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7600000151

第151章 安北境群臣献策 设督府恩威并施(2)

温彦博受到了李世民的鼓励,朗声说道:“陛下,臣之主意是汲取各方面所长,力求稳妥。”他将脸转向众人,接着说道,“突厥人习惯在草原上游牧,若将其迁入内地,强制为农民,就乖违物性,非存养之道也;另若将其流入漠南,放任不管,就失于简单。所以彦博以为,可以依汉时将匈奴置于五原塞下的故事,保全突厥部落,存其土俗,将其置于定襄周围。这样有两个好处:一者是充实了塞北空虚之地,可以成为漠北至中原的一个缓冲区;二者,亦示我朝对其无猜忌之心。我这样说,并不是简单模仿隋文帝的做法,须有诸项措施辅之。第一,要将其部落依地域分离开,依我国州县制度设立机构,由其首领领之。在其上,设立都督府,由朝中派人任都督,就近管理。第二,选各部落首领入京为官,以其为质,约束其部落不可轻举妄动。”

温彦博的主张与别人不同之处有三:一是保留突厥习俗,使其相对集中居住在朔方至定襄一带的区域内,由各部落首领任州县长官,实行区域自治;二是不将其流入大漠,朝廷就近加强管理,设置都护府统领各自治州县,以加强与中央的联系;另择其首要者入京为官,以羁縻其部众;三是对突厥人采取教化的手段,采取渐进的方式使之与内地人逐渐融合,避免民族间容易发生的矛盾。

众人听温彦博说出这样一番主张,大多数人认为该法比较稳妥,暗暗点头。李世民问李靖道:“药师兄,你刚刚与突厥人交过手,温卿所言还算妥当吗?”

李靖每到大庭广众的地方,往往沉默寡言,话语不多,与其在战阵上叱咤风云的架势反差极大。他今日听了众人的议论,也觉得温彦博的主张最全面且稳妥,要知打一仗毕竟是一时的事情,打仗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要想让地面上长治久安,须有稳妥的办法安抚之。他见李世民来问,急忙奏道:“陛下,臣以为温令所言是最好的主张。”

那边的魏征忍不住站了起来,拱手向李世民谏道:“陛下,臣不敢苟同李仆射的观点,其实温令刚才所言,经不起推敲,且祸患极大。”

魏征转头质问温彦博:“温令,你多次出使突厥,难道不知道突厥人的习性吗?自古以来,夷狄人面兽心,弱则服从,强则叛乱,为其常性。突厥人现有十万余口,你让他们居住在朔方之地,离京畿不远。数年之后,其生息倍多,必为心腹之患。你口口声声说不简单模仿隋文帝故事,我却看不出你这样做与其有何二致?”魏征心中坚定了突厥人人面兽心的信念,想将他们流入大漠任其自生自灭,从此不用再为之烦心。

温彦博微微一笑道:“魏监,你说出这样一番话,倒让我想起贞观之初的一段故事。那时你与封德彝辩论,强调要用教化为主对待民众,不能用严刑霸道的手法。时间过去不到四年,你缘何就改变了想法?”

魏征一愣,继而强辩道:“对呀,对中土之民施以教化手段,我朝现在不是一直这样做吗?温令,突厥人居于蛮荒之地,无教化的基础,怎么能适用于教化手段呢?”

“嘿嘿,依魏监所言,突厥人非为人类,压根就不能教化吗?”

“同样是人,毕竟有区别。”

“我记得孔子有言:有教无类,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魏监,现在突厥破灭,归附我朝,你不加怜慰,反将之推入大漠之中,非圣贤之道。若这样做,就违了我朝‘唯重教化’的本意,且会寒了四夷之心。”

温彦博搬出孔子的圣贤之言,又以魏征当初的主张为武器反击,弄得魏征一时语塞。魏征懊恼地想,教化施之的对象为人,突厥人既然是人类,若说不能教化他们,道理上确实站不住脚。他心有不甘,只好转移谈话角度,说道:“温令既然搬出了圣贤之语,倒让我想起了晋代的一段史实。晋初之时,诸方胡人与中土之民杂居于中国,有郭钦、汇统等人多次劝说晋武帝将这些胡人驱出塞外,而晋武帝不听。过了二十余年,终于酿成永嘉之乱,使伊、洛之间,皆成胡人之域。前事不远,难道不能成为明鉴吗?”

“我朝岂能与晋朝相比?若国祚长久且强盛,四夷皆望风归附,如果再以德怀之,使其归心,终无叛逆。若国祚短促,国之不存,何谈制夷之策?”

