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4300000018

第18章 金融败家术(英法争霸)(2)

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获得密西西比河流域法国贸易特许权、加拿大皮货贸易垄断权,公司每股售价500里弗尔,可以用国债购买(国债实际价格不足面值三分之二)。

1718年12月,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为行长。

1719年,约翰·劳买下了法国皇家造币厂,皇家银行纸币成为法国法定货币。同年,密西西比公司和原印度公司合并成为“新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欧洲以外的海外贸易。

这个公司的控股者,是约翰·劳,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印度公司发行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500里弗尔,仍旧可以用国债购买。约翰·劳承诺,每股一年可以获得200里弗尔分红,加上计算股票升值预期,这绝对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投资!

提醒一下,约翰·劳的股票可是相当于国家信誉!

为了买到印度公司股票,达官贵人围住了约翰·劳的家,为了等候约翰·劳许多人开始在他家附近租房,据说,约翰·劳家附近的房租都因此上涨了10倍。

各种消息不胫而走。

有人说,约翰·劳家附近的一个鞋匠每天为前来购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200里弗尔;

有人说,一个驼子把后背出租给投机者当书桌,也收益不菲;

甚至有人说,摄政王找不到人陪伴自己的公主,因为贵妇人都跑到约翰·劳家来买股票了……

实际情况是,印度公司开盘价格从不足1000里弗尔一路飙升到超过20000里弗尔,看情况,还会继续飙升……

法国,疯狂了!

约翰·劳的金融传奇2:密西西比泡沫

每当看到这段历史,我都惊讶于约翰·劳的金融天分。作为一个经济学人,我羡慕他的成就和经历:不但是当代经济学先知,在学术上开山立派,而且,得到了实践自己学术思想的机会。其实,约翰·劳设计的金融体系并没有过多错误。如果非要说错,他确实不应该选择股票作为回购手段,更不应该炒作密西西比泡沫。

暴富的人们开始挥霍金钱,平时遥不可及的珠宝已经成为大路货,唯有印度公司的股票,千金难求。大家都知道,拿到了印度公司股票,就等于获得了印钞机。即使对普通人,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新时代:一年内工匠的工资翻了4倍,失业消失了,新的住房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将变成富人……

股票不断升值,也给了约翰·劳充分的资金来源和信心。

在约翰·劳主导下,印度公司在1719年9~12月增发30万股,每股面值5000里弗尔,资金用途是偿还30亿里弗尔法国国债。募股的原因,是印度公司在密西西比购买了很多土地,那里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获得募股资金后,印度公司的收益将成倍上升。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

可以这样猜测,约翰·劳的想法是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再通过卖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购货币,这样流通的货币就不会增多,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这跟现代中央银行并无二致,不过是一个回购国债,一个回购股票。

问题是,国债和股票,不一样。

无论如何炒作国债,都不会偏离本金太高,股票,就不行了。印度公司股票被炒作得实在太高了,最后,已经完全是投机。如果泡沫破灭,皇家银行将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回购货币。

刚才说过,密西西比的故事,是忽悠,印度公司根本没有约翰·劳吹嘘的收益。虽然国库券也没什么实体经济支撑,但国债利率很低,中央银行可以承受。股票本身就是投机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人多为资本利得而非红利,当股票价格不能维持收益时,泡沫会破灭,届时将失去回购货币手段,而流通中的货币足以击垮皇家银行。

约翰·劳注定是这场游戏的输家。

1720年,约翰·劳的事业如日中天,王室宣布由他出任法国财政大臣,这位当年的杀人犯、越狱犯声誉在法国也达到了巅峰。据说一名贵妇人曾为见他一面故意制造马车交通事故,颇类似于今天为了追女孩在大街上用自行车撞人。

物极,必反。

尽管人们对所谓的密西西比黄金充满了信心,但忽悠毕竟是忽悠,股价不可能无限上升,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

1720年1月,一位政坛当红人物孔蒂亲王希望以低价买入一批印度公司股票,同时,希望自己介入印度公司经营。

说白了,这位亲王就是抢劫。无理要求,当然被约翰·劳拒绝。结果,亲王一怒之下弄来三车(四轮马车)纸币,要求约翰·劳兑付黄金。

尽管皇家银行兑换了这几车纸币,单纯这一件事也远远不能冲垮皇家银行和印度公司。但是,这件事提醒人们,纸币和股票毕竟不是金银,它就真这么值钱?

