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0400000182

第182章 附录二中国画论研究论文录目典(14)

韩雪松:《论文化概念下的中国绘画批评》,《艺术广角》,2004年第02期。

孟彦琴:《气韵生动:律动的生命》,《艺术研究》,2004年第04期。

张宽武:《气韵生动与人格精神》,《美术观察》,2004年第10期。

鲁慕迅:《美在生命——兼谈气韵说》,《国画家》,2004年第04期。

吴冬梅:《释“气韵生动”》,《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郭珂:《论中国古代绘画“气韵生动”的演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5期。

倪龙娇:《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渗透》,《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华强:《“传神论”对唐代绮罗人物画风的影响》,《艺术探索》,2004年第02期。

高宇琪:《顾恺之和早期传神论》,《甘肃科技》,2004年第02期。

施荣华:《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张建军:《张璪“树石”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山水之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3期。

彭立:《从“存形”到“写意”——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观念的嬗变及山水画的兴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年第05期。

刘正平,黄晓霞:《“穷神变,测幽微”与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兰州学刊》,2004年第04期。

韦宾:《栀历代名画记枛中顾恺之三篇画论皆伪——答袁有根先生》,《美术观察》,2004年第06期。

朱光耀:《禅宗与张彦远的“妙悟”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2期。

王跃年:《栀历代名画记枛评介(连载之二-六)》,《书画艺术》,2004年第01期-05期。

刘圣进:《“逸品”在唐代绘画美学中的地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4期。

周博:《北宋画学的“自然”观念及其官方思想背景》,《美术研究》,2004年第02期。

申喜萍:《试析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南宋金元时期绘画思想为例》,《民族艺术》,2004年第04期。

张晶:《论董逌的绘画美学思想》,《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04期。

奚林元:《从栀笔法记枛看荆浩的艺术教育观》,《教育评论》,2004年第03期。

寿觉生:《郭熙栀林泉高致枛探析》,《装饰》,2004年第06期。

陈良运:《论栀林泉高致枛的美学品位》,《美术学报》,2004年第02期。

龙延:《黄庭坚的画论与禅意》,《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张岩:《论苏轼画跋的美学意蕴》,《齐鲁艺苑》,2004年第01期。

何毅,张涤:《苏轼画论的影响浅探》,《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陈中浙:《苏轼绘画“形神”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

徐浩:《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3期。

侯颖慧:《哲学及文艺理论对宋元花鸟画的影响》,《艺术探索》,2004年第03期。

张完硕:《试论栀宣和画谱枛的美学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

蔡华,申喜萍:《倪瓒的道教美学思想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年第05期。

吕少卿:《论元四家绘画美学思想》,《艺术百家》,2004年第04期。

邱才桢:《吴镇栀墨竹谱枛中的笔墨关系——兼论宋元文人画精神之嬗变》,《中国书画》,2004年第11期。

翁利:《“古意”:借古以开今的旗帜——也谈赵孟頫的“古意”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2期。

程桂琳:《略说“逸笔”——浅谈中国画的“逸笔”作用》,《国画家》,2004年第03期。

段彪:《“逸笔”“逸气”“逸格”——蠡测倪瓒绘画中“逸”的内蕴关联》,《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6期。

赵松岩:《略论绘画“逸格”》,《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2期。

张红梅:《诗情与画境——倪瓒诗词绘画中的美学思想》,《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何庆先:《栀四库全书枛载栀图绘宝鉴枛底本考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06期。

袁俊华:《董其昌“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影响的两面观》,《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3期。

李吾铭,黄贞权:《董其昌美学思想中的比较观》,《求索》,2004年第10期。

喻仲文:《晚明哲学思潮对董其昌美学思想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于占德:《独立书斋啸晚风——浅析徐渭几首题画诗看个性表现》,《美术》,2004年第05期。

谢丽君:《佛教对恽寿平画学思想的影响》,《荣宝斋》,2004年第01期。

周永昭:《汤垕栀画鉴枛版本之流传及汤着作之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06期。

蔡育坤:《解读李修易栀小蓬莱阁画鉴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08期。

许宏泉:《一画论:戴本孝与石涛之比较》,《荣宝斋》,2004年第04期。

金伯昀:《布颜图的绘画美学思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赵大军:《从孔衍栻透视明清文人画的绘画精神》,《齐鲁艺苑》,2004年第03期。

张俊,赵启斌:《王鉴绘画思想探微》,《东南文化》,2003年第01期。

陈池瑜:《石涛的山水艺术美学思想》,《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董文运:《石涛栀画语录枛“一画论”评述》,《新美术》,2004年第04期。

