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52800000064

第64章 给罗太写信

(一)

三月一日,我(和拍档陈米记)给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写了一封信。约五千字的信——算不算长呢?答案要问收信人才知道。

写的时候,我并不担心罗太没有耐性把它读完,但我不希望她会觉得眼前一片字呀字呀的,不过是领着她“游花园”。更不想让她感到内容乏善可陈,明明是第一次读到却有如看过了一百零一次一般的空泛、重复、主观——毕竟,我写这类信件是新手,罗太的工作(之一)则是把每篇揭示香港教育问题的文章都要看得很仔细。

但,信还是写出来了,我用钢笔起草,同事们在我潦呀潦的同时以中文打字把字体重新执拾成四平八稳,而陈米记就负责把它再次画成大花脸——在欠发展和阐述不够清晰的段落旁以原子笔加上批注。改了数次,还要再改,因为当大家拿着二稿、三稿讨论,还是发现有些地方应该修正。写着写着,开始问自己:这可该是一本书,而不是一封信?

整个过程当然是吃力的——对我来说,“制度”与葡文法文日文无异,若不是只懂几只单字,便是鸡同鸭讲,而当我明白到生活是不能尽靠别人翻译或瞎子摸象,提起笔便有如学讲外语的第一步——最好是争取与讲这种语言的native speaker直接沟通。我之所以会想到给罗太写信,便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想学习。

生活是由不同的制度组合而成,而负责管辖及统领的人士均有义务面对公众——如果要你写信给其中一位,你的选择是?

(二)

给教统局局长写信,最难处理是“开场白”。这是我在平常工序里必须经常面对的题目——如何向不认识我的人道明来意及介绍自己?通常在这种时刻,“林奕华”三个字可以全无意义:先不说书面上的陌生感,有几次要劳烦秘书小姐通传,话筒那边传来一而再的反问:“林乜华?林旭华?”

就是电话被接进了校长室、政府官办公室,或到了任何一位我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的人士手上,也不代表目标已经在望——远得很哩。这使我想起今早忽然收到的来电,对方一串爆竹般的话在我耳畔烧起来:“恭喜你,我是某酒店至尊会员计划的代表,幸运的阁下已被‘抽中’为我们的至尊会员,你现在有两分钟时间让我向你解释这计划的优惠吗……”——一个上门来向你“要”某些东西的人,却反过来把语调装成有很多很多的可以“给”,怎不教人继续聆听不是,粗暴把谈话(其实是对方的独白)打断中止也不是?简单的说,如果你想推销的并不是我感兴趣的——起码在目前不是——那么,一切唇舌都将是白费的。

说回写给罗太的信。我并不担忧她对我的认识是多是少——只要我有信心“我关心的也是她所关心的”,所以我开门见山地写出题旨:“寻找理想学校”。然后,我写:“罗范椒芬:你好吗?我是林奕华。一直都想跟你联络——去年当《明报周刊》记者陈晓蕾访问你之后,马上在教统局打了个电话给我,很兴奋地说:‘罗太说你应该去搞小学……’”

在写信给教统局局长时,我不能假设她知道我是谁。所以我写:

容许我先简略介绍自己。

我是‘进念·二十面体’创始团员之一,在八十年代,它经常被标签为‘前卫’,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是最早借着新意念和新形式来‘教育’群众的先驱。我把教育放在引号之内,是因为相信‘进念’并不是刻意地要去教化社会,只是,它有一定的影响力,最起码,它‘教育’了我。

“我在香港出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本地完成。然而学校教给我的,绝对比不上我的兴趣所教给我的——虽然我在中五毕业时,也对自己说要去念会计,但我心里十分清楚知道,我最喜欢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而不是人与数字之间的:加上当年十分幸运,巧合地遇上了我的启蒙老师荣念曾,使我在十九岁便知道了戏剧形式不止于电视剧和香港话剧团,还有简约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印象主义的形式等等。在和他谈天、合作时,我的眼界逐渐扩阔,我的世界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了。为了延续向他学习,我和一班同学组成了‘进念·二十面体’,所以开玩笑地说句,‘进念’是因为‘自学’而成立,后来却成了推动社会改变的一种动力。我在八七年离开进念,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去欧洲。本来只是一个月的短假,结果留了八个月才回港,之后我便有了清楚的目标:我要试着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先后得到两个奖学金的赞助,我终于在伦敦落脚。”

(三)

在我写信给罗太的同时,无法不想到罗太写给名校校长们的信——乍看两件事并无直接关联,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可以有着一个极具关键性的共通点,那便是写信人与收信人的“位置”问题:谁写给谁?彼此的角色、身份,有多少(不)对等?

