打到面前,这本姑娘忍了坐花轿里莫名其妙让人占了身体,那脑残还自以为是,摆出她的“正宫”架势,结果自己作死,让我凉的透透的,成了个笑话,这本姑娘也忍了以为要被黑白无常送去见阎王爷了,本姑娘……不,是本宫,竟然……竟然重生了,那还忍个榔头的忍啊,统统不能忍!踩白莲,撕绿茶,还有那个想再穿了本宫的,再敢来本宫就让你有来无回!
  • 地辰

    地辰

    2120年,人类文明倒退,重拾武功,常奕得到阴阳龙纹,实力大增,却被人用计封印在了罔辰之境,这里的一切都与原来的世界有所不同,但又却殊途同归,在这里,常奕结实许多伙伴,明白了许多道理,可这地方处处充满危机,所作所为都命悬一线……
  • 此女有疾美色可医

    此女有疾美色可医

    一朝穿越,变成丑女,她决定好好活着;机缘巧合,逃出灵府,她决定好好修炼;修炼之路,困难冲冲,她觉得有美色陪伴还是可以度过的。可是,这难度显然超出了她的想象。真的是不禁要唱:遍体鳞伤,还怎么原谅……灵若欢就不信这么多美色还愈合不了她脆弱的心。剧场:陌玉上前:“快走。”若离紧跟:“我与你共进退。”灵若欢痴笑:“太养眼了,完美。”轻然摇头,提起某女领口:“够了,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低调的仙二代

    低调的仙二代

    叶尘一觉醒来,发现老爸是修仙者,马上就要飞升,以为要开启装逼打脸执垮的仙二代生涯,没想到,苟系统...,我这是低调,不是苟,苟的是系统,不是我...
  • 暗帝独宠之星际女皇

    暗帝独宠之星际女皇

    她,是金河系一代天骄,却因为太过被上天眷顾而遭人嫉恨。从此,脱离了金河系,来到了地球。额~这个被她砸到的男人怎么这么像她未婚夫?没多久:原来这真是她的未婚夫。“你好,亲爱的,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啊。。。”
  • 战帝临天

    战帝临天

    万古之初,文明再现,万道无极,道衍九天,九天衍生九天。东方曰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皞一作昊;变一作栾,钧一作鸾,至此君临天下。然而,宇宙万灵却不平九天的掌控,开始反抗,无数大帝强者出现,但是一一以失败而亡:大帝独孤不败,魔主,凤凰,武祖一位位强者以血铸就逆天之路,沐白苏携兄弟踏上骨血之路,成就至尊王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史记精编

    史记精编

    《史记》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神奇瑰丽,历久弥新。《史记》翔实、严谨而生动地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记述了我们祖先在创造文明过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史记》,会使我们对中国已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伟大的祖先,怀有一种深深的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