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9000000021

第21章 做狐狸,还是做刺猬?——从苏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看中西文化DNA的差异(3)

商鞅这种为变法赴汤蹈火的精神,是与他坚定的信念分不开的。在一部气势磅礴的春秋战国改革史上,由平民崛起之法家,遭旧贵族之倾陷而死者,不乏其人。如吴起之乱箭穿身于楚,韩非之被杀于秦,皆其典型。韩非所谓“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讲的就是改革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在这些冲突中,改革者个人处境的险恶,这些法家人物并非不清楚。然而他们始终认为软弱妥协、畏首畏尾、明哲保身,改革就迈不开步伐,最终只能半途而废。这种执着的信念使他们不畏凶险,毫不动摇。其舍身救世之热诚,如精卫填海,至死方休。

诚如学者鲍鹏山所言,商鞅是一位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同时也是令人惧、令人恶、令人恨的人物。为了秦国,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歩。他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歩,悲剧也就幵始了。因为人类毕竞还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则。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是一切一时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驾的。

励精图治的秦惠文王不是一位庸君,他也并非不明白商鞅对秦国的一片耿耿忠心。他要灭掉的是一个曾羞辱过他而现在已无大用的商鞅,一具仍然活着的政治尸体。

是“革命烈士”,还是替罪羔羊?

那么,商鞅真实的历史形像到底如何?商鞅悲剧的始作俑者,可以说正是他自己。苛毒、愚民和好战,这才是商鞅治国思想中最本质的特征。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拥有崇高的节操和坚定的信念。为了秦国的变法大业,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仁不仁”。意思是说,法是大仁,这个大仁却显得非常不仁。因为法治以冷峻著称,不近人情。正是这个不近人情的法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大仁。他再三强调要以法治而不是人治实现天下公平正义,一国之事不能决于一人之口,而应以刑法为准绳。

这里的商鞅俨然在几千年前就成为近代法制思想的先躯,似乎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得以依法治国之精髓。殊不知彼法非此法,正如该剧浓墨重彩渲染商鞅变法如何强国富民,却绝少表现其“法”如何苛刻毒辣一样。

商鞅的著名论断是: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这就是说:依法处决罪犯,不是暴政;无视法律,滥杀无辜臣民,才是暴政。法律之外滥行赏赐,不是仁政;依法赏赐,才是仁政。这一论断,无论从历史实践看,还是从当代文明理念看,都是成立的,都是难以推翻的。但是,这一论断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缝隙———法有恶法、良法之分;所谓恶法,就是将国家统治方式推向罪恶行为的法律;譬如希特勒的种族歧视法,导致了整个国家机器的种族灭绝罪行,就是恶法。商鞅制定的诸多法律,无疑就是这种影响深远、孕育暴政的“恶法”。他使一个落后的秦国变为一个强大的秦国,更使一个愚昧的秦国走向一个野蛮的秦国。自商鞅之后,秦法的恶法律条,将秦帝国的统治方式一步步变本加厉地推向残暴罪恶。

商鞅厉行法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他用法过峻,刻薄少恩,鄙弃仁义,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商鞅主张刑九而赏一,轻罪而重刑,十分迷信刑罚的威力。他口头经常念叨的是这样一段绕口令般的治国经:“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他甚至公然宣称:“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简直就是引蛇出洞,故意诱导人民犯法,然后重罪治之。在“以刑去刑”思想的支配下,商鞅用刑实在过滥,打击面实在过宽,“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全国上下一片怨声载道。其求治之心过于急切,使“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高压之下把全国老百姓都搞得手足无措了。而对于国内的人民而言,其法虽不敢不守,但其人从不觉可亲;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也同样对秦国“畏其强而不亲信也。”

变法一天天初见成效时,商鞅也开始一锨锨地为自己挖掘坟墓了。

“连坐法”等酷刑一出台就曾遭到上下一致的反对。其实一开始除了个别权贵人物和守旧势力外,大多数人并不反对变法,但他们不能忍受过于严酷的刑典之法,以至于民怨沸腾。但商鞅却用更加严酷的刑罚来压制人们的反对声音。据说他在河边审讯犯人,因杀人如麻竟然使清河变成了血河,其残忍令人发指,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大权在握,生杀由己,使他不能清醒地看到变法中用刑过严带来的负面效应。可以说,除了秦孝公外,谁都有可能成为他酷刑下的牺牲品,致使他权力愈大而支持者愈少,两头不讨好,四面皆敌人。人们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变法带来的胜利果实,一方面对商鞅的残忍刻薄咬牙切齿。