一封信之所以是一封“信”,其实端赖写的人跟收的人有多少意愿把信任建立在字里行间,而信任的多寡,又视乎彼此怎样处理“位置”上的差距——假如我和罗太不是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对比:她是官,我是民;她代表正统,我是“非常”人;她有被确认的专业资格,我是半途出家再半途出家——当我写信给她的时候,便不会那么自觉到我在下而她在上。换言之,出于某些原因——如写信者有太多或太少的自信——而随时失去平衡,致使一封信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诚然,令人一边看一边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的信,也许便不是“一封信”了。

所以,我才会在交代完大段自己做过的事情后,还要心虚地补上一句:骤看这些履历都与教育无关,你可能会奇怪我怎么变成现在的‘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既有远因,亦有近果。前者在先前已有提及:‘进念’的作品不排除娱乐性,但更注重的是思考性和实验性。而这些元素,其实都包含了启发自己和别人的精神,所以由‘进念’过渡到‘非常林奕华’,我想这种精神仍然跟随着我。近果,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

我在某程度上是个很‘孩子气’的人,身边周围的事情,几近每一样都觉得有趣,因此常想发掘它们有趣的原因,亦即是说,我很喜欢想并喜欢问:为什么?

我的戏剧也都在问:‘为什么?’如果观众看完了又问:‘为什么?’对话/互动就开始了。但我发现香港好多人都不会/不敢/不想/不知道如何去问‘为什么?’,尤其在每天都应有无数‘为什么?’诞生的学校环境里,学生原来都因为怕麻烦、怕突出、怕被孤立而不敢发问。于是,一个新的目标又走进了我的脑袋:我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找出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分析这现象,改变这观念,打破这成规。

我在九七年前排了一出由二十五个年轻人主演的《智取扯旗山》,当中提出了‘我玩完了’的讯息——不是对香港和它的年轻人消极悲观,而是我对我的创作模式的告别。同年十月,我在舞台上呈现了沉静的《爱的教育》,这作品后来不单是一出戏,还成为了我替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部策划兼主讲的课程。

“在主持课程的经验里,我发现了(大)学生竟然可以如此‘被动’。在大学那‘自由’的环境里,本来正好让学生积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塑造自己,但我看见的,却是对学习只有‘守’,没有‘攻’。从上课的入座情况已可见一斑,学生大多选择后排和通道两旁的座位,因为‘安全’;又只期望导师‘给’他们东西,而不主动发问,不‘给’同学听到彼此的意见和想法。”

(四)

较为认识我这个人,包括我的剧场作品的读者,读了这几天连载的文章,也许会嫌我说来说去三幅被——毫无“创意”。有这想法,其实也没什么不妥——自去年演出《爱在考试的季节》、《我×学校》,到设计一千在港大、科大、中大,及近期在各中学进行的工作坊,我都是在“重复”着一个母题:鼓励大家不要老是执住“答案”的传统定义不放。因我相信依赖“答案”会使人失去对独立的诉求,反过来看,“问题”有时才是答案的所在。(如果我们愿意反问自己为何会问那样的问题。)

