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4500000050

第50章 出售《明报》(3)

1993年3月,金庸逐步将自己在“明智”的股份减至两成多,收回1.7亿元。3月31日,他和沈宝新分别辞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之职,从4月1日起他只担任名誉主席、非执行董事,于品海接任董事局主席。③

第二天,金庸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说:

这样安排之后,我当然不再“拥有”《明报》了。但什么叫作“拥有”?你能永远拥有你的一切么?二三十年之后,我人都不在了,还能拥有什么?……再过三四十年,于品海先生也要将《明报》交托给别人了。他比我小三十几岁,总可以再主持三十几年吧?

金庸一生最佩服的人物是范蠡,《射雕英雄传》中就借黄蓉之口有过很高的评价,范蠡还成为他短篇小说《越女剑》的主角。他笔下的范蠡为人倜傥,不拘小节,所作所为往往出人意料,其一生临大事、决大疑,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险,最后携西施泛舟太湖。他的朋友沈君山1998年在台湾“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说,范蠡曾为“帝王师”,辅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完成吞吴复越的大业,然后拥绝代佳人西施归隐江湖,还聚财无算。可惜金庸只实现了范蠡的后两个理想,却没有机会像范蠡那样为“帝王师”。他一生没有功业,想做个外交官都铩羽而归。写武侠、办报是他不经意撞上的,甚至带有一点无奈。《大公报》的同事、画家黄永玉也觉得,“他应该干别的事,他怎么会写起武侠小说来了呢”?“以他的才能和智慧,怎么去写武侠小说呢?他应该做比这个重要得多的事情。……他是很可爱的人,很温和的人,而且那种神奇的力量你都很难想象。”他完全是无心插柳,既然没有机会做“帝王师”,他便将满腔的抱负寄托在报纸和小说中。①

① 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401页。

② 张圭阳《金庸与报业》,295、323页。

③ 《明报主席查良镛昨退休,改任名誉主席及非执行董事》,《明报》1993年4月1日。

经历过国民党统治的那些岁月,他没有成为激进青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他从来无意做革命家。1972年1月29日,他在《作读者的耳目和喉舌》社评中自白:

我们在香港办报,只是经营一家企业,并无做革命家的大志,自知无此本事,也没有雄心或野心去反对任何中国政府。但因为我们的读者都是中国人,人人关心中国的事务,而《明报》的读者又是比较关心政治的,因此我们有义务作为读者的耳目和喉舌,一方面将中国的消息向读者报道,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各种情形表示意见。

当他有机会参与起草香港基本法,他也视为牛刀小试,聊胜于无。他说:“我一直存了这个‘报恩思想’来做这件事。香港人待我极好,我除了写几部小说、办一张报纸和几份杂志之外,报答远远不够,在我晚年退休之前,尽力协助起草一部好好的基本法,虽仍不足以报答,总之是多出了一分力。”

金庸家里挂着一副从浙江海宁老家带出来的对联,出自他先祖查昇的手笔:

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

① 陈朝华主编《最后的文化贵族——文化大家访谈录(第一辑)》,116页。参见刘国重新浪博客《金庸的德行?》。

金庸自称一直向往这样的境界,但因办报日夜辛劳,即使休息日也不免事事关心。从1946年起,他做了四十六年的新闻工作,总盼望能卸下重担。至此才得闲居,他大感愉悦。

金庸忘不了《明报》初创的艰难,三十多年来,他们以10万元的资本起家,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明报集团。1948年他离开内地时,尚有《大公报》《新民报》《世界日报》这些民间报纸,等他在香港办报,内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明报》都是香港的产物,是香港造就了他。他多次说,《大公报》原来是派另一个同事来的,如果当初他留在上海,在上海《大公报》干下去,以他的出身和中央政治学校学习的经历,就算逃得过反右,也很难逃过“文革”。即使都安然无恙,也没有机会写武侠小说,更不可能办报。

1993年12月,金庸再将一成多股份售给于品海的“智才”,套现约2.6亿元。剩下的《明报》股份,他决定分五期全部出手,与《明报》完全脱离关系。12月31日,他辞去名誉主席职位。当天《明报》刊登董事局启事:

……今年12月初,查先生致函董事局,希望自1994年1月1日辞去名誉主席及非执行董事之职衔,静心欢度退休后旅游、颐养、讲学及著述之生活。董事局再三诚意挽留,查先生恳切表示年近七十,志在“放下、自在”。董事局虽极感遗憾,然必须尊重查先生之心愿。

……同人等曾长期追随查先生者,情兼师友,受其身教言教之惠;新参加明报集团者,亦对查先生素所敬慕。兹值查先生七旬荣休,敬祝查先生健康长寿,逍遥自在。

从1959年起,《明报》将近三十五年的“查良镛时代”彻底结束。他心里不无难过,当天他对记者说:“我刚翻看一些《明报》的旧照片,眼泪都流出来了,有些旧同事已经去世了,真是舍不得。对于《明报》的旧同事,我有很深的感情。”一位明报人回忆:“我至今难以忘掉那一天的情景,偌大的办公室,查先生将自己的日用品装进纸盒。《明报》不再是查良镛的《明报》了……”