杨芳:《石涛及其“一画”美学思想》,《宿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01期。

张黔:《石涛“一画”论的美学意义》,《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

黄培杰,郝文杰:《试析石涛“一画”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哲学渊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4期。

吴杰:《笔墨未必“随时代”——论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2期。

王丹玲:《再论石涛美学思想的渊源和意义》,《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第04期。

杨斌:《栀芥子园画传枛探微》,《美术观察》,2004年第04期。

胡健:《花落春仍在——论陈师曾的文化保守主义》,《美术观察》,2004年第12期。

胡健:《守护中的拓进:陈师曾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王进进:《宗白华中国画论的美学思想》,《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万青屴:《黄宾虹与“道咸画学中兴”说》,《文艺研究》,2004年第06期。

聂路:《从黄宾虹的艺术看中国画创新之路》,《美术观察》,2004年第12期。

王非:《黄宾虹的中国画变革思路与文化自信》,《美术观察》,2004年第09期。

李阳:《论马克思主义对石鲁绘画思想的影响》,《国画家》,2004年第05期。

吴纯玉:《“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美术观察》,2004年第04期。

顾平:《论中国画的“随类赋彩”》,《装饰》,2004年第09期。

周耀威:《浅论“气韵”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4期。

金雷:《气韵与生命力》,《艺术百家》,2004年第02期。

张缨:《中国画——绘画的具象与抽象的溶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年第08期。

沈金耀:《中国画的写形、立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4期。

李起敏:《论一百年来中国画的两个转型期》,《文艺评论》,2004年第04期。

毕继民:《浅谈传统中国画的自然观》,《美术观察》,2004年第07期。

李鸣:《中国画的通俗性和艺术性》,《装饰》,2004年第07期。

屈健,殷梅青:《论中国画意象生成的形式要素——关于图像、程式、笔墨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3期。

王文娟:《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兼与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美术观察》,2004年第06期。

方福颖:《中国画的抽象原则》,《装饰》,2004年第06期。

袁崆银:《聚“点”成象——关于中国画“点”法之再造》,《文艺研究》,2004年第03期。

龙瑞,严好好,徐先堂,陈传席,刘国辉,李宝林,王建梓,甘长霖,赵绪成,胡明哲,郑雅风,喻继高,周积寅,郭西元,位正中,冯远:《中国画如何界定如何评价?——栀中国书画报枛关于第二届中国画展金奖作品的讨论》,《美术》,2004年第05期。

马良书:《中国画的“理意说”》,《装饰》,2004年第05期。

赵溅球:《传统中国画的和谐美》,《美术观察》,2004年第04期。

阮礼荣:《“海粟之狂”与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美术观察》,2004年第04期。

庄一兵:《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东南文化》,2004年第01期。

谢少威:《中国画“危机论”之生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郎绍君:《中国画批评二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1期。

高定昆:《中国画意象空间的表现——浅谈虚实与空间的关系》,《艺术百家》,2004年第06期。

张红嫚:《中国画的色彩与情感》,《美术观察》,2004年第12期。

董春晓:《“中国画”与“水墨画”:本土绘画的现代性遭遇》,《美术观察》,2004年第12期。

赵持平:《从视觉艺术思维的角度论中国画审美内涵》,《美术观察》,2004年第12期。

张森:《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的思索》,《装饰》,2004年第12期。

王余:《中国画尚“意”论》,《装饰》,2004年第12期。

郝向炫:《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美术研究》,2004年第04期。

陈克:《再论继承与创新——兼析中国画现代与传统之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

舒湘汉:《中国画与“纯真之眼”》,《美术观察》,2004年第11期。

陈丽香:《中国画之“意”》,《美术观察》,2004年第11期。

张干元:《中国画的混沌美学特征》,《装饰》,2004年第11期。

熊炜:《色与彩——也谈中国画“有色无彩”》,《艺术百家》,2004年第05期。

陈恩惠:《论五行观念对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影响》,《美术观察》,2004年第10期。

袁学军:《试论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美术观察》,2004年第10期。

尚可:《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的理论渊源》,《装饰》,2004年第10期。

戴卫:《老画题·新话题——也谈中国画》,《文艺评论》,2004年第05期。

荆建设:《论中国画学程式化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丁薇薇:《论艺术的适度加工原则》,《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4期。

尚可:《艺术与思想——绘画理法漫议》,《国画家》,2004年第03期。

朱连生:《中西绘画艺术美学思想的几点比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3期。

郁火星:《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

刘墨:《冷眼幽情的孤高之美——栀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枛自序》,《美术之友》,2004年第01期。

戴春森,张西峰:《“放意相物”在传统画论中的要义》,《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02期。

赵大军:《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透视“静”与文人山水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年第03期。

