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5600000006

第6章 病因病机(6)

因水湿痰饮皆有形之邪,易阻碍气的运行,即导致了水停气阻的形成其临床表现因水液停蓄的部位不同而异。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气血阻滞,故除见水肿外,尚可见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2)气随津脱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气随津脱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皆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出现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3)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匮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均会导致津枯血燥。

临床表现为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痩,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舌红少津等。

4)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津液大量亏耗,则血量减少,血液循环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床表现除见原有津液不足的表现外,还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癍疹显露等症。

5)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血中有津、脉外之津液可从脉络渗入血中,血瘀则津液环流不利;另外,血瘀必致气滞,也导致津停为水,故血瘀常伴水停。临床上表现为心阳亏虚、运血无力、血脉瘀阻,除见心悸、气喘、口唇爪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甚则胁下痞块等症外,亦见下肢、面目浮肿,即属此候。

5.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2)形成和表现:内风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明了内风的临床表现,不仅与外风为病相类似,而且指出了与肝的密切关系。

风气内动,主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致。《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之浮动不潜,升而无制,亢逆之阳气化风,形成风气内动。在肝阳上亢表现的基础上,可见筋惕肉瞷、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则口眼啮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因血随气升而发猝然厥仆。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火热亢盛,化而为风,并因邪热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之性,而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翕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津液和阴气大量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主要病机是津液枯竭,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既对筋脉失之滋润,又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亢盛,因而产生筋挛肉瞷、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另外,并非所有内风病证的病位皆为肝,如小儿慢脾风,其病机主要在于脾土虚败。

(2)寒从中生。

1)概念: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

2)形成及表现: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虚衰。阳气虚衰,不能制阴祛寒,故阴寒内盛。一般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可见面色苍白,畏寒喜热,肢末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弱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症。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阳气虚衰,则蒸化水液的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导致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所致。

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血脉,反生内寒以收引血脉,血脉收缩则血流迟缓不畅,重者可致血液停积于血脉和脏腑之中,形成瘀血。临床可见痛处固定,遇寒加重。

“内寒”与“外寒”之间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3)湿浊内生。

1)概念: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2)形成及表现:内湿的产生,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故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另外,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湿性重浊黏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4)津伤化燥。

1)概念: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及表现: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邪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因津液枯涸,失去滋润濡养作用所致。津液枯涸则阴气化生无源而虚衰,阴虚则阳相对偏亢则生内热,故内燥常伴虚热证的表现。临床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症。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故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5)火热内生。

1)概念: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形成:主要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四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阳气过盛化火:阳气过盛,功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机制,实质上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人体之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而大怒伤肝,肝气亢逆化火,亦可发为肝火。

阴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于津液亏虚,阴气大伤,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

3)表现:内生火热,主要有心火、肝火、相火(肾火)及胃火等症,其临床表现则随其发病机制和病位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若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痩、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

(二)疾病传变

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从本质上讲,即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上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病理改变的复杂联系和变化。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1.疾病传变的形式疾病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的传移,二是病性的变化。

(1)病位传变。

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之间、内脏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气血津液循环贯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这就是病位的传变。常见的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而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传变又各有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表里出入: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指的病变部位并不是固定的。以整体而言,则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内属里。如以皮毛与经络相对而言,则皮毛属表,经络属里;以三阴三阳经而言,则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则腑为表,脏为里。

由于疾病表里的传变,意味着病邪的表里出入变化,故疾病的表里传变,亦称邪之表里出入。

表病入里:亦即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病理传变过程。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多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正气不能制止病邪的致病作用,病邪得以向里发展,或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等因素,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入里而成。如外感风寒证,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寒邪在表病变。若在表的风寒之邪不解,可由肌表而内传入里,影响肺、胃功能,发展为高热、口渴、喘咳、便秘等症,此即由表寒证转化成了里热病变。

里病出表: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层次,而后由于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如温热病变,内热炽盛,见高热、烦渴、胸闷、咳逆等症,继则汗出而热邪外解,脉静身凉,症状缓解,或热病疹等透发于外,以及伤寒三阴病变转化为三阳病变等,均属里病出表之病理过程。

人体表里是相对的,而且是多层次的。所以,病变在表里出入的传变中,可以有介于表里之间的阶段,即半表半里。伤寒的少阳病机,温病的邪伏募原病机,都称之为半表半里,皆出现介于表与里之间的见证,其发展趋势既可达表也可入里,此为其特点。

2)外感病传变,一般而论,外感病发于表,发展变化过程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的传变。故外感病基本是表里传变,但内传入里后,亦见脏腑间的传变。不同的外感病,其病位传变的形式又有所区别,主要有六经传变、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同类推荐
  • 普外科速查手册

