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300000004

第4章 贫贱出身——明太祖备感辛酸的苦难岁月(3)

元朝实行的这一系列不公正的政治制度,导致了社会现实的黑暗,给广大汉族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农民破产之后被迫给封建地主充当佃户,甚至卖身为奴。奴隶的命运不消说极其悲惨,佃户的命运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受尽层层盘剥不说,家中稍有姿色的女孩儿往往又被地主大户强作奴婢和侍妾。在这种现实之下,广大汉族百姓难以聊生,他们对元朝统治者充满了刻骨仇恨,可以说完全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地步!这种混乱而黑暗的社会状态,正是朱元璋父兄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遁入佛门又漂泊淮西的辛酸往事

蒙元统治者的胡乱治国给汉族人民造成了痛苦深重的灾难,这一点,孩童时期的朱元璋也许不曾在意。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走过玩耍年龄之后,他就不得不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

约摸在朱元璋九岁那年,他家从钟离东乡迁往钟离西乡,然后再搬到太平乡孤庄村——这便是朱元璋发迹之前在乡村最后的一个家。这时,朱家的家庭情况已经发生一些变化:朱元璋的父母日渐衰老,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大哥娶了老婆,二哥、三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分别给唐家、刘家做了上门女婿,而朱元璋此间也已是十好几岁的少年,按照《明太祖实录》中的说法,他生得“姿貌雄杰”。与完全不识字的几个哥哥姐姐不同,朱元璋因为从小聪明,父母亲便咬紧牙关,送他去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识得几百个字。也许正是因为识得这几百个字,朱元璋后来才有了与乡邻伙伴迥乎不同的命运。

姐姐哥哥们嫁的嫁,走的走,家里的人口轻了,父母依然还能劳动,朱元璋也能够帮忙做田地里的农活了,可是,朱家的日子依旧十分不景气。为什么呢?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之外,频繁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元朝末年,也就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妥欢帖木儿在位期间,全国旱涝灾害不断:元统二年(1334年),杭州、嘉兴、江阴一带发生洪涝灾害,饥民达五十七万二千户;后至元元年(1335年),京畿民饥;后至元二年,通州水灾,江浙地区大旱;后至元六年(1340年),京畿五州再发洪涝……几乎是年年发灾荒,岁岁有饥民。

那段历史时期,仿佛真的是天要灭元,越到往后,灾荒的程度越发严重。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泛滥,黄河白茅堤(今河南南考县东北)决口;六月,黄河金堤(东起山东范县,西至河南卫辉)决口。两次决口使得曹、濮、济、兖等州,平地水深二丈,大片农田村庄被淹没,“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据《元史·惠宗纪·河渠志》),饥民竟至父子相食!次年,黄河又发大水,于济阴(今山东荷泽)决口。至正八年(1348年),黄河再度决口,以至于逼得元政府将济宁路行政中心迁往济州。

黄河流域灾害频仍,朱元璋的老家淮西地区更是水旱疾疫接连不断。仍是倒霉的至正四年(1344年),时值春夏之交,淮西地区先是大旱,继之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乡亲们接连病倒,钟离太平乡几乎天天死人,家家带孝。可怕的瘟神逼迫人们纷纷抛弃家园,去外乡投奔亲友,原本就偏远的太平乡,显得更加凄凉死寂。

这场瘟疫给朱元璋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不足一月之内,他家被夺去四条人命:六十四岁的父亲朱五四染病于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于四月九日身亡;大哥的大儿子朱圣保没过几天也追随其父死去;到了四月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母亲陈氏也恋恋不舍地丢下她尚未成家立业的幺儿,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一场瘟疫顷刻间便夺去朱元璋四位亲人的生命,这种情形着实凄惨!而在这场瘟疫到来之前的两三年中,朱元璋的二嫂唐氏、三嫂刘氏以及二哥的独生子旺儿皆在贫困中相继病故。另外,大姐、大姐夫王七一全家满门死绝;二姐也死了,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外出逃荒,不知去向。眼下,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大嫂、侄儿以及专程赶回家奔丧的二哥,他们面对接二连三死去的亲人的遗体,真正是肝肠寸断,欲哭无泪!

