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55600000006

第6章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1)

宗喀巴大师着多识仁波切译

向文殊师利恩师致敬!

自见其性宣说其理,

故为胜解妙说第一。

如见宣解依缘所生,

无能敌者向您致敬!

世间中的一切忧患,

其根源是心智愚暗。

明见此理可以根治,

故此讲说依存因缘。

因此具有理智之士,

怎么可能认识不到,

相依相存因缘之理,

是您神圣教义精髓。

作为伟大救世者您,

受赞功德会有种种。

没有一种赞美之词,

胜过赞美您说缘起。

“什么事物依靠因缘,

什么事物便无自性。”

没有比您这个论断,

更加绝妙超群之说。

愚钝之徒执此理由,

反而增固偏见之缚。

聪慧之士以此为由,

可以斩断虚执迷网。

此理正确无可置辩,

因而您是真正导师。

其他邪门外道之人,

称“师”犹如狐称雄狮。

伟大导师心灵救星,

无比论师救堕能手。

善于解说缘起之师,

我今致以崇高敬意。

利益众生为己任者,

您为利众讲说妙法。

法中精髓便是性空,

断定性空最胜证据,

就是众缘相合存在。

将其视为对立之因,

或视其理不能成立,

怎会理解您的本意。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

就是肯定缘起之义。

物我自性空不可得,

与有作为并不矛盾。

如果认识与此相反,

认为性空就无作用,

有作用者便非性空,

就会落入邪见深渊。

因在您的教义之中,

觉悟缘起最为殊胜。

但这并非物相空无,

也非物我自性实有。

非缘起物犹如空花,

故无无缘存在之物。

如果物从自性中生,

就与众缘和合相悖。

从来没有一样事物,

不是依缘存在之物。

所以没有一样事物,

不是自性空无之物。

自性本指不变恒性,

倘若诸法原有自性,

去染还净便不可能,

虚构意识也不会灭。

因此佛以狮吼之声,

对着理性开化之众,

再三宣称法无自性,

谁能动摇推翻此论?

自性原本丝毫也无,

有此缘而却生此物,

完全合乎逻辑二义,

一体之中并存不悖。

因视一切依缘而有,

故不陷入绝对有无。

这是救世佛陀之言,

所向无敌原因所在。

凡这一切均无自性,

但从缘合生相应果。

根本对立两种性质,

互不妨碍相互依存。

没有比这更奇妙事,

没有比这更髙超理。

以您宣扬此理作赞,

那是绝妙无比赞词。

那些愚昧思想奴隶,

与您思想根本对立。

对于论说性空之言,

不能接受并非怪事。

对您胜法宝中珍宝,

因缘之法坚信不疑,

却不理解性空之义,

这倒使人感到离奇。

由此悟出性空之理,

最胜法门就是缘起。

若以名相反而生执,

认定自性实有之人。

让他开窍进入先圣,

所走过的唯一途径,

到达您的理想境地,

还会有何别的良策?

自性绝对不依作用,

因缘相对作用形成。

互不相容两种性质,

一物之中如何并存?

众缘和合生成之物,

虽然根本没有自性,

却能显现各种形象,

所以称作虚幻现象。

您所开示这一原理,

若讲道理进行反驳,

无能胜者其因何在?

从此说中可得答案。

原因在于这一理论,

对于已现未现之物,

都能消除虚构假设,

歪曲事实错误观念。

从那证明您的见解,

正确无误缘起之说,

足以产生其余论说,

均属可靠坚定信念。

如实所见解说合理,

以您为师从事学修,

可以远离一切过患,

因为能断诸恶根源。

背离您的教义之人,

虽然长期修炼苦行,

无损我执更使坚固,

犹如召唤祸患为伴。

那些理智发达之人,

可以分清二者利弊,

怎能不从心灵深处,

对您产生深深敬意。

别说您的系统学说,

即使其中片言只语,

皮毛粗略懂得一点,

也会获得无限乐趣。

我自恨受无知之害,

对这无上功德宝藏,

虽然皈依时日已久,

胜德点滴也未认识。

但在临近死神之前,

趁此生命一息尚存,

对您产生一丝真信,

我自庆幸缘分不浅。

论说之中缘起之说,

智慧之中见缘起智。

犹如世间崇高胜王,

唯您独步别无匹敌。

您的一切教化之言,

均从理证缘起立意。

目的只是远离苦楚,

除趋寂灭别无他求。

您的教导不同凡响,

无论是谁有幸得闻,

都能得到烦恼息灭,

谁能对您不生敬仰?