两人辩论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各人的际遇不同。温彦博多次出使突厥,熟知突厥习俗,因结合实际提出既抚又管的主张。魏征毕竟接触外事太少,对夷狄的认识多是从书本上而来,其主张不免偏执陈腐。

房玄龄见两人在那里争执不下,遂插话道:“温令所言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国家只有强盛之时,对四夷方有或征或抚的资本。李药师对突厥一战,已取得完胜,剩下的就是如何抚之。所谓张弛有度,温令的主张不缓不紧,可以行之,亦可显现我朝博大的胸怀。”

魏征坚持己见,不依不饶,转向李世民道:“陛下,既有前车之鉴,切不可用彦博之言。若将突厥散养于朔方之地,所谓养兽自遗患是也。”

李世民对魏征的诤谏,往往言听计从。他今日却有些反常,觉得魏征所言有些陈词滥调,不合心意,反觉温彦博的话声声入耳,倍觉新鲜。

温彦博今日的情绪显得十分激昂,他也转向李世民大声说道:“陛下,魏监所说有些危言耸听。我国现在救突厥人于灭亡,再授以生业,教之以礼仪,数年之后,他们皆成我国亲民。且选其酋首,授予京中宿卫之职,其部落必然畏威怀德,不敢妄动,何后患之有!”

李世民并不直接回答两人,将目光视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你一直在那里默默无语,谈谈你的看法。”

长孙无忌立起身来,躬身答应,然后环视众人道:“如何安置突厥之众,各位大臣已经说了不少,我不想再重复。刚才魏监谈到晋武帝,我想就这个话题说几句。晋武帝对待入中土胡人,态度极为严厉,将之作为压迫及奴役的对象,最终加剧了族群之间的矛盾,酿成巨变。无忌的先祖,大约是其后进入中原,定居到洛阳。中土之人与四夷之人相比,仅仅风俗、语言不同,至于人性本身,还是共通的。像魏监说突厥人人面兽心,我不敢苟同。若如此定论,无忌之先祖根本不可能进入中原,无忌也无法与大家一殿为臣。孔子说得好:有教无类。陛下,从这一点而言,臣还是赞成温令的主张。”

李世民点名让长孙无忌说话,座中有人已经猜出李世民的倾向:让长孙无忌现身说法,以说明华夷之防是人为的东西,并非人之本性所然。

果然,李世民待长孙无忌话音刚落,就接过话题说道:“无忌说得好。华夷之防是人为的东西,秦汉以来,在众人的心中根深蒂固。魏晋以来,四方诸胡渐渐融入中国,国内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还抱着书本中的说法不变,一味以固定的眼光对待突厥人,就会有偏差。”说到这里,他有意无意向魏征看了一眼,魏征此时正闭目琢磨李世民的话,并未接触到他射来的眼光。

李世民接着说道:“朕刚才听大家议论,内心里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以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之能,及其国家之盛,犹不能平服戎、狄,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兵强马壮,所战皆捷,其武力可谓强矣。魏卿,你能告诉我吗?”

魏征直到现在还没有转过弯儿,他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一时想不出个中原因。”

李世民示意魏征坐下,然后说道:“他们一味用武力征剿,忘记了恩威并施这句话。自古以来,历代君主皆贵中华之人,而轻贱夷、狄之人,由此产生的裂痕,无法弥合,越裂越大,所以处理四方夷、狄之人就成了一个无法开解的顽症。自从今日开始,朕想将中华、夷、狄之人视之如一,且爱之如一,不加区别。”

魏征又起身道:“陛下以如此宽阔胸怀对待他们,委实是他们的福音。然夷狄之人能否体会皇上的这番苦心?他们若反其道而行之,行中山狼故事,臣实在担忧。”

李世民悠悠言道:“华夷之间的恩恩怨怨,上下数千年,若想短期内正之,那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国国势渐强,自朕以下,视夷、狄之人为一家,时间久了,他们能够慢慢体会出来的。国势强而不仗势欺凌他人,仅此一点,他们就会心存感激。东突厥新亡不久,四方诸夷正在观望我国如何处置他们,若处置得当,即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的语音忽然停顿了一下,继而稍稍提高了声调:“众卿所言,皆有其理。朕以为温卿所言全面稳妥,可以试行之。”

李世民最终采用了温彦博的计策,众人不免震动一下,当然以魏征最为震惊。李世民不待魏征说话,几步跨到他的身边,伸手抚其背曰:“魏卿,你的法子太简单,朕无法采用。像温卿所言,显是深思熟虑而成,其中有许多前朝未尝试的办法,颇有新意。”

魏征立起身道:“臣刚才所言,亦是殚精竭虑而来,唯请皇上明察。皇上今日最终采纳了温令之主张,想温令以往兼知内外之事,有其所长,暗合了皇上的心意。皇上今日既然定下了国策,臣虽心思愚钝,自会下去后慢慢去想,总能想明白。”

李世民微微一笑,赞道:“好哇,魏卿能这样想,甚合朕意。朕以前对你所谏皆言听计从,今日却没有听从你的主张,你不怪朕吗?”

