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04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9)

【朽笔】朽笔指烧成木炭的柳树枝条。这里的朽为烧枯之意,东晋慧远:“木朽则火寂而靡托。”(《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一)朽笔一般不长,粗细类毛笔,质地酥松,可用以在宣纸上打草稿,不伤纸,掸拂即可去除笔痕。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今人作画,用柳木炭起稿,谓之朽笔。”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认为使用朽笔重要,创作数尺之幅的大画,须“远立而观之,朽定大势”,“朽笔一下,大局已定”。作界画时,“凡作屋宇器具,笔须平直,当先以朽笔用尺约定”。早期朽笔是以土制成,方薰《山静居画论》:“古有九朽一罢之法,盖用土笔为之,以白色土淘澄之,裹作笔头,用时可逐次改易,数至九而朽定,乃以淡墨就痕描出,拂去土迹,故曰一罢。”画家有以不用朽笔而为能事,清初徐沁《明画录》评休宁汪肇“尝自负作画不用朽”,《山静居画论》则评:“作画用朽,古人有用有不用。大都工致为图用之,点簇写意,可不用朽。

今人每以不施朽笔为能事,亦无谓也。画之妍丑,岂在朽不朽乎!”也有曰朽墨者,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定稿之法,先以朽墨布成小景,而后放之。有未妥处,即为更改。梓人画宫于堵,即此法也。”(任大庆)

【减笔】笔简形具之用笔。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就属于典型的减笔画。减笔画往往舍其局部细节而求其神韵,力求单纯简括,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能得神,则笔数愈减而神愈全。”画史记载李思训画嘉陵山水期月而成,吴道子一夕而就,同臻其妙。方薰《山静居画论》:“李、范笔墨稠密,王、米笔墨疏落,各极其趣,不以多寡论也。”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马远作关圣帝像,只眉间三五笔,传其凛烈之气。”黄宾虹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齐白石题画中也有“笔情减少能得神似”之句。(任大庆)

【活笔】有变化、得气韵之用笔。《梦溪笔谈》:“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在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五)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物有死活,笔亦有死活。

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一笔之中,初则润泽,渐次干涩,润泽者皮肉也,干涩者筋骨也。有此四者谓之有气,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在具体描绘时,不把物象轮廓一次性钩死也称活笔,这样可改可救,一般以淡墨为主。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如作窠石矾头,先将匡廓用活笔落定,谓之钩。钩取其石之大略而已,尚未有层次破碎处也。”(任大庆)

【死笔】过于规矩、没有变化的用笔。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若大幅人物,不得用尺,用尺即是死笔也。”(参见“活笔”)(任大庆)

【五笔】黄宾虹曾提出“五笔”之说: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衡,笔笔送到,如锥画沙。“圆”是指行笔转折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如折钗股。“留”是指运笔要含蓄,不急不浮,如屋漏痕。“重”是指下笔有力度,如高山坠石,能力透纸背。“变”是指用笔有变化,能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改变笔法,随机而化。(任大庆)

【五笔七墨】黄宾虹精于笔墨,晚年根据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任大庆)

【绝笔】南齐谢赫《画品》“卫协”条:“凌跨辟雄,旷代绝笔。”“绝笔”:指好到极点的诗文书画。

“绝笔”一词在中国画论中最早出现。(王凤珠)

【润笔】《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乾)’。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后以“润笔”称付给诗、文、书、画作者的报酬。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润笔之说,昉于晋、宋,而尤盛于唐之元和、长庆间。如韩昌黎为文必索润笔,故刘禹锡《祭退之文》云:‘一字之值,辇金如山。’李邕受馈遗巨万,皇甫湜索缣九千,白乐天为元微之作墓铭,酉州以舆写、绫帛、银鞍、玉带之类,不可枚举。”清代叶廷琯《鸥陂渔话·郑板桥笔榜》卷六云:“字画索润,古人所有,板桥笔榜小卷,盖自书画润笔例也。见之友人处,其文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郑板桥是中国书画经济史上正式以货币形式肯定书画家劳动价值,并诉诸于文字的第一人,对其后影响很大,直至今天。所定书画报酬的标准谓之“笔榜”、“润格”、“润例”。(周积寅)