精明的先知先觉者开始兑换黄金,并逐步将之转移为窖藏。更不幸的是,一些谣言(似乎不是谣言)也开始流传:密西西比流域并没有发现金矿,约翰·劳所谓的黄金神话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故事。

股价崩溃,往往从谣言开始。

1月份一个月,印度公司的股价就从2万里弗尔跌倒了1万里弗尔,而且是在约翰·劳开始回购股票的情况下才稳住的。

如果约翰·劳能沉住气,密西西比泡沫可能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皇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50%,比巴塞尔协议规定整整高6倍,一般情况下,能够保证兑付。

约翰·劳没有沉住气。

在他建议下,王室宣布:彻底禁绝金银流通,只有纸币才是法定货币;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金银,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谁传播印度公司的“谣言”,就要被抓起来送到新奥尔良。

不打自招,以前关于密西西比,人们只是传言、只是猜测。这种行为,只能证明约翰·劳心虚,传言是真的。

1720年5月,法国国务会议估算全法流通的纸币为26亿里弗尔,而皇家银行只有一半的储备。会议得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只要将纸币贬值一半,就可以足额兑付黄金。这个相当离谱的法令直接导致了印度公司股价崩盘,7天后,王室不得不宣布法令作废,此时,印度公司股票已经掉到了1000里弗尔以下。

约翰·劳的家门口再次门庭若市起来,不过,这次来的是暴徒--袭击约翰·劳的暴徒。愤怒的人们把约翰·劳的马车砸的粉碎,消息传到王室的时候,正在开会的贵族居然爆发出欢呼……

其实,印度公司股价后期的跌幅远没有传说中的离谱,1721年9月也不过跌回1719年5月的水平,约翰·劳设计的这个体系还是有可能支撑下去的。

关键时刻,王室背判了约翰·劳。

王室免去了约翰·劳财政大臣职务,他被一脚踢出内阁。10月,摄政王宣布废止纸币流通,剥夺了印度公司一切特权。

挤兑,已经不可避免了,曾经烜赫一时的法兰西皇家银行在一片喧嚣中关门大吉。密西西比泡沫给法国留下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泡沫破灭的时候,纸币面值连续下降,整个国家的财富在瞬间蒸发。

因为,此时国民对未来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此后80年,法国都没敢再重建银行体系,始终使用铸币。

约翰·劳不只是财政大臣,还曾经是流窜犯。面对个人危机,他又使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出逃。此后,这位金融天才以赌为生,在威尼斯过得那是相当滋润。

尽管如此,约翰·劳还是做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断给摄政王写信,希望重回法国扭转乾坤。1723年,摄政王暴毙,彻底断送了约翰·劳的金融梦想。

约翰·劳的结局告诉我们:就算贵为财政大臣,学一门手艺也是多么的重要啊!至少,在失势的时候能保证你过上富翁的日子。

每当看到这段历史,我都惊讶于约翰·劳的金融天分。作为一个经济学人,我羡慕他的成就和经历:不但是当代经济学先知,在学术上开山立派,而且,得到了实践自己学术思想的机会。其实,约翰·劳设计的金融体系并没有过多错误。如果非要说错,他确实不应该选择股票作为回购手段,更不应该炒作密西西比泡沫。

“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他没有料到整个国家贪婪的狂潮;他也不知道,自信,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泛滥。”