“臣不敢。”

李世民哈哈一笑,转归其座,说道:“温卿,就按你的主张,立刻拟诏吧。诏令之首要,须申明我国视华夷为一体,不得再有人为区别。这件事尽管做起来难度很大,却必须要做。我们君臣今日在这里达成了共识,今后须让中土官民逐步认识这个道理,更要让四夷去除畏惧之心。现今安置好突厥人众,即是让天下之人明白这个理儿。

同类推荐
  •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之后,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思想热潮。本书立足于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分为政、干事、做人三个篇章,围绕杨善洲同志的光辉事迹从理论到到实践、从党性修养到个人品行,用生动可信的文字语言阐述了杨善洲精神作为我党宝贵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于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用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萧统与《文选》

    萧统与《文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上海高校英烈谱

    上海高校英烈谱

    本书按时间顺序,收集、整理了上海高校中142位烈士事迹,包括刘湛恩、李公朴、周德佑、蒋传宗等,展示了上海高校烈士的群像风采,进一步发掘了上海高校“爱国民主奉献”的精神内涵。
  • 元世祖忽必烈传

    元世祖忽必烈传

    浩浩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涌现出了许多帝王,他们曾经煊赫一时,有的是历史长河中的顺风船,有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总之,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史海钩沉,各领风骚,承继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本书内容包括了有漠北降生的黄金后裔、草原上长大的勇武少年、得到成吉思汗的喜爱、人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笼络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在金莲川建立幕府、受命进攻云南大理、受命发兵攻打南宋、派遣郝经与南宋和谈、成功夺取蒙古汗位、着力培养蒙古大臣执政、平定济南李璮叛乱等内容。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热门推荐
  • 神将魔星

    神将魔星

    远古蛮荒时代,一代圣将破空而去,留下子嗣名为将,将者,以天为力,以地为皮,共抗天道。将家内战,唯一正统传承将龙天被一丫鬟冒死带出并被封印脑海传承,此后他的生命轨迹该是如何....
  • 我就这样偷偷喜欢你

    我就这样偷偷喜欢你

    根据我的高中生活改编,一个我暗恋了三年的男生。女主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内向的人,她在高一就一眼定终身的喜欢上同样内向的男主,到最后毕业了也没有表白,但他/她心里彼此都知道对方喜欢自己。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 爱情于你于我

    爱情于你于我

    爱情不应该只拘泥于一种或某种形式,他是无限极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网恋的悲伤

    网恋的悲伤

    这是一个讲述男孩儿和女孩儿网恋的故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 女人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女人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本书从女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复杂纷繁的社会中如何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放弃不必要的烦扰,轻装上阵,活出真我,获取生活、事业的成功。
  • 君临浩瀚

    君临浩瀚

    曾几何时,当我们仰望星空,曾满怀憧憬的希冀那浩瀚宇宙中我们并不孤独!然而当真正的星际来客到访,用古老的青铜战车破天荒的奏响热武器的葬歌,用炽烈的光与火将我们的天空、海洋等一切美好化为灰烬,无助的我们难道就只能向枯寂的宇宙哀鸣?幸运的是,看上去我们的确并不孤独,不幸的是,实际上我们仍然孤独!当你真正了解星空的背后,读懂那些号称正义亦或是邪恶,强大或者不屈的璀璨文明,便会明白,不想背负着文明存续在这黑暗中流浪,便只有浴血图强,君临浩瀚!
  • 军医穿越:纨绔太子妃

    军医穿越:纨绔太子妃

    什么?!睁开眼她就变成了太子妃?哎呀,这下子可以做一个作威作福的米虫了!纳尼?!她嫁了个病秧子太子爷?天呀,老天爷这是在考验她吗?家里边是疑心重的病秧子夫君,家外头是几个虎视眈眈的小叔子,头顶上还有个不怀好意的皇后婆婆,下面是几个不省心的小姑子,连玥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是精彩极了,比狗血还要狗血。好吧,既来之则安之,撸起袖子擦狗血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赖你一生又何妨

    赖你一生又何妨

    一场大火,让容小雅失去了她最爱的爸爸妈妈,从捧在掌心的小公主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从天而降的同父异母的大哥又让她这个孤儿成了养尊处优的容三小姐。她以为,她可以一辈子幸福下去,可是一场车祸,又让所有幸福化为乌有。从此,地狱里曼陀罗花开的正艳,她心冷如冰,已然沉沦。
  • 弃妃倾城:冥王的冷艳王妃

    弃妃倾城:冥王的冷艳王妃

    单纯冷酷的女杀手一朝穿越遇上渣男,被骗了感情,心碎离去,遇上霸道冷酷的冥王,在他的猛烈攻势下,身心俱陷,三年后强势回归,再遇渣男,“漓儿,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你了,回来吧!”什么?!冥王大人表示不开森,委屈的说:”娘子,你都上了我的床还想不负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