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33600000002

第2章 中枢神经系统局部解剖要点及临床意义(1)

(第一节) 颅腔和脊髓腔(脊腔)

一、头颅和脑脊髓的被膜及颅腔

头颅:人类的头颅包括面颅和脑颅两部分。脑颅是一个由多数骨块借骨缝相互连接而构成的近似圆形的骨性“匣子”,由颅顶骨和颅底骨共同组合而成。颅顶骨由额、颞、顶、枕诸骨组成。各颅顶骨是由膜性组织骨化而形成。在婴儿各颅顶骨的骨化尚未完成、各骨周围的缝呈膜状与邻骨相连,故婴幼儿的慢性颅压增高常使骨缝增宽,头颅增大。额骨后缘与两侧顶骨相连处为冠状缝,两侧顶骨之间为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为人字缝。在婴儿,在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为前囟(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两侧外耳孔稍前方之联线恰好通过前囟。前囟一般在一岁前后闭合,在闭合前可见到囟门搏动,直立位(或头向上抱起)时由于颅内压降低呈负压,囟门即现凹陷。如有颅内压增高则囟门即现膨隆而搏动消失,为判断婴儿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常通过未闭合的前囟外侧角处做颅内穿刺以诊断脑积水及硬脑膜下出血或积液等症;也可经增宽的冠状缝穿刺。由前囟侧角至同侧颧骨重点的联线为冠状缝的标志。

脑颅的外表面有多处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志,如眉弓、眶缘、颧弓、乳突上嵴及乳突等,通过头皮都可触到。枕外粗隆为头部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粗隆与颧骨弓稍上方之间的联线下方为颅底。颅底的内面凹凸不平,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隔为前、中、后三个颅窝。在后颅窝的枕骨中央有枕骨大孔,向下连于椎管。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它们对脑和脊髓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一)硬膜:硬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包括硬脊膜和硬脑膜。

1.硬脊膜:硬脊膜呈管状包被脊髓及脊神经根。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向上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于第2骶椎水平,管腔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着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窄腔,称硬膜外隙。腔隙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有静脉丛、淋巴管和脂肪组织,腔隙内呈负压。

2.硬脑膜:硬脑膜与硬脊膜不同,它由两层合成,脑膜的血管和神经行于两层之间。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面的骨膜,因此硬脑膜外无硬膜外隙。硬脑膜与颅盖诸骨连接疏松,故颅顶部外伤时,易使脑硬膜从颅盖剥离而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骨诸骨组合紧密,颅骨骨折时,往往伤及硬脑膜和蛛网膜,致使脑脊液外漏。

3.大脑镰、小脑幕:硬脑膜内层在某些部位褶叠形成双层结构,深入脑的各部间隙中:深入大脑纵裂者,称大脑镰;深入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者,称小脑幕。小脑幕的前内缘呈弧形游离,称小脑幕切迹。当颅内压增高时,切迹上方的脑组织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以下,形成小脑幕切迹疝。

4.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留有腔隙,内衬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收纳脑的静脉血。因窦壁不含平滑肌,无收缩能力、故损伤时出血较多,且不易止血。重要的硬脑膜窦有:位于大脑镰上、下缘的为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的为直窦;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突处汇合成窦汇,下矢状窦向后注入直窦;位于小脑幕后缘处的横窦左、右各一,起自窦汇,沿枕骨横窦沟走向外,续于位于颅骨乙状窦沟中的乙状窦,乙状窦下达颈静脉孔处续接颈内静脉;另外,在颅中窝蝶骨体两侧有海绵窦,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故海绵窦有损伤时,常波及上述血管、神经而出现相应症状。海绵窦向前经眼静脉可与面静脉相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波及颅内。

(二)蛛网膜: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膜深面,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互相延续。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图1)。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比较宽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如位于小脑和延髓背面之间的小脑延髓池;在中脑两大脑脚之间为脚间池;四叠体背侧位四叠体池;大脑镰两侧为大脑纵裂池;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平面之间的为终池,终池特别扩大,内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常在此进行穿刺术,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对影像诊断有重要意义。脑的蛛网膜在硬膜窦附近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呈蛛网膜粒,脑脊液由此渗入窦内,归入静脉。