家门如此不幸已够凄惨,更令人感到心中酸楚的是,朱家竟然没有一块坟地能够安葬死去的亲人!当兄弟俩苦丧着脸去求东家刘德施舍一块坟地时,却挨了他一通训斥,多年之后,朱元璋还记得刘德当年对他们兄弟“呼叱昂昂”的情形。好在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说此事之后,主动找上门来,答应把自家的一块山地送给朱家做墓地。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刘继祖的义举令朱元璋十分感激,等到他称王称帝时,刘继祖夫妇已死,他便特意给刘继祖的儿子赐名为“刘英”,并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

没有棺椁装殓,也没有酒肴祭奠,仅仅几件破衣烂衫,几抔新掘黄土,朱家两兄弟无限悲凉地掩埋了几位亲人的遗体。三十多年后,已是天下至尊的朱元璋回首当日的情形,仍然抑制不住满腹悲痛,他在《大明皇陵之碑》中酸楚地写道:“殡元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由于后来朱元璋做了开国皇帝的缘故,他当年埋葬亲人的这段辛酸往事,却被好事者演绎成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说朱家兄弟刚把父母的遗体抬到坟地,正准备动手挖坑,突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兄弟俩只好到附近避雨。须臾,雨过天晴,来到坟地一看,父母的遗体不见了,原地竟然突兀耸立出一个坟堆——敢情是大雨将附近山坡上的泥土冲刷下来掩埋了尸首,是谓“神葬”。

这个离奇故事流传甚广,近代吴晗先生在著述《朱元璋传》时也采信了它,并堂而皇之将其作为当年朱家兄弟埋葬父母的真实情形。笔者认为,该故事于史实和情理皆明显不符:首先,这场瘟疫共夺去了朱家四口人的生命,此次所谓“神葬”埋葬的究竟是谁?按吴先生的意思,“神葬”的乃朱元璋父母,但是,朱元璋的父母并非合葬在一处。《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关于对母亲陈氏的坟墓曾遭敌人挖掘破坏的一段回忆:“朕昔遭兵乱,母后之坟,为兵所发。”这是确凿无疑的证据。再从情理分析:朱五四是四月初六去世,陈氏是四月二十二日病故,二者相差大半个月时间,以夏季四月(公历五月)的天气,如何能够停尸许久?况且,当时是瘟情流行季节,朱五四去世之后,为何不按常理立即下葬,而偏偏要停尸在家?难道朱氏兄弟已经提前预料到母亲也将会在不日之内病故?并且,按照安徽民间的殡葬习俗,丧家每每是提前挖好墓穴,然后才将死者遗体移至墓地安葬,哪个丧家会将死者遗体抬至坟场,然后再临时挖掘墓穴?老百姓以讹传讹尚能被人理解,可是,如果专家学者也人云亦云的话,显然会贻误读者。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接连遭受旱、蝗两次灾害,淮西大地的庄稼几乎绝收,“里人缺粮,草木为食”。埋葬亲人之后,原本就毫无积蓄的朱元璋一家,生活完全陷入绝境之中。为了活命,大嫂带着幸存的一双儿女投奔娘家;二哥朱重六因为老婆孩子都死了,作为入赘女婿,再回人家唐家没甚意思,加之母亲陈氏弥留之际曾叮嘱他照顾弟弟——“吾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据《明太祖宝训·孝思》),于是,朱重六便留下来和弟弟一起在艰难中苦苦度日,相互照应。

哥俩好不容易苦捱到九月,家乡的草根树皮已经被人采尽吃光,再捱下去注定是死路一条,要想活命,唯有离开孤庄村!只是天下虽大,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呢?朱元璋他家是逃荒过来的小户人家,本县境内只有一个伯父朱五一,可是这门族亲的状况比自家还惨——伯父一家十四口,除了堂嫂田氏尚在人世外,其他人已经全部因灾荒瘟疫死去。母系外戚家——外祖父陈公没有儿子,后来过继了自己的外孙——也就是朱元璋的季姓表哥做孙子,但是,自从外祖父陈公去世以后,两家很少往来,眼下更无对方音讯……兄弟俩合计来合计去,没有门路。万般无奈,只得决定各自分头外出逃荒。

