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13400000102

第102章 早逝的福音——包产到户的出现与夭折(1)

在安徽“左”得出奇的曾希圣面对全省农业歉收、饥荒遍布城乡的惨相也不得不改弦易张,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包产到户在这个贫穷至极的省份应运而生,邓子恢、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田家英都投了赞成票,但毛泽东的最终决定却注定了包产到户的夭折命运……

群众的智慧

早在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就创造了包工包产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1956年就采用过。对于合作社的巩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4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部长邓子恢曾在全国农村工作部长会上讲:“编好劳动定额,包工包产,这个东西不搞好,集体经济就没有希望搞好。高级社没有包工包产不行。” 1959年的包产到户,是1957年农民包产到户的做法和要求的复活,也是第二次郑州会议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向。 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公社要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的社论。社论说:生产责任制是工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农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农村应建立“任务到队、管理到组、措施到田、责任到人、检查验收”的集体责任制和个人责任制。一般应推行“四定一奖制”(即定生产指标、投资、上交任务、增产措施,超产奖励),或实行“三包”(包产、包工、包投资)的制度。社论还指出,大范围协作,大兵团作战,曾被广泛采用,但是,绝不能因此否认生产责任制的必要性。

1957年的包产到户,被当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大辩论”给堵了回去,可思想上并没有解决矛盾。在经受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民深受“大锅饭”和“大呼隆”之苦.本能地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在对“一大二公”的缺陷有所认识后,两次郑州会议,为纠正人民公社存在的错误,毛泽东和党中央采所了一系列措施为农民呼吁:改变大公社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生产小队和生产队在生产和分配上的关系是“三包一奖”,即小队向生产队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的一部分,上缴一定的比例给生产队,其余部分作为奖励归小队所有,结余的生产费用全部归小队支配。

毛泽东等部分中央领导人认为,以上这些措施实行后,不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现有的问题与矛盾,又不改变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保证了“公共食堂”、“部分供给制”这些“共产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阵地”的存在。

对于以上措施,农民是欢迎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又不满足于这些规定。1959年5月至7月,许多地区从实际情况出发,超越以上规定,对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作了一些变动和改进。有的地方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做法,或者在保持“基本队有制”的前提下,把收入的50%~60%以上归生产分配。在田间管理方面,有的地方实行把农活包工到户的责任制度,或者实行包产到户的办法。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部分供给制和解散了公共食堂。

在江苏,一些地方把全部农活都包到户,少数地方开始实行全部或部分农作物包产到户的办法,也有的实行名日“定田到户,超产奖励”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包产到户。也有的地方提出“土地分到家,耕牛农具回老家”的要求。

在湖南,有些农民认为“人民公社不如高级社,高级社不如初级社”,主张把土地、耕牛、农具和粮食下放到户,把产量、产值包到户。还主张“家家起火,户户冒烟,拆散食堂,重建家灶”,并埋怨“共产党为什么管得这样宽,你只管收购就算了,生产、生活随我搞”。

在甘肃,武都县隆兴公社红石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并且把土地、车马、农具按劳动力固定到户。还有的队把全部农活或者大部农活包工到户,取消了或者基本取消了集体劳动。河南这时也走在了前面,而且还得到了地区领导的支持和推行。

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方式,对农民卡得过死,剥夺了农民自由,打乱了生产秩序,没有生产责任制了,农民生产不积极。他还说: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把农民的劳动力拿过来了,不能自由劳动了;公社化以后,把生活吃饭也拿过来了。因此,他于5月提出:包工到户,定产到田,个人负责,超产奖励(奖~70%~90%)。他还主张:把50户以上的生产队都分开,重新丈量土地、立界碑,按户包给家长,在家长的指导下干活。并“告诉社员长期固定下来,可以今年、明年、几年不变”。

由于领导的支持,新乡地区60%以上的生产队,有的重新丈量土地分配到户;有的出现:“父子田”、“夫妻田”、“姐妹田”,回到了一家一户生产。

河南洛阳地委第二书记王慧智主张并推行“包工包产到户,以产定工,产工一致,全奖全罚,3年不变”的办法。全地区有800个生产组实行了包工包产到户,100多个食堂散伙。

