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3900000030

第30章 医药漫谈医案辑录(1)

漫话中和

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在对人类生命的本源做出了艰苦探索的同时,对健康的本质也做了至为精辟的把握。《黄帝内经》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和,即健康。中医学认为,人之生命本源于气,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化的过程。和谐的气化过程是健康的标志。《国语·郑语》也说“和实生物”,事物间相互和谐,是化生万物的根本,人类健康亦如此。

《灵枢·本藏》有一段关于健康本质的精彩描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气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意思是说,人的气血精神是生命之根本,只有在血气和、意志和、寒温和的情况下才是健康的人。这里所说的气血和是指人体气血运行的和畅,志意和是指精神(心理)活动正常,寒温和是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即天人和,除此之外还有调和气血阴阳的中药即用药讲中和。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血与气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为气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于经脉,布散于脏腑,营养全身,从而维持生命健康。元代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怫郁,即指气血运行不畅,是疾病之源。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就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故血气和是健康之基。

如果说血气和是针对生命元素的话,那么意志和则已上升到了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上来。中医历来重视精神活动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神相得是健康长寿的保障,而形神相失则是疾病与死亡的根源。因而提倡人们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强调通过积精全神,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保障心理健康。昔贤谓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平;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其可谓意志和的精要之言。

天人和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集中体现。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既是天地之子,又存在于天地之间,便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人要随季节天气的变化适寒暑,保温暖,春捂秋冻,不寒不热,起居有常,浑然天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天地所钟,享其高年。违背这个规律,人的健康就会受到自然的干扰和冲击,甚至得病。

用药亦讲中和。中和本是儒家思想,《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中和,也是我国先哲们最高智慧的体现。《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西汉大儒董仲舒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古来圣人贤士都注重和,把和视为天地间的唯一正道。象征封建社会最高权力机关的紫禁城三大殿名曰:保和、中和、太和,即说明古人对和的重视程度。

中和用于药理含义有三:一是调和,依据中医理法方药原则进行适度调配,使之比例合适,有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又如古乐师之奏五音之和谐;二是强调法与方的巧妙运用,为医有方更须有法,良方善法,完善结合,变通运用,方可取得奇效;三是君臣佐使的最佳配伍。古代医药圣手把一剂汤药的主药谓之君,辅药谓之臣。君臣之间不但有主次之分,重要的还要有默契和配合,甚至掺杂着或多或少的相互制约。晏子曾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可而伐其否。”如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麻杏石甘汤”,麻黄为君,宣肺平喘,取其“火郁发之”之义,因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石膏既清泻肺热,又可制君之性温,使其去性而存用,君臣配合默契,肺郁解,热邪清,喘咳平,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是所谓“臣献其可而伐其否”的范例。

高明的中医治病总是把阴与阳、气与血、神与形调理得各自得宜,互相协调,如此则可使沉疴顽疾逐渐恢复到中和之体,也便达到了中医所谓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漫话喝粥

《说文解字》中对粥是这样注解的,“粥”是鬻的俗字。鬲是一种陶器,把米粟放在鬲里煮熟即是粥。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可谓邈远,早在《周礼》中就有粥的记载。只不过周朝人把粥称之为饘(zhan)、糜、酏(yi)等。若要细分起来,稠粥称饘,薄粥称酏,不稠不薄则称之为糜。国人喝粥从周朝喝到现在,粗略一算竟有三千多年了。

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冬夏不同,种类有别,功用各异。例如,春食野菜粥,夏喝绿豆粥,秋吃莲藕粥,冬进腊八粥、羊肉粥等。其他如红薯粥、胡萝卜粥、栀子粥、枸杞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苍耳子粥、乌鸡肝粥等,不一而足。

历史上,不少文学家和诗人也喜欢喝粥。北宋文人张文潜《粥记》云:“每日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斋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粥使胃气生津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道,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大诗人苏东坡云:“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据说苏东坡还很爱喝广东的花鸡粥,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爱吃豆粥,宋朝爱国诗人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文人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从上述诗文中至少可以窥见宋朝人对粥的偏爱程度了。

