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5200000009

第9章 亚洲建筑文化(1)

(第一章)亚洲建筑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生产方式、国家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建筑的变化息息相关。建筑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着和它们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世界各国建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迟、慢之分。所以在建筑史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有它们自己的建筑特点。亚洲建筑艺术主要集中于古西亚和受印度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地区,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本章我们来看看亚洲的建筑文化。

(第一节)亚洲建筑起源与发展

除了中国外,位于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9世纪前后存在着两个在宗教上相对立的古国,即信仰佛教的夏连特拉王国和信仰印度教的马达兰王国,他们分别在这一时期建造了规模庞大的宗教建筑。前者最著名的建筑为婆罗浮屠的率堵坡,后者的代表为湿婆神庙的建筑群。与此同时,高棉人在印度支那崛起,其所建立的文明在10~13世纪达到极盛,历史上被称为“吴哥时代”,其重要的建筑代表作为吴哥寺,在这里也反映了印度建筑的影响。此后,以佛教为信仰的缅甸与泰国,在接受印度早期佛教建筑传统的基础上,最终发展出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佛教建筑艺术。

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古代朝鲜与日本建筑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地依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变迁。这一点,不但表现在建筑材料、结构和建筑规划上,也体现在建筑观念的转变上。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确立的木结构建筑样式与技术,借由佛教文化的传播,于4世纪传入朝鲜,后又于6~7世纪从百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面貌。进入平安时代之后,中国佛教建筑传统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建筑传统相结合,先后发展出“和样”、“天竺样”、“唐样”等风格,多种风格又相互影响,从而生发出具有典型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

1.亚洲建筑起源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详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亚洲的封建社会,同欧洲的很有不同。其中对建筑的发展最有影响的大致是:第一,欧洲在中世纪完全处于封建分裂状态,而在亚洲,虽然也普遍存在封建分裂的现象,但在各地,先后都建立过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大帝国;第二,欧洲在中世纪有集中统一的天主教和正教的教会统治,而在亚洲,除了7~8世纪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体制之外,没有这种教会统治;第三,西欧许多城市利用封建分裂状态所产生的空隙,发展了独的政权,市民文化高涨,并且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而在亚洲,城市从来是中央集权政府下官僚统治的据点,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市民文化的思想水平就很低。

由于这些差异,亚洲的宫廷文化的影响比欧洲的大得多,在许多地方,宫廷建筑左右着建筑整体的发展,而且,宗教建筑也往往成为世俗政权的纪念碑,像中亚、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所见到的那样。另一方面,市民意识却在重要的建筑中几乎无所表现,偶然有淡薄的一抹,显出来的竟是消极的庸俗色彩。

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差异很大,变化复杂,发展很不平衡。亚洲的封建时代的建筑主要分三大片。一片是伊斯兰世界,包括阿拉伯、西亚、中亚、北非和有一半在欧洲的土耳其,直到西班牙;一片是印度和东南亚;一片是中国、朝鲜和日本。

2.日本的建筑

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同时带入了中国南北朝与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以此,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活动,其影响遍及神社与宫殿。在飞鸟时代(671~8世纪初)佛寺的布局与形式各样都有。到奈良时代(710~784)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即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日本过渡。到平安时代(791~1194),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祥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12世纪后,地方势力兴起。在镰仓幕府(1192~1333)和室幕府时代(1338~1573),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做法但称之为“唐祥建筑”,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现了“主殿造”,即简化了的“寝殿造”,还出现了适宜于武士与僧人生活需要的“书院造”,即在居室傍另设披屋作为书房。

佛寺自16世纪以后以不再是主要的建筑活动了,府邸、城楼成为主要类型。过去在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到江户时代(1603~1867)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廊上筑有象征城市统治者威严并用于防卫的城楼。城市府邸大量兴建,其规模与风格按业主的身份等级而异。此外,由中国传入的饮茶、品茶成为贵族、武士等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窗,并在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登、灯笼等称为“草庵风茶室”。于是,在住宅中又出现了混合有“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居”。“数寄居”的传统至今仍强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筑中。

19世纪以后,明治天皇的维新(1968~1912)使日本建筑转而接受西方影响。

3.印度的建筑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公元前5世纪末,产生了佛教,6~9世纪,印度形成了封建制度。婆罗门教又重新排斥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

宗教建筑成了当时建筑水平的主要代表。大力提倡佛教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国力强大,经济繁荣,这时期的佛教建筑物主要是埋葬佛陀或圣徒骸骨的率堵波和信徒们苦修的僧院。