提倡包产到户者认为,“包工包产到户,省工、质量好、做活多、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又“能体现按劳付酬的政策”,也“不影响所有制,是方法问题”,是“生产管理的新发展”,“是一种改革”。但在当时,大跃进思想已经牢牢控制了人们的头脑,全党全国反右倾火药味十分浓烈,在这种情势下,毛泽东以及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不可能对包产到户的做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更不可能对其价值和意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而只能采用批判和强行压制的态度。

1959年8月22日,江苏省委发出通知,说包产到户的做法“都是右倾思想的表现”。它“从根本上取消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这一基本的劳动形式,退到个体分散劳动的老路”,“实质上就是从集体退到单干。”并规定:“今后一律不提田间管理包到户。”中共中央批转这个文件时说:“把全部或者大部农活包工到户或者包产到户的作法,实际是在农村中反对社会主义道路、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作法”。通知要求凡是有这种意见和活动的地方,都必须彻底地加以批判和揭露。

10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转河南省委关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几个典型材料的报告时,认为:包产到户的思想“直接反映的是一部分富裕中农的要求,但是归根结底,最后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企图使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实际上是反党反人民的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

10月15日,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庐山会议以来农村形势的报告))o报告说:1959年5、6、7月间,农村中曾经出现了一股右倾的邪气、歪风,搞什么“生产小队基本所有制”、“包产到户”,利用“小私有”、“小自由”,大搞私人副业,破坏集体经济,以及吹掉部分供给制,吹散公共食堂等等。中央批转这个报告时提出,这实际上是“猖狂的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逆流”,各地应把这些“反动的、丑恶的东西”,彻底加以揭发批判。

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揭穿‘包产到户’的真面目》的评论员文章,批判包产到户。文章说:“前一个时期,曾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幽灵,要把人们拖回‘一小二私’的互助组或者单干户的老路上去。”由此,“富农和部分富裕中农的反社会主义的活动,一时又猖狂起来。”文章说,这“是涉及生产关系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两条道路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场。右倾机会主义者总是想在这些地方钻空子,必须谨防。界线必须划清,阵地必须固守。”“很明显,这是资本主义的阴魂”,是“极端落后的、倒退的、反动的做法”。文章还要求,“这种毒草必须连根拔掉,通统烧毁。”这样,在整顿人民公社过程中部分干部群众的包工、包产到户的创造,被迫中止,包产到户的尝试再度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强行压制下去。

顽强的生命力

1960年和1961年,国家正处在严重困难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为了度过困难,不得不再次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与此同时,1961年初,包产到户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些地区再度兴起。

事情起源于安徽。1960年,安徽省宿县一位70多岁的老农,为了照顾生肺病的儿子,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得到公社的允许,带儿子去山区养病与生产自求。这个老农凭着一把锄头和一支四齿钩,开荒地16亩,年底不仅收了口粮、种子与饲料粮1500斤,还上交公社1800斤粮食和饲养猪鸡得的60元钱。这与当年安徽全省农业歉收、饥荒遍布城乡的严重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当地干部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认为这种田包到户的方式生产效率高。宿县一些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种,统一分配的要求。

1961年春,安徽全椒县农民也提出了“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要求。

曾在大跃进中发过“高烧”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及安徽省委,顺应农民的要求,以探索求新的精神,从1961年3月起,在省内部分地区试行起实际上是包产到户的经营管理方法。为了避开“包产到户”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他们将包产到户加以变通,称之为“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包工包产责任制。具体做法是,大农活包工到生产队下设的作业组;田间管理(小农活)包工到户,由承包社员家庭负责全部田间管理工作;并按大小农活用工比例计算奖励。后来改“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又叫“责任田”。不到1个月,这种“责任制”就在全省39.2%的生产队实行了。