时值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时年十六周岁,严格来讲,他尚未成年,在那个无时无地不可以死的年代,生离往往就意味着死别。二哥朱重六忆起母亲的临终遗言,心中充满自责和悲痛,抱着弟弟号啕大哭。朱元璋也舍不得离开哥哥,兄弟俩哭成一片。

邻居汪大娘见此情景,便向这兄弟俩提起当年他们的父母为朱元璋在庙里许愿舍身之事,出主意说:重八年纪还小,单独逃荒让人放心不下,不如先去庙里做和尚,一来可以还愿,二则可以混口饭吃。二哥朱重六觉得是这个道理,便点头答应,他把弟弟托付给了汪大娘,然后独自踏上外出逃荒之路。

说起来这位汪大娘还真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善良女人,她帮朱元璋置办了一些香烛礼物,然后带着儿子陪朱元璋来到孤庄村西南方向十余里处的皇觉寺,找到自己熟悉的一位名叫高彬的法师,说明原委,央求法师收他为徒。高彬法师因为有熟人讲情,又见朱元璋年轻身体好,和住持商量之后,便答应让他留下来,朱元璋好歹暂时有了落脚之地。所谓善有善报,若干年后,朱元璋即位为吴王,回乡省墓,他亲自为汪大娘的儿子赐名“汪文”,并命其世奉香火,替朱家守护先人坟墓。

进了寺院,朱元璋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当时,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受戒,照佛门规矩还不是和尚,只能叫做小沙弥。皇觉寺规模不大,只有十多名和尚,但是活计却很多。朱元璋除了上香点烛,击鼓打钟,打扫佛堂之外,还兼给各位师父师母(元朝时的僧人有妻室)跑腿打杂。整天低三下四,忙出忙进,吃的却是粗粮淡饭,甚至是残羹剩炙,其遭遇与奴仆无异。朱元璋备受憋屈,可是,为了有个落脚之处,又不得不强行忍耐。据《龙兴慈记》记载:某天,朱元璋心中不爽,他操起一把扫帚,朝伽蓝神的塑像就是一通狠揍;又一次,佛殿上的红烛被老鼠咬烂,挨了长老一番数落之后,朱元璋窝着一肚子气没地方出,便迁怒菩萨,在伽蓝神塑像的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几个字,以此来发泄胸中恶气。

不曾想,落难之中的朱元璋委实倒霉——他连这种与人为仆的憋屈日子都不能受用长久。原来,皇觉寺靠出租田地及接受信众布施来维持运转,适逢灾年,民不聊生,佃户的租米缴纳不出,信众的布施也近乎于无,很快,皇觉寺也落到快揭不开锅的地步。庙里的住持没有办法,便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遣散僧众,令其各自谋生。可怜朱元璋进入寺庙才五十余天,根本不懂如何念经做佛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于教茫然”,却不得不学着其他和尚的样儿,手执木鱼,捧着瓦钵,硬着头皮外出游方化缘。

游方化缘民间称之为“叫化”,说白了就是讨钱要饭的勾当。这可不是一件好玩儿的活计,每遇一户人家,游方僧便敲响木鱼,高唱佛号,请求布施,个中耻辱和辛劳的情形完全等同乞丐。仅有的区别在于:乞丐乞讨往往会吃闭门羹,主人多半会听任家犬将其赶走;僧人则因为有一个让普通俗人敬畏的身份,并且,他们一般都会谎称来自某某名刹古寺,编造诸如化缘修寺庙、塑神像之类的理由,作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普通俗人,出于对佛的敬畏,宁可信其有,一般都会喝止家犬,对游方僧有所表示。

朱元璋游方化缘捞不到多大便宜,一方面他年纪太小,道行也浅,佛学知识近乎空白,从外在形象到内在修持,离高僧大德的距离都十分遥远,不具备招摇撞骗的资本;另一方面,时值灾年,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就连真正的僧人游方化缘也都十分不易,逞论朱元璋这个小沙弥?好在朱元璋此间的要求并不高,唯填饱肚子而已!

