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在争辩获胜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因此处分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
“凡能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与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有一名得力助手,就是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他也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的确,你若是无知的人,什么人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
说到底,就是要面子,因为要面子,所以非要争到对方投降为止,否则不会罢休。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时,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在说明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但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学,还念出了这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不过,这位年轻人却搞错了,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而他却误以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可能因为这首诗蕴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他误会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也怪我当时年轻气盛,又认为中国文学是我的特长。为了夸耀这点,我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纠正那人的错误;可是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就在我和他争论不休时,恰巧我看见我的大学老师坐在隔桌,我的这位老师是专攻唐代文学的博士,现在任教的课程也都是和诗有关,于是我和那年轻人去见我的老师,他也听过我老师的大名,所以同意让我老师当裁判。我和他都把各自的观点说完,老师一直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我一下,态度庄重地对我说着:“你错了,那位先生说的才对。”
回家的路上我越想越不服气,我不相信老师这么有学问的人,竟也会忘记这首诗。于是我一到家就从书架上找出《唐诗三百首》,第二天我连班都不上了,拿着书去学校找老师,要他还我一个公道。
在教授研究室里我遇上了老师,还没等我把书拿出来,老师就先说了:“你昨天说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一点也没错。”这时我更纳闷了,老师看了看我温和地说:“你说的一切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的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辩有何益处呢?在社会上工作别忘记这点,永远不和人做无谓的争辩。”
“永远不和人做无谓的争辩。”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尽管我和老师已多年不见了,但我永远记得他当时说这话的神情;这句话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在辩论结束之后,争论的双方十有八九比原来更坚持自己的论调。
我们能在辩论中获胜吗?永不可能,因为假如我们辩论输了,那便是无话可说;就算是赢了,一样也是“输”。为什么呢?假如我们赢了对方,把他的说法攻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怎样呢?我们如果得到一时的胜利,那种快感也维持不了多久。
相反的,如果对方在争辩中输了,必然会认为自尊心受损。日后找到机会,必然又是报复。因为一个人若并非自愿,而是被迫屈服,内心仍然会坚持己见。
当我们与人争执时,总是不自觉的面红耳赤。也许我们是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但于对方的思想却毫无作用――如是错误的一样。
每当我们要与人争辩前,不妨先考虑确认一下,到底我要的是什么?一个是毫无意义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这两件事就如孟子所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所以在美国有家保险公司,训练销售员的第一条准则就是“不要争辩”。因为推销不是辩论,不需为不必要的细节,甚至不相干的事情来争论。
“一日三悟”
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
你如果拿五分的力量跟别人较劲,别人会拿出十二分的力量跟你较劲。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批评下属的6个原则
工作中难免有失误,也难免出差错。的确,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有些人犯了错误却很难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认。这样,就很有必要对他人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而纠正他人的错误一般都是进行批评指导,而这往往是一种得罪人的事。那么,作为一名领导者,你该如何把握批评这门艺术?批评是要有技巧的,性格成熟的领导在批评他人时,一定不会超出下列原则:
(1)出发点和动机必须正确。
所谓批评的出发点和动机,就是你希望你的批评能达到何种目的,正确的出发点和动机应当是以批评的方式说服员工并帮助他改正错误,以更好地工作,而不是你整人、为难人的一种手段。领导者在实施批评的过程中必须首先遵循“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实践证明,领导者对下级的批评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核心和关键是出发点是否正确,动机是否纯正。如果从成见出发,即使批评的内容正确,也往往不为下级所接受。同时,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不能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坚持批评面前人人平等。