(三)软膜:很薄,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分别称软脑膜和软脊膜),6并深入脑和脊髓的沟裂之中。软脊膜在脊髓下端包绕终丝。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软脊膜向外侧突出,顶着蛛网膜附着于硬脊膜,形成一对锯齿状的齿状韧带,有固定脊髓的作用。在脑室壁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后者某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颅腔:脑颅的空腔称为颅腔,其中容纳脑、脑膜、血管和脑脊液系统。由于硬脑膜贴覆于颅腔内面,所以颅腔除通过枕骨大孔与脊腔相通以外,是完全封闭的(在一定意义上还通过血管与颅外相通);并且由于坚硬的颅骨不能扩张,所以无论颅内压力的高度如何,颅腔的容积是恒定的,仅在婴幼儿发生慢性颅内压增高时始能逐渐扩大。硬脑膜的内面有四个突入颅腔的皱襞,即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及鞍隔。其中大脑镰和小脑幕将颅腔分隔为三个彼此相通又部分隔开的腔(图2),小脑幕将颅腔分隔为小脑幕上、下二腔,彼此经小脑幕切迹相互通连。小脑幕下腔容纳小脑和脑干。小脑幕上腔又被大脑镰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地隔开的腔,容纳大脑两半球。所以这两个硬脑膜皱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大脑镰位于颅顶内面的中线,介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起于鸡冠,向后到达枕内粗隆,并与小脑幕中线的上方相连。其前部较窄,后部渐宽,在鸡冠附近仅约2~2.5厘米,在冠状缝处约为2.5~3厘米,而在胼胝体压部则宽达4厘米。大脑镰在颅骨附着处有上矢状窦,在其游离缘内有较小的下矢状窦,在其与小脑幕连接处有长达5厘米的直窦。

大脑镰的游离缘呈弓形向上方凹入,因大脑镰前窄后宽,所以此缘的后部与胼胝体压部很接近,几乎彼此接触,其中部与体膝部之间约有1厘米以上的距离,而其前部则与第三脑室终板之间有更大的距离,约有3厘米以上。因此,两侧额叶内侧面的大部分脑回,包括胼胝体嘴下面的旁嗅区和胼胝体下回、额下回后部、扣带回围绕体嘴和膝的部分,都不被大脑镰遮蔽(图3)。这些解剖特点说明在病理状态下,大脑半球的某些部分有向对侧移位的可能,而被大脑镰遮蔽的部分则不能相对侧移位或仅随大脑镰一起向对侧轻微移位。所以在前部接近胼胝体的额叶部分可能向对侧移位的程度最大,顶部者较小,枕部则完全不能移向对侧。但大脑镰本身由于愈接近游离缘愈薄,并有多数穿孔,所以当一则大脑半球体积增大时,可因压迫而向对侧倾斜移位,并可由CT扫描显示之。此外,不被大脑镰遮蔽的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之间的空间由胼胝体池所占据,其中充满脑脊液。

小脑幕在颅腔后部,呈横位,并向上隆起呈穹窿状,将大脑的后部与小脑分开。小脑幕的后方和两侧沿横窦沟附着于枕骨内面,并在附着处包含横窦。在前方则附着于两侧岩骨的上缘(此次包含上岩窦)和蝶鞍的前、后床突。小脑幕前方的中部有一舌形缺口,以便脑干通过,并使小脑幕上、下二腔相互通连,称为小脑幕切迹,为最常发生脑疝的部位。小脑幕可向下或向上轻度移位而使小脑幕上腔或下腔的容积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但不改变颅腔的总容积。