这次游方,朱元璋所兜的圈子实在够大:从钟离(今安徽凤阳)皇觉寺出发,往南行经庐州(今安徽合肥),又向西走到固始(今河南固始)、光州(今河南潢川)、息州(今河南汝阳)、信阳(今河南信阳),又北转到汝州(今河南汝州),又往东折向陈州(今河南睢阳),再经鹿邑(今河南鹿邑)、亳州(今安徽亳州)转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历经十余个郡县,最后方返回皇觉寺。在时间上,他从至正四年十一月(1344年)出发,到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家乡,前后历时将近四年时间。

在灾荒肆虐的年月里,长达三年多时间的餐风露宿,四处盲流,自是苦不堪言。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中描述了这段时期的境况: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朱元璋在这篇文字中,备述当日的无助、困顿和辛酸,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嘘唏。不过,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这段“如蓬逐风”的漂泊经历,恰恰是上天赐予朱元璋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磨炼历程。三年多的游方叫化生活,满目所见皆是蒙古人治下的黑暗与不平:贪官污吏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填道!另外,在叫化游方的过程中,除了肉体感官所承受的痛苦之外,精神上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太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所有这一切,对拓宽朱元璋的视野,磨练他的意志,提高他的情商,建立他的世界观以及帮助他洞察世态人心,都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此之后,朱元璋的整个人生——无论是他的处事作风、性格习惯,还是他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以及对待功臣将相、平民百姓的态度,无不深刻地留下这段流浪生活的鲜明印迹。所以说,上天欲成就一个人,往往会在事前去磨炼这个人,只有通过了重重考验,他才有资格承担上天所赋予的某种使命!

同类推荐
  • 金庸传

    金庸传

    金庸的笔下世界道尽人生真义,金庸的现实世界写尽人生传奇,金庸迷倒了天下华人!有人说:有井的地方就有柳永的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却不知他的人生比他的小说更精彩。他经历过寻梦的困惑与执着,经历过打拼的挫败与辉煌,经历过情感的失意与恬淡。最后,他如同一个历经世事的大侠,看淡了时间的风云变幻,放下名利,成为一个传奇。他赤手空拳闯荡香江,用一支妙笔写出了一片锦绣人生。他有过他的青春梦想,有过他的美丽初恋,今天我们再次提及,不愿它成为一段被掩埋的故事。本书以金庸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结合他的经典作品与经典人物,为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武侠大师。
  • 林散之

    林散之

    本书包括:奋发的青壮年时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七年流浪、高潮和衰退、灿烂晚年等篇章,介绍了林散之的一生。
  • 唐太宗

    唐太宗

    本书以唐太宗为中心,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描述了唐太宗的一生,再现了唐朝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的历史画面。除给唐太宗本人作详尽的传记外,还给与他相关的人作传记。其中有唐太宗的父母、兄弟、姐妹、后妃、子女及王侯、将相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唐太宗复杂鲜明的思想、性格、情感和作风。本书依据正史,撷取趣闻轶事,既真实可信,又富有可读性,是了解唐朝历史的便捷途径。
  •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法国东部乡村里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穿上男装,骑着战马,娇小瘦弱却也无比坚强。贞德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0年,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4年里,解救了奥尔良城,促成了法国查理七世的加冕。为什么这样一个对法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孩,最后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以异端罪处以火刑。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廖仲凯与何香凝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廖仲凯与何香凝

    天缘巧合结良缘、近代的广东是中国的前哨,得风气之先,孕育了许多的革命志士。廖仲恺与何香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对患难与共的革命伴侣,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志士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187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一个华侨家庭之中,在家中四兄妹中行二。而比廖仲恺小1岁多的何香凝则于1878年6月27日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富商之家,是其家的第九个孩子,原名谏,又名瑞谏。虽然同是广东人,且都拥有可以算作“上流”的社会家庭背景,但廖仲恺与何香凝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廖仲恺是在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排华浪潮中度过童少年时代的。
热门推荐
  • 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感兴趣,进而厌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学生没有领会知识,没有学懂,没有学会,成绩差,实质上是这些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造成的。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越到高年级,知识越多,他们就越来越难,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垮下去,最后导致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实际上,我们身边那些轻易取得骄人成绩的超级优等生,无不使用了科学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
  • 余生仅此在等你