我是愈来愈觉得一切创意都应源自个人对内在的发掘——在给教统局局长的信里,我写: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筹备一个艺术和教育融汇的计划,计划的目的,若按现今的潮流来定位,它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创意教育’,但我想‘创意’二字近一年来已有被滥用,甚至被异化的迹象。基本上,一般人如果不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肯定它——政府及商人尤其喜欢把它等同为商机——就是把它当成解决现存各种社会问题的灵药。所以,大学、中学纷纷挪用更多资源搞(被架空了的)‘创意培育’,而不是把‘创意’灌注在日常的教学方法里。上班族下了班也要花上数百元买票去听有关‘如何才有创意’的讲座,目的是替自己‘增值’。也即是说,仿佛是给香港人提供了一条出路的这个名词,背后的意义,有可能仍是‘钱’。由此可知,香港人在面对不同形势时,多么懂得改变口风,观念却丝毫不变。

我认为,‘创意’已变成了一个(被我们)借来转移视点的工具。大家可以假设它是一种新的东西,需要时间才能掌握,才能学会,而一日未有这能力之前,所有个人或社会问题,都是欠缺‘创意’之过,而不是自己的思想、人格和价值观值得商榷。

试想想,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中,有多少是因为香港人缺乏?创意教育?所致?譬如说,十七岁和十二岁中学生在公众场合‘行为不检’,难道是因为十七岁的那一位没有创意?抑或十二岁那位?又抑或,目睹了整个过程才采取行动拘捕两个少年的警员最明白‘创意’的实用价值?因为,如果不是透过他的描述,传媒便没有机会制造巨细无遗的头条报道,大众也就不能以安全的方式代入偷窥的位置,同时抹去当事人的背景与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在获得快感之后,再对两个少年进行道德批判。

又譬如,如果九八年没有金融风暴,假定香港社会继续繁荣下去,那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中学生跳楼自杀、青少年服用毒品,以至上一代的包二奶和各式各样的‘道德沦亡’等,是否也就不会发生?这些问题现在天天见报、上电视,然后被大众习以为常地消费掉,又是否应该归咎社会上的普遍没有受过‘创意教育’?

“事实上香港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创意。以主流传播媒体小报化的现象为例,其实亦不失为‘成功’的赚钱手法。问题是‘创意’也可以是双面刃,它既会使人长远受益,亦可叫人变得短视、投机。”

(五)

《卧虎藏龙》捧走四枚奥斯卡,对于感到与有荣焉的香港人来说,本来也是很好的一课——新派武侠片的浪潮,早在九三年《东方不败》便兴起了,我记得在柏林影展的午夜场与全院满座的德国观众一同看它,场内气氛一片鼎沸,但是甫散场便鸟兽散了。而在发祥地的香港,以至台湾,一时间便出现了一股武侠片热,但是能在卖座上追得上《东方不败》的,印象中一出也没有,赔本的、拍了却上不成戏院的倒有许多。

除了类型本身缺乏新鲜感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投资拍摄这些电影的人都太相信“方程式”了。若说他们的信仰是来自《东方不败》的成功,那便难怪之后一窝蜂的武侠片都要找林青霞当主角,还要永远的东洋式古装,然后每出电影都坚持用上相同的美指、武指。就算这些“指导”有意主动破格,导演还是会以老板的意旨为依归:最好“像”《东方不败》。

就像某本老字号电视周刊,忽然在报摊上隐没了——不是它停刊了,而是改版之后,由封面到内容,它已变成众多看来差不多一样的周刊的其中一本。

在给教统局局长的信里,我问:“为什么我们常会看见一种方程式被证实受到欢迎之后,其他人便一窝蜂地抄袭?真是因为不知如何动脑筋,还是情愿坐享其成,贪舒服贪方便?假若真是贪(现成)和懒(不想思考),那便是一个”人“的问题,而非关大家知不知道何谓”创意了。

有时我会想,政府这边厢通过教育改革高调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那边厢在长期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前,最终还是以无奈的方式如放宽楼市来纾缓压力,这种手法引证了香港人纵有长远的计划,也是要向眼前的现实妥协。而由政府带头的实际行动,往往胜过空口讲白话(如政策)的千言万语,难怪普罗大众都学晓了讲一套做一套,常常口不对心。