能破一切敌对邪说,

义理统一无相悖处,

众生获得远近二利,

故我深爱这种教义。

为得此法佛陀您曾,

不惜舍去生命躯体,

爱妻子女一切财产,

非止一次经无量劫。

对其崇高功德利益,

向往犹如鱼上金钩。

使您倾心爱慕之法,

未能亲聆您教有憾。

为此心中常常思念,

犹如慈母失去爱子。

沉重忧愁压在心头,

朝朝暮暮难以忘怀。

每当想起您的教导,

眼前仿佛光芒四射,

无比巍峨庄严佛身,

以其悦耳梵天之声,

如此这般谆谆教诲。

心中映出佛陀形象,

消除心中炽热烦恼,

犹如一丝清凉月光。

如此珍贵无比之法,

却被学浅无知之辈,

搞得如像马兰花草,

交错倒置乱无头绪。

见此情景于心不忍,

千辛万苦探索求知,

跟随大善知识足迹,

寻找您的原本教义。

当时研读教内教外,

众多有关着作论述,

使我产生种种怀疑,

不得其解忧心如焚。

您亲预言准确解说,

无比优越大乘之法,

排除有无二边戏论,

龙树理论夜荷花田。

清净智慧轮廓圆满,

经学天空畅行无阻,

驱散心中偏见夜色,

压倒一切谬论群星。

皎皎明月月称学说,

光照深理夜荷开放。

多亏恩师指点释疑,

至此心情才得宁安。

佛陀利众事业之中,

目教事业最为重要。

更重要者宣教缘起,

智者以此纪念佛陀。

步佛后尘出世为僧,

研习经教不算差劲,

修相应行一介比丘,

以此对佛略表孝敬。

我今有幸蒙师指引,

获得人天导师圣教。

此善回向一切众生,

遇善知识赐教指引。

但愿圣教与世长存,

不受邪见歪风侵扰,

真正领会圣教本质,

对佛理信充满大地。

宣扬依缘存在之理,

这一无比优越教义,

世世代代愿以生命,

维护奉行绝不松弛!

伟大佛祖历经艰辛,

潜心所修法中精粹,

如何使其发扬光大,

日夜思考以尽天年。

纯真无邪奉此法者,

梵天帝释护世诸神,

黑善天等一切护法,

形影不离永远护持!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要义解说

(第一节)难点解说

一、“缘起”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

在学习《佛理精华缘起理赞》时首先要搞清“缘起”这个名称的准确含义。

“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

“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

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

“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

“外缘起”是事物的普遍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而“内缘起”是佛教独有的缘起观,即十二因缘。

“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

“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正确,就不能不感到世俗因果观,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因果观并不完整,或者说留有一大片空白。因为,这种因果观中只有世俗经验范围的物质因果观,没有生命生灭流转的因果观。

只有佛教才把缘起因果规律推广到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一切领域。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外,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解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

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对的存在。

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连意义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

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未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

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存在,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

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为果是因的相对存在,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

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

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对您胜法宝中珍宝/因缘之法坚信不疑/却不理解性空之义/这倒使人感到离奇。”这“性空之义”就是相对存在之义。若理解了缘起的相对义,就等于理解了缘起无自性,即自性空之理。

有人说“缘起性空”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原则”,如果是那样的话,有部、经部、唯识宗不都成了中观家了吗?