后人论及商鞅,也常指出其“虐戾”的特点。司马迁就曾说他“天资刻薄人”,《战国策·秦一》也说他“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故《盐铁论》一书除了说“商鞅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之外,更有一段堪称精到的商鞅死亡原因总结:

“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商鞅如此“虐戾”而重刑,在人们心理面上投下了深深的阴影,也给他自己的命运带来死亡的凶兆。

就在秦孝公临死前不久,与商鞅当年一同在魏国作门客的好友赵良往见商鞅,指责他“刑黥师傅,残伤民以峻刑,是积怨畜祸也”、“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这样任意而为“非所以为寿也”。赵良推心置腹地告诫他:“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他把仁德与刑名结合起来,不要用刑过滥过严,不要草营人命。他还警告商鞅,如果你只是一味贪图荣华富贵,而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那么一旦秦国的国君不再信任你,那么身亡族灭就“可翘足而待”。最后还劝说提醒道,你的处境已“危若朝露”,欲想延年益寿,何不归还受封之邑,到鄙野之地去灌园种菜,过隐居生活?

面对赵良的忠告,商鞅置若罔闻,只知一往无前,不知思谋后路。他永远是一个充满自信冷傲的人。变法之初,商鞅跟甘龙辩论时说:“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一个人的操行如果出类拔萃,肯定遭到俗人的非议;一个人如果有独特的见解,肯定遭到俗人的诋毁。这话虽然说是打消秦孝公变法的顾虑,但是也不难看出商鞅以“高人,独知之虑者”自诩。在他的眼里,众多的百姓和百官只是变法的操作机器、木偶,他才是操作人。

不少人中豪杰的内心很孤傲、冷峻。他们站在众人所不能及的高峰上,既蔑视周边的一切,又希望周边的人物重视他、力捧他。所以,这种人,很难讨好他,却很容易伤害他。变法开始后,有上千的秦国人反映变法不便;十年后,秦国大治,这些人又跑来为变法唱赞歌。商鞅却说:都是些扰乱教化的刁民,充军边疆。这折射了商鞅的孤傲心理:我所做的肯定是对的,是好的,用不着评价我。

天崩地陷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38),孝公患重病,自知不起,乃召商鞅至病榻前,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不敢接受。不久,孝公驾崩,太子驷即位,史称秦惠王。新君即位后,商鞅自知形势危急,当即辞去官职,告老还乡,企图离开政坛,摆脱危局。但变法有方的商鞅此时却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天真:在严酷的专制政体下,挪动一把椅子还要流血,何况你商鞅搅起的是一场漫天风暴?玩政治不是玩过家家,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公元前338年春,秦孝公死,厄运如赵良所料降临在商鞅头上。对于秦惠王而言,商鞅的治国思想他已悉数掌握,秦国的改革工作已到了“狡兔尽走狗烹”的时候了。那么报当年“一箭之仇”便是自然之事。在他的两位教师的策划下,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按照商鞅的鼓励告密之法检举商鞅谋反,迫使商鞅出逃,最后被逼无奈拿鸡蛋碰石头,仓惶之中举兵谋反,最后落得个鱼死网破,正好坐实了自己的罪名。他逃命之时,到处碰壁,可见其平日为政之失人心。无谋反之心却有谋反之实的商鞅,被秦惠文王名正言顺地处以车裂之刑,而且按照“连座法”,他的家人九族,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而秦惠文王所用之刑法,没有一条不是商鞅亲自制订的。昔日权倾一时杀人如麻的秦宰相,就这样用自己制订的最残酷的刑罚,葬送了一世英名和荣华富贵。而更可悲的是,商鞅虽然惨遭车裂,灭族无姓,而竟至“秦人不怜”。

奇怪的是,商鞅虽然被害,但“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秦惠王不但没有废除商鞅生前所制定的变法方案,反而踏着他未干的血迹,果断清除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法。秦自孝公以后成为法家的天下,以推行商法为代表的法家主宰了秦国的政治。秦惠文王果然很聪明,他深知商鞅变法已经使秦国国富兵强,他比他的父亲更需要商鞅的变法精神。所以他虽然车裂了商鞅的肉体,却决不会车裂商鞅的思想,相反他更要用商鞅的变法维新来实现霸业。无论谁继承王位,都会维护新法,因为维护新法就是维护自己,就是维护家天下利益。这样,商鞅下出最后一步大棋,就是以一己之生命赌秦国万世之强盛,赌赢氏家族之万代兴旺。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秦本纪》中写商鞅之死是:“……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道出了他“身败名裂”的真实原因。“以徇秦国”,用语千斤。他是为维护其变法事业为秦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