【润格】见“润笔”条。

【润例】见“润笔”条。

【笔榜】见“润笔”条。

【锥画沙】明代董其昌《画眼》:“画无笔迹,非谓其墨澹模糊而无分晓也。正如善书者藏锋如锥画沙,印印泥耳。书之藏锋在手执笔沈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

故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锥画沙是中锋、藏锋用笔的一种比喻。(任大庆)

【折钗股】书法上对折钗股的理解是,在笔划转折的时候,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宋代姜夔《续书谱·用笔》:“用笔如折钗股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绘画也大多主张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对此,清代郑绩有完全相反的理解,《梦幻居画学简明》:“折钗法,如金钗折断也。用笔刚劲,力趋钩踢,一起一止,急行急收,如山石中乱柴、乱麻、荷叶诸皴,大同小异,像人身新衣胶浆,折生棱角也。”(任大庆)

【落墨】中国画技法之一。始于南唐徐熙。

指用笔时连钩带染,迅速把花卉整体描绘出来,然后再略施颜色。五代徐熙《翠微堂记》谓“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徐铉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清代李方膺《梅花》:“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草虫花卉谱·画花卉草虫浅说》:“画花者多以色晕而成,熙独落墨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骨骼风神,并胜者是也。”(任大庆)

【破墨】中国画技法之一。(传)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

破墨是中国画用墨中最基本的技法,一般分为“浓破淡”和“淡破浓”两种。“浓破淡”是指在前一遍淡墨的基础上,乘湿以浓墨点写,使之自然渗化;“淡破浓”是指在前一遍浓墨的基础上,乘湿以清水或淡墨冲化,能产生独特的肌理变化效果。在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破墨运用的实例。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历代能画人名》提到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还提到张璪“画八幅山水障,在长安平原里,破墨未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破墨者,先以淡墨钩定匡廓,匡廓既定,乃分凹凸,形体己成,渐次加浓,令墨气淹润,常若湿者。复以焦墨破其界限轮廓,或作疏苔于界处。”《芥舟学画编·作法》:“盖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灵,故必先淡而后浓者为得,此即所谓破墨法也。夫如是,自能分明而不刻露,浑融而不模糊,是谓笔熔。”《黄宾虹画语录》载:“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并云明代画家“画沙、画坡,用淡墨皴之,常以浓墨画草于淡墨未干之际,此即破墨一例”。他还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湿时重复者为破”。破墨的方法还包括“干破湿”、“湿破干”、“墨破色”、“色破墨”、“水破淡”等。在破的过程中,笔中水份的多少是影响破墨效果的关键,合理控制才能使画面呈现水、墨、色相互交融的丰富层次。黄宾虹云:“破墨之效果,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却于纸上者。能如此,则所画物象分外鲜明,气韵亦随之而生。”(任大庆)

【泼墨】中国画技法之一。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画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识别》载“王洽之画,先泼墨缣素,取高下自然之势而为之”。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唐王洽始有泼墨法,其迹不可得见。”泼墨是一种写意性很强的中国画技法,方法是将不同浓淡的水墨泼洒在宣纸上,再依据其自然渗化出的形状随机钩写成画。也指用大笔饱蘸水墨,快速挥写,势如泼出的画法。史载王洽“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蹴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唐代张彦远认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代李日华《竹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使渴者为之,则涂鬼矣,恨不起王洽而问之。”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泼墨者,先以土笔约定通幅之局,要使山石林木,照映联络,有一气相通之势,于交接虚实处再以淡墨落定。蘸湿墨一气写出,候干用少淡湿墨笼其浓处,如主山之顶,峰石之头,及云所掩断之处皆是也。南宗多用破墨,北宗多用泼墨,其为光彩淹润则一也。”黄宾虹认为泼墨得自然浑成的气势,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先以墨泼幛上,因其形似,或为山石,或为林泉,自然天成”。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泼墨法以较多量不匀之墨水,随笔挥泼于画纸之上而成者,与积累固不相同,与破墨亦全异样,然泼之过甚,是泼也,而非画也。”虽然泼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当时仅作为一种奇人异事,还未成为普遍认可的绘画技法形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评论吹粉为云的技巧“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为之画,不堪仿效”。(任大庆)