--查里斯·麦基

巴士底狱到底有什么

民兵走向巴士底狱--据说是象征着法国封建王权。其实,巴黎最大的弹药库就是一座监狱--巴士底狱。

约翰·劳时代,法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教士、贵族,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在内的下层民众被称为“第三等级”。约翰·劳倒台之后,前两个等级成为特权阶层,可以免税,第三等级成了赋税的唯一承担者。

此时的法王是路易十六,也就是另一位被砍头的欧洲国王。与查理一世不同,路易十六其实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否则,他完全可以按照旧套路混下去,把越来越难缠的矛盾留给子孙。

他很清楚,要想称雄欧洲,必须推进改革,让特权阶层对王室和社会负担应有的义务。于是,来自日内瓦银行界的芮克成为财政大臣。

应该说,芮克是一个很圆融的人。

到任之后他没有马上力主向特权阶层征税,而是通过银行界向法王贷款4亿里弗尔。此前,法国王室在欧洲已经根本借不到钱了,人们都认为芮克将是一位称职的财政大臣--在4亿贷款花完之前。

在贵族阶层有了一定人脉后,芮克才着手改革:削减贵族收入,紧缩宫廷开支。而且,国王甚至大贵族对改革是支持的,毕竟,王国是国王的王国,搞得破破烂烂,就算是国王也没什么面子。

接下来的事情,却让芮克以至国王始料未及。

芮克只是削减了中小贵族、僧侣的收入,尤其是限制了内廷人员挥霍。这,也是无法忍受的。

尽管国王和大贵族是制度的根源,但是,惯于挥霍的小官僚才赤膊上阵。尽管他们所作所为并不比自己的上级更过分,但是,他们剥夺的对象是赤贫者,因而,表演更为刺目。一个国家,如果有一点权力的人都要把权力发挥到极致,那才真是国将不国。

这就是当时法国的现实,这些人也是芮克想改革的对象。

问题是,底层贵族是大贵族的手臂和触角,喊喊口号是可以的,真去断手断脚,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5年之后,改革仍旧毫无进展。

万般无奈之下,1781年2月,芮克公布了著名《财政报告书》,公开了王室收支。这是芮克无奈的呐喊,希望《财政报告书》能唤醒贵族们的良知,减少挥霍、稳定财政。据他估计,正常情况下,政府每年有1000万里弗尔盈余,却不承认有4600万的赤字。

与虎谋皮!

每个人,都有良知,仅限于个人事务。

国家利益是全体国民的,不是我的。我良知苏醒了,收入却没了;我有良知,谁又会对我有良知?

《财政报告书》公布后两个月,芮克黯然下台。

路易十六用尽了各种方法,但是,特权阶层仍旧不肯屈服。路易十六失去了耐心,1789年5月5日,他发飙了:宣布召开三级议会,向议会提案强行对特权阶层征税。

路易十六并不知道,地狱之门已经打开。

在路易十六的偏袒下,第三等级代表宣布:第三等级将单独召开“国民大会”,完全抛开前两个等级。

然而,国民大会马上就脱离了路易十六掌控,不但通过议案对全体国民征税,还同时要求通过《宪法》。

内有热情澎湃的三级代表,宫殿之外更是人声鼎沸,而且,这些人似乎要控制君权,路易十六感觉到局势已经失控。7月11日,路易十六调整了巴黎防卫,调任一些久经战阵的军队拱卫首都。

尽管路易十六没有动武,三级议会却把军队将领调整看做对议会权威的挑衅(我其实一直想质问,三级议会是立法部门,在军方应该有权威吗)。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理念,7月13日,三级议会代表自行组织了4.5万名市民,组成民兵对抗国王。