(2)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批评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批评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要抓住对方错误的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主观臆断,凭想当然,更不能听信谗言,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不痛不痒的批评,点不到痛处的批评,含糊其辞的批评,莫名其妙的批评,是不会令人口服心服的。对于员工的批评应是明确而具体的,让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同时,你应给予员工一些如何改进的建议,让受批评者口服心服。不要给对方劈头盖脸一通骂,对方却还在云雾中,不知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的话,问题根本不会得到解决。
(3)除非特殊场合,否则不当众批评。
就最终的结果而言,批评的场合和时机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场合方面,领导者应当把握的原则是: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当众批评。这样做的原因是,假如你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当众批评了下属,下属的心理负担增加,自尊心或他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这无疑对往后的工作开展极为不利。如果有些批评需要当面或在公众场合进行,必须事先做好对方的工作,或下去以后作适当的解释。
(4)区分对象,选择合作的批评方试。
批评员工的最大艺术在于选择灵活、有效的批评方式。当领导者确定某位员工或下属需要进行批评指正后,紧接着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批评对象的性格,然后再依据其性格选择相对应的批评方式。例如: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内向、好钻牛角尖、爱发牢骚的人,宜采用商讨式批评;对于坦率直爽、性格开朗、知错就改、谦逊豁达的人,宜采用一针见血的直接批评;对于固执己见,自尊心、虚荣心、依赖心理、试探心理都比较强的人,宜采取渐进性的梯次式批评;对于争强好胜、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快的人,宜采用提示性的批评;对于员工所犯错误与领导布置工修要求过高、脱离实际、指导不力有关时,宜采取自责式批评;对较弱性格的人应采取柔和鼓励式的一对一批评;对心情不满的人要在认真听意见的基础上点拨;对那种油头滑脑的部下过分批评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对于这种人要用真心话来批评他们等等。
(5)把握分寸,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批评要适当,即“适当地批评”,所谓适当,就是领导在批评某人时掌握要一定的分寸。领导者应当认识到,批评要取得预定的效果,不但要把握批评的“质”,而且要把握批评的“量”,要让批评的“质”和“量”达到完美的协调和统一。
(6)批评要和下属面对面传达。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使对方自我退缩,即便批评的动机完全正确,而且也只是希望对方能够改正,也不能忽略他的接受方式。因为不论指责如何正确无误,只要有第三者在场,便容易招致对方的怨恨,因为被批评者会觉得自尊心受损,颜面尽失。书面或其他远距离方式的批评,不但不够直接,而且会让对方没有回应与澄清的机会。
“一日三悟”
伤害别人自尊是最愚蠢的行为。
发现下属工作中的问题,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但绝不能视而不见、假装糊涂。
假如某人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你决不可绕开这个问题,而必须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不过你这样做是要双笔齐下――既要关心,又要严格。
关于“妻管严”从前有个笑话,说有个男人是“妻管严”,在家为了讨老婆高兴,在纸牌上写了3个大字――“怕太太”,每天下班就横着挂在脖子上。有天,家里来了客人,他竟忘了摘下,被客人看见了,惊问怎么回事?这位老兄窘得满脸通红,答不上话来。他老婆却说:“我先生同我闹着玩,写了‘太太怕’3个字挂在脖子上威胁我,想让我怕他!”
这个给男人留足面子的老婆倒是够机智的,她把这3个字反过来念了!
中国人爱讲男人惧内的笑话,戏称其为“怕老婆”、“惧内”或“妻管严”。其实,在如今这年头,男女都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无所谓夫妻之间谁怕谁了,所谓的“惧内”也不过是男人的策略而已。
所谓的“惧内”无外乎两种:一种实质上是“虚”,表面对老婆百依百顺,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种实质是“爱”,是谦让、尊重相将就。这方面,某位相声大师是个榜样,他在相声中说处理家庭生活有两个原则,一是大事我管,二是小事她管。不过,他接着又说,婚后几十内“其实是对女人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女人别太把男人的”我听你的“当回事,那多数是”真实的谎言。
不过有些女人总以为男人是真怕自己,便老打心眼里往外冒自己是家里的“一把手”的错觉,那么,她不是“河东狮”就必是“亿万富婆”了。这种女人,家里家外一味让男人表现出“怕”的样子,好让自己出足风头,我不知道这样的婚姻算不算幸福?
我有位女友,她丈夫与她是大学同学,俩人一起从外地来这里工作。她的先生人称“妻管严”,他自己对此也直言不讳。有个星期日,我们几位女友去她家做客。一进院子,从开着的窗户里就看到女主人坐在床头,一米八几牛高马大的男主人却似跪似蹲地缩在床前。我们赶紧冲进房里,男子汉果然是单腿下跪,见到我们臊得就势趴在床上。众人鼓噪:“怕老婆到这份上了?”不料,女友款款起立,笑口吟吟地说:“你们真会开玩笑。我先生是看床单旧了,想去买床新的,量尺寸一下子没找到尺子,就趴在床上用手比划!”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女友原来是一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女人!
