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7000000026

第26章 军中剑客(1)

查理斯·P·萨默罗尔给人的感觉一向都是对他的惧怕。他从未改变自己年轻时在西点学到的粗暴的我行我素式的领导风格。萨默罗尔驱使着手下的人为他卖命,而不是领导他们。结果总参谋部士气低落,怨声载道。

1930年11月麦克阿瑟宣誓就任总参谋长,陆军部紧张而不愉快的氛围就开始逐渐消散了。陆军医官麦里特·爱尔兰德第一次去见新总参谋长时,他大吃了一惊。在萨默罗尔任职期间,没有人敢随便说话。但是麦克阿瑟却喜欢讨论和辩论。他任命前总参谋长约翰·L·海因斯为菲律宾师师长。一夜之间气氛完全变了,笑声再次回响在陆军部,信任也回来了,人们开始喜欢自己的工作。爱尔兰德认为“陆军的管理工作再次走上了正规。”他已经是将要退役的人了,但是他是多么羡慕这些在新总参谋长手下工作的军官啊。

对麦克阿瑟来说,一项重大的挑战是让军队在战时急速扩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的战斗力。1930年秋,美国经济走到了全面下行的边缘。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拉开了经济衰退的序幕。经济的急转直下直接导致大批人口失业,给数百万消费者带来了恐慌。在20年代消费井喷的情况下很多人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人们开始只买日用品。,在整个1930年,赊欠与投资陷入停顿。由此出现了经济大滑坡,即有名的经济大萧条。

在经济崩溃之前,胡佛就已经开始节约政府的开支并减少了给陆军部的拨款。作为一名“教友派信徒”和著名的绩效论倡导者,胡佛将1930年的军费开资降到了当年政府开资的7.5%,几乎只有一战前的一半的水平。和平主义者也开始占据上风。1928年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被渲染成废除战争又向前迈近的巨大一步,而普通民众也盲目地对此深信不已。社会思潮整体趋向解除武装。

麦克阿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这个和平呼唤高涨的时代将军队从因受上千次的财政削减而垂死的边缘救下来。在离开菲律宾之前,他就致电要求增加军队的薪水。麦克阿瑟还要解决迎面而来的不断上涨的反战主义与和平主义浪潮,因为这些将威胁到军队的战斗力。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在30年代初期迅速演变成讨厌任何与军事有关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好像是武器导致了战争,而不是战争催生了武器。

193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宣誓就任总参谋长时,媒体欢呼他们有了一个“闯劲十足,和蔼可亲的参谋长……军中剑客。”共和党的报纸赞扬他相貌英俊,并展示了他的勋章,祝福他一帆风顺。而亲民主党的报纸则持保留意见。

履新后,麦克阿瑟决定将陆军部改造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家庭,或曰“将军之家”。他管这叫做“我的团队”。他将老朋友安排为他的副官或者助手。这些人中有他西点的同窗,如查尔斯·F·斯文森。还有些他曾经共事的人。没有孩子,离异了的,却又高傲,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友谊。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麦克阿瑟现在不需要一个人单住了。尽管有心脏病,但是品基还是活了下来,现在她可以顺着波多马克河,从华盛顿漂流直下来到迈尔堡一号院和儿子同住了。还在菲律宾的时候,麦克阿瑟就不断挂念着自己的母亲,他经常请求自己在华盛顿的朋友“去看望看望我的母亲,并写信告诉我她的真实状况。”

过去的10年对品基来说是十分难熬的。小儿子大部分时间都身在国外,而大儿子亚瑟已于1923年突发阑尾炎先她一步离开人世,一个很有前途的军官就此以悲剧收场。亚瑟死时是一个海军上校,已经和海军上将的女儿玛丽·麦卡拉结了婚。他当时已经是海军在现代潜艇方面的权威领军人物,几乎肯定会在海军界成为一名高级军官。英俊潇洒而又温文尔雅,聪慧绝伦而又壮志勃勃,他和自己的弟弟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亚瑟死后,品基和自己的大儿媳成了亲密的伙伴,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年龄差距。在亚瑟死后,麦克阿瑟就任总参谋长之前的7年时间里,品基一直和玛丽住在一起。