民兵干的第一个活儿,就是抢劫了粮仓和军械库。

在军械库几百步之外,就有荷枪实弹的士兵,而且是几个团的力量。但是,由于未接到命令,军方未对民兵(抢劫犯)动武。

民兵,兵不血刃抢到了军械。

刚才说过,民兵抢劫的是军械库,军械库,只有军械,没有弹药。

7月14日,民兵走向巴士底狱--据说是象征着法国封建王权。其实,巴黎最大的弹药库就是一座监狱--巴士底狱。

8000革命者去攻打的巴士底狱,只有32名看守和7个犯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因性行为出格被关押的伯爵和2个精神病人。为了7个犯人,民兵付出了98条生命,顺便打死了1名士兵。

这,便是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7月15日,国王仍旧在没出动军队的情况下承认国民议会为治宪会议,会议开始着手制定宪法。

8月26日,治宪会议公布《人权宣言》:“就权力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

与《人权宣言》相比,巴士底狱的鲜血没有白流。如果到此为止,法国大革命仍旧是一场相对温和的改革:剥夺了封建领主特权,领主财产权却得到了保证,这对法国各阶层基本上是都能接受的结果。

后面的,就有点离谱了。

革命者面临着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革命也要花钱的。

在巴黎,革命者废除了什一税、盐税等很多重要税种,但与各省的谈判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很多省份仍旧支持国王。1790年,革命政府的“税收/支出”比例是48%。实际情况是,各省不向巴黎革命政府缴纳赋税,他们仍然信奉国王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革命者在巴黎又废除了主要税种,根本没有任何正常的财政来源。

没钱,谁跟你革命?

革命也要吃饭,于是革命者再次想到了已经被唾骂了几十年的约翰·劳。约翰·劳曾在他的不朽大作《通论》里指出:“以土地为储备发行货币,无虞”。约翰·劳本人只是以金银作为储备发行纸币,但是,失败了。现在,革命者替约翰·劳实践了土地货币储备理论。纸币也改了名字,叫做“指券”。

革命者没收了很多教会土地,既然约翰·劳曾经这么指出,问题应该不大。革命者开始以没收的教会土地为储备出售“指券”,卖出一批土地就回收销毁一批指券。

指券是个好法子,如果没有超额增发的话。

《人权宣言》宣示的理念在当时还是惊世骇俗的,包括路易十六在内的欧洲各国王室根本就不接受这个理念。经过两年多的容忍,路易十六已经有了动手的可能性:准备捍卫法国王室的国内外联军已经枕戈以待,对巴黎形成了合围之势,他本人也在1791年6月出逃,试图逃亡到勤王军队(被抓回来了)。

为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革命者不得不组织军队对抗。筹集资金的办法,恰恰就是超量发行指券:1791年末,指券发行量就从8亿里弗尔上升到70里弗尔。

约翰·劳还发行股票对冲货币,革命者却没有任何对冲手段。其实,革命者的指券政策真的很蠢,发行超量货币,受损失的不是封建领主,而是他们赖以依靠的资产阶级,只有他们的货币存量最多,而领主的土地通常情况下是不怕通货膨胀的。

同类推荐
  • 晋商之魂:200年老店的昌盛秘诀

    晋商之魂:200年老店的昌盛秘诀

    本书详细解读了乔致庸的经营理念,揭示了乔家200年长盛不衰的秘诀并且结合相关成功案例,站在现代企业经营的高度上,阐释了中西方先进管理方法。
  •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每个深谙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凡成就大业的领导者不以“江山社稷、用人为先”为准则,从而因用人而兴——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利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有张良、韩信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正是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到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温,使他终归自己账下……举不胜举的领导者在挥洒着他们的用人艺术,以至于无数后人为此拍案叫绝。
  • 上火的凉茶