不管男人是虚情假意地怕老婆,还是那种因“爱”而表现出来的“怕”也罢,女人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该举案齐眉、互敬互让的时候就还得有个礼数,那样才能真正拴住男人的心,才能真正享受婚姻生活的长久快乐。恰如一位哲人所的那样:保住男人的面子,是维持婚姻快乐的秘诀。
“一日三悟”
“怕”老婆的男人,往往都是些素质较高、涵养较好的男人。
对老婆的爱,对家庭的依恋,发挥到极至,就演变成了“怕老婆”。但这怕不是真怕,而是爱,是责任,是做为一个男人的气度。
“怕”,更多的是谦让,是尊重,是疼爱。
钱“借”还是“不借”如果有个朋友向你开口借钱,你借还是不借?
很多人碰到这个问题都很困扰,因为借他钱,有可能这一笔钱就要不回来了,或是一再“拖延”,到了最后才拿回一小部份。朋友有需要才会来借钱,如果时间一到便去催债,好像自己太没人情味,何况也没勇气开口,更怕一开口,就伤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钱固然是“保住”了,但朋友有难,不出手帮忙,道义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也担心二人的感情恐怕从此要变质了。
借不借人钱,就是这么让人伤脑筋!
当然,也有“有借有还”,甚至连本带息一起返还的朋友。不过说老实话,这种借款行为还是潜藏着危机: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借,表示他的财务有问题,终有一天会连本金也还不出来!
可是,横在面前的人情、感情与道义,怎么办呢?
智这的建议是:给他钱,而不借他钱!
所谓“给他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上的意义是:表面上是“借他”,也言明归还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却抱着这笔钱是“一去不回头”的想法,他能还就还,不能还就当做是“给”他的!这种态度很阿Q,但却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你也不会因为对方还不起钱或不还钱而难过;第二个好处是照顾到了朋友间有难相助的“道义”;第三个好处是在对方心中播下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这粒种子或许会发芽、茁壮,他日朋友以“果实”对你做最真诚的回报。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真的“给”他钱,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向你借的,但你却表明是给他的,是要帮他解决困难的,并不希望他还钱。这样子做也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他不太可能再来向你“借”钱,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尽所能”,将对方开口的数目打折给他,万一对方真的“还”不起钱,或根本不还钱,你可能降低“损失”;第二、三个好处和前面一段说的一样,兼顾了“情与义”,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种了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而这“人情”,他总是要担的。
事实上,不管是“借”还是“给”,钱能不能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之所以说“给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朋友钱,钱收不回来”是基于:钱只要离开你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因为对方是没有钱才向你开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来,干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去催债,双方有可能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难过。
如果“借”或“给”都觉得很难,那么,就狠心拒绝了吧!
“一日三悟”
论关系多么铁,一说借钱心忐忑。
坚持救急不救贫的原则。
千万不要说要跟家人商量,这样对方会认为你不愿帮他。对于经常向你开口的人,则应该直截了当地拒绝,这比以后因还钱问题发生不快要强。
认错不是丢面子
一个人要想有面子,就要不怕丢面子。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是真的错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没缺点,也没有人不会没有错误,有时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怕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其实,如果能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这不但不是“失”,反而是最大的“得”。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和自我保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造成的问题。卡耐基告诉我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也不会做,常常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错误,相信也没有人敢劝告你了,其实这也是你做人的一大损失。
当我们错了――若是我们对自己诚实,这种情形十分普遍――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比为自己争辩还有趣得多。
如果你总是害怕承认自己曾经犯错,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
假若你必须向别人交代,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有机会把你的错到处宣扬之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的责任。
(1)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要立即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上司的心中却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器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还多。
(2)如果你所犯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时,无论同事是否已发现这些不利影响,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感愤怒。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你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不小心犯错是很普通的事情,关键是犯错后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犯错误不算什么罪大难饶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放下了面子,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
“一日三悟”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哽废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护疾忌医也。
过度不当的自尊心,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想维护自尊反而更丧失了自尊。
认错难免有一种愧不如人的感觉,尤其是面对指正你错误的人,所以要把愧不如人的感觉改变为感谢的心。
场面话――可听不可信
时下社会,关系复杂,说真话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假话,场面话。何谓场面话?就是当对方向你提出的希望无法一时答复的,或者……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主管说的是场面话。场面话是一种不能把它当真的话,是一种会让人由满怀希望到无限失望的话。
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行事圆滑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需。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差距。听起来虽然很牵强,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