然而,几乎同时,安徽的做法就受到了阻挠。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安徽受到了批评。当时,曾希圣一面电话通知安徽省委,暂停执行“责任制”,一面于3月20日写信给毛泽东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柯庆施,竭尽全力为“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做法辩护。他在信中写道:“群众所提的逐丘定产、逐丘定工,按劳动力的强弱承包一定数量的田亩,再以工除产,得出每个劳动日的产量,以产量来计算工分,这实际上就是‘包产到户’的做法。但我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采纳这个办法。”它的好处是,“能更好地体现多劳多得的政策;能提高每个社员对包产的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它的坏处是,“可能发生‘各顾各’的危险”。我们是吸取它的好处,又规定办法防止它的坏处,特别强调了“五个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第一是分配统一;第二是大农活和技术性农活统一。“所以这个办法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包产到户’,实际上是田间管理包工到户,再按产量给奖的办法。”它有许多好处,一是包产比较落实;二是包产指标增加;三是出勤率大大提高;四是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增多;五是麦田管理有显著加强;六是男女老少积极积肥;七是积极修添农具;八是搞私有的减少。它增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个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才能最后作出结论。”

同年4月和7月,安徽省委两次向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华东局进行说明和辩解。他们把自己的做法统称为“包工包产责任制”,并说明,“实际上,这个办法不是‘包产到户’更不是‘分田”’,“是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是可行的。…‘它并没有违背集体经济的基本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土地、耕畜、大农具仍然是集体所有的”;“这个办法是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的”,也“不会加重社员的私心”,“是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觉悟水平的,是符合当前农业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特点的。只要正确地贯彻执行,它能够发挥对组织和推动生产的积极作用的。”

7月,曾希圣还当面向毛泽东作了关于试行“包产包工责任制”的汇报,并得到了毛泽东同意试一试的认可。于是,曾希圣便打电话给安徽省委,说“已经通了天”,可以继续试行下去。当时,安徽实行“包产包工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全省的66.5%,到秋末,达到了85.4%。

1961年,在广西、广东、河南、湖南等省区,凡属灾情严重、生产破坏、缺粮饿饭的地方,都先后采取了包工、包产和借地等办法。其中,广西是除安徽外发展较快的省份。例如广西龙胜县,基本上属于单干的生产队占20%到30%,完全单干的占10%左右。

自从合作化以来,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的时候,总有农民自发地搞起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制止,但是一有机会它总是顽强地再次出现。这个事实说明,作为集体经济内部一个层次的家庭经营,在许多方面适合中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状况,适合中国大多数农民的需要。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效果大都较好,很受农民群众和许多基层干部的欢迎。但是,这种人民群众自发的发明创造,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党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同志所认识和理解,使它的萌生和推行一次次被扼杀。

生命力的顽强

毛泽东之所以在1961年7月同意曾希圣试行“包产包工责任制”,是因为当时他正在调查研究,探索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改变问题,这并不表明他就同意这种做法。到了9月,通过邯郸座谈会等,毛泽东逐渐坚定了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的想法,并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提出了这个意见。至此,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的矛盾已经可以得到基本解决,没有必要再试行“包产包工责任制”。于是,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指示说:“目前在个别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和一些变相单干的做法,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原则的,因而也是不正确的。在这类地方,应当通过改进工作,办好集体经济,并且进行细致的说服教育,逐步引导农民把这些做法改变过来。”12月,毛泽东向曾希圣表示,自己改变了对“责任田”的看法,认为有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就不要再搞“责任田”了。

此后,“包产到户”被当作“单干风”,再次受到批判。曾希圣在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上,因此被罢免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1962年3月20日,安徽省委常委会通过《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承认责任田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包产到户”,“是错误的”,“是迎合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办法”。决议要求,对“责任田”办法要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