二、“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中观”的“中”的含义是排除“两边”,“观”是智慧见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原本状态。这“原本状态”,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地改造、添加、减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状态。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说的那样:

没有任何可减损,

也无任何可增益,

真实之物真实观,

见真实者可解脱。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存在,没有一件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们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进行了增减取舍的“加工”。原本不带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别智中已失去了本来面貌,被加上了常断、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类的戏论成分。

“两边”是指“常边”和“断边”,即“有边”和“空边”。“常”和“常边”不同,“断”和“断边”不同同样“有”不同于“有边”,“空”不同于“空边”,这一字之差,有天渊之别。

宗喀巴学派,对这类概念有严格的界定。

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大疏理海论》中指出:“两边”的“边”,是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见解,是堕入错误深渊的悬崖绝壁上的危险道路。

不能把符合实情的有无之见,视为“有边”和“断边”。

若说“佛有某种功德”,就认为堕入了有边;若说“佛无二障”,就认为堕入了断边。

若是那样,就是大错。

“二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构妄念。

“中观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所以就自然排除虚构妄执,显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中观”一词所代表的对象共有四种:

(一)基本中观,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变法性。

如万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缘起的相对存在,因此,无一例外地都属无自性之物。这种万事万物的相对现象的“有”和绝对自性的“空”的统一,就是基本中观。

(二)处于学道的中观见是“道中观”。

(三)佛地的明见二谛的直观智慧是“果中观”。

(四)解说中观真理的经论是“论说中观”。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以上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见道以下的分别智境。

在见道以下的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说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髙极限。

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中观见,需要修止观,获得智能的根本转变,达到见性悟空的道位。

“开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认识理解,而是产生世人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现量直觉。

在此之前,对“中观义”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脱离不了语言和思维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须分清楚真智体验性的具体中观和俗智分别性的抽象中观。前者如进入“实地”,后者如“掌握地图”,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三、缘起理为何被称为佛理精华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睛,“行”犹如手足。

人无智慧和眼睛,形同僵尸;虽有大脑和眼睛,若无手足,将寸步难行,什么事都做不了,像瘫痪的残疾人。

所以在佛经中把智慧正见比作“国王”、“元帅”和“眼睛”,把“善行”比作“臣民”、“仆从”和“手臂”、“腿足”。

一个健全的人离不开身体上的这两类东西,所以,法也始终离不开见、行两个组成部分。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聪明智慧和受智慧操纵的身体灵巧的创作活动,而动物则痴呆、笨拙,只能靠自然本能生存。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离苦得乐。

众生受苦的根源是贪、嗔、痴等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无明。

无明有种种,如不知善恶因果报应,也是一种无明,但作为受生转世主因的无明不是广义的无明,而是具生我执无明。

“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非后天习染性的“本能”。

这种“具生无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就是产生自私自利、贪心、嗔恨心的总根源,要想消除苦厄,就要破除这个苦厄的总根源。

这种具生无明是一种盲目的虚妄意识,经不起深细智慧的观察考究。

因此,对治这个顽症的唯一良药就是激发无我真智即悟空真智。佛法八万四千,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启发众生,生出真智,消除虚妄执见。

佛陀在无数世中千辛万苦,寻求学习的主要佛法是般若法;在中土降世,施教说法四十多年,说法的中心仍然是般若法。佛陀训示说:“在这个世界上,若般若修行存在,就是我教存在;若般若修行不存在,就是我教不存在。”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世间中的一切忧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见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讲说依存因缘。”“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均从理证缘起立意,/目的只是远离苦楚,/除去寂灭别无他求。”懂得这些道理,就不难理解把缘起性空之理视为佛理精华的原因所在。四、几种错误观点的纠正讲到“缘起性空”的时候,所涉及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什么”和“如何空”。

前面讲过,中观智慧要破除的是主我和客体法上的虚妄颠倒意识,即保留其本有的,消除虚构的,并不是把没有的说成“有”,有的说成“空无”。但世俗意识中所呈现的都是虚妄颠倒相。