    普外科速查手册

    普外科作为十分重要的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新医改的深入进行,满足广大普外科医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普外科医师的诊治技能和水平,编者组织国内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教授,结合他们多年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编写了《普外科速查手册》一书。《普外科速查手册》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普外科常见症状诊断、普外科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普外科疾病的特殊检查。《普外科速查手册》既有经典的临床经验,又有前瞻性进展介绍。全书结构新颖,实用性强,充分体现科学性、规范性。
  • 地震灾区百姓卫生防病手册

    地震灾区百姓卫生防病手册

    为防止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发生,保障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让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百姓掌握科学的防病知识,应重庆出版集团之约,我们紧急编写了这本《地震灾区百姓防病手册》。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救援措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化学中毒预防”、做好消毒”、防蚊、防蝇、防鼠”、传染病预防”、常见疾病防治”、重建心灵家园”等对地震灾区群众针对性较强的卫生防病知识;并附有“震灾卫生防病七字诀”。旨在让普通百姓和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共同行动起来,掌握科学的卫生防病知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诊疗和日常养生常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论治、西医诊疗、常用中成药及方剂、中医名家论治心得、内服妙方、外治良法、常用西药、食疗药膳、保健常识等。
  • 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宝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

    本书用现代解读方式,深入挖掘《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方法,帮助读者运用这些神奇的本草方对症治疗现代家庭常见疾病。同时介绍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当今生活中仍常见的各类食物的功效,让读者认识到本草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功效。此外,本书还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和饮食习惯,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本草养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五脏的食养方法,帮助读者轻松调理五脏,实现健康生活。
热门推荐
  • 重朝

    重朝

    天命九年,柏家寄居在外的大小姐雷火夜里被救出后失去了记忆,柏家迫于名声接回柏乔,可是柏乔却不像从前的柏乔了…
  • 犹见我怜

    犹见我怜

    她是她的前世,一切从头来过,不知道是孽缘还是良缘,千年穿越,只为你回头一眸。
  • 三代人的世界

    三代人的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三代人的故事。虽处于不同年代,感受着不同的事件,她们也过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生,平凡而又精彩。我们每个人都渺小如沙粒,在世界中微不足道。但却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她们的生活其实也在演绎着她们的那个时代。
  • 绝响之机动战队

    绝响之机动战队

    机甲涌现的年代,一场不平凡的旅途就此开始
  • 第七幻星

    第七幻星

    无尽的任务,不同的世界。“姐姐,我们约定好了要一直在一起的...”“恩...我们会一直一直的在一起永远不分开。”真奈理抱着爱莉看了一下站在爱莉身边的几位美丽的少女额头上青筋跳动着:“可以解释一下么?”“你妹妹的魅力就是这么...那个...姐姐...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啦~~!”爱莉看真奈理脸色越来越差,立刻脚底抹油转身就溜。本书百合,有动漫人物出场,动漫人物可能会发生性别转换。不喜勿看,请点右上角。
  • 碧海颂歌

    碧海颂歌

    (首先说明:本书故事发生在距离地球四万三千五百六十七万光年的MK7-406/50类地行星,和地球没有哪怕五分钱的关系,所以请不要在意一些不需要在意的问题。)核心(core)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海洋格局。生物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横行大海的钢铁巨兽,在人类的战争史中,从来没有这样一刻,能够如此简单地操纵这样巨大的战争机械,在曾经畏之如虎的大洋上来去自如。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比起绅士时代残酷百倍,也规模百倍的大战役,还有无比膨胀的,想要统治这个世界,乃至于整个宇宙的野心。能够威胁到人类的敌人,永远只有人类自己——青丘联邦海军总帅,西大洋公约联军司令官奥克莱尔·海默斯。
  • 学校里的那些事情

    学校里的那些事情

    中央音乐学院终于可以,我现在我摸摸摸找我
  • 邪凤逆天九公主驾到

    邪凤逆天九公主驾到

    穿越异世,不是意外?废柴傻子,是她。神秘的九离宫宫主,是她。鬼医圣手,也是她。他,是天离的一只妖孽,却对她独有情钟。一段虐nian,就此展开~
  • 异世阴阳命

    异世阴阳命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生活的一切是被别人安排好的?你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我们所处的是一处监狱,而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人观察,又或者我们这里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仅仅只是虚构的而已?
  • 无限分身

    无限分身

    在我们现实世界的表象下掩盖着一个极为残忍的世界。某天,楚方却意外地获得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怎么才能活下去?成为了他现在最优先要考虑的事。沉思过后,楚方得出了结论,“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使用能力,就不会有人知道我是能力者。我在能力者的世界就处于透明状态,世界于我而言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