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6200000054

第54章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借鉴(1)

(第一节)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一、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开始最早、流动规模最大、农村人口比例下降最快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人口的膨胀、圈地运动和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非农产业转移,到17世纪中叶时英国的城市化已经超过荷兰、法国,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农村有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乡村工业,但直到18世纪中叶,农业仍一直是英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经济生活的中心在农村,绝大多数人也生活在农村,1750年,农村人口仍约占全国人口的3/4。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启动了现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整个19世纪成为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英国非农部门的就业人数迅速上升,非农就业比例从1801年的64%上升到1901年的91%,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直到进入20世纪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才逐渐放缓。农业劳动力转移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和乡城二元结构的改变。英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乡城差别的消除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不平衡。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过剩人口只能滞留于农业。这种劳动力过剩是隐蔽的,而只有当他们从对土地和对领主的依附下解放出来,才从隐型过剩转变为显型过剩。其次,农业生产率水平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界限。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原有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力,这样才有实际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有更匀的产量以后,才能赡养日益增多的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和人口。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必要的不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纯粹的工业人口的增长,或者说是人口的另一种分配。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条件是减少直接从事食物的生产,从事农业的人口,使人们脱离大地母亲,结果是把人们游离出来(正如斯图亚特所说,把人们变成freedhand),把他们动员起来。”

在英国,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农业革命,是与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圈地是直接把原来的耕地变为牧羊场,而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赶走。16世纪末期旅行的一本小册子记载:周围不到6英里范围内的十几张犁这几年都闲置在那儿;另一方面,从前60人赖以生活的地方,现在由一个人和他的羊群统统占领了。”不过,把耕地陆续变为牧场并未导致农业的衰落和农产品的匾乏,直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仍保持着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这是因为周围起来的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将小终地连成大片,一并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当时,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贵族开始探索新的耕作方法,如以作物的连续轮作制代替休耕制,推广新作物和良种,使用改良农具,还实行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渠,改建牛栏、马底等。这就是发生在1700~1750年间的英国农业革命。资料表明,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出口甚微,但是从1700年左右,谷物和面粉的出口稳步上升,到1750年总数上升到20吨,而同期英国人口大约增长了5~7%。在这期间,每人的谷物消耗量有所增加,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却有所减少。

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变革,特别是农业机器的采用,农业劳动力被排挤的程度进一步加快了。资料表明,1751年到1780年间,离开农业的人每十年为2.5万人左右,1781年到1790年间上升到7.8万人,1801年至1810年达13.8万人,1811年至1820年间达21.4万人,1821年至1830年达26.7万人。此后,这个运动才大大减慢下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被排挤的情况,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占领农业,或者按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象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人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这里所说的制造业是指一切非农业的产业)。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这一源泉是长流不息的。”

以下几个因素对英国劳动力转移起了很大的作用。

1.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农业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英国圈地运动始于15世纪,但因圈地受法律限制,规模不大。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了对圈地的限制,议会通过数以千计的圈地法,使圈地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英格兰圈地总面积达650万英亩(有人估计为700万英亩),约占英格兰总面积的20%。在圈地运动中,许多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在农村失去生存基础的农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动的人流。随着圈地运动中农村公用土地残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权的最终确立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建立,农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进一步分离。这样,失去土地的农村无产者或沦为农村雇工,或流入城市和矿区,一大批农民变成为城市中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圈地运动引发了农村经济变革,如大农场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农村经济变革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表现在:一方面,英国的农业属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差不多各占50%。1873年后,英国农业受到从海外进口的廉价农产品竞争的打击,使一些耕地变成牧场,随着畜牧业比重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农业革命。农业技术革命和19世纪农业生产开始实现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70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只能养活1.7人,1800年能养活2.5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所需劳动力减少。1861-1901年期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男性农业劳工减少了40%,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耕作制度、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等都明显提高,使农业释放了大批的劳动力。