老太太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敬爱成了不朽的传奇。麦克阿瑟经常告诉他所认识的人,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尤其是母亲。“是我的母亲将我的父亲从一个中尉打造成为一名三星中将,她遇上我要比遇上我父亲早,她的教化水平也有了提高,她一定会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位四星上将。”

一些作家称,每当麦克阿瑟要外出时,如果品基看到天气不是太好,她就会在儿子钻进轿车前急匆匆赶到一号大院的大门前。她会站在门廊上喊,“道格——你记得带上外套了吗?”

让很多想一睹军队中最富盛名的一位女人的军官太太们极度失望的是,在麦克阿瑟上任总参谋部部长后不久他就宣布母亲麦克阿瑟老妇人将不接见来访者。而对很多军官太太们来说,访问几乎和吃饭呼吸一样重要。不接见来访者?就算品基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也太不近人情了,但事情就是这样。

只有一个女人有胆量来跨越不接见来访者这道门槛,她就是乔治·巴顿的太太荜·巴顿。和她的丈夫一样,她还没有什么防线没有突破过。她和自己10来岁的女儿露丝-艾伦一起来到了一号大院,她手拿名片的一角,显示了这张名片可是她的玉手亲自递过来的,而不是哪个下人呈上的。

巴顿夫人按响了门铃,一个菲律宾家童很快地出现在大门口问她是否要进来。她只是递给了家童一张名片便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会客厅。品基从客厅后面漆黑的阴影下缓缓地走了出来,漫不经心地说,“既然来了,就不要走了。”

亚瑟·麦克阿瑟中将已经去世20年了,但是品基还是一袭黑衣,戴着墨镜。她将这位不速之客让进了起居室。巴顿夫人连忙介绍自己的身份,品基答道,“啊,是的。我记得,你丈夫的爷爷在弗吉尼亚第22步兵团是个上校,他是在锡达河被打死的。”她叫来家童,要他去取自己的珠宝盒。

家童返回时抱着一个婴儿棺材那么大的盒子。品基在里面翻了半天,从里面拽出来一枚镶着一块光滑的浅色石头的胸针。她将它递给露丝-艾伦,问她,“小姑娘,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露丝-艾伦不得不承认她对此一无所知。

品基告诉她,“这是我哥哥的一块头盖骨,他在安提塔姆头部受伤,然后他就将一块头盖骨寄给了我。我将它打磨成了一根胸针。”麦克阿瑟的却有自吹自擂的天赋;不过这要得益于他母亲的遗传。

再一次和母亲住在一起使他很开心,这是真的。他像很多人一样,只有感受到爱,才会觉得自己是实实在在地活着。他的爱,现在已经离开了露易丝,也偏离了母亲认可的范畴。1930年4月的一个晚上,麦克阿瑟到马尼拉奥林匹克运动场观看拳击比赛,他的目光被一个叫伊萨贝尔·罗萨里奥·库伯的16岁的欧亚混血女孩所俘虏了。秋波互送,无疑,这是告诉麦克阿瑟这是桩值得追求的情缘。麦克阿瑟写了一张便条,并让他的副官托马斯·杰佛逊·戴维斯将其带给了伊萨贝尔。

麦克阿瑟的这个未成年的情妇的父亲来自苏格兰,母亲来自菲律宾。她在歌舞方面的才能使她能够进入女子合唱团通过表演歌舞杂耍来养活自己。不久之后,她经常招待麦克阿瑟,并给他献上一种自己发明的由芒果榨汁,西班牙白兰地和冰块混合而成的饮料,并给它取名为“道思茶。”

由于浪漫的天性,麦克阿瑟不可遏制地陷入了对爱与性的渴望。他不想两者居其一,他想要的是全部。相识不久,他就向她发誓称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当华盛顿召他回国时,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把她也带回美国。他告诉她,和她相识的几个月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一定要带她回美国。他给她买了去美国的船票。1930年9月19日,麦克阿瑟踏上了回国的轮船,他凭栏独立,热切的目光留恋着岸上他的娇小的不满20岁的情人,看着她那翠绿的裙裳在风中狂舞。心中忧惧今生再也见不到她了,他注视着她,直到她从视野中消失。

