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老子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或者说世人读《老子》最容易发生的偏差,就是以为老子谈的是一种阴谋、权术、诡道。尤其像念到这样的句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别小看柔弱的水,要扳倒坚强没什么比它更强。所以柔反而能克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六十八章,好战士不会逞勇斗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动气。所以应当城府深沉?)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是给他苦头吃之前,先给他一点甜头好松懈他的心防的意思吗?)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不要吝惜去为人服务与捐输,因为你将来获得的回馈会更多?)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所以嘛!政客们要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公仆,才能当选为什么“委员”什么“长”呀!)
但老子真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恐怕是世人不懂得如何读《老子》之过!原来在他书中,凡是强弱、贵贱、大小等相反词对举的时候,都是以正方(强、贵、大……)代表现象界的万事万物,而以反方(弱、贱、小……)象征形而上的道。而每一次正反对举,意思无非是提醒人们在从事种种事务的时候,一定要顺道而行,才能成功(柔是坚之主);逆道而逞强,一定失败(弱必能胜刚)。
同样,真人不露相(善战者不怒)不是压抑心底怒火强装无事的城府深沉,而是精神已超越胜负的坦然。“将废先兴,将夺先与”,说的也只是曲折辩证的历史法则,而不是人为的设计,因为这两句话的主语是道而不是人。因此,人效天法道去为人、与人,也只是如理而行,别无目的,所谓“愈有、愈多、成其大”,有的多的也不是世间的货财名位,而是更如理合道而成其为真人的意思。
只是,道乃是形而上的存有,以肉眼观之,不免无声无臭,所以老子常常用放下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否定强、贵、多……),来暗示道之存在(强调弱、贱、少……),而总称为“无为、不言”(不执著)。在不言、无为中体悟道,此之谓“无为之有益”。可惜的是世人很少能了解(天下希及之)罢了!
—2002年1月31日台湾《中华日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