    上火的凉茶

    从20世纪90年代的艰难创业到成为如今中国饮料行业的巨头,加多宝公司是如何一步步攻城略地,用凉茶征服了整个市场?从租赁品牌到一纸诉状夺回价值千亿的“王老吉”商标,广州医药集团公司为何却在终端阵地上马失前蹄?从携手并进到反目成仇,红罐凉茶的双雄之争究竟谁胜谁负,中国凉茶业的未来又将如何?“怕上火喝王老吉”,一句妇孺皆知的凉茶宣传语背后,是激烈的商业大战。在这个不流血的战场里,群雄并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其正、霸王凉茶、邓老凉茶、万吉乐、宝庆堂,一一粉墨登场,又将碰撞出怎样的激烈火花?加多宝冠名“中国好声音”处处领先,广药王老吉凭借商标亦步亦趋,本书将为您揭开中国凉茶营销之战的真实面纱。
  • 这样用人最好—高效的用人之道

    这样用人最好—高效的用人之道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领导应始终把吸收优秀人才作为己任;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应努力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制度和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才提拔到能够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岗位上来,从而提高人才的战斗力。
  • 责任等于安全

    责任等于安全

    安全是员工最大的福利,责任是安全最好的屏障。安全系于责任,责任确保安全。把安全意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严守规章流程,认真规范操作,让事故永难出头。只要拥有“责任”这个法宝,安全就是有保障,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热门推荐
  • 如果上天赐予我无双的美貌

    如果上天赐予我无双的美貌

    颜值至上的时代,女主因为不好看,永远接受不了学长的帮助,不敢向暗恋的人表白,不敢上台发言,不敢正视他人的目光……颜值爆表即开挂,真的是这样吗?
  • 六劫

    六劫

    于乾坤纪年四十九年,有惊天决战落幕。有天机计出。五十年后,将有六劫至,破天之荒,除妖魔邪。更有毁世之灾降。于万名悲苦中,圣者,将在碧落黄泉尽头吟朗;王者,将在枯骨积山巅顶高呼。
  • 名侦探柯南之你好我的吸血鬼小姐

    名侦探柯南之你好我的吸血鬼小姐

    她是被时间所抛弃的人,来到这个不熟悉的世界到底是因为巧合,还是命运?潘多拉之石其实和她有关?排斥瘴气的黑羽快斗以及众多名侦探对她到底有没有威胁。她在寻找的人,到底是谁?“。。。这个法则无论在哪个时空,都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像我这种被夹在时间缝隙中的怪物,也不例外”————那么,当时间的裂缝开始缓缓闭合时,她该如何抉择?
  • 猎人之念兽蛞蝓

    猎人之念兽蛞蝓

    穿越到全职猎人世界。开发出念兽是蛞蝓,治愈治疗,讲述着名叫罗恩的少年在猎人世界逐渐变强,在看人治病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都说强化系能力者战斗能力最高,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身为强化系能力者,罗恩的战斗力非常低的,也就有那么“一点点”力气。另外再又那么“一点点”恢复能力而已。
  • 兰室秘藏

    兰室秘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WENTY-THREE TALES

    TWENTY-THREE TA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兵影随灵

    兵影随灵

    洪荒寰宇春秋鼎盛,诸天万域正值壮年,水涨船高,各方枭雄横空出世,黄金大世临宇外来客窥视青天,演人道化天道,借此雀占鸠巢,却因另有黄雀在后而互相妥协亦敌亦友真真假假,螳螂黄雀亦有别,一些势如水火,一些珠联璧合,多方摩擦,生绚烂火花
  • 新玄幻之约

    新玄幻之约

    这是一个女子在各个地方随意穿梭,可谓扮猪吃老虎,双面性人。
  • 渴望奔向海

    渴望奔向海

    一个深受家暴影响成长的柔弱女子,对爱情、亲情的渴望。
  • 清宁小传

    清宁小传

    清宁只是一个出身还算不错的小丫头,机缘巧合,踏入仙门,跟随师父看尽人间话本,本是清新脱俗,仙本佳人,奈何遇到师父的浪荡儿子,什么谪仙人儿,仪态万千,都被抛掷脑后,师兄说了,我很笨,打不过要跑,打得过也不能显示自己很厉害,要不然下次会有更厉害的欺负自己,人生苦短,定当及时行乐,哪天猝死,岂不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