刘健:《中国画艺术的灵魂——意境美》,《社科纵横》,2004年第06期。

郭敏:《浅谈中国画意境的构成》,《书画艺术》,2004年第03期。

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的动态》,《装饰》,2004年第03期。

任峰:《中国艺术绘画的虚实观——谈中国画的形式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06期。

韩璐:《物境、物象与心境、心象——论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两个基本环节及其内涵》,《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张建军:《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03期。

武杰山,吴敏:《浅谈中国画诗意》,《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03期。

同类推荐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紫砂鉴赏及收藏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紫砂鉴赏及收藏

    本书分六章,讲述了紫砂的起源、宜兴紫砂、做紫砂的原料、紫砂明细、紫砂的发展史、收藏紫砂的学问。
  •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世界文明史简编

    世界文明史简编

    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当今史学界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并从文明史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着手展开阐述。《世界文明史简编》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犹太文明、古代美洲文明、西方中古文明、拜占庭与俄罗斯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印度中古文明、日本中古文明、科学革命、产业革命、走向全球化。
  • 音乐迷醉指南

    音乐迷醉指南

    《音乐迷醉指南》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的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劳伦斯通过一份以不同情绪为主题的“节目单”来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历史发展中一些伟大作曲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各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也会贯穿在故事里。人们往往觉得古典音乐高雅、迷人、浪漫至极,但古典音乐不止如此。古典音乐往往是激烈心理和情绪的直接表达,其中有很多美好的体验,但也常常令人迷惑,有时甚至很危险,偶尔还会给人令人不安的启示。克里斯托弗·劳伦斯带着我们通过聆听乐曲,来体验贝多芬与愤怒、柴可夫斯基与悲伤、瓦格纳与胜利、莫扎特与自由,所有的浪漫以及变浪漫的方式,都收藏在这本书中。
热门推荐
  • 你就是唯一

    你就是唯一

    她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因为他,她相信了网恋。她去找他了,可结果真的会如愿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怪咖夜魅

    怪咖夜魅

    今年的假期,踏进那所被人遗忘的宅院后,乔朵朵每晚偷偷地溜出来,在夜深人静后,还有一处灯火未灭久等了朵朵许多时候,那所宅院里,是什么吸引着朵朵,老屋,枣树,蔷薇······
  • 兄弟战争之雏田的阳光

    兄弟战争之雏田的阳光

    “日向”就是“向着太阳”的意思。“雏田”是个双关语,在日语中的意思可译作“充满阳光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名字之下,日向雏田一定是一个快乐,美丽,幸福的女孩。心疼雏田,觉得鸣人不值得这样一个可爱温柔害羞的姑娘暗恋,虽然因为鸣人雏田才变得坚强永不放弃,但是鸣人前有喜欢的小樱后有好基/友佐助,搞不懂鸣人到底是不是退而其次才娶的雏田…如果雏田穿越到兄弟战争的世界,会不会找到爱她的那个太阳~
  • 上了花轿嫁错郎:悲喜绝恋

    上了花轿嫁错郎:悲喜绝恋

    女主月如冰喜欢上了救她的男子,后来得知那人就是她的未婚夫。但是在新婚的晚上才发现她爱对了人,嫁错了人。原来她一直心仪的男子,并不是和她早已有婚约的人。而眼前的男子,分明就是个十足的流氓。她该如何摆脱这个看似和平,却风声暗涌的家庭。她该怎么远离这个流氓老公,寻找她自己的心仪之人呢?林水玉与蓝彬本互相相爱,彼此尊敬,美好的未来已经向他们伸出了幸福之手,只需他们轻轻一握,就能踏进幸福之门。可就在婚礼上,闯入一个穿婚纱女子。教堂的吊灯,毫无征兆的掉了下来。他为救她,被灯砸中,从此失意.......蓝彬自从失意后,变的完全两个人,在林水玉面前一面是流氓一般,而在另个女人面前却是温柔的如水一般。他们之间,因为这次的意外,产生了隔阂。如此相爱的人,能不能冲破重重困难,再度相爱?.....
  • 我是幕后大人物

    我是幕后大人物

    李燃收到了一份神秘快递,从这份快递的到来,成功让李燃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升级打怪的日常从今天开始!
  • 核心记录

    核心记录

    西元2301年,人类最大的超级电脑“核心”被联合军成功的制造并使用,司令坎诺·拉莫达对主席提议用“核心”建造了HP计划,得到了授权,开发了全新的次世代间谍破坏型SAM,但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台SAM却因为AI智能坏死而意外失踪。
  • 长恨春归晚

    长恨春归晚

    曾经的天之骄女,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她不在是高贵的人,为了重回,她开启了复仇之路。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