某甲在一公家单位服务,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透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经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络,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场面话”是人性丛林里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人性丛林里进出久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两种:
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性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一个人;缠着不肯走,那便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一日三悟”
场面上要说场面话。
场面话不是官腔,假话,空话,废话。
好的场面话即会人听着舒服,又合情合理。
保全他人的面子
聪明人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这些话无论是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大大损人面子的表现。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多数西方人视为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实际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同事面子挂不住,以致当面撕破脸皮,互不相让,翻脸成仇。
纵使别人犯了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为别人保留面子,也许会毁了一个人。
汤姆?韦恩原先在电气部门时,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入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非其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领导不愿伤他的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上司给了他新头衔:奇异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主管那个部门。
此事汤姆很高兴。奇异公司当局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暴易怒的明星造就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仍保留了面子。
时时想到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许多人常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却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尼玛小姐是一位食品包装业的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可是,她却犯了一个大错,整个测试都必须重来一遍。当她开会向老板报告时,她恐惧得浑身发抖,以为老板会狠狠训她一顿。可是老板不是她想像的那样而是谢谢她的工作,并强调在一个新计划中犯错并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等待第二次测试对公司更有利。老板保留了尼玛的面子,使她深为感动。果然第二次测试她进行得十分成功。
“一日三悟”
面子,也是自尊心的一个代名词。
如果能够在保住别人自尊的情况下指出别人的错误许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保留了一个人的面子,他的积极性、责任感等会更强。
不要“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所谓的礼貌语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令人“不好意思”的缺点还真不少。但如果你处处都“不好意思”,恐怕就麻烦了。
在西方的零售业中“不好意思”是服务人员常常利用的一种手段,一门正经的攻关课题,是很有讲究的。对方就是要把你弄得“不好意思”,然后让你付钱。
推销人员的所有介绍,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让你“不好意思”的热情。在推销中,销售人员千方百计让你进入“不好意思”的自我陷阱是第一位的。这时你的脚步会被一种无形的绳索缠住,使你进退两难。
在西方商业销售的统计中,利用顾客的“不好意思”所成功推销的产品,占到销售总量的30%以上。也就是说,在人们掏钱买商品时,其中30%的成交量,是人们“不好意思”的心理在起作用,而不一定是真的对那件商品感兴趣。
事实上,“不好意思”是一种个人的习惯,像有些事根本与道德、羞耻无关,别人也不认为做了这种事应“不好意思”,但有些人就是不敢做,例如追求女朋友,有人就会“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想的。
当今世界,人人暴露欲望,个个展现实力,慢一步就没有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你应该认清“不好意思”的危害,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的动作。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尤其是对待以下三件事,你绝对不能“不好意思”。
(1)关于你的事,你千万不可“不好意思”。你应该大方大胆地争取、保护,你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权益,是不会有人感激你的。
(2)想拒绝的事,你不能“不好意思”。很多人就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借钱给别人,为了做保甚至冒险为其“两肋插刀”。结果一句“不好意思”,帮了别人,害了自己。
(3)该要求的事,你不能“不好意思”。很多人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有很多话“不好意思”说,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当领导的,在工作上,绝对不可以“不好意思”要求,否则将失去权威,被下属欺瞒。
这几件事如果能做到不会“不好意思”,在人性丛林里就不会有生存的问题了。
不过,“不好意思”的缺点去除不是很容易,只能慢慢学习,逐步改善。只要你愿意,了解生存竞争的残酷,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不会动不动就“不好意思”了。
“一日三悟”
心理学上“不好意思”是一种无法确定的情绪。这个情绪会被别人所操纵,最终使你做出不情愿的决定,即被动的选择。有些事,你不好意思,别人好意思。
该拒绝的不好意思拒绝,该麻烦的不好意思麻烦,该讨要的不好意思讨要,看似做好人,其实这都是心理问题。
作为消费者,迈进商店时,还是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别把自己弄得老是“不好意思”,否则你老是当“冤大头”。
给人面子,也是给自己面子
有位文化界朋友,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二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年届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水平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别人“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无论是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还是各杂志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在中国人的社会,“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
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有天会吃暗亏的人。
中国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要在这个关系复杂的社会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别人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这种情形在各个场合都屡见不鲜。
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大家都是在这个社会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至于重大的事,就可以考虑不给了,你不给,对方也不敢对你有意见!他若强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一日三悟”
今天你顾全了朋友的面子,明天朋友也会给你面子。
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总有一天会在“面子”上吃亏。
强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