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71800000018

第18章 纪实(4)

离开烈士陵园后,学生们依然心潮难平,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西北轻工学院的考察团里,许多学生连夜写了入党申请书,食品系一位同学对带队老师说:“叶挺的事迹使我整夜不能入睡。延安之行,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真正理解了延安精神的意义,我写申请书,要求入党。”

第四军医大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轻工学院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西藏民族学院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宁夏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数十个院校的红旗,在延安的土地上飘过。这红旗,吸引着延安人的目光,吸引着外来人的目光。

“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青年军人手举的红旗,引来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军人。这是大连军分区的马相时司令员,他当年曾经在延安战斗过,如今旧地重游,带着老伴,带着儿子。儿子也在念大学。此行是为寻找当年足迹,更是为了让儿子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两代军人,在延安碰面了。虽说素不相识,但一样的绿军装,一样的领章帽徽,一样的延安梦,两代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司令员为他们讲战斗故事,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年轻的军人们,向老一辈敞开了心扉。司令员的老伴,原来也是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新老校友相见,更多了一层话题。

他们以军人的方式,纪念这难忘的会面。年轻的军人,站成整齐的一列,举手敬礼,请司令员检阅他们的队伍。虽只是九个人的一列,依然像千军万马一样正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阅兵式,但它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比利时共产党左翼联盟考察团正在延安考察,他们指着旗子,竖起大拇指:“GoodChineseYoungmen!”(中国青年好样的!)

一路啃馒头、喝开水来到延安的这支九人小分队,在延安五天,每天每人一元五角的伙食费。一元五角,仅仅是一碗面条的价格。他们住在军分区招待所,这里伙食较外面便宜,但在主食之外,也只能是一盘素菜加点咸菜而已。每到吃饭,大家你推我让,谁都不肯往菜盘里伸筷子。这帮从不知“苦”为何物的大学生们,在有意识地自讨苦吃。不是矫情只想亲身体验一下艰苦。他们意识到,年轻人如果一点不识“苦”滋味,那是很难真正长大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延安,为老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高举红旗,步行到当年大生产的基地南泥湾,为那里的老乡查病、看病。这些未来的军医们,像真正的大夫那样,挂起听诊器,为老乡诊病。他们把随身携带的药品开给病人们。在回程的路上,他们又进行了夜行军,从路旁挖来苦苦菜野炊。他们是大学生,他们又是军人,他们要好好地利用这弥足珍贵的时间,在延安的土地上锻炼自己。

一支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来到了南泥湾。这是西北轻工学院的大队人马。

在延安参观学习几天之后,他们来到这里,这是学院党委预先安排好的。他们要求学生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老区人民。

南泥湾,这个在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被开发出来的“陕北的好江南”,在共产党的创业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

1990年夏季的一天,这里忽然热闹起来。当地的老乡们,像当年迎接八路军一样,腾窑洞,扫院子,迎接西北轻工学院的498名师生的到来。他们把上房让出来,把土炕烧得不冷不烫,铺上崭新的羊毛毡。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也把新房腾出来,给学生们住。498名师生,撒满了这小小的陕北小镇。

绿草茵茵的山坡上,大学生们手执羊鞭,和羊把式一起随着羊群翻过一山又一山。

田野里,大学生和农民一起挥动铁锹镐头,干得汗流满面。

农家小院里,大学生和老乡团团围坐着剥玉米。

他们坐在一起,感到彼此的心一下挨得那样近。

三天,时间不长,这些从大城市来的青年们,感到他们更深地了解了老区,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人民。

三天里,留给他们多少永远难忘的记忆。

机械系的成卫军不会忘记,刚到南泥湾时,看着围在队伍旁边的那些脏兮兮的小孩,真不愿意在老乡家吃饭。可一旦等大家吃完饭再见面时,全都有说有笑,老乡们的热情融化了他们。

造纸系的陈峰不会忘记,老乡们吃玉米面糊糊,吃土豆煮辣椒,却借来白面,为学生蒸馒头,做面条。

机械系的宋凤梅不会忘记,当同学生病的时候,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棍,步行十多里买来西红柿、黄瓜给学生吃。

机械系的郭学峰更加不会忘记,他住在马场村一个党支部书记家里,这是个老支书了,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就带领群众和敌人斗争了。如今,革命胜利多少年了,这个为革命战斗了一辈子的人,却仍然家徒四壁,两个被岁月熏炙发黑的红木柜,几床破棉被,就是全部财产了。前几年,老支书得肝癌死了,党组织给了两千多元的抚恤金,他老伴却只收下八十元,作为丧葬费,余下的全部退了回去。