自信佛以来,金庸自认看透世界事物都有始有终,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每个阶段都有终结,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自己的任务,便是最满意的。办了几十年《明报》,他相信他和《明报》的关系到最后仍要分开。在精力还好时离开,对自己、对报馆都比较有益。他假设自己突然死了,报馆没有人领导的话,同事都会很彷徨。

在我这个年纪,《明报》是一个负担。从佛教的讲法,有负担总是不好的。佛教希望人的欲望能尽量减低,最高境界是什么也抛弃掉,连生命也觉得没什么所谓。我离开这境界实在太远了。要我财产完全不要,我做不到;要妻子儿女都不要,做不到;名利不要,也做不到,那我只有减少自己的负担。①

尽管有那么多的“做不到”,金庸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明报》。

此时离“九七”越来越近,他对外解释:“这样的安排和政治绝对无关。我的住宅正在翻新重建,花费不少,如果我对‘九七’不乐观的话,就肯定不会重建我的旧房子了,花一大笔重建费用就很蠢了。”他告别一生事业所系的《明报》还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因素,“1991年《明报》上市后,股价长期在每股2.9元的价格静止不动,且成交甚少”。这次出售股份他实际上赚了钱,而且甩掉了80年代以来在香港未来政制安排等问题上造成的巨大心理、政治负担,虽然负面的影响未必甩得掉。《明报》出售以后,除了明河社出版公司,他还拥有股票、债券、办公大楼等财产。

六、《明报》再度易主

在金庸全面引退前,《明报》的“于品海时代”实际上已开始,雷伟坡及一些重要骨干相继离开。1993年11月8日,于品海以明报集团名义创办《现代日报》,因亏损太多,他以3000万元价格独资购回,撑到第二年11月26日停刊,共亏损了1亿。他又投入巨资创办第一个全球24小时的中文新闻电视网,也以失败告终。为此,于品海将明报企业18%的股权卖给中策集团的黄鸿年和马来西亚富商张晓卿。

1994年5月20日,《明报》三十五周年报庆,于品海发表《勇敢顺应大环境,积极面对不明朗》时,踌躇满志地说:“《明报》的成就有目共睹,查良镛先生的贡献最大。有人因而说我的负担很大,历史包袱重,试想又有什么人能与查先生比较?但我并不觉得这是负担,反之,我感到鼓舞,因为查先生帮助我提高了自己的要求。”

① 转引白杨莉歌《金庸传说》,307—308页。

当年10月10日,香港《经济日报》披露于品海曾在加拿大有过犯罪记录,与他上市公司主席的身份有抵触,一时间香港舆论沸沸扬扬,对《明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于品海只得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及香港报业公会主席的职务。1995年10月,他将明报企业35.9%的股权售予张晓卿。加上年初购进的10.1%的股份,张晓卿持有明报集团46%的控股权,于10月20日出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明报转入“张晓卿时代”,这一天离于品海接手《明报》仅两年多。

当年59岁的张晓卿祖籍福建,出身贫寒,早年以伐木业起家,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伐木商及夹板出口商,1988年将伐木生意扩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等国。他在澳大利亚拥有大型养牛场,在上海有锯木厂,而且经营新闻出版业务,业务包括马来西亚最畅销的华文报《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英文报TheNational,以及大连的一家合资出版社。①

金庸千挑万选才选定于品海,他做梦也想不到,《明报》这么快就会被转手卖掉。

《明报》再度易主后,他又对张晓卿寄予很大期望:“他(张晓卿)来管理《明报》,我很感激他。《明报》是我的孩子,就好比我的儿女离开家庭后,处境不佳,在外头流浪,没有人收留他,前途茫茫的时候,有个好心人肯收留他、培养他,拿钱出来给他念书,受好的教育,变作一个很有用、很好的人。”“希望张先生来了之后,能够重振《明报》的声威,恢复稳固、健全的财政状态。”

金庸虽退出了《明报》,但《明报》为他一手创立,毕生心血所系,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岂能轻易割舍。“生命中充满着意料不到的事情。”这一年,他心脏病发作,做了大手术,经过八九个小时,心脏拿出来修修补补,又放回去。香港新闻界都在传说,一辈子精明的金庸是不是被气出病来了。②

① 陈昌风《香港报业纵横》,222页。

② 石贝《我的老板金庸》,200—201页。

同类推荐
  •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年轻的伉俪追随孙中山踏上了创立民国与捍卫共和制的旧民主革命之路;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他俩为建立、巩固首次国共合作和实施三大政策,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廖仲恺为国殉职洒下一腔热血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夫志继续勇猛前进,为抗战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 田辛甫和他的时代