塔在古印度叫“stupa”,音译为“率堵波”。中文叫浮图、浮屠或佛图,意译为方坟、圆冢等。它是印度佛教中埋葬佛骨和圣徒骨骸的坟冢。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从毗舍曾问佛陀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忠心和虔诚。佛陀听罢,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如在袍上,然后把锡杖竖立在覆钵上,这便是最早的串堵波的雏形。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阿难等将其尸体火化,焚烧后留下骨子五色珠,“击之不碎,色彩晶莹”,梵语称为“舍利子”,被认为是法力无边的神物。弟子按照佛祖的暗示,建率堵波以藏之。

印度阿育王时代(前273~前232年),阿育王把佛的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送往世界各地。这样,印度的空率堵波便从印度的老家走向东南亚各国。后来佛教高僧、大法师圆寂后,也造塔埋葬灵骨,于是造塔成为一种风气。

印度最大的率堵波在桑奇,大约建于公元前250年,艺术史上称“桑奇大塔”。它的外观很像一个巨大的倒覆的化缘钵,半球高12.8米,砌在高4.3米的圆形基座上。半球顶上有一正方形石栏杆,中央有一座三层相轮的塔刹。

桑奇大塔的四方门楣上的石刻浮雕佛性流溢,上面雕满佛祖本生故事,富于象征意味的是:比如,一只小象暗示着“托胎”;一匹空马,象征“出家”;法轮即是“说法”;伞盖和宝座用以代表佛;塔(率堵波)代表“涅磐”。

4.东南亚的建筑

东南亚的建筑主要包括:

尼泊尔建筑。尼泊尔流行佛教,也有婆罗门教。加德满都附近的一座萨拉多拉率堵波,大约是孔雀王朝的遗物。和印度不同的是,半球体四面有重檐的假门,顶上有一个很高的塔,塔身由13层逐层缩小的扁方体叠成,外廓呈曲线。下面有基座,上面有华盖。在巴特冈的丢巴广场上有一座婆罗门教庙宇,高耸的塔很象印度北部的,不过比较简单,它没有门厅,方方的神堂四面没门,平面成十字型,四面一致。

泰国建筑。泰国的率堵波比较陡峭挺拔,台基,塔体,圣骸堂,锥形顶子等各个组成部分和缅甸的塔相同,各部分形体完整,区别清楚,几何性很强,显得更多变化,更丰富。16世纪建造的,在阿瑜陀耶的三座作为国王陵墓的率堵波塔体和覆钟,表面光洁不作任何划分,而上面的圆锥体很尖削,密箍着水平的环。塔体四面超正方位有门廊,门廊上的小圆锥体同中央的呼应,使构图更活泼,也更统一。塔体和锥顶之间有一段不大的圆柱体,是圣骸堂,外面一圈柱廊,它在尺度上、体积上和构图上都是塔体和锥顶之间的过度环节。它的柱廊的垂直线条很突出,光影对比很强烈,形体很空灵,使整个塔都大为活跃。这些率堵波是砖砌的,刷成白色,同色彩浓重的木构建筑相映照,非常明艳。当时在阿瑜陀耶有这样的率堵坡五百座以上。

柬埔寨建筑。柬埔寨的庙宇的典型型制是金刚宝座塔。在三层或五层台基上建造五座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故都吴哥是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集中地,先后有几个国王在这里兴建了宏伟的城市、宫殿和庙宇。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吴哥窟,是一座兼有佛教和婆罗门教意义的庙宇,也是国王的陵墓,位于吴哥城的东南部。吴哥窟最外一圈围墙东西长约1480米,南北约1280米,墙外是190米宽,8米深的人工河。建筑的中心是一座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在两层宽大的平台上,每层平台的边沿有一圈复廊,角上有亭,第二层平台的角亭的顶子高耸成塔。每边有门,西面是正面,两层的平台分别有门,串连成纵横两条轴线。各级有迥廊。底层迥廊(东西215米、南北187米)廊壁布满精美雕刻,题材为印度佛经故事;二层迥廊四角有塔。主殿金刚宝座式,中央塔高42米(距地面65米)。塔身与塔顶均布满莲花蓓雷形的雕式。整座建筑构图完整,造型稳定、突出中心、主次分明。15世纪,吴哥首都被废弃,寺亦荒芜,19世纪中叶重被发现。