……

一桩桩,一件件,触动着大学生们的心灵。毋庸讳言,当年的老区,如今依然是贫穷的、落后的。但质朴、善良、勤劳、克己,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却如金子般在老区人民的身上闪烁。老区的贫穷,中国经济的落后,使大学生们看到,现在远不是享受的时候。90年代的大学生们,重任在肩,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区的艰苦,使大学生们反省。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不应该被丢掉。大学生们在思索。

机械系一位学生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出生在干部家庭。我从来没喝过玉米面糊糊,可是在南泥湾我喝了三天,吃的是清水煮土豆,现在想起来在学校扔馒头倒米饭,心里很羞愧,觉得对不起老区人民。”

何树举同学说:“在三如庄推着石碾为老乡磨玉米的时候,一种沉甸甸的感受猛烈地敲打着我年轻的胸膛,心房激起的波浪堵塞了我的喉咙……南泥湾需要力量,需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科技力量;黄土地需要耕耘,需要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为她的富强而耕耘。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地方在等着我们,有多少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去劳动去工作,为民族的富强而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从奉献中,我们也将实现大学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有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三天的劳动生活,使我长大了许多。不珍惜学校的学习环境,有愧于革命先烈,有愧于老区人民。不与老区人民实行三同,怎知劳动的艰辛,哪晓得一滴水来之不易,哪知道干成一件事那么难。我要从梦幻中走出来,用劳动换取四化大业,把知识奉献给养育我们的黄土地。”

回到学校以后,参加延安考察团的同学拿到一个问卷,问大家对延安之行是否满意,回答是一致的——“非常满意。”

院党委宣传部张部长对我们讲,他们有个打算,准备把南泥湾作为长期的教学联系点,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去一次延安和南泥湾。到那里接受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使学生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实际上,就是在前些年延安遭受冷落的时期,依然有这样的大学,把延安作为教学基地,每年都要组织师生到延安去。

西藏民族学院是这样,上海大学是这样,解放军政治学院更是这样。这个以培养在职军官为主的指挥院校,多年来,把延安作为一个教学点,有教员,有教室,有一整套关于延安精神的教材。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他们拍摄的电视政论片《永恒的精神》时,那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历史镜头,精彩的解说词,一下子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在政治学院的电教中心,党史教研室教员,《永恒的精神》撰稿人之一张永葆向我们介绍了几年来学院对延安教学的情况。院党委遵照邓小平同志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教导,建校之初,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款30万元,在延安建造了2600平方米的窑洞式楼房,作为延安教学的基地。迄今,已先后组织了三十批一万多名学员赴延安进行实地教学。接受过延安精神教育的历届学员们,当他们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时,当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延安精神常常激励着他们。

在学院为我们组织的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激动地倾诉了他们对延安的感受。

一区队长梁栋高屋建瓴地说,延安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建设,四化大业的实现,离不了延安精神。

驻地在广东潮州的七班长刘树旺,当他在延安的窑洞前肃然静立时,想起了那南国的灯红酒绿,那一掷千金的挥霍。延安之行,使他看到我们的祖国仍是落后的,贫穷的。任何奢侈、享受都是极不应该的,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四化建设事业中至关重要。

从东北长春来的朱明誓说,这些年来,我们丢掉了很多好的东西。而抛掉了延安精神,就是抛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应该把延安精神作为武器,去纠正党风,使共产党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强大,才能领导中国去实现四化。

来自天津的王希明则以他亲眼所见,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盛了,才可能受人尊敬。因此,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延安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

这些来自新疆边防、云南前线、东北雪原、南海之滨的在职军官们,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延安之行,使他们受到实际生动的教育,这将使他们终生难忘。相信在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延安精神将时时引导他们。

在大学生重新掀起的延安热中,陕西省有关部门以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一令人欣喜的现象,及时进行了组织和领导。1990年暑期,由省团委、省教育厅、省教工委组织,由四十八所高校105名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组成的“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在延安开学。

讲习班上,学员们参观革命旧址,瞻仰烈士陵园,请老红军讲传统,并请来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延安大学副教授郭必选,多年来,把延安精神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他著书立说,大声呼吁。

1990年暑期,是郭必选副教授最繁忙的一个夏天。白天晚上,他常常脚踏自行车,到学校,到宾馆,到礼堂去讲课。听者有本地的,有外来的,有来延安参观的人们,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长长的礼堂里坐得黑压压一片,窗台上、门口外,也挤满了人,看着眼前一双双年轻热情的眼睛,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这种场面,他并不陌生,但在今天,它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近些年来,他身在学校,看到一阵阵的西方思想如潮水般在学生们中涌来涌去,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种种热潮,显示着一代青年的茫然。