归程中,他一刻也无法停止对伊萨贝尔的思念。他经常给他的“亲爱的”,“我的心肝儿姑娘”写信,有时竟然一天连写两份信。每次停船靠岸,他都忙不迭把信寄出。麦克阿瑟忧心他的小情人是否是在欺骗他。怎样才能避免自己被戏耍了呢?她会不会拿他给她的票去退票换现呢?如果她没有退票,她会不会忘了登船日期而错过了呢?她可是个不那么聪明的人呀!如果她赶上了船,却像他一样在新加坡登了岸又该怎么办?新加坡在他的眼中可是一个充斥着皮条客和诱良为娼者的城市。一个像伊萨贝尔这样性感却天真无邪的16岁少女对这些人来说可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最佳猎物。在那里,一个女声合唱团成员会不知不觉进入烟花柳巷沦为娼妓,伊萨贝尔又正恰好是女声合唱团成员……危险似乎就在眼前。

麦克阿瑟所受的煎熬不只是他担心伊萨贝尔到不了美国,还因他对性的迫切的欲望。在信中,他向她倾诉自己的思念,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她那“厚厚的嘴唇,和那纤柔的腰身”,仿佛是在嘲弄他,奚落他,惹得他不禁欲火焚身,心跳加速,汗湿被襟。他称爱会将他们永远的连在一起,无论是今世还是来生。如果她遭遇什么不测,他发誓,他绝不苟活。

事实上,伊萨贝尔上了船,在新加坡也成功地避开了那些诱良为娼者,于11月初按照行程顺利抵达泽西市9号码头。麦克阿瑟将她安排在乔治敦住下。他送给她自己买的皮衣、项链、钻戒,一大堆女式贴身内衣,还有一笔零花钱,还给她配备了一个轿车司机。在繁忙的工作与照顾母亲品基的间隙,他会抽出时间来和她秘密约会,给予她“甜心老爹”的爱。

然而,做一个成功的,有权有势的人的地下情人意味着要忍受极端乏味的生活。来到美国后,伊萨贝尔不仅没有朋友,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和麦克阿瑟的关系一直处在紧张之中。他生怕他的政敌会发现他的秘事,将伊萨贝尔投进监狱,但是他没有想过,一个活泼的十几岁的女孩被这样囚禁起来怎么会快乐?他们绝不是忘情的沉醉于浪漫的癫狂中的一对,相反,这对荒唐的不般配的情人关系是建立在床第之欢之上的无聊与空虚。他们的关系,一如他和露易丝的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第一场婚姻一样,是注定要夭折。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观摩多兵种联合军演,并接受国外的各种勋章。他给伊萨贝尔的信和明信片上的书名都是“环球旅行者”。这无疑使得他的来去自如与她的深闺紧锁的反差愈加强烈。他归国后两人就爆发了一场战争,因为她逼着他做出一条重大让步:下一次他出国,她也不愿意待在国内。

宁愿息事宁人的他将她安排到了一个更奢华的地方——西北区16号街上著名的查尔斯顿酒店的一间套房。随着搬进新居,伊萨贝尔逐渐不想只做个被包养的女人,她将自己的称谓改为伊萨贝尔·库柏夫人即是一个明证。

1932年秋,麦克阿瑟再度赴欧洲观摩军演并接受勋章的时候,伊萨贝尔也开始了她自己的旅行。她的目的地是哈瓦那。当麦克阿瑟想到一个年仅18岁的,当时她已经18岁,性感的年轻女郎待在哈瓦那这个西半球的罪恶之城时,他是又惊又怕。他向她保证,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什么也不能把他们分开。但是这样的保证是没有丝毫价值的。他很清楚这一点,伊萨贝尔也是。他们的关系径直走向触礁了,而他这个可笑的保证正证明了这一点。唯一的问题是触礁何时发生。