二、脊髓腔

颅腔通过枕骨大孔与脊腔相通连,统称为颅脊腔。第四脑室向下连于脊髓的中央管,后者向下直达脊髓终丝,但在成人该管因室管膜细胞和星形细胞的增生而闭合,对脑脊液的循环吸收已无影响,但脊腔则有重要意义。各脊椎骨连续排列形成椎管,管内被覆脊膜,向上与颅内相应的脑膜相连续,即自外向内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贴附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硬脊膜并非像硬脑膜那样直接贴附上椎管的内面,而是与椎管之间由疏松的脂肪组织隔开,称为硬脊膜外间隙,其中含有较多的静脉血管,形成静脉丛,使此间隙有较大的伸缩性,且在平卧位时呈负压力,在硬脊膜外麻醉时有借以认出穿刺针位置的作用,对颅内压则有增加颅脊腔顺应性而调节压力的功能。硬脊膜内面为蛛网膜,二者之间有潜在的硬脊膜下腔。蛛网膜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其中脑脊液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直接交通。

(第二节) 脑室、蛛网膜下腔与脑池

脑室为脑内彼此相通而大小、形状各异的空腔,包括成对的侧脑室和单一的第三、第四脑室,连同各室间的孔管,统称为脑室系统(图4),其中充满脑脊液。此系统经第四脑室的中孔和侧孔与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在各脑室终皆有静脉丛以产生脑脊液。脑室系统亦称为脑脊液的脑内通路,蛛网膜下腔则是脑脊液的脑外通路,二者共同构成脑脊液循环所经过的脑脊液通路。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呈局部性扩大,称为脑池。

颅内占位病变经常地影响脑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且往往妨碍脑脊液的流通,而占位性病变所常引起的脑移位则与脑池有极密切的关系。蛛网膜下腔发生粘连而妨碍脑脊液流通的病变也比较多见。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解剖知识对于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理改变至关重要。

一、脑室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成对的侧脑室呈狭长的垂直裂隙,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可分为前脚(额角)、体部、后角(枕角)和下角(颞角)(图5)。前角位于额叶内,在室间孔以后的部分为体部,再向后在胼胝体分为后角和前角,后角向伸入枕叶内,下角则弯向下方和前方而位于颞叶内,在体部分为后角和下角的地方称为三角区。侧脑室的容积最大(两侧的容积公约30ml),但每侧仅由一个扁豆大小的小孔(空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呈裂隙状位于大脑两半球之间的正中矢状面上,在其前部借两侧的空间孔与左、右侧脑室相通,其后部借大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大脑导水管在四叠体的下方位于中脑被盖中,长约15~20毫米,但其管径仅为1~2毫米,为整个脑室系统最狭窄之处,并且其所在的部位正是小脑幕切迹的部位。第四脑室呈锥体形,通过后端的中孔和左、右两个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整个脑室系统充满由脉络丛等处产生的脑脊液。两侧侧脑室内不断产生的脑脊液各自通过本侧的空间孔流至第三脑室,再连同第三脑室内产生的脑脊液一并经大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内产生的脑脊液一并经中孔和侧孔流至蛛网膜下腔。在此流通途中,需要经过狭小的空间孔,细长的大脑导水管以及中孔和侧孔,而这些孔管由于某些病变而更加变小或完全阻塞,其结果必将引起部分的或全部的脑室系统扩大,形成阻塞性脑积水,成为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之一。

脑室的局部解剖:

(一)侧脑室: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形状很不规则,大致与半球的外形一致,通常两侧对称。腔的内表面覆盖着室管膜,腔内充满脑脊液并有发达的侧脑室脉络丛。侧脑室的大小个体差异颇大,一般情况下,容量大约是10~15ml。按其形态和位置,侧脑室可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四大部分(图5、图6)。

1.中央部:中央部(central part)是空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的部分,也称侧脑室体,因位于顶叶内,所以也叫侧脑室顶部。此部向内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大体上是一斜位扁腔、内上壁为胼胝体和透明隔;外下壁自内而外由穹窿、侧脑室脉络丛、丘脑上面的外侧部(即附着板)、终纹、终静脉和尾状核构成,其中尾状核突入侧脑室,形成前后方向的纵行隆起。中央部的后端与后角和下角相移行,移行部为侧脑室最宽处,临床上称三角区。