眼看着这些,他焦急,他不解,我们守着那样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却视而不见,偏要去寻找那些未必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身在宝山不识宝哇。他相信,是瑰宝,最终不会被埋没。而延安精神,就是产生于这块土地上植根于这块土地的瑰宝。多年来,他不顾冷落,把延安精神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在这个领域里,他颇多心得。

在“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上,他一场报告,语惊四座,引起夏日急雨般的热烈掌声。

他认为,延安精神不是孤立的,它实际是马列主义、儒家文化和陕北文化融会贯通的结晶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经镇守延安的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道德观念;陕北穷乡僻壤的困难环境,以及陕北民歌,口头文学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被共产党人所接受、所升华,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里形成了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共产党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创立了一个新天地。延安精神,使共产党从延安走向了全中国。

……

郭必选教授旁征博引,句句玑珠,礼堂内外,鸦雀无声。四个小时,人们随着讲课者游历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高山流水,有鸟鸣清泉。这是一个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的精神世界。从此,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了解,对这种伟大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也更加心悦诚服。

很遗憾,我们在延安采访期间,未能与郭教授会面。以上所引郭教授的观点,是从被采访者口中听到的,未必准确。但在我们采访对象中,凡听过郭教授的课者,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了解,也更加心悦诚服。对此,我们想郭教授应该是欣慰的。

延安的思索

1990年10月23日,我们采访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田晓光同志,他说:

“我们早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无论是大学生自发还是有组织地去延安,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宣传和赞扬的大事件。”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谈到‘一是要学马列,二是要学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新提法。”

“而延安精神,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年学生,不单要学习延安精神,还应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工商学院外语系有一个学生,自小在西安长大,对‘小米加步枪’这句话,他原来的解释是,那时候没有子弹,把小米加进步枪里去打仗。这也许是个极个别的例子,但也反映一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田晓光同志曾多次参加老区慰问团去延安,1990年暑假的“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也是他组织带队的。他说,每次去延安,都受到一些教育。这里有革命传统的教育,也有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延安地区的人民,保留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传统美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

作为一个省团委节记,他希望青年学生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他同时也感到,对延安精神,虽然中央领导一再号召,但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目前社会上有法门寺学会、苏轼研讨会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对延安精神,也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团省委正在做着这个工作。10月26日,“西安高校学习延安精神演讲会”在陕西科大礼堂召开。从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了陕西省电视台演讲会实况转播。九名大学生走上讲坛,讲他们对延安精神的感受。

西北工业大学十系89级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1990年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夏令营营员邹雪飞以朴素的语言说:“我们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并不是要人们再去住窑洞、穿破衣。相反,我们是提倡人们用当年的延安精神去摆脱贫困,改变落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同类推荐
  • 生活滋味

    生活滋味

    本书收录了作者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包括:“悠长的北京滋味”、“北京文友”、“美食香茗谈风味”、“旅游之乐”等。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麦克白》(1606)等。在这四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以悲剧告终,却因其喜剧气氛使得剧本里“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哈姆莱特》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奥瑟罗》则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麦克白》等作品中,理想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日趋破灭。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成就。
  •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来源于胡适本人意识的觉醒。他曾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记文学的缺乏,所以极力地劝告朋友们写下自传。但是,他却忘却了一点:中国历代所缺乏的正是写自传的精神。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虽说都是中国传统自传文学的代表作,但中国传统的自传以述志自省为主,一般篇幅也较短,容量十分有限,并不如胡适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写出来。所以,他主动在四十岁的时候,将前面的人生做一个总结。
  • 草从对岸来

    草从对岸来

    《草从对岸来》,作者吴安臣,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当代散文集。
  •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收录了闵凡利自创作以来的20年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200余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78篇风格各异的散文佳作,共分《故乡,和我的父亲母亲》、《看看咱的庄稼去》、《开放我们心花的万紫千红》、《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树》、《让狼舔舔你的手》、《阅读的芬芳》六辑。《在夏日里画场雨》中的这些散文作品情感饱~满,视角独特,想象开阔,内涵深邃。在这些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和描述绵细而稠密,对情绪的挥洒和开拓激烈而诗意。他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迷茫与希望,剖析了疼与痛的根源,开启了人生的禅机与觉悟,直抵心灵,绽放着感染和感动。
热门推荐
  • 明教圣教主

    明教圣教主

    穿越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成为了人族明教教主张无忌,这该如何是好…
  • 一六零零之与熊共舞