5.朝鲜的建筑

朝鲜和日本自古就同中国有亲密的文化交流关系。由于交流的关系始终不断,所以中国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在朝鲜和日本的建筑里都有所反映。不过,她们最全面和最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正当中国的唐朝,此后的吸收,在规模上和组织上都远远不及,而且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之中,进展迟缓,所以,朝鲜和日本的建筑中保存着比较浓厚的中国唐代的建筑特色。

朝鲜建筑接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比较早。平壤西南龙内郡的双楹和平壤以北顺川郡的天王地神(都是高句丽时代遗物,约6世纪),都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很象中国汉代的明器或墓葬里的做法,可见朝鲜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公元17世纪,新罗国统一朝鲜半岛,封建化加速了,佛教兴盛起来,在各地建造了许多佛寺。庆州附近土含山有一座7世纪建造的佛同寺,其平面布局,同中国唐代的佛寺基本一致。

还有一些新罗时期的石塔遗留至今。形式也同唐塔相似。

公元10世纪上半时,高丽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国家大力提倡佛教,给僧侣种种特权,一时间萧寺梵塔遍布全国,尤以金刚山地区为多。这时期的建筑,在中国晚唐,五代至北宋建筑演变的影响下,渐趋端丽而略减豪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荣州的浮石寺殿。

(第二节)亚洲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亚洲,受中华建筑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和朝鲜(韩国),建筑风格很好区分。东南亚建筑细节有区别,大体差不多,东亚和东南亚偏重于季风性的防御和台风的防御;南亚偏重于防洪的;西亚和中亚因为是伊斯兰为主,所以偏重于密封性的。

除以上特点外,宗教因素也不容忽视。欧洲从古罗马末期起就进入了基督教世界,亚洲则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宗教的不同又强化了文明的差别。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之中,宗教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1.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封建时期,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建筑体系,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世界建筑史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花。

7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腹地出发,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阿塞拜疆和埃及,然后,经过北非,到8世纪初又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半岛。从660年到1258年,阿拉伯世界有统一的宗教王朝,虽然9世纪后各地实际上陆续分立。

在这个广大的幅员内,居民普遍皈依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教规很严,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整个地区当时都同样处于封建化的早期,地理环境有许多共同点,所以,各地的文化和风尚习俗渐渐有了很多的共同点。共同的伊斯兰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广大地区里的占老文明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土耳其、拜占庭、埃及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伊斯兰文化甚至大量汲取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因素。而且,它并没有能消灭地方文化。

但这个地区里的政治关系非常复杂,直到15世纪中叶,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始终和西亚的伊斯兰国家对峙着,从9世纪起,伊朗、埃及、中亚和阿塞拜疆先后脱离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土耳其人从11世纪起在西亚、中亚和伊朗建立了强大的国家。1258年,蒙古人又在中亚、伊朗和西亚先后建立了伊儿汗国和帖木儿帝国。蒙古人大大破坏了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后来,土耳其人和蒙古人都信仰了伊斯兰教。15世纪,土耳其人又重新统一了中亚和西亚,占领了巴尔干和北非。16世纪之后,在伊朗的蒙古人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阿塞拜疆人的王朝,但仍然信仰伊斯兰教。在比利牛斯,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10世纪起一步一步从北向南赶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到15世纪末,最后统一了西班牙。

伊斯兰世界里,文化和经济交流频繁,手工业和商业很兴盛,建筑物的类型比较多。商馆、旅驿、市场、商业街道和公共浴室等是这地区特有的世俗建筑物。当然,同封建时期大多数国家一样,宗教建筑物和宫殿代表着当时最优秀的成就。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建筑背后的故事

    建筑背后的故事

    很早之前有这样一个想法,用那些为世人瞩目的中华经典背后的故事与传奇,让国人来了解中华的历史、解析中华的文化。其实,无论是书法国画、奇珍异宝、园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寻常的内涵。这个了解、解析的过程,暂且让我们将它命名为——“另类考古”。“另类考古”的过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为世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它这般漫长的诡譎、突兀的辉煌与瞠目的神奇。况且,历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让自己的哑谜被人不经意地揭穿。这样一来,每一个经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满谜思的同时,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当然,“另类考古”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考古的历史”或是“历史的考古”,但它所讲述的故事无不与历史的前进与人类的进步和创造力有关,所以它的内容注定是充满挑战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进入历史文化的深处,了解文化背后的传奇,是此书的最终目的。史实与传奇合二而一,厚重与灵异经纬交错,诱惑你的阅读,牵引你的想象。告别枯燥繁杂的专业考试,走入丰富多彩的考古之旅。第三只眼看历史,发掘湮没已久的惊人真相。带你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世界,为你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谜团。
  •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
  • 惟有园林