2.前角:前角(anterior horn)即室间孔以前的部分,因突入额叶,所以也称为额角。此部前端钝圆。前角在额状断面上呈三角形,顶壁和前壁成自胼胝体;腹外侧壁由尾状核头构成;内侧壁为透明隔。透明隔位于正中线上,在胼胝体嘴、体和穹窿柱之间。因受张力的影响,两侧透明隔之间出现一腔,称透明隔腔,又称第五脑室。在胼胝体压部的前下方、穹窿连合的背侧有时也有一腔,称Verga腔,又称第六脑室。它们与成自神经管的脑室系统并不相通。

3.后角:后角(posterior horn)由三角区突入枕叶,亦称枕角。此角在发育上变化很大,两侧常不对称,有的呈长管状,也可能缺如,一般呈短的三面椎体形,末端稍向内弯曲。顶壁和外侧壁为胼胝压部放射到枕叶的一薄层白质纤维,称为内矢状层,也成胼胝体毯,内矢状层的外侧是外矢状层,成自视辐射。内侧壁成自两条前后方向的纵行隆起,背侧者较小,称后角球(bulb of posterior horn),由胼胝体压部放射到枕叶的纤维组成;腹侧者较大,乃距状沟前部陷入之皮质,称禽距(calcar avis)。后角的下壁由枕叶的髓质构成。

4.下角:下角(inferior horn)位于颞叶内,最大,由三角区于丘脑后方呈弓形弯向前,再转向内下方,终端距颞极约2.5cm,长轴大致与颞上沟一致。下角中点的投影位于外耳门中心点向后3cm,再向上3cm处。此点距体表约5cm。下角的腔呈裂隙状。顶壁,外侧大部由胼胝体构成,内侧小部由尾状核尾和终纹构成。底壁的外侧部是侧副隆起,此隆起成自侧副沟深陷之皮质,后端膨大,称侧副三角,底壁的内侧部是海马(hippocampus)(Ammon角)。

海马乃自海马沟卷入之皮质,可视为海马旁回之延续。海马的前端膨大,称海马足,被2~3个浅沟分为数个趾状隆起,称海马趾。海马的上内侧面有一白色扁纤维带向后行进,称海马伞(fimbria of hippocampus),再向后逐渐离开海马,在胼胝体压部的下方移行至穹窿。海马与海马伞上有脉络丛覆盖。

沿穹窿有一半环形的脉络膜裂(choroid fissure),在侧脑室的中央部,此裂位于穹窿和丘脑上面之间,在侧脑室下角则位于海马伞和终纹之间。此裂深处无脑实质,仅有一层室管膜封闭,软脑膜及其携带的血管于此处顶着室管膜突入侧脑室,并极度发育,形成侧脑室脉络丛。

同类推荐
  •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
  • 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本书参考了众多医学古籍,同时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科学,力求言之有据、通俗易懂,从而指导大家合理采用饮食疗法,让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轻轻松松拥有健康,痛痛快快享受生活。
  • 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国名老中医朱秉宜教授的肛肠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经验方、验案、成才之路、学术流派、养生思想、名家风采,以及在朱老指导下取得的主要医疗成果。以便读者学习和运用,使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等得到广泛的传承。
  • 乳腺癌综合诊治规范化手册

    乳腺癌综合诊治规范化手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妇女患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本书共十七章,前六章简要介绍了有关乳房的形态、结构,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机制,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七至十四章阐明了乳腺癌手术、放疗、化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及其适应证;最后三章为乳腺癌的预防、监测、随访和相关的重要的临床试验。附录中还介绍了各种医疗文件书写格式。综观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朴实,实用性强,可为肿瘤工作者,尤其是乳腺癌临床医师案头查阅,也可供本病研究者、兴趣爱好者参阅。
  • 皮肤病实效经典

    皮肤病实效经典

    皮肤病实效经典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疣、黄褐斑、斑秃、白癜风、癣、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的中医学有效治疗方法,内容包括辨证治疗、临床效方、常用简方、食物疗法等。皮肤病实效经典内容翔实、易学易懂。
热门推荐
  • 听说贺先生对我一见钟情

    听说贺先生对我一见钟情

    贺一祝是一个不良于行的男人,而丁艾,是他的妻子。丁艾一直以为贺一祝情绪多变,是因为接受不了没有双腿这个事实。可是有一天,丁艾亲眼看见他从轮椅上站了起来。*-*男人站起来,走向丁艾。“小艾。”“贺一祝?”“我是贺一弦。”*-*绝不弃坑,来撩我呀~~~*-*婚恋·豪门·苦恋·暗恋·不渣·一见钟情
  • 洛九天