在种种虚妄颠倒意识中,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人我执和法我执。

这个“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指“自性”。如月称在《百论疏》中说:“我”是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其他事物而存在的“自性”。

从理论上讲,自性应具备三性,目卩非造作性、常住性、非依他性。“非造作性”就是非因缘生成性,“常住性”就是无变易性,“非依他性”就是绝对性、独立性。这三种恰好是缘起性的对立面。

人的“自性见”或具生“自我意识”,是一切含识生命共有的本能性的盲目意识、我执意识,并不具备上述的“三性”。

藏传佛教史在否定自性问题上,有过“否定范围过宽”和“否定范围过窄”两种错误倾向,后来宗喀巴学派对这些错误倾向进行了纠正。

否定过宽是把否定的领域扩大到了缘起的领域,认为缘起也虚无不实,其结果就是否定善恶因果报应,否定事谪的一切见行,最后把佛的四身都认为是虚幻意识的虚构——这是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是最危险的断空、断边。

否定范围过窄,是只否定具三性的自性。这有两点不当之过: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是人类的伟大遗产。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圣经》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的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在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宽容的声音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故事背后浩大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光祈愿文

    佛光祈愿文

    本书是中国台湾星云大师撰写的100篇祈愿文并配以100副民家画作,包括对父母、老人、国家、工作以及社会各类普通民众的祈愿,充满了佛家慈悲为怀的情怀,读来能净化身心,增长智慧,并有着良好的道德教化的功用。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斗破苍穹开始无敌诸天

    斗破苍穹开始无敌诸天

    叶殊成为万界新天道,无敌的他表示很慌!修炼是不可能修炼的,只能靠穿梭万界维持生活这样子,里面的人个个都很棒,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里面。ps:仙剑奇侠传!狐妖小红娘!斗破苍穹!超神学院!天行九歌!白蛇缘起!花千骨!仙剑奇谭!青云志!宝莲灯!魔幻手机……
  • 星卫传

    星卫传

    一场如史诗般壮丽的冒险,一段扣人心弦的情感交织。一群地球人类的始祖在银河系中凭借伙伴之间的羁绊和坚固无比的信念为生命与秩序谱写了一曲曲高歌。随着勇者们经过一次次险象环生的历险,渐渐揭开宇宙与生命的真相...
  • 商场谋略

    商场谋略

    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都发生在这座城市,谁能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谁又能自己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本书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全书精选了104篇文章,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 老公宠过火

    老公宠过火

    一场乌龙相亲,她竟然跟他冤家结缘,结婚完胜!结婚后她才意识到,除了多一个人生活,还有……
  • 一人归

    一人归

    《她在遥望深渊》新书,悬疑破案心理携剑江湖,斩霍乱之人,平天下之安,护一人周全。帝王策,一策权势、二策人心、三策亲情、四策爱情,无爱、无情,以局谋天下。下山只为一人,终是负了天下人。她是夏家四小姐,手拿北冥扇,腰配雪敛剑,一根玉簪,一袭白衣,以男儿身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是临国的帝王,会文不会武,以谋略赢得天下,更是身在花丛,夜夜笙歌。知她女儿身,谋她女儿心。终是帝王负了江湖,终是君负了妾,终是吾负了天下。
  • 笑了

    笑了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灿白之我爱你

    灿白之我爱你

    这是关于灿白的一本书,其它cp也会出现。第一次写书,多多包涵!!!
  • 秋殇至应白

    秋殇至应白

    挣扎后明悟,独自妄想,起舞再起舞直到万物朦胧
  • 岁月剥落情何归

    岁月剥落情何归

    那年我们还年轻,我们没有大的理想,也没有大的志向,只是想过安静平淡的生活,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生活,却一直无法摆脱世俗砝码的衡量,在这个我们的年华里演绎着平凡的生活,小人物的哀乐,你会理解吗?我们一直在想象着生活能够像电影一样,一转身,便是多年以后。我们挣扎在城市中,徘徊在爱恨得失中,却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