2.工业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及家庭作坊,使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如1851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炼铁工业和铸造业就业人数是80032人,1871年增加到180207人,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世纪初期,农业下降的幅度一般不超过20%,而到大约1860年代的50年内,农业份额减少了约50%。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全国就业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从事农、林、渔的劳动力的比重从1770年的42%、1801年的35.0%、1851年的22.0%下降到1901年的9.1%,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流进了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从事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商业和家庭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人口逐年提高。

城市其他产业的就业人数也有很大增长。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业化的继续推进,19世纪英国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居民的比重由1801年32.0%增加到19.0年的78.0%。城市中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形成了巨大的“拉力”。表现在:首先,城市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有数据显示,当时英国农民工的工资只有工业工人工资46%,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迁移;其次,城市救济水平比农村高,很多农村的贫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最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对生活单调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可见,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3.交通的革命以及政府通过立法消除了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首先,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交通的发展为人员和货物运输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工具,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全国便掀起了修铁路的高潮。到1850年代,英格兰的大中城市都通了火车,农村与大城市的联系大大加强了,这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矿区的流动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其次,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在中世纪,封建领主建立的庄园劳役制度,通过实行财产扣押、担保和罚金等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601年的《济贫法》和1662年的《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动。1795年的《贫民迁移法》对《定居法》做了重大修改,放宽了对农民的限制,1834年议会对《定居法》又做了进一步修改,使得农民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和定居。1846的《贫民迁移法(修正案)》的颁布,使得农民的流动更加自由。1865年议会通过的《联盟负担法》扩大了救济贫民的区域范围和贫民居住地范围,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这些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使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制度性前提,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英国农村人口18世纪下半叶起就开始大量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农村地区绝对人口数开始减少,从5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也开始下降,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数和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却迅速上升。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750年的25%左右提高到1801年的33.8%,1851年达50.2%,基本实现城市化,1911年达到78.1%,农村人口在一个半世纪里从75%降至21.9%.1851年至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从899万增至2816.3万,农村人口则从893.7万减至790.7万人。1801-1911年期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新增人口2700万人,其中94%都被城市吸收。城市新增人口中近1/3都来自净移民。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

二、美国

美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大概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非农就业比例由1840年31%上升到1950年87%。美国的资源结构是人少地多,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压力不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对农业劳动力竞争。农业劳动力的乡城迁移从1820年开始,大约经历了150年。其中有两次迁移高峰。第一次是出现在1870-1920年间,其结果是城市人口比例突破50%。第二次是出现在1950-1970年间,城市人口比例从1950年59%上升到1970年73.5%。

美国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也被快速的工业化消化。美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遵循着边产生边转移的自发过程,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和非农化基本同步的道路。在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1.农业的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坚强后盾。19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了工业迅速发展阶段,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兴起,美国开始了农业劳动转移的历史进程。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了由人力到畜力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使农业各个环基本实现了半机诫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1910年足可以养活7.07个人。1945年农业基本实现了机诫化,195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养活15.47人,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在美国整个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的大发展始终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工农业都得到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2.工业革命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从19世纪开始,美国在世界上首先卷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工业部门不断扩张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相继涌现,吸收了大量的农业部门所释放出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结构的变革,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转入工业部门的同时也被日益增长的服务业所吸收,1910-1950年间,服务产业劳动力增加了12990人,占非农业部门劳动力增加量的66.3%,平均每年增长0.8%。

同类推荐
  •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本书介绍了如何成为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收录了《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让学生坐第一排吧》、《给孩子自信的力量》、《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认同》、《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想砍哪棵树》、《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坐着比站着更辛苦》等文章。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

    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

    本书着重研究老人在高龄时与家中隔代人之间的关系:照顾关系模型和家庭的变化。本书告诉我们:最新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世代间的关怀和照顾是通过对个人培养的过程来探索家庭的意义,在亲近与疏远,责任与放任,传统与革新间徘徊。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 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本书内容全面指导学校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学校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学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悲伤无处不在

    悲伤无处不在

    一个父母离异的少女,在青春的洪流中,跌倒爬起,哭过,笑过,绝望过,被误解被排挤,种种悲伤逆流在心中,随着血脉流淌至身体各个角落,悲伤无处不在……
  • 神降二次元