长期的言行不一,可以令一个人从自我抽离变成人格分裂。事实上香港现正盛行各式各样的‘抽离’和‘分裂’。以学生为例,当他们明知上学不是为兴趣而只是担心将来赚不到钱,交朋友不是为了沟通,而交流只是为了解闷或利用异性朋友来炫耀,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情感从肉身抽离,把责任感从学习、工作和恋爱的过程中抽离,把自己从环境中抽离,最后造成情绪归情绪、脑袋归脑袋、言论归言论、行为归行为、身体归身体、道德归道德、效率归效率、理想归理想,以至一个人只是为了‘效果’、‘功能’、‘利益’而生存——是单求存在,而不是生活。

“对我来说,‘存’和‘活’的比较,反映出生命的不同层次:‘存’较被动,‘活’则是不断变化、追求。我们不说‘要生存得好’,却说‘要生活得好’,说明了生命的珍贵不在乎我们对自己及别人的要求有多低限,而是可以有多么高。对自己有‘要求’,本来可以是提高(社会整体)生活素质的原动力,可惜得很……”

(六)

我很幸运,过去一年有机会与一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共事,他便是我现在的拍档陈米记。陈自己经营两家商店,同时与我合伙搞有关学习的“实验”:inspiring learning。他给我的最大启发,乃言行合一:要给别人竖立模范标准(set standard)。

乍听,是会叫人皱眉的吧?“你算老几呢?凭什么当自己是把人人适用的尺?”但上述反应若只是情绪上的而不是理性的,我认为任何人都会在想深一层后回心转意——香港的确需要有人站出来拍心口,以实力来印证承担。

故此,我们不宜把一句话随便架空。对我来说,陈米记若是口头上随便说说,如开出数字甚大却原来不可能兑现的期票,那就是大言不惭。但,我每天看着他如何以“要给别人竖立模范标准”作为目标,做每件事时都先去要求自己,而且是以认真地、严厉地、不怕挫折自己和别人(例如合作者我)地去摸索、寻找、肯定之后再敢于否定的“标准”。

写信给教统局局长是我的主意,在信中就“(自我)要求”这一点向罗太提问,则是他给我的灵感。信中,我写:“对自己有‘要求’,本来可以是提高(社会整体)生活质素的原动力,可惜得很,香港却选择以不去要求别人来达到不用要求自己。又或,对别人要求得过分严苛,来达到同样无须要求自己的目的。但,不论是哪一种的不去要求自己,其实都是因为不敢/不愿意/不懂得/没信心把自己看清楚。”

(七)

写给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的五千字长文,我是这样作结的:写到这里,我想大胆地作出假设:香港教育的失败,不是没有把‘创意’——和其他外在化的科目,有可能包括‘艺术’教给学生,而是它有着太多‘目的’、‘名目’和‘前提’,单单就是没有空间给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尝试‘做人’的滋味,由‘认识自己’开始。

《课程发展议会艺术教育改革咨询文件》里倡议以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九种共通能力如‘创造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否终于又会变成外化了的技能训练呢?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有全了九种共通能力,而且把它们驾驭得随心所欲,然而这个人不一定就会有同理心、同情心、慈悲心、幽默感,和宽容、忍让、慷慨、为他人着想等精神。总而言之,他可能有很高的能力,只是更像(计算周到的)计算机和机械人,多于是一个‘人’。

“如果我能批评该份文件的倡议,我会说,它亦是有着追求功利的预设——‘艺术’应该成为提升学生的‘能力’的工具——因而继续重复原来教育制度中把学生的生命(力)从考试、学习和教学模式中抽离的弊病。更令人担心的是,把问题轻率地推落在‘因教师/学生缺乏创意’,又同时假设‘每个艺术家都有创意’,所以最佳的(或权宜的)解决方法,便是由艺术家来担起‘创意教学’的责任。这种想法,忽略了本地艺术家的取向、志趣、眼界以至个人修养及艺术水平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情况参差的事实。”

2001年3月20日3月31日

同类推荐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音乐经典(上)

    音乐经典(上)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40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 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

