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55600000019

第19章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1)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解说

(第一节)《菩提道精华要义》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续经义的概括,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要义,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无二法门、必经道路。

显宗单修三士道,可证无上果,密宗以三士道为先行法,修筑两种菩提心根基,然后进入无上密道,速证佛果。

三士菩提道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并非上中下三种根器的相应之道,故称下士道为“与下士共行道”,称中士道为“与中士共行道”,称上士道为“不共行道”。

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入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三士菩提道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观、三行、三取舍。目:

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

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

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

以上为三士道八观。

下士道:皈依三宝,重视业报行。

中士道: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以上为三士道三行。

下士道:舍去今生今世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

中士道:舍去对轮回身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捏千之乐。

上士道:舍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以上为三士道三取舍。

修菩提道有三要,目卩:目标要远大,胸怀要宽广,步子要稳健。

在讲《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偈颂之前,先把这个《菩提道精华要义》讲一下,这是对偈颂内容的重点概括。从宗喀巴大师到后来的历代大师,一直都在研习菩提道次,最后把道次第精华归纳、提炼成三士道“八观”、“三行”和“三取舍”。

“三士菩提道次”就是三个层次的人,即下士、中士、上士修行的道路。

下士指的是追求世间幸福的人、为了得到人身的人。又分三种:下士中的下士,没有长远人生目标,活一天算一天,只顾眼前的世间幸福;下士中的中士,追求来世的幸福;下士中的上士,把获得人身作为成佛利众的必要条件。

中士是指行善戒恶、追求解脱的人,他们看到了世间的苦,求出世解脱轮回之苦。中士分两种:中下士只求自己脱离世间的苦难,以声闻、缘觉罗汉为终极目标;中上士则把出世解脱心看做是成佛的先决条件。

上士是指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来修行的人,修行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和自己一样的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都获得安乐。

“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个目标,是为了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是为了众生解脱。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该走哪条道,是乘车走还是坐飞机去。

“道”有三种,也叫“三乘”。“乘”就是运载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若用坐小汽车来喻“小乘”;那“大乘”就等于是坐火车,可以同时乘坐几百人、

上千人。大乘又有显乘和密乘(金刚乘)之分。显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车,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比较慢,成佛须经三个无量劫才能达成。而金刚乘就像飞机,火车要走几天的路程,它只用几小时就可成办。

“三乘”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小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又分显乘和密乘(金刚乘)。另外一种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楼梯的台阶一样,得一步一步上去,有个先后的次序、深浅的顺序。修行必须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有的人好髙骛远,不按程序来修,连到飞机场的汽车都没有找到,就想要乘飞机。比如学生上学,是先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进大学读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才读博士。这就是次第,要达到后面的高度必须打好前面的基础,小学数学都不会的人能听得懂高等数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后次序,时针是从早上的零点到晚上的十二点,一点点按照顺序来走的,不可能从一点钟直接跳到八点钟。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领,根本错误就在于不明次第,非常糊涂。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续经义的概括、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要义,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不二法门、必经之路。

“三藏”指经藏、论藏和律藏。经藏包括佛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显宗经典;论藏是历代佛学大师所着的佛教哲学理论、因明学等书;律藏就是戒律,即佛教的法规。“四续”,是佛所说的四部密法的经典。密法按照高低的层次分为四部,由下而上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佛教显宗和密宗的经典概括起来就是二藏和四续。

“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众生的心态所讲的法门,像医生看病一样,有八万四千种病就开了八万四千种药方。佛陀应机说法,根据弟子的不同心理素质方便引度。条条道路通罗马,法门虽多,最终的归宿都是要进入佛道。八万四千法的精华要义概括起来就是三士道,三士道是修证无上菩提的唯一通道、不二法门,欲成佛除此别无他径。