    神降二次元

    【新书《动漫之无限次元》已发,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谢谢大家的支持!】 一缕至高神格偶然与王浩融合,重生于另一个二次元世界。霞之丘诗羽是毒舌腹黑的同桌,和椎名真白同居在一起,毒岛冴子、小鸟游六花、μ's组合……一个个出现在王浩的生活中。这里没有前世红遍了整个ACG的大部分优秀作品,被一些充满套路,毫无感动的作品遍布,整个ACG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就在王浩重生平行世界,准备打造一个二次元帝国时,又出现了百鬼夜行,各方妖魔鬼怪悄然来袭…… (本书为二次元轻松日常类型小说,带着一点神话和玄幻色彩,就算是养肥的书友,也请每天投票支持一下,让幼苗能健康成长,谢谢喵☆~)
  • 娘娘每天都在寻死

    娘娘每天都在寻死

    【新文《顶流作者不好惹》】简介:作为江城拥有夜店小王子之称的秦沐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穿越到了古代,并且还成了皇后。小说中不都是通用语言吗?为毛他一句都听不懂?小说中古代女子不都是倾国倾城吗?为毛面前的嫔妃都是一些歪瓜裂枣?小说中皇帝不都是冷酷无情的吗?为毛这狗皇帝每次看他的眼神都充满爱意?在这个没有WIFI没有电灯没有任何娱乐方式的古代秦沐是一天都待不下去,所以为了回现代他每天都在想要怎么死,毕竟小说里不是说只要死了就能回去了。割腕太痛,上吊万一吊不死怎么办?跳河的话他会游泳,绝食好像又对不起自己的肚子,想要鹤顶红奈何御医不给他。所以到底要怎么才能回现代?在线等,挺急的。北陵川发现自己的皇后从摔了一跤后整个人就变得古古怪怪,嘴里老是说着一些他听不懂的词汇,而且看他的眼神也是满满的嫌弃,不过他倒是发觉这样的她好像更可爱一些。前半段是在写以前的皇后的故事,后半段是写穿越后的故事,如果不想看前半段的可以直接跳过。
  • 我要刷破天

    我要刷破天

    系统崩坏了。我意外得到了一千亿武运值。然后在这个天骄如云的大陆,我靠刷系统一步步走向至强道路。
  • 王源:切慕于你

    王源:切慕于你

    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叶慕雨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王源
  • 海底与棉花的故事

    海底与棉花的故事

    海底搓了搓手指头,点起一根烟,伴随着渐渐升起的烟雾,浓眉大眼的光头逐渐模糊。他陷入了回忆。。。
  • 玲兰花开君未归

    玲兰花开君未归

    “看!像小灯笼的花开了。”“啧啧,本公子就说,现在可信了?”少女俏娇一笑…………不知觉数十年已过。“九月了,君曾说九月是眼泪之月”“今日寒霜染红了枫叶,菊花倒是开得分外好看,就是那铃兰花丛今只剩一地萧凉。”“曾对月发誓,白首偕老,如今也只剩我独身一人,缓慢走向生命尽头……”“只等来时你我奈何桥重逢…”
  • 值得繁星

    值得繁星

    入学季,和所有学校一样,新生报到处人山人海,从进学校开始人来人往的全是父母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跟着自家孩子穿梭在大学校园内,而这一切让一个人来大学报道的启小繁显得格格不入.一个人慢悠悠的走在大学道路一旁,似乎还迷路了.
  • 重生之游戏三国

    重生之游戏三国

    东汉为何动荡?黄巾起义为何起义?游牧民族为何缕缕犯我边境?大汉分崩离析之际,世家大族做何选择?朝代更替是必然还是人为?历史谜团,真相如何?落寞英雄,何去何从?带着建村令的姜毅如何力挽狂澜?同一个三国,不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谱写我们的三国故事!
  • 和绝色美女在荒岛

    和绝色美女在荒岛

    失忆醒来,我竟是在一片森林中,有个美女追杀我,随后还发现还有其他人。这里的人,像是回到了原始时代,没有法律的约束,以实力来说话。为了活命,我不得不找寻逃离这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