【泼彩】中国画技法之一,以色彩为主的纵笔豪放的写意画法。《海粟画语》:“我写黄山,钩勒、积墨,积之不足再泼墨,泼墨不足尽意,才产生泼彩。”泼彩方法同于泼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设色琐论》:“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令以一树一石,作人物小景,甚觉平平。能以一二处泼色,酌而用之,便顿有气象。赵承旨鹊华秋色真迹,正泼色法也。”这种技法,在明末清初蓝瑛《澄观图》册之三《青绿山水》中之白云画法已使用之,但明清以来均未见一幅全以泼色法画成的泼彩画,直至近代张大千与刘海粟才通过大量实践将泼彩法加以发展。泼彩法因人而异,周积寅分析:“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花卉,色彩以石青、石绿为主,多泼在熟纸或绢上的。多数作品往往先泼墨,在墨色将干未干时予以泼彩,一气呵成。由于熟纸、绢的性能,吸水性不强,在水干后形成边沿水迹斑斓的特殊韵致,有点像水彩画的效果。

海粟的泼墨、泼彩山水、花卉,色彩除以石青、石绿为主外,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有时泼以朱砂、石黄、白粉,甚至连水粉画、丙烯颜料也用上。是泼在生宣上的,这和泼在熟纸、绢上的效果是不同的。他的泼彩,往往待泼墨画完成以后,再将画面打湿,然后泼彩,一般要泼五六次之多,形成五彩缤纷的画面。水墨和重彩的结合,使水、墨、色在生宣上浑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韵味,有点像油画的效果。”(《关于刘海粟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任大庆)

同类推荐
  • 包豪斯理想

    包豪斯理想

    本书中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 昆曲

    昆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浪花飞过

    浪花飞过

    本书为作者的剧作作品集,收录了作者从事剧本创作以来的28部优秀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视角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世事的纷繁与生活的真谛,记录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变革潮流下的人与事,颇具文学与艺术价值。
  • 魅惑之源

    魅惑之源

    本书分为十三章,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吸引力、艺术吸引力的功能价值、艺术吸引力的发生原因、罕有化艺术吸引力、陌生化艺术吸引力、极端化艺术吸引力、真型艺术吸引力、假型艺术吸引力等。
  • 意大利美术史话

    意大利美术史话

    本书为中国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重要成果,分国介绍美术史,此书主要介绍了意大利的美术历史。
热门推荐
  • 纯爷儿们的圣杯战争
  • 网游之超级司机

    网游之超级司机

    叮叮,你有新的订单。本次目的地,前往王者荣耀的游戏世界,完成订单后,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叮叮,你有新的订单。本次目的地,前往英雄联盟的游戏世界,完成订单后,您可以获得游戏女佣一名。叮叮,。。。。。您还有什么游戏世界想去呢,只要你来,任务奖励应有尽有!
  • 洛璃一夏

    洛璃一夏

    我比较懒,你们要加油哦~(我不会告诉你我是还没想好的)
  • 往日的从前是湛蓝的天

    往日的从前是湛蓝的天

    原味小原的青春三部曲之《往日的从前是湛蓝的天》本书讲述隋清初中时节的遇见。在简单与深邃中,回味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奇宝贝之我很牛逼

    神奇宝贝之我很牛逼

    嗯,这本书是本作者的第一本书,嗯,也是我的一个起点吧嘿嘿,前期可能比较狗血,嗯,后期的话无敌嘿嘿嘿:本书简介:江铭,因为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他会把神奇宝贝的世界搅成什么样?敬请期待吧!(事先说明江铭就是搅屎棍)
  • 杀噬魔神

    杀噬魔神

    重生天玄,父母被杀,被迫跳崖,偶获传承,得知仙脉,觉醒仙脉,融合仙脉,终得报仇,走向杀戮,飞升神界,杀上九天,灭众仙帝,成就魔帝。
  • 红都

    红都

    本书以红墙子弟林桦为线索,展示了他和五位“膀肩”在红墙内外的生活。讲述了他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政治、文化、道德熏陶和教育,经历了惊涛骇浪的峥嵘岁月和波澜壮阔的改革的洗涤,逐步成为改革者和艺术家的艰程。他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冷暖与共的真实故事,将他们不同人生、命运和结局描述的淋漓尽致。通过他们从萌芽信念、追求、奋斗到初恋的情结,弘扬了他们自始不渝地忠诚与坚定的斗志、“爱人利己”的情愫,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所导致波澜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