    洛九天

    红南国一个不小心,逼死了苦苦等待三百年的朱雀女巫。洛九天子承母业,却跑出了红南国自己找朱雀七星去了。这结界外的妖魔鬼怪知道朱雀巫女跑了出来,个个流着口水等着她送上门呢。可怜那个青梅竹马的小情郎八字没一撇呢,心上人却跑了。洛九天却逍遥自在,骑着龙,背着破魔之弓,没事收服收服七星,杀杀妖。
  • 牵丝幻戏

    牵丝幻戏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与死之间是否存在轮回?
  • 当爱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当爱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三年后,苏沫和杨羽瀚终于相遇了。只是吸引住杨羽瀚目光的却是苏沫牵着的如洋娃娃一般模样的小女孩,寻找多年的爱人从天而降的喜悦心情瞬间从天堂跌入谷底。傻愣愣的站在那里,从前在内心排练了不知多少次再见面时的场景,应该和眼前这个自己爱苦了的女人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一刻却只能眼睛瞪得大大的,嘴里你,你,你了半天,不知怎么表达。洋娃娃拉拉苏沫的手:“妈妈,这就是爸爸么,他是病了么,怎么傻傻的?”苏沫笑着蹲下身来,一边整理女儿被风吹乱的刘海,一边看向此时已石化的男人说:“爸爸不傻,只是太高兴了忘记了如何呼吸。”此时的杨羽瀚在听到眼前母女的对话后,再一次瞪大眼睛:“你你你,我的?”
  • 巅峰之云

    巅峰之云

    他是现代平平凡凡的一个职业玩家,再一次睡觉中突然穿越到了异世大陆,他叫林煊。在异世大陆他是一个小镇里三大家族内族长的儿子但是天赋却差劲受人耻笑,如今既然老天让他来到这里那么他就要把这么多年来受到的耻辱狠狠还给对方。她是没落的天之骄女,神之幸女,在一次巧遇中遇到了林煊便倾心于他,她将是陪伴林煊携手到老的唯一女子,也是与林煊一起携手到达世界巅峰的女子。
  • 骑士和战争

    骑士和战争

    生我养我的土地啊它总是被光辉的人儿所围绕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啊到西边落下的黄金狮子旗北处寒疆高挂的月亮呵有着那星辰相伴南面的旗帜在燃烧却忘了在那大陆的正中央有着亚特蒂蓝的狮与鹰
  • 天机寻

    天机寻

    我只是对罗布泊事件感到好奇,可我却忘了有句话老话--好奇心害死猫,而我,就是因为对罗布泊有了太多的好奇心,所以才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可是却不曾想......
  • 源灵逝界

    源灵逝界

    800年前,地球发生了剧变,魔物与魔鬼的到来让人类陷入绝境。人类在濒临灭绝之际得到了名为符文的力量,灵魂秘法与源力武学。功能各异的灵魂秘法,强化自身的源力武学让人类在灾变之后得以生存。800年后,躲在巨壁结界之中的人类世界看似和平,实际危机四伏。平凡世界穿越而来的林羽会在这个世界擦出怎样的火花,胸口的神秘黑纹,到底是什么。源灵逝界,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世界。
  • 桃花斋

    桃花斋

    即便丢失百年记忆,也甘愿为她相守百年,只因这相思不敢忘。即便过了百年之久,我还是会像百年前一样,为他相思。只愿活在人间的“神仙”,多少都不会长名的。这桃花斋看着月冷清,在这飘散的仙灵便也就多了。
  • 快穿:系统任务进行中

    快穿:系统任务进行中

    长相出色,体育满分,年级第一,校园男神,顾洺烯从小就是父母嘴里的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美中不足的她就是个女的,但人生照样恣意,可是……她被系统042捕捉后……任务:修复位面bug掰直影帝秦影之任务:修复位面bug把顾执变成人类任务:和另一位任务执行者毁灭世界顾洺烯: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