    余生仅此在等你

    (从校园到社会)作为一个颜控,连初瓷表示:我对象这样刚刚好。作为一个声控,连初瓷表示:我对象那嗓音恰好符合标准。对于以上的内容,迟煜不说话,只笑笑。后来,连初瓷表示想脱单,便从此开启了追夫路。~~~~~~~~~~~~~~~~~~~~~~~~~~~~~连初瓷捏起迟煜的下巴,眯起眼:“男人,你是不是在玩欲擒故纵?”迟煜一笑,连初瓷立马怂:“你看看,你瞅瞅,我刚才演的多好,对吧~"-------------------------------------------------初次遇见,一眼沦陷。------连初瓷哪有什么突然闯入,只不过是在心里,留了你的位置。-------迟煜(无虐)(无狗血)
  • 倾全天下

    倾全天下

    她的母亲是当朝皇帝的嫡亲妹妹——媛华长公主,父亲是当今皇朝位高权重的宰相。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她却落得父母惨被杀害家破人亡的下场。他却总是在最为难的时候出现帮助她。帮她复仇,帮她手刃敌人。本以为复仇之后自己能够全身而退,现在却陷入皇位之争。爱情,友情以及权利的选择。待她为摄政公主,位高权重之时。她选择大义大爱,舍弃了唯一在背后默默守护之人。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缘尽,知多少……
  • 这个老板有点怪

    这个老板有点怪

    因背叛而离开军旅的女特种兵刘佳,对自己的帅哥老板约法三章。一不准加班;二不准拖欠工资;三不准喜欢我。可是这老板真的很帅啊,怎么办
  • 妖族的女婿

    妖族的女婿

    (企鹅群号:616708323)华夏国最著名的物理天才——鲁树!在一次意外中,被一张神秘的黑纸带到了妖族的世界。离谱的是,这张黑纸居然是一个神秘的系统。而随着鲁树的到来,妖族大陆便变得不一样起来。妖族们居然开着一辆辆小汽车,奔驰在那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上?等等...天上那是什么!我C!就NM离谱!居然是个机甲!?......
  • 都市之我的时代

    都市之我的时代

    (火爆爽文)强者回归,纵横都市,翻云覆雨,谁与争锋!
  • 穿越后我只想当个小透明

    穿越后我只想当个小透明

    本来想着终于摆脱了组织,却没想来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父母失踪,从此处处受人欺凌被欺负的原因竟是因为一男子凤九倾怒喊:“做人不要太贪心了!”南宫渊眯着危险的邪眸,说道:“为夫的心里可只装得下娘子一人!”举国皆知,龙渊帝国的漓王殿下,样貌是无可挑剔,天赋更是历史第一人,却不喜女色,但唯独对一个废柴感兴趣
  • 史上最强无敌进化

    史上最强无敌进化

    “发现活化石一枚,坐标南云郊区,欢迎各位专家大驾光临。”“树木成精,我和一棵树不得不说的故事。”“世界新生,是毁灭还是新生。”
  • 冤家

    冤家

    一个不肯嫁人的老姑娘,熬到三十多岁,依旧对男人不太感兴趣。她的理由是,她不喜欢男人。一个不想结婚的老男人,从十六岁起开始泡妞,一直泡到三十二。他的理由是,他实在太喜欢女人。这样的两个人,因为一个串线的电话,就这么狗血地相遇了,一个不愿嫁一个不想娶,可是生活,往往是由不得他们的。姚锦之总在想,初次见面,那个混蛋就敢收她一小时五百块!难道他是酒吧里做sex服务的工作者吗?
  • 王者大陆代言人

    王者大陆代言人

    王者大陆上,英雄们已经苏醒,他们要向所有的已知世界,宣告着独属于王者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