显宗单修三士道,可证无上果,密宗以三士道为先行法,修筑两种菩提心根基,然后进入无上密道,速证佛果。

如果单修密宗,是成不了佛的,因为没有基础,这是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论》里所讲。密宗快速成就是要有基础的,必须在显宗三士道的基础上才能成佛。显宗好比地基,佛的万丈高楼,要靠好的根基。楼有多髙,地基就要相应打多深;基础不好,大楼盖起来后也会倒塌的。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法的殊胜不如人的殊胜。密宗是有一生成佛的法,但具备修法根基的人很少。显宗的修行是基础,应把基础打好;否则,光学密,无法成就。

拉卜楞寺着名的大师喜饶嘉措曾在《密集金刚的生圆次第》里讲到:不知道的人说我们黄教没有密法,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如果真正修证的话,我们有六个月可以成佛的法。所以,一生集中力量来修,不要说即身成佛,时轮的成佛法一般是三至四年,密集金刚法六个月就可以成佛。这是最短的期限,再没有比这个更短的时间了。就是没有这样修行的人,人的根基达不到相应的层次。有的人说别的教派宣称是七天可以成佛,这是不可信的,我没见过经中有说七天成佛的。

三士菩提道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并非上中下三种根器的相应之道,故称下士道为“与下士共行道”,称中士道为“与中士共行道”;称上士道为“不共行道”。

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入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修上士道的人也要和下士一起走过下士道,也即修共下士道。因为修行的人首先需要有一个具缘人身,如果今生今世没修好,来世转到三恶趣,如何修行?没有人天福报就无法修行,成不了菩萨,度不了众。要完成利众的事业,不能转世净土,当然更不能去天堂,必须要具备优越的人身。所以,修上士道的人也必须首先按照下士道修人天福报的条件来修,争取连续获得来世的人身。

修大乘的人不会追求小乘的果,也就是说不会追求小乘的涅盘,但也必须经过小乘的道路,即中士共行道。中士道主要是修厌离心,认识到世间轮回的苦,真正产生一种从轮回中解脱的思想。如果没有出离心,把这个轮回世间看得太好,不愿意离开,就根本成不了佛,度不了众生。

上士道上没有下士,也没有小乘人,只有大乘人才能进入,所以叫不共行道。

上士道最后的“无上断悟境界”指的是什么?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就像是粮食的种子、树的种子,是每一个众生的成佛因素或说基因或说种子。由于种子上面染上了很多坏的东西,即烦恼障,才造成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受苦。成佛的时候,必须把烦恼、所知的障碍全部断掉。“断”,就是从根上拔除,彻底清理干净。“证”就是断后产生的许多相应的慈悲与智慧的功德,有此功德,佛性才会圆满。“无上断悟境界”指的就是佛的断证功德。

成了佛就不会像小乘那样不转世,什么事情也不干,自己享受快乐。佛不是这样的,只要六道中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佛就不会终止他的事业。佛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成佛不是最终目标,只是一种手段,目标是让自己无始以来的母亲都成佛。所以,成佛了以后就将“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三士菩提道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观、三行、三取舍。

这是菩提道次第重点,掌握了这个就等于读懂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把握了它的主线。

1.三士道八观。

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身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

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

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

“观”是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指思想认识或者自己的见解。

下士道四观:

第一,具缘人身难得观。“具缘”是说学佛法的十八个条件全具备的圆满的人身,也有叫“暇满”的。“难得”有二义:一是说形成这样人身的条件很难。比如庄稼要长好,适当的土壤、肥料、水、阳光等条件都要具备,有一样不具备,庄稼就长不好。要得到具缘人身,最起码持五戒十善,否则下辈子转人身很难。二是说人身有很多优越性,是六道中最好的生命。地狱苦多,在苦中生存;饿鬼道连水都喝不到,在饥饿中生活;动物愚蠢,没有智慧,阿修罗每天在征战;天人因为条件太优越,贪图安乐享受,想不到修行求解脱,不能创造幸福的因,福报尽了便会下堕。人就像在一个十字路口,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可以上升成佛,也可以下堕地狱。如果很好地利用人身这个优越条件的话,就可以下一世再转一个好人身,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也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以至于成佛。所以,要把握好自己,不要浪费生命,珍惜得到佛法的机会。具缘人身是修行成佛的基础。