    田辛甫和他的时代

    辛甫老于我而言只有两面之缘。一次是他陪黄胄先生在河北宾馆作画,官方吩咐师大艺术系新生配合录制电视;另一回是辛甫老受美术系之邀,到八二级讲授写意花鸟课。前次,主角是满口蠡县方言的黄胄;后次唯有辛甫老独自演示,只是俯首挥毫,不讲解。
  •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这本李嘉诚的传记,尚未问世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引发出版界、财经界、网络世界的大震荡:各大出版机构重金预定,为获得版权展开激烈争夺;商业大佬争相试读,阅后一致强烈推荐、口碑传送;成千上万网友奔走相告,为一睹本书内容而绞尽脑汁、用尽办法……在这本书中,李嘉诚毫无隐瞒地、诚挚地透漏了他传奇而跌宕的一生,讲述自己从青年时代到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全过程,包含人生转折点上每一个隐秘而关键的细节。
  • 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是罗曼·罗兰《巨人三传》(又译《名人传》)之一,谱写了一曲“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的英雄之歌。弥盖朗琪罗的风格几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他的出现使得佛罗伦萨的艺术天空重新焕发光彩。罗曼·罗兰高度赞扬了弥盖朗琪罗的艺术成就,对其进行了剖析,从而将一个具有无与伦比艺术天赋和创造力的弥盖朗琪罗展现在读者面前。
  • 萧劲光回忆录

    萧劲光回忆录

    本书是萧劲光生前的回忆录,内容涵盖萧劲光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回忆自己人生经历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不少翔实记述,许多史料是过去党史军史上少见的,是研究党史军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热门推荐
  • 陆总的青梅小娇妻

    陆总的青梅小娇妻

    三年前,她为了梦想出国三年后,她为了追回他回了国她为了追他,死皮赖脸的缠在他身边,逐渐重新融化了他的心
  • 混沌王庭

    混沌王庭

    魔法与剑的战歌,光明与黑暗的和弦,奴隶与贵族的交锋。
  • 墨太太你只能是我的

    墨太太你只能是我的

    前世,蓝桉以为自己的婚姻很美满,她很满足,直到有一天,她听到了老公在打电话,知道了对方的阴谋,她没办法阻止,她看着自己老公把女儿送进实验室,自己却无能为力,被逼无奈,只好跳楼自杀,谁能知道她那一天经历了什么没想到,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让她重活一世,她一心只搞事业,打渣男,可又招惹上了她女强人,只搞事业/一心只想上她的霸道总栽
  • 蝴蝶灵异工作室

    蝴蝶灵异工作室

    遇见紫眼僵尸王帅哥怎么办?收遇见吸血鬼帅哥呢?同上,收啦不管是天上的仙人还是地上的阎王,不管是城市中的妖王还是人间的鬼王,只要长得帅,只要有个性,都将成为我凌尔蝶的侍宠偶是腹黑女,不惧暴烈男亲们,支持偶就收藏一下,来点票票吧,偶来者不惧啊
  • 游吟格林

    游吟格林

    以梦为马一吉他,且弹且唱四海家。踏雪秋月若血霞,逐浪春树似锦花。一曲浊酒醉天涯,半指奶咖暖风沙。————游吟诗人·格林。
  • 三拂袖

    三拂袖

    北海孤岛,一颗卵石,方圆不见草木。不知何年月,一朵野绛草,居然裂石而出。某日,花开楚楚,格外碍眼。微风晃动,他不经意皱了皱眉头,挥挥衣袖,足踏九天彩云而登帝位。心动,风动耳?“喔,是吗,和尚?道士?”她着绛红衣衫嬉笑道。眼睛满是流水里面梨影匆匆,洒然一笑。他有一瞬间恍惚,突然这梨花似雪,落落纷扬。遮盖了满眼,以至于最后她跃然一跳,让他竟然有痛悔一念
  • 小王为世间

    小王为世间

    空架历史类小说,更新质量贼慢,主要就是图个乐子。(??ω??)有现代元素,也有仙侠元素,主角非穿越。
  • 怎么沟通,领导才放心;怎么做事,领导才信任

    怎么沟通,领导才放心;怎么做事,领导才信任

    一个聪明的员工,不会让自己的情绪被上司的斥责所扰乱,受批评时只要理性对待,巧妙处理,反而能在某些方面促进自己的进步。要记住:没前途的人是可有可无的人,是被领导忽视的人。下属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领导的责骂声中产生前进的信念和动力,努力上进,做出更大的成绩,从而也才能真正获得领导的重视和信任。
  • 胡仙陌

    胡仙陌

    一步错步步错,也许从他杀了她的至亲起,从他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 重生之再世

    重生之再世

    原本已经被定为死亡的小混混云帆被两位异能者救起。重生回到初中年代。依靠逆天的异能天赋,再创辉煌!但是原本的好事也变成坏事。剧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样。一心追求强大的云帆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且看他如何处理儿女感情,为人处世,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