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谷同煮为粥,即为药粥。药粥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亦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药粥疗法最早的理论基础。药粥正是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种食养食疗的好方法。

数千年的医药史,名医辈出。从汉代医圣张仲景起,就开始了药粥的应用,他的传世之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用粥的记载。他所创的很多有名方剂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范。在《伤寒论》开篇治外感风寒的“桂枝汤”中就把粥作为一味必不可少的中药来对待。原文特意指出,服桂枝汤后须臾,需啜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然后盖好衣被约一个小时,遍身微似有汗者尤佳。不可令如水淋漓,否则汗出过多伤阴,病反重。仲景强调药后啜粥是因为粥者,谷气也,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逼之外泄,将入之邪无隙可入。此方成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不用说,这里的粥是比药更好的药。

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应用“牛乳粥”“芦根粥”“天花粉粥”的经验。近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张锡纯,积数十年之经验,对“山药粥”的应用真可谓得心应手,灵活多变。现代著名医家蒲辅舟所创“芫花根皮粥”专治因疯犬咬伤而中毒者,用之颇有效验。

名医岳美中,古粥今用,颇具新意,他根据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治疗水肿的记载,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自拟一复方黄芪粥,应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收到理想效果。岳老还说莲子芡实粥治疗泄泻,扁豆红枣粥专补脾胃。

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中医早年喜用“神仙粥”治疗感冒风寒暑湿头痛,“初得病三日,服之即解,以糯米半合,水两碗,生姜五六片,于沙锅内煮一二沸,次入带须大葱约五六个,煮至半熟,再加米醋小半杯,入内和匀,乘热呷粥,以出汗为度,屡用屡效,非寻常发汗剂可比”。

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每逢诊治老年人高血压病、血脂高症时,常嘱病家多吃荷叶粥,以之降血压、血脂,疗效甚佳。

俗话说,单方气死名医。药粥虽系食疗小技,一旦经过名医之手,辨证选粥,用到好处,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药粥在祖国食疗百草园中是朵普通而又独特的奇葩,药粥疗法又是我国传统的营养与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

粥,从周朝一直喝到现在,越喝越精致,越喝花样越繁多,但愿它还能保持住那种传统而淳厚的民族风味,诚如是,就让国人一代代喝下去吧。

漫话《医宗金鉴》

二十三年前我在北京学习期间,恩师高立山先生利用诊暇把《医宗金鉴》全部,结合他三十年的临证经验,给我通讲了一遍。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在恩师授课后再去研读,背诵原文。从那时到现在,我读《医宗金鉴》已不知多少遍了,这部传世医学经典已成为我临证时的源头活水。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医家。康熙、乾隆年间人,生卒不详。吴谦博学多才,熟读古今医籍,临床经验丰富,且谦虚好学。早年行医曾遇一骨折病人治未愈,深感歉疚。后闻一民间医生用家传秘法治愈其疾,他便多次翻山越岭到五十里外那位医生家求教,以虔诚和执著打动了那位医生,并学到了其家传正骨手法和方药。此后,他又前后师侍十多位民间伤科医生,博采众家之长,练就纯熟的整骨复位、牵引固定的骨伤科技法。吴谦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做过深入研究,集历代抄本,诸家之注,删去伪讹,剔除附会,发其微旨,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二部传世医著,其中对《伤寒论·厥阴篇》的见解尤为独到。

吴谦由于医学理论渊博,医术高超,与张璐、喻嘉言并列清初三大名医,官至太医院判。乾隆初年(1736),朝廷敕令吴谦领衔儿以皇帝的名义,编撰一部较系统的医学著作,令吴谦与刘裕铎为总修官。吴谦拿出多年来整理编著的资料作为初稿,供大家扩充修正,又特向全国各地征调新旧医书、家藏秘籍和经验良方,结合宫廷所藏,慎重研究补正,去伪存真,执简驭繁,再分门别类入编书稿,终于在乾隆七年(1742),编成古代医学史上最为完备、简明、实用的大型医科丛书《医宗金鉴》。该书图文并茂,方论齐备,易教易学,从此定为政府的医学教科书,三百年来,该书一直是中医的必读经典之一。