在麦克阿瑟在陆军部营造自己的“圈子”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的才俊少校身上。他就是人称艾克的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时任陆军部副部长弗雷德里克·H·佩恩的常务助理。他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指挥人员和参谋官学校。这个好成绩使他得以到华盛顿履职。

他的成功使他西点的同学很吃惊。艾克1915年从西点毕业时成绩平平。他腿部受伤后幸运之星终于降临到他身上,在所有的科目中他都是成绩中等,只有一门课例外,即英文——麦克阿瑟认为英文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军官的提升最为重要,而艾克的文学功底不是一般的好。无论是写书信,报告还是备忘录,只要出自艾克之手,都行文流畅,层次清晰,极富感染力。

他曾帮潘兴写回忆录,由美国战场与纪念物协会出版的题为《派驻法国的美国陆军及战役》的“军官指南”被列为美国远征军作战行动的主要教材,而书中的大部分都是艾克写的。回到华盛顿任陆军部副部长后,艾克一直在研究战争时期的经济动员问题,后来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还为陆军编写了一些基础教材。

麦克阿瑟了解到办公楼里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少校军官时,他就将艾克从佩恩那儿借调了过来,让他帮忙做些重要的文案工作,例如总参谋部的年度报告等。他十分赞赏艾克所做的1931年总参谋部年度报告,在艾森豪威尔的第201号档案中,麦克阿瑟给艾森豪威尔的评语这样写道,“在这份评定报告中,我要特别推荐其参与极其重要的,需要高能力的工作。艾克不仅乐意接受这项工作,而且还要完成陆军部副部长的日常工作,尽管如此,艾克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予我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写这封特别推荐信,就是想让您知道,我对您在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时展现的卓越的才华和能力十分赞赏与钦佩。”

这样的发自总参谋部长的近乎谄媚的赞美可谓前无古人。当艾克将其拿回家给妻子玛米看时,玛米也很震惊。几天后,艾克在日记中写到,“玛米把它装裱了起来!”

艾克不仅为政府代笔,他还记载了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的评价。他对赫利的评价就不怎么高:“虽然还算和蔼可亲,但是容易动怒……他好像只关心政治……对于衣着及个人外在一丝不苟……是一个“花花公子”……虽然他野心勃勃,但是我认为他不会在政治上更进一步……他不具备这个能力。”

然而他对麦克阿瑟的评价却很高:

本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对自己的信念很执着——是一个天才,能够做出明确、清晰的指示……他只关注军事。对于社交事项,他则能躲即躲——如果不是和陆军及陆军部相关的事情,他都不愿意处于聚焦灯下。他具有魔石一样的吸引力,非常可爱……使我确信自己是他“那一帮”的一员。

在我看来,他具备担胜任政府中任何职位的能力。他很注意保持自己的尊严,但是当谈到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就会变得异常兴奋……他是感性的——能力强,很聪明——反应快——对自己的观点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极端自信。

同类推荐
  •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心中蓄满露水的诗人:木斧评传

    心中蓄满露水的诗人:木斧评传

    本书是作家、评论家张效民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编辑木斧所立的一本评传,木斧本身的人生经历,不乏各种戏剧性之处和闪光点。他在解放初期到文革受到不公正待遇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很值得今天的读者了解、反思。全书梳理了木斧从出生至今八十八年的人生经历,并专门对木斧的文学创作、戏剧作品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以及分析评价,是迄今一部较为完整的木斧评传,把木斧老人精彩而又跌宕的一生描绘得入木三分。其中对木斧诗文、戏剧作品的分析,有非常的研究价值,可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学者作为资料收藏。其不仅折射了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发展的曲折路途,也对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木斧其人其文其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

    这是一部有丰富内容的好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教科书。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我与毛泽东和斯大林都见过面,谈过话,有过接触,并在他们指导下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党组织分配我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先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七年。1948年,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和毛泽东会谈,我任翻译。1949年,毛泽东派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我仍任翻译。1949年12月至195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会谈,我仍然任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与斯大林》这部书编得基本上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
  • 林徽因传:倾我所能去坚强