    惟有园林

    本书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园林艺术家。他以鉴赏的眼光,描述了我国江南江北一个个著名的园林,如西湖园林、怡园、随园、苏州园林、恭王府等等。此外,作者对建筑、山石、布局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可以对读者观赏园林假以指导。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热门推荐
  • 九章之孙悟空

    九章之孙悟空

    一个不一样的孙悟空,一个不一样的洪荒。魔族等将卷土重来,灵明石猴破石而出,他将如何带领族人带给洪荒和平?
  • 末世之植宠

    末世之植宠

    末世来临,本可以安全逃进基地的苏雅拉为了救同在孤儿院长大的伙伴毅然决绝的返回了满是丧尸的城市,却不想,在救出伙伴后,却因伙伴的嫉妒眼红被推入了丧尸群。重活一世,她冷笑,欠她的,谁也别想逃过。本文女主心狠手辣,一路有忠犬相伴,在末世里混的风生水起。
  • 嘘要说话

    嘘要说话

    一条漆黑的小巷子里。“你……你们别过来”双柒柒拿着木棍护着另一个女孩往后退。“别退了,后面没路了。”一个小混混说道。“走开……你们这些王八蛋。”双柒柒胡乱的挥舞手中的木棍。“只要你乖乖听话,我就放过你身后那个。”“姐姐,我怕……”女孩哆嗦着身子。“别怕,我在”双柒柒安慰道。可双柒柒怎么样没想到,她曾经拼了命保护的人,却是让她深陷泥沼的人,也是伤她最深的人。
  • 此生陪你到老

    此生陪你到老

    血薇,21世纪赫赫有名的盗墓者。但万万没想到,她竟然有朝一日会穿越,竟然还顺便带走了一个外挂--高智商的AI。爹不疼,后娘不爱,妹妹欺负,又是废物,没事没事,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走上奔小康。只是后面的邪王是怎么一回事,“娘子,等等我”邪王追妻路漫漫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江山为牢美人殇

    江山为牢美人殇

    白雪茫茫,一身白衣的你,抱起了她,美的让这美雪略失三分色,可是她未曾睁眼,也未曾知晓。梁栋画壁,金帛绸缎,即使是负伤的他也不失帝王之气,道:“白姑娘,你要记得是朕救了你。一座江山,画地为牢,美人只能为此而殇。
  • 独领风潮

    独领风潮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他死于牡丹花下,却没变成鬼,穿越到不知名的的时代,看他如何运用自己接触到的知识逆改命运,成为时代风潮的风向标,看他如何遨游花丛中。。。。。。
  • 特工皇后:凤倾天下

    特工皇后:凤倾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特工组长,一不小心嗝屁穿越居然成了“五大三粗”的女人。又丑又挫,被皇帝纳后还不准拒绝!好啊,不就是做皇后嘛,老娘千军万马都不怕,还收拾不了小小后宫?惩戒刁奴,鞭笞宫妃,没事儿再给太后添点儿堵……还有那位傲娇的九五之尊,赶紧从老娘床上滚下来,老娘心情不爽不侍寝!“陛下,臣妾身子不适不宜侍寝,已觅得良妃等候陛下恩宠。”某女人挥舞着小手绢一脸奸计得逞。砰!宫门毫不留情关上,徒留某男咬牙切齿。“哎呀,那边男色不错,待臣妾去采摘一朵!”某女人一脸色相,看着帅哥就想扑去。某男揽腰一抱磨牙霍霍:“该死的,你想在朕头顶开辟一片草原不成!”强强文,男女均腹黑。前期互虐,后期宠甜。
  • 末日之堕落战神

    末日之堕落战神

    末日来临,地球一片血色,地球上只有行尸走肉,战神,重新归来,少年,觉醒血脉吧!作家QQ14.23.72.79.33
  • 黑暗血腥纪元

    黑暗血腥纪元

    步天意外重回末世,黑暗纪元到来,掌握一切的他能否重新来过,地球为何一夜之间改变,丧尸与变异生物横行全球,人类文明差点毁于一旦,步天能否改变这一切!其实我只想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