于是乎,荒唐的悖论同时出现了:苏格拉底为了祖国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而秦惠文王用商鞅法典中最严酷的车裂之刑来制裁商鞅,也正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可与肯定。

历史上,思想家往往失意,政治活动家亦常以身殉法。苏格拉底和商鞅的死都是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他的精神必须通过他的事业发扬光大——他如果真正热爱雅典城邦,就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被丝毫亵渎,他因此十分自觉地走向死亡。

而商鞅的人生结局则悲凉得多。今天人们虽然歌颂商鞅的改革勇气,凭吊他对历史进程的巨大推进力,但也无不感慨他的悲剧命运。他的悲剧不是变法的失败,而是滥用酷刑,物极必反的结果。变法成功使他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从而导致他把美的事业部分地扭曲为丑,而这些丑又反过来成为反对势力彻底撕破他美的人生的口实。

说到底,商鞅的命运悲剧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权臣加能臣型的改革者们共性的悲剧:王安石受贬、张居正掘坟、六君子喋血……无一不是这种悲剧的重复。其根源在于个人权力与专制君权必然的冲突:权臣必招君王忌,能臣多结周遭敌,再加上改革者自身的缺陷、改革方案的缺陷、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叠加起来,往往使改革变成一场短暂狂欢的焰火,轰轰烈烈地开始,悄无声息地结束。人亡政息的大幕苍凉落下之后,唯有千古褒贬、人评说。

而如果沿着苏格拉底和商鞅生活的时代背景,追溯他们最初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他们的悲剧远远超越了个体生命,而成为国家命运的缩影。无论生如夏花怒放般壮美,还是死如秋叶飘零般无奈,都蕴藏着一种先天注定的无奈和必然。

二、一位是逃避世俗的哲人,一位是追求功名的贵族

苏格拉底和商鞅生活的时代,家国动荡,秩序混乱,中西方社会都处于震颤嬗变的大转型之中。苏格拉底和商鞅都想通过自己的政治和思想的实践,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他们的立身处世、思想行为又迥然不同:苏格拉底毕生探索灵魂,商鞅至死崇尚功利——更重要的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两份南辕北辙的精神遗产。

“我如果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

苏格拉底的整个一生,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关注灵魂、培养内在的“善”,象逃避瘟疫一样逃避财富、权力和名誉,始终过着一种贫寒而审慎的哲学生活。正是对世俗功名的淡漠,才能让他保持人格的尊严独立;而有了人格的独立,才保证了他思想的自由深邃。

苏格拉底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位石匠,母亲是位接生婆。他父亲子女很多,收入微薄。苏格拉底小的时候,长得很不起眼,凸眼珠、狮子鼻、身材笨拙。小市民夫妇对于小苏格拉底,唯一的希望是他长大了能做个具有好手艺的石匠,凭着雅典人对雕塑的偏爱,今后不愁没有饭吃。

苏格拉底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确实成了个好石匠。据说在希腊阿克洛城的人口,有一群象征三美神的雕像便是他的杰作。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免要雕刻石块,但更多的时候干起了雕刻人的灵魂的行当。苏格拉底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只不过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大隐于市的苏格拉底,一生只醉心于他的哲学。在今天所有的历史记载上,苏格拉底直接参与的政治事件少之又少。按克鲁特斯《苏格拉底,人与神话》(第164页)的说法,与苏格拉底直接相关联的主要政治事件只有四件:一是他曾三次参战;二是公元前406年作执行审判主席时反对把打了胜仗的十位将军处死;三是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执政时被禁止教授修辞学;第四件就是他被处死。正如学者叶秀山先生在《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一书中的评价:“苏格拉底主要是一个文化人物,是一个哲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哲学问题并引导青年认识真理。”而柏拉图的《申辩》篇也明确记述道:苏格拉底是自觉地不参与政治的,他声称自己的天职就是研究哲学。

在后来的法庭申辩中,苏格拉底讲到自己很少参与政治的原因:一方面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另一方面他这样说:

“我如果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者为自己做出什么好事。请不要因为我说出了真相而生气,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做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