同类推荐
  • 归鸿祭

    归鸿祭

    “哥哥,咱们会一起创建一个伟大的王朝的。”弟弟坐在屋脊上看着远方的旷野道。“你怎么知道?”哥哥揉了揉弟弟的脑袋,温柔地笑道:“就因为你是从未来来的?”“哎呀,哥哥你相信我啦。”弟弟吐了吐舌头“联突厥,破长安,平李密,灭窦建德,我的历史可是得过满分呢。”“那你是怎么过来的?”哥哥看着弟弟认真的面孔,深色依旧温柔。“我也不知道。”弟弟神色黯然道:“我记得我是和我的亲哥哥一起的,但是...我现在找不到他了。”“那你就把我当你的亲哥哥吧。反正咱们本来就是亲兄弟。”哥哥笑道:“按你说的,咱们一边创立一个伟大的朝代,一边找你的亲哥哥。”“好。”弟弟点头。“世民,快下来吧,赶紧睡觉。明天爹爹要去长安献马,别给他添乱。”母亲在院子里喊道。“来啦来啦。”弟弟慌忙答应,却扭头吐了吐舌头,轻声道:“我要告诉妈妈你也在上面。”“臭小子。”哥哥轻轻敲了下弟弟的脑门笑道:“赶紧去睡吧。”弟弟下了屋脊,年轻的哥哥看着满天星月,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声道:“你最终还是没和我说玄武门的事情。”
  • 散聚人间

    散聚人间

    一家四代,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的为之奋斗。面对时局的困境,他们都做出了怎样的对策呢?还请阅读。
  • 名医拯救计划

    名医拯救计划

    现代中医穿越到古代将如何改变历史?据正史、野史改编,再加上亿点细节,便是你面前的这本书……
  • 黑色诗谣

    黑色诗谣

    这算是部诗集吧?或者说是诗意散文?或者是散文诗?我无法将其定性。但体裁并不重要,或者说,不必强行将它划分为什么体裁。我主要是想用些很诗意的内容,将以前生产队时期,家乡彝汉山区农村的各种穷苦生活、奇闻异事、山野情趣、逸闻传说给写出来。这些旧闻逸事,仅隔了区区数十年,便已经显得很遥远,很陌生了,就像是发生在远古荒蛮时期似的……
  • 三国之战者无敌

    三国之战者无敌

    “师兄,反不反叛,你心里没个数吗?”林战白了一眼宛城侯张绣。张绣一脸懵逼的看着贾诩,不是说不能识破吗。贾诩盯着林战,此人计谋在我之上?掐指算来,不该有此等人才。“师弟,哥一时被猪油蒙了心”张绣很挫败的说道。“看在你跟猪为伍的份上,原谅你了”林战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远去的张绣。不由得高声嘱咐了一句道:“回去,看好你婶娘啊”……
热门推荐
  • 杀戮都市之亡灵
  • 无罪的谋杀

    无罪的谋杀

    萧易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小小一名接线员竟然会被大名鼎鼎的711部门拉拢。随着和同事们一起破获的案子越来越多,萧易然慢慢的察觉到一个惊天的阴谋逐渐向他们使来。1更新可能比较慢,因为我会考据一点,我会去查一些有关于犯罪心理的资料,刚好我也对这个特别感兴趣。2、第一次写刑侦文笔不好请见谅3、我不确定最后会不会有CP
  • 希腊寓言

    希腊寓言

    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
  • 青葱匆匆

    青葱匆匆

    青葱岁月,爱过的人,负过的人,不敢回想的人,不再见过的人,只能是过客的人…你还记得谁?
  • 那些只想用文字表达的故事

    那些只想用文字表达的故事

    我想记录下我的故事,趁现在年轻,还能记住以前的事情…
  • 青春在哪里

    青春在哪里

    青春一段一段懵懂的爱情剧场,以悲剧而告终的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的爱情诗篇,以及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最终使一个开朗活泼众人疼爱的男孩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山村诗人。本文属自创文体小说诗歌述史类。
  • 画魂书

    画魂书

    成功太监,成功太监,成功太监,成功太监,成功太监
  • 棂禁

    棂禁

    道生万物,何为道?道为念,道为心,道为信仰!持大道之执念,悟明心灵之道,遵为信仰道为根!凝悟轮回,是为奥义,三千大道于己身!道不为法,法可生道,道为本!
  • 新叶罗丽精灵梦:洛缨

    新叶罗丽精灵梦:洛缨

    亲情、友情、爱情,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她无奈,只好嘲笑自己用情太深,等到另一个她出现的时候,却又抵不过他那句“回来吧...”
  • 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本书揭密了炒股票、买基金的投资哲学、实战兵法、实战战法、实战技法、实战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