《医宗金鉴》刊行后,清代名医吴亦鼎称之为“医林之总汇,如众水之归宗,其言针灸、审穴、分寸无差缪,诚哉卓越千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针灸前贤的学术思想,并且加以光大。它全面地搜集了清朝以前针灸学的紧要处,通篇又歌图并茂。自卷79~86,这8卷中就有歌144首、图134幅。尤其对初学针灸的人能够利用不同歌图,达到反复熟悉经脉、腧穴及针灸法的目的。

对于刺法和灸法,《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浓缩了三个侧面,以此来展示清朝针灸医学的发展水平。首先介绍头、胸腹、背及手足等不同体位主病针灸要穴145个腧穴;其次从针灸治疗常见病十八种病症中,选出最重要、疗效最佳的22个腧穴;最后又从全身三百多个腧穴中挑选出22个,并着重介绍其针灸主治。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清代针灸界重视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又好、易于开取、危险性小的经穴。这些穴有百会、人中、风池、风府、中脘、气海、大杼、腰俞、神门、肩髃、阳池、曲池、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内庭、合谷、委中、太冲、昆仑等。同时也重视内、妇、外科危证、急证、难证的治疗,尤其是对有传染性的疾病提出用灸法治疗,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数年前非典期间,艾条脱销、价格飞涨就是例证。书中所阐述的刺灸疗法,有针有灸,各施所宜。此书已降,清朝的针灸论著也多本着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使针灸之术易为广大医者所掌握,这与吴谦所倡导的针灸学术观点不无影响。

总之《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在清朝针灸学术界,是很有影响的一部针灸专著。它从经脉、腧穴、刺法、灸法以及搜辑、溯源、歌括、插图等方面,都具有清代针灸学术的代表作的特色,这也是该书能流传至今的一个缘由。

漫话中药的命名

草药并非华夏独有,药名文化却富有地道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药的命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着许多名堂与别趣。

中药伴随着中医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分类命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很多方面似不遵科学,而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类比象,直出感悟,结果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反倒创建出一种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药名文化。比如,以中药的某一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来命名的有,牛膝,因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膝;荆芥,其茎如荆,味似芥;凤仙叶,其叶如凤尾,花艳似天仙;人参,其根酷似人之形。

以药物本身的特殊颜色而命名的,比如因色黄而定名的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因色白而定名的有白芷、白鲜皮、白芍;其他如红花、红藤、紫草、紫荆皮亦如是。又有以双色花而取名者,如金银花又称双花;红蓝花是红花的古名,因其花红叶深蓝而命名之。

不同种类的中药有不同的味道,特殊的味道自然成为命名中药的另一种方法。如,五味子,因其五味俱全又是果实之核即种子;酸枣肯定是因其味酸而得名;其他如苦参、苦楝皮、甘草等亦属此类。

就像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的绰号一样,某些中药的独特治疗作用就成了它们的名称。这有一个好处,使初涉医学的人一看药名便知道了它的功效和主治。比如,防风,具有防风祛风之功;阳起石,可补阳壮阳以治阳痿;续断,主接骨,续断骨;益母草,专治妇科诸疾;石决明,能明目;远志,功在益智强志;王不留行,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故可通乳汁,逐瘀闭;大黄又名“将军”因其可穿肠破肚,荡涤污秽,冲墙倒壁,泻下积滞,风风火火如将军故名之。

中医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药名的丰富而多变,有趣而通于艺,古代医家每有文采,文士多通医道,为喜逞狡狯之智,惯弄游戏之笔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巧借动植物或名医名人为命名依据,形象地表现出某种药物的功能和形态特征,以增强其传奇性、神秘性,比如,棒槌系人参的隐名,儿时读小说《红雨》其中就有棒槌神话般的传说;禹余粮乃世传大禹治水,劳顿奔波无暇饮食,弃所食之粮于江中生而为药,言粮者乃救荒之物也,情急之时是药亦可做粮以充饥。赋草木以生机,凭药物而达情,了解一味中药名就会给你带来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双重享受,颇具代表性的中药名有,何首乌、刘寄奴、骨碎补、徐长卿等。