    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

    看了一辈子的电影,电影是怎么拍的?电影背后的故事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即将面世揭晓。本书浅显易懂,读者群体主要针对包括北漂大军在内的电影爱好者和初学者,可以作为电影艺术教育的内部培训教材或者专业人士的普及读物,读者群体主要包括高中电影评论及艺术特长培训班、全国各大城市艺术院校大学生读者群以及从事电影相关专业的各类人群等,即可作为专业类学习读物,也可作为艺术欣赏佳作,可以了解到更多你不知道的电影知识及电影故事。
  • 艺术创造学

    艺术创造学

    本书系我社“余秋雨书系”之一种,也是余秋雨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书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创作所关涉的艺术本质、艺术眼光、艺术心理、直觉等问题,并给出了作者独具个性的观点和分析。作者作为国际知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畅销书作家,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受众,极受大众喜爱。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热门推荐
  • 废材逆天七小姐

    废材逆天七小姐

    二十一世纪女杀手穿越重生傲雪国将军府的废材庶出七小姐叶紫,什么?亲爹算计,嫡母迫害,众多姐姐欺负?她已不是原来那个胆小懦弱的她,敢算计她,迫害她,欺负她,势必,要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废材?穿越即身带神兽,是废材又如何,照样逆天而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强者的转世

    异世强者的转世

    顾辰,一个从异世界来的强者,阴差阳错陨落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体,发现这名高中生已死去,自己的功力也没有减退多少,他发现地球还存在另外一种神,所以他想要恢复实力,重回他的世界,从此顾辰展开地球的新生活……
  • 你是我的光阴岁月

    你是我的光阴岁月

    有谁能够将那八年,写成诗,还给丢了水晶鞋,亦丢了王子的灰姑娘,12点的钟声敲响,灰姑娘终究是离开了那个有着王子和回忆的城堡。本文女主李思南,有兴趣的可以来看一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超A宿主在线虐渣

    快穿之超A宿主在线虐渣

    沉睡千年的修琊醒来后被昔日爱人寂灭,本以为此世间无存,却被某自称系统的某萝莉拐去了千万世界。嗯?为了平复受伤的心所以去虐渣?怎么还得必做隐藏任务?虽然遇到的各系小哥哥是很可口:暗夜之主:我这陷入阴鹜的人却独贪恋你这初春之阳。绝色戏伶:你许我一世安然,我为你唱尽天下!陨魔:你既救我,就不许离开我!……但一切美好之下渐渐暗涌的真相竟是……
  • 此此远风也黯然

    此此远风也黯然

    “喂,听说了吗,老江他们班转来一个女生,然后你知道吗?他居然去泡人妹纸了,我去,那么好看一女的,我都没追上呢。”“废话不,好看的被你追上才奇了怪了。”“不过呢,真的啊,他们两个倒是很配,不过颜值来说还是说成绩,太合适做情侣了趴。”—新书,此此远风也黯然,求喜欢呜呜呜。
  • 从西游做母龙

    从西游做母龙

    苏叶来到自己看过的一本小说世界,帝尊世界,变成一头母蛟龙,家中古董古井居然是一件空间至宝。残缺不全的至宝帮助下,链接这西游世界花果山水帘洞下面一个古谭,看他如何改变自己,变成男人。
  • 主角模拟器之我的打开方式错了

    主角模拟器之我的打开方式错了

    自己的人生太平凡太无趣?想拥有和主角一样开挂的人生吗?主角模拟器让你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备注:使用本产品发生的任何意外,我们都概不负责哟!
  • 再见了古惑仔

    再见了古惑仔

    1990年代的苏北小镇,一帮生猛少年受电影《古惑仔》的影响,拉帮结派、打架泡妞,后经世事沉浮、人生历练,成家立业、归入正途,告别了古惑仔的人生标签。二十年后,这些不惑之年的”老炮儿“们,虽然只用“年少轻狂”来回述自己的少年时代,却无法忘怀那个美丽如水的南方姑娘和桑阳镇最好的古惑仔、、、、、、
  • 末世中的忍者

    末世中的忍者

    陆川带着莫名其妙就出现在脑中的忍术记忆来到了一颗蓝色的星球,它与陆川以前生活的蓝星没什么区别,就是大了几十倍。而末世也开始,而陆川也要想办法在这个世界努力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