    林徽因传:倾我所能去坚强

    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态度的传记,记录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国女神——林徽因,从容坚强、传奇丰沛的一生。作者以岁月的流逝为经线,以历史的变迁为纬线,向我们娓娓道来林徽因那既温柔又坚强的一生。她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在建筑与文学上都为后人留下了珍宝。将这本书献给温柔美好、独立自在的你,愿你懂得:生活从来不容易,倾我所能去坚强。
  •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真实记录了冯玉祥将军一九三零年以前的政治生活。全书从他降生写起,直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清废帝、参与北伐等,采用作者自述形式,绘声绘影、真切而感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叙述形式上,均有历史特色。
热门推荐
  • 剑指月光

    剑指月光

    丫丫,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跋山涉水,去揭秘,哪料生命不保。投靠山,哪料已深陷敌阵。去保国,哪料杀死了自己心爱的人……太多太多始料不及。
  • 论如何将总助骗到手

    论如何将总助骗到手

    请柬递到公司众人的手中时,他们觉得解脱了,喜极而泣,纷纷道喜:总裁终于把总助拱到手了!婚礼现场,司锦把水晶灯旁挂着的投影仪打开,里面全是郁轻欢的照片。笑的,哭的,认真的,搞怪的,背景音乐都是他俩之前到ktv点的那首《有点甜》。他错过郁轻欢的初恋,却没错过她的一生。(书从高中开始写,作者慢热,可能剧情发展会慢,多多关照?)
  • 重生在超体

    重生在超体

    父亲被人陷害入狱,母亲改嫁后染上毒瘾,十二岁以后的他,形同孤儿,高一辍学北上,他发誓救回父亲,父子团圆是他的心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失去了生命,重生在超体世界,他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心愿吗?救回父亲后,已经无比强大的他,又该何去何从?作者是学生,因此不会更新太快,偶尔想写才写,大家不要太捉急,受不了的自行离去吧~~~
  • 阁主万万岁

    阁主万万岁

    自古英雄出我辈,拂袖功名尘与土。是谁在左右朝堂?是谁在制霸江湖?我就是要做一个永久的传说!
  • 沉星落月

    沉星落月

    一个小镇上的小儒生,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自家祖传的玉佩,为了想要守护家人不得已弃文从武。唤沉星,掌落月,百年之前的墨家重出,到底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且看墨倾竹,这一个儒生的修炼之路!
  • 黑色种族

    黑色种族

    黑色的斗气;黑色的亡灵;黑色的感情;黑色的成神之路;名为贪月的神器,这一切都只属于一个人——轩辕紫宇
  • 带着系统乐逍遥

    带着系统乐逍遥

    廖权带着系统穿越到幽暗大陆的故事。廖权不想争霸只想好好的做一个领主过安乐的日子而已可偏偏有人要找茬,廖权无奈只好反击了。
  • 犬夜叉之渣心了老铁

    犬夜叉之渣心了老铁

    (本文为沙雕欢脱向容易崩人设为作者自己YY的故事挑错者请自行绕道谢谢)羽生离被人坑,穿越到了《犬夜叉》的世界,作为一个敲级喜欢搞事情的人,你觉得她不会搞事情吗?NO!NO!她在《犬夜叉》的世界里搞到了荫刀,还加速了杀玲的感情速度……(本文以犬夜叉动漫为原型不是原漫画而作者看犬夜叉时跳了很多集所以不会有很多与犬夜叉主线的地方一般都是日常生活)
  • 家住厕所

    家住厕所

    林那北,女,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作品十三部,多次获奖,入选2002年中国文学年鉴、2003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等数十多种年度权威选本。有小说被译介到海外或改编成影视作品。
  • 凤凰传人在异界

    凤凰传人在异界

    凤凰涅盘,浴火从生,血色的羽翼倾盖苍茫大地、亿兆黎民。因为承诺,所以坚强。因为深情,所以无悔。因为希望,所以重生。当昔日懦弱的少年化身为不死的凤凰,试问寰宇,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