漫话中草药的采集

同类推荐
  • 公共场所消杀灭简明教程

    公共场所消杀灭简明教程

    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学习、娱乐、工作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地方。由于人群在公共场所的聚集,这些场所也成为容易传播疾病的地方。在公共场所中容易传播的呼吸道疾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百日咳等;肠道疾病有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接触传播的疾病有某些皮肤病、性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公共场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
  • 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本书为医学科普读物。这是一本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读上一篇的有趣的医学科普书。“每月医事”、“医生博客”、“往事”等,其间,据报社编辑、记者反馈,许多文章很受读者欢迎,专栏文章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几年来,专栏文章积累起来已有百余篇。读者需要就是动力,也是原因,本选题内容便是作者从已发表的文章中(也有一部分从未发表过的)精选出来的具有科普意义的作品的集结。该书稿主体内容由50个左右小主题组成。每个小题目都是选取自医学发展历程中代表性的、非医学专业读者也都知道一些的医药科技发明、事件等作为切入点,成为一个选题。根据内容特点,书稿分为史海钩沉(事件)、科技的脚步、工具寻踪、另类医史等几部分。
  • 计划生育知识问答

    计划生育知识问答

    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漫长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地方计划生育条例,西藏、新疆制定了政府规章,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国家立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主要包括导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护理员

    护理员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中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旨在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它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根据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部分,各部分又包括有不同的专门学科。
热门推荐
  • 诛仙之持剑青云

    诛仙之持剑青云

    剑似芒,月如霜。冷夜寒,发如雪。无尘本乃无情物,相见天琊若有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命倘若是上天注定的,那我便持剑破了这个天!一个全新的人物,生活在诛仙的世界里。一段痴情的故事。一个不一样的诛仙故事。
  • 堕落与新生

    堕落与新生

    大雾或许会模糊路人的视线,愿你保持一颗欣赏风景的恬淡心情;大雾或许会让飞机误点,愿你及时收到朋友传递的亲切关怀;大雾或许会阻碍交通的顺畅,愿我的祝福顺利来到你的身边。大雪阻隔了远望的视线,大雪阻隔了回家的路线,大雪阻隔了心中的防线,大雪可以阻隔万水千山,却阻隔不了突然的想念,下雪了,祝你心中常有温暖相伴。
  • 奉旨乞讨

    奉旨乞讨

    某社畜在凑热闹的路上意外扑街,穿越到刚将皇帝从叛贼赵有极手上拯救出来,准备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苏灿身上。以多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摸索出的苟活经验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的精彩故事。本文会出现许多类似关公战秦琼般不同时代人物共同出现在同一场景的剧情,定会让您感受到不一样的舒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创世战界

    创世战界

    在创世神出世后,创造的第一个世界——战界,和毁灭神“创造”的第一个世界发生碰撞时,哪个世界会胜利呢?
  • 恰似一抹星辰

    恰似一抹星辰

    原是青梅竹马,因各种变故使他们分分合合,是学长还是学妹?
  • 暖君

    暖君

    遇到你之前,冰缩寒流;遇到你之后,花柔酒软。
  • 彪悍顽妃:娘子要抱抱

    彪悍顽妃:娘子要抱抱

    一次同学野餐,生在普通家庭的调皮吃货何烨因为太贪吃,不小心被噎死。重生古代,灵魂附在了凤熏国天严国师被毒害致死的废材嫡女七小姐何烨身上。睁眼,原主的记忆如电影缓缓在眼前回放。加油!何烨努力!
  • 徐志摩自选集

    徐志摩自选集

    本书是作者唯一自编自选小说集,包含十一篇小说。中华书局1930年4月初版发行。本书中还有一些以下层劳动人民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在徐志摩是难得的。
  • 药师毒后

    药师毒后

    出身名门世家,从小却背负着贱种的称号,被弃之于名门最脏的角落。而当她变成了她。往日的贱种背着毒女的名,毒茶所有欺她之人,害她之人。她的丹药可取人性命,也可救治世人,更可治得这天下。她背着世人给予的神医名号,却从不救人。她说:她的名,就是为了将这天下人贱踏于脚底下,亦是独步天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