同类推荐
  • 一代武术大师刘观澜

    一代武术大师刘观澜

    我们武术之乡的灵魂人物,曾经获得过慈禧太后的封赏。有盖京南的美誉。
  • 乱世新雄

    乱世新雄

    是传送,而非穿越。秦峰,李天鹏二人来到这个平行世界,碰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张三丰。两人从救人到敛人,从团结一致到兄弟反目,阴谋诡计,惊险不断,明潮暗涌,困难重重。围剿匪寇,对抗异族,与朝廷暧昧,与叛军扯皮,与诸侯周旋。占山为王,驱除异族,割据一方,称雄天下,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为华夏民族的延续,不断书写着传奇。后期还有哪些传送者,两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搅动这个世界?请收藏本书,静等故事发展。
  • 初唐求生

    初唐求生

    你有没有想过,你带去野营的东西,穿越初唐后,都会成为稀世珍宝,各方豪相互争夺的目标,你该不该舍弃?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不再是你熟悉的世界。你遵守的,奉行的理念,在这个世界里成为大逆不道,你会怎么面对?当你无处容身,一群失去丈夫的女人们收留了你,然后,每天晚上你睡觉的时候,身边突然多了一个人,37个孩子叫你爹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带着热血从军,却发现,一切都不和你想的一样。冷兵器作战,上司很蠢,作战很残酷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办。欢迎进入求生节目。初唐求生,让我们一起探索初唐。
  • 逍遥名医

    逍遥名医

    (不是女频,是男频书……)一个饱受工作折磨的医道高手,睁眼醒来却成为云府府上无赖房客。前朝秘闻,神秘单方,关我屁事,江湖风波,不老丹药,额……能给我尝尝么。神秘的事情,接踵而至,本想安稳度日的李素,就这样,一步步的重回名医之路。(ps:本书慢热,观看需谨慎)
  • 三国幕府本纪

    三国幕府本纪

    三国科普类作品,历史线考据最严谨的三国小说。何遂高优柔寡断,袁本初引狼入室。袁次阳养虎为患,董仲颖反客为主。.......拜师程昱,崛起兖州。执笔一时,戎马一生。...时人歌曰:“生不用封万户侯,愿得一识薛并州!”...193年,为别部司马,协同于禁进攻陶谦。195年,为都尉,单独领军,收复兖州诸县.196年,为典农校尉,于许都屯田,仓禀殷实。197年,为讨寇校尉,于陈国之战,都督粮草。198年,身在濮阳,训练新军。199年,伴随曹操左右,参与政事。200年,东讨刘备,北袭袁绍,薛伯言之名,天下皆知!.....回望过首,已一人之下也!慢热,成长,无系统。欢迎大家书友圈讨论~
热门推荐
  • 美男桃花挡不住

    美男桃花挡不住

    一朝穿越,她被迫成为卧底,守着一堆帅哥,双眼泛桃花。“小杂种,有没有一种麻雀变凤凰的感觉?”帅哥们讥讽的声线萦绕徘徊在耳际。初见,她问,“我可以喜欢你吗?”他不以为然,当她深深沦陷,他居高临下看她,表情平静,“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大家都是逢场作戏。”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六十种曲投梭记

    六十种曲投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宅男进化史

    宅男进化史

    刘轩本是一个宅男,但一次意外获得异能并被国家征召,从此陷入了一个天大的阴谋,在善与恶之间,刘轩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选择,从一个不问世事的宅男成长到一个以人类安危为己任的英雄,这一路并不平稳。
  • 黄金战旗

    黄金战旗

    黄金战旗,上三洲天地自然孕育而生的七大异宝之一,拥有超乎想象的能量。牧安镇,一个位于下九州之中屯睦洲偏远地带的小镇,却是有着可以惊动整个大陆的神奇秘密。余冬,刚成为捕快不到半年的少年,巧合之下被黄金战旗认主,手持黄金战旗的少年,从此开启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糖儿于高中

    糖儿于高中

    乔糖儿,高中生,看着全班同学的表现。原来世界可以这样……
  • 德云不打烊

    德云不打烊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家十二个时辰不打烊的委托社
  • 同舟向阳去

    同舟向阳去

    方舟舟带着在北京三年多的新媒体数字营销经验回到家乡玉坪村成为返乡创业大军的一员。他的目标是开发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果醋饮。遇到了同样扎根家乡数度创业的职业农民王向阳。两个青年怀揣着共同的对家乡的热爱走到了一起。
  • 湖笔源

    湖笔源

    民国时期,湖笔之都善琏湖笔世家源缘笔庄小姐卜惠心家道中落父母双亡,与奶奶和叔叔相依为命,为了谋求生存,到父亲生前好友章记笔庄做工,与青梅竹马的章家少爷金宝两情相悦,虽历经艰辛在一起但章金宝却意外去世,为了生存也为了实现父亲遗愿,惠心开始了她传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