第二,人身无常观。无常是永恒的反面。什么是永恒呢?空性就是永恒。虚空般的空性不需要条件来产生,没有作用,也消灭不了。除此外,一切都是无常。

无常有两种,一种是粗分的无常。比如人生下来了活到几十岁以后就死了,有生就有死,凡是有的东西,都会消灭,包括天体如地球、太阳、月亮等。地球物理学家说地球寿命为一百多亿年,现在大约已过45亿年,将来肯定是要毁掉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种是细分的无常。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山、川、草、树在变,人也在变,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就像水一样,不停地在流动。比如我们看一个人好像几年之内没变,实际上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变化,人体内的细胞一直在新陈代谢。量子物理学家证明,原子核内的粒子运动非常快速,瞬息万变,即生即灭。人的思想意识也是在不停地变,比如一个人生气了,当时很生气,过上几个小时,可能气就消了。昨天的思想和今天也不一样,任何时间都在变。

人生很短暂,一般人能活个七八十岁,最多百岁而已,所以是无常。又,死无定期,谁又能保证自己能活到百岁呢?死的可能随时随地都有。有的还没出娘胎就死;有的刚生下来就死;有的生下来活几天或者几个月、几岁就死;有的活十几岁、二十几岁……七八十岁不等。有的遭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有的在交通事故中丧身;有的会被非典等各种传染病侵袭……所以,佛经中说,人命极其危脆,何不趁强健时努力向善?“今晚拖了鞋,不知道明早还穿不穿。”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随时做好死的准备,这是一种真正清醒的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不白白浪费生命。

第三,恶道苦重观。死后有两种去向:一种是人天善道,享受乐趣;一种是堕入三恶道受苦。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无乐全苦,只是相对来说,苦的程度有深有浅,地狱苦难最为深重。从现在很多人的行为来看,来生入人天道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堕入三恶道的可能性却非常大,甚至随时都可能堕入地狱。

第四,善恶业报观。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形成,没有因缘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佛教叫做“缘起”,也叫“因缘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就是根据因果关系来种庄稼;牧民根据因果关系来放牧,水草肥美才会牛羊壮;商人根据因果关系来经商,不投资就不会得到回报;法官依据因果关系来断案,犯法的人最后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科学家更是对各种因果关系研究得很深、很透,通过控制变量来做科学实验……因果关系无处不在,没有因果存在的关系是没有的。

但一般人只认识到了事物外部的因缘,却不了解内部的因缘。内部因缘指的是人的生命的因缘,今世和来世的因缘,是善恶的因果关系。只有现观三世、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看到这些规律。人的智慧有限,因为看不到,很多人不相信。但是如果理性地来推,既然万事万物都有因缘,善恶的报应也必然有因缘。行善、作恶都必然有一个结果,比如杀人偿命,有人干了坏事就有牢狱之灾、被判终身监禁甚至被枪毙,今生今世的业报是非常明显的。法律不会判一个无罪的人入狱吧。行善得到幸福快乐,作恶得到恶报,善恶业报就是这样的。

无论是善业或者恶业都有一个报应,不会不报。只是时间不等,有的现世报,有的来世报,有的隔世报,有的隔了多少世了才能报。就像是种子埋在土壤里面,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能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万年都不会发芽,也不会坏,机缘适当的时候它才会发芽。如考古学家将挖掘出来的几千年前的古代粮种加以培植,一样会收获庄稼。人的因果报应也是这样。

中士道两观:

第一,世间过患观。世间上处处都充满了艰难困苦,个人的苦、集体的苦,深重的苦、轻微的苦,没有苦的人是没有的,所以佛教叫“苦海众生”。

苦有三种:

