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05300000014

第14章 举难劝修(1)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段经文,说尽了世人好逸恶劳、顺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则难的习性。“顺物欲迷情”是指随顺世俗名闻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劳劳碌碌追求五欲、情爱名利,这是沉迷的私情,将会引人堕入生死轮回,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到后果,大都是目光短浅地沉迷在世俗的情欲上,这样就随波逐流了。因为这是错误的迷途,所以佛陀劝化众生要及时醒悟,不要随顺私己迷情。

在这里,佛陀列举了二十种“难”:想行善的人,环境却有重重困难;有的人财力足够,却有自心重重的障碍;也有人纵情附势等毛病。要除去这二十种毛病很困难,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可见要逆生死之流,远离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是否真的“难”行呢?世间人往往在出发之前,就预设路远难行而放弃,这样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确实有重重困难,但是一切成功的事业,都是在不畏艰难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畏难,便无法成就事业。只要我们能真正发深广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则天下无难事。

如果一味随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所以我们学道,要学真道,不要学迷情俗道,只要能发心对治,难行的反面,便是大道无碍。我们现今劳心劳力,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也蕴藏着寂静的快乐,所以不要因贪迷一时的世间情欲,而种下无穷的烦恼根。

下面举出二十种难事: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匮乏;但是他若能在艰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

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你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说:“只要你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有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份“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带回了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著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入涅槃,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醒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鹜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还有一些人佛经看归看、听归听,却没有用心彻底地研究思考,这和没看、没听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听闻佛法之后,能好好地体解护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五)生值佛世难。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经中说自释迦牟尼佛到未来的弥勒佛,中间就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我们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离世,才两千五百多年而已!离弥勒佛下生人间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那时我们能否与佛同世?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但是佛陀曾说:“若能奉持我的教法,虽离我千里亦与我同室无异,虽离我千年亦与我同世无异;若不深入研究听闻佛法,纵使与我同室,也与千里距离无异。”所以,我们若能依照佛陀遗留的教法,脚踏实地地实行,那就与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六)忍色忍欲难。物欲当前,不沉迷也难。财、色、名、食、睡,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们不由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旋涡中团团转,起惑造业,顺迷情而流转生死,说来实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应该平心静气去观察。其实,世间一切欲乐在时过境迁之后,究竟能残留多少意义?歌台舞榭、一阵喧嚣娱乐之后,究竟快乐的感觉能保持多久?又如私情小爱,当时或许觉得很快乐,但是情越浓、爱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亲近的人所造成的。所以,“小爱”能有几许喜乐呢?一切欲乐,只是过眼云烟啊!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梦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纵即逝;因为纵欲过后,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触不着。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乐只不过像一场梦,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照射,很快就会消失;也像闪电般,刹那一闪就过去了,这都是“无常”。所以修学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贪欲,常以“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偈来警醒、鞭策自己。

(七)见好不求难。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着盲目地追求,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凡夫却无法自制!

我们若能好好地静心思惟、观察,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间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诱惑而随顺“爱欲”,就佛法而言这却是痴迷烦恼的苦源;常比较别人住高楼大厦,随心所欲享受福乐,而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福分呢?的确是“见好不求难”,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则愚昧的贪心、虚荣心自然就会消除。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其意思为整个自然界,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才能了解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才能知天道、明人道、开商道,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处事、正确的方法做事,拥有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九品仙凡

    九品仙凡

    这是一个宗门林立的世界,这是一个妖族肆虐的世界,这更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大时代。而我们的主人公楚易,走出了小渔村,踏上了一条漫漫修仙路。qq群:867504129来呗来呗
  •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本书是由四篇研究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巴蜀情怀的专题论文组成的,将宋代文人及其创作放在巴蜀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以期诠释出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勾勒出作家笔下描绘出的巴蜀山川风貌、名胜古迹、风土民情。
  • 半生江湖

    半生江湖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平行世界请勿与现实挂钩】*******************************主角的自我介绍:没什么特别的经历,就混过几年社会、当过几年特种兵、坐过几年牢而已。没什么特殊的本事,就是力量比人大点、口才比人好点、知识比人多点、观察力比人稍强点。业余爱好没什么长处,就是唱歌、跳舞、泡妞比人厉害点,其实我只是个普通的保险从业员。买保险吗,朋友?从我这半生不堪回首的江湖生活来看,这个世界太危险了,您想象一下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深渊之囚牢

    深渊之囚牢

    一个离奇的眼睛纹身,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改变,诡异离奇的组织,看似捉摸不透的命运,迷雾即将揭开
  • 东方不败变身曲

    东方不败变身曲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上天给了我一个穿越的机会!可是我宁愿没有这穿越……狗日的系统!老子要的是令狐冲这般洒脱的经历。不是东方不败,不是东方不败,不是东方不败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左岸的爱,右岸的你

    左岸的爱,右岸的你

    爱,有时候往往是你在此岸,他在彼岸,越是有爱,越是遥遥无期。爱,有时候是你向左走,他向右走,虽然有爱,但距离是越来越远。所以,爱一个人,就是将她珍藏在心的左岸,即使她永远感觉不到你的温度,也要留一个最温暖的位置,看她幸福一生。这样,左岸的爱,右岸的你,也会幸福。
  • 妄想推理

    妄想推理

    【群号:933070153】“今天的海汶市又是和平的一天呢......”有着【热心市民】称号,自称为【夜鸦】先生的神秘男子,终于开始向大众展现出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同时出场的,不仅仅是这位【海汶义警】,还有【牧羊人】林奇,【作家先生】未知,【裁决者】未知,【拯救者】未知......【夜鸦】能否在伙伴的帮助下,顺利解决突发的各种事件,揭发出隐瞒在案件之下的【真相】呢?“你们才是维持【正义】的人。而我只追求【真相】。”【推理题材作品,大部分为本格推理。文中情节皆为虚构,所以名为《妄想推理》。】
  • 道游界

    道游界

    这是超越维度的真实游戏天道复苏灵气归来在游戏里获得的能力实力竟能同步到现实里来自未来的周潇重生在天道复苏的那一天他该翻起怎样的浪花
  • 锦临

    锦临

    一觉醒来已是三十年后,如锦并不慌。金甲卫尚在,无论她是谁,都能过得风生水起。如锦:大叔,你小时候我还给你换过尿布呢!李渡:……这丫头脑子是坏的!这是一个“我把你当大侄子,你却想娶我当老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