    一六零零之与熊共舞

    一个岭南青年,因为意外降临在一六零零年的西伯利亚,凭借着系统遗产一步步建立起帝国。带你感受蒸汽朋克的浪漫,了解中北亚鲜为人知的历史。这里有以鹿为舟的林中百姓;分崩离析的草原苍狼;雄心勃勃的沙皇俄国;回光返照的准噶尔部;反客为主的满洲女真……
  • 天玄难

    天玄难

    这里是元力的世界,元力强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的生存法则。第十世界是唯一与十方世界排斥的黑暗元力共存的地方。黑暗元力被世人认为是最邪恶的力量,第十世界的各方霸主在一致决定下决定将黑暗元力彻底根除,以绝后患。他们认定黑暗即是罪恶。最终因此而造成了震惊十方世界的“天玄难”。莫玄自第三世界一处小村庄破境而出,为成为那盖世强者,为找寻自己丢失的记忆,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真实却往往令莫玄无法接受......
  • 妖孽,我们该停下脚步了

    妖孽,我们该停下脚步了

    作为祖国一支聪明机智可爱绝版的花朵,月千泠,竟让那刚刚回国的哥哥月雨琛莫名其妙的帮她转了学,虽然气愤,但也无奈,但在那一所贵族的高中学校里,她春心萌动在何时,面对何人,她又与何人吵吵闹闹度过了高中时期,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阶段,却又成为了她的终生难忘,原因只是在那一年,还好遇见了他。
  • 烈焰进化

    烈焰进化

    行走在虚拟于现实之中,穿梭于无限的位面之间。见证了空间的碰撞,偷渡于主神的夹缝。文明毁灭,虚灵陨落,新生的空间掀起纷争的序幕!从普通人到先遣者,在初始之城燃起了异能的火种。绚丽的魔法令人迷醉,潜伏者隐藏在阴影之中。万千体系修真为首?穿越在游戏之中成为一只野怪,火焰之花安静蛰伏只是为了极限的绽放。武林纷乱,帝国建立,神秘的时空之门来自何方?破碎的瓦罗兰成为轮回者猎场,浓烈的战争之中英雄能否真正无敌?在无尽的世界中进化,穿行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一个人,一把火,默默前行......
  • 回忆旧物屋

    回忆旧物屋

    会唱歌的泥塑,会哭泣的小熊……这些东西都来自一个旧物屋(实际上就是一个卖二手店铺而已)可是事实真的只是这样吗?店铺的原主人去世了,由他的孙女,和一个少年接任,一个不良少女,一个爱神游的少年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的故事?这个暑假掀起了这样的分波……
  • 反派boss相中我了

    反派boss相中我了

    本文暂停更新,需要大改一番,期待质量会更好——牧遥除了可以复活就没有什么能力了,枪打不准,刀刺不进,她看着自己可怜的成绩抱头自闭。可以徒手捏断人胳膊的屠夫:没事没事,我教你,学慢点没事,会就行。能抗机关枪突突的骷颅:姐姐没事,有我们呢啊。一砸就是几亿的男人:跟我走,不在这儿受气。莫名其妙被针对的老大有苦难言。————一个绝对理智的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改变世界,必须先站在世界顶端。
  • 废物嫡小姐:全系灵能者

    废物嫡小姐:全系灵能者

    她,是21世纪暗夜杀手组织的精英,遭遇背叛而穿越,刚醒来就遭遇庶女的咒骂。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五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当她带着她的队友卷土回来,人人都得敬畏几分,而,曾经看不起她的,现在只有仰望的份。“我很不喜欢那么多人看着你。”南宫子墨小孩子气道。某女无奈扶额。“是时候报仇了!”。
  • 异眼途

    异眼途

    雨莫是一个高中生,她有着普通的人生,每天都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但她有一个秘密。雨莫喜欢独来独往,是因为她不得不独来独往,她必须习惯,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雨莫的父母抛弃了她,因为她一出生便有一双一看见月亮就变红的眼睛,在农村,不,在整个地球上,这是史无前例的,父亲很害怕,因为自从她出生家里就莫名其妙发生许多怪事。直到有一天,是她满十个月时,一个道长从门口经过,明明已经走出很远,但又回来,在一束红光的指引下,来到雨莫身前……
  • 机修学徒

    机修学徒

    看着那些角色,仿佛可以看到只属于他们这一阶层的悲哀。现实中他们是有选择的,可是生活却给了他们这样的选择的结果。也许他们还年轻,还有奋斗的资本,希望他们会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