一种是明显的苦,就是“苦苦”,比如患病、遭灾等,这些苦谁都能够认识到。

二是“变异苦”,一般人认识不到的苦,形乐实苦,表面上看起来是快乐,实际是苦。比如喝酒,刚喝的时候觉得快乐,醉了以后变成头痛、呕吐甚至得病。还有贪吃,吃的时候是享乐,吃多了好的、肥的、甜的东西,最后产生生理上诸多疾病。又比如说皇帝,是最高贵的人,但是他们思想上的苦非常重,压力很大,顺治皇帝就曾说:“皇帝百年三万六千日,没有僧人一日闲。”当皇帝一百年还没有当僧人一天的快乐,因为僧人在寺庙里吃饱喝足后没有什么压力,很清闲。

三是一种根本的苦,就是无常。位髙权重,却有可能一朝成为阶下囚;千万富翁也有可能一夜之间赤贫如洗,急得跳楼;今天恩爱,明日却反目成仇……幸福无法持续。像这样的无常之苦,是生命本身的苦,叫做“行苦”。只要转世就有苦,这是没办法的。比如说,我们有了肉体就有冷的苦、热的苦;有肠胃就要吃东西,吃了东西就有可能会生病。如果没有身体哪来这些苦?行苦是最主要的苦,生命本质上就是苦,世间是一个苦海而非乐园。

第二,解脱利益观。只有解脱六道轮回,才能超脱苦难。

上士道两观:

同类推荐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与学力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五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星云日记33:享受空无

    星云日记33:享受空无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心地宝藏”、“新的开始”、“享受空无”、“心的安住”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斗罗之哥你还好吗

    斗罗之哥你还好吗

    唐银本是21世纪的一名全能小宅男。意外穿越到了斗罗大陆,成为了唐三的哥哥。
  • 傻子的意外人生

    傻子的意外人生

    一个呆傻少年,一段唯美情缘,一次绝地反击,一生走向辉煌。
  • 炎血擎天

    炎血擎天

    神胎降世,破封印,手掌太极盘,歌九天,踏十地,吾为炎血
  • 御地

    御地

    当陈曦希加入“天机”组织后,知道了自己头上的天是会变的,他望着脚下的地,叹了口气,“或许最后我所能守护的只有我脚下的大地了。”
  • 风神不灭

    风神不灭

    传说,每逢乱世,灾祸横生,天地昏暗,万民痛苦不堪之时,上苍便会指定一位救世之主,赋予他一种特殊的血液。这种血液能够使他的体质异于常人,拥有着超乎寻常般的天赋、强大的力量以及逆天改命的能力。利用这种血液,他就能够踏入强者的顶峰,拯救万民于水火,并成为救世之主而荣登帝位,完成上苍赋予的使命。人们把这种血液称之为“皇族血统”……
  • 淡看云卷云舒

    淡看云卷云舒

    祥瑞三年秋天的两场盛大的婚礼改变了两个女人的一生,祥瑞帝一道圣旨容韫兰戴着德妃的光环嫁入皇宫,六天后在祥瑞帝连下三道圣旨的强硬态度下,十七岁的文云舒披上太子妃的嫁衣嫁给六岁的太子,又过了六天,祥瑞帝风平浪静的去世了,两个女人的命运却才刚开始拉开序幕~~幼主继位,风起云涌,一位曾经淡看云卷云舒的女子,开始了她不一样的人生~~
  • 纳米核心之影子计划

    纳米核心之影子计划

    黄昏虽已结束,但故事并未终止。面对连亚人都惧怕的II型文明,他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究竟谁才是入侵者?”瑞,我相信你会在未来,等我们。突破长夜,重现黎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身上有尊佛

    他身上有尊佛

    大隐隐于都市,看我玩美护花,做绝世大明星。
  • 我不小心成了创世神

    我不小心成了创世神

    一个不小心成了创世神,这可把萧轩给愁坏了。创造世界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真香。然而萧轩的创造大道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