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11100000036

第36章 冥想中的障碍

不动心的结果是知识,知识的结果是从感官享乐中撤回,会引向对自我的喜乐体验,和平也随之而来。

冥想中的障碍以及克服方法

在实践冥想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障碍的困扰。在这种实践中,求道者沿着意识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的旅程,他在这次旅程中的唯一伴侣是他的心意。从意识的六个中心的观点来看,这种旅程也是由较低中心向上移动到较高中心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求道者的感官要穿越清醒、睡梦和记忆,以及无梦睡眠状态,最后到达第四种状态,自我在那里闪耀着。

障碍是由于身体的抵抗和身体的习性,由于心意和它根深蒂固的潜在业力,还有理智和它在虚幻与真实之间的无分别性。这些障碍表现为多样性,穿上了各种不同的外衣,粗钝的或精微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又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相继地交替着。想达到目标的求道者,必须准备去面对障碍和知道克服它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障碍都是从心而来。它们都是过去放纵生活积聚的结果,是由我们的幻觉和欲望所产生。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可以清除阻挡在我们道路上的障碍。

钵颠阇利列举的冥想障碍

根据钵颠阇利,冥想的障碍有:(1)疾病;(2)心理惯性;(3)怀疑;(4)幻觉;(5)懒散;(6)对感官享乐的渴望;(7)错觉;(8)心意无法专注;(9)从专注中退缩。

疾病

身体的不适是实践冥想的极大障碍。它一次又一次地把心意拉回到物质层面,使之难以朝专注的方向走去。良好的健康对于实践冥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体和心意相互之间紧密相连,所以在大的程度上,身体的疾病会使心意变得无能为力。无论如何,只要是身体,由于它恶劣的健康,就无法产生与求道者的努力相应的专注。

除了慢性病和病理状态以外,身体的疾病是由不洁和不适当的饮食,缺乏对精微欲望的控制,缺乏有规则的锻炼和过度劳累引起的。建议纠正的方法是洁净和健康地饮食和适度地吃、娱乐、休息和保存精力。对于洁净的饮食,《薄伽梵歌》提出如下主张:

促进长寿、生命力、力量、健康、欢乐和食欲的食物,以及新鲜、油质、坚实和可口的食物,为萨埵属性的人所喜爱。【1】

饮食要简单、温和、味淡和有营养。大麦、小麦、清澈的黄油、牛奶和杏仁能促进长寿,增强能力和力气。至于奶类,奶牛的奶是最好的。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一位亲密弟子斯瓦米·图利亚南达说:

我不喜欢水牛的奶,它会增加脂肪。奶牛的奶是最好的。坚战王(Yudhisthira)从小就喜欢奶牛的奶,而难敌(Duryodhana)却喜欢水牛的奶;你会看到它们本质上的不同。【2】

要避免的食物是辛辣的菜、糖果、洋葱、大蒜、肉类、盐、干辣椒和调味品。据说肉类可以使一个人成为科学家,但很少会成为瑜伽士。盐会激发热情和耗尽意志力。《薄伽梵歌》更进一步指出:

对于有节制地饮食和娱乐,有节制地工作,有节制地睡和醒的人,瑜伽会终结所有的悲伤。【3】

根据瑜伽的书籍,一位瑜伽士应该让自己胃里的一半填满食物,四分之一填满水,留下另外的四分之一来让空气流动。【4】根据商羯罗,食物不仅仅是吃的;任何被感觉器官吸引住的东西也被视为食物,因此求道者需要注重对所有感觉器官的净化。

接下来的是需要锻炼和保存精力。有规律地锻炼对于健康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保存精力需要放弃粗俗的满足和控制精微的刺激。除了节食外,瑜伽体系还提倡练习体式(asana)或哈特瑜伽和控制呼吸(生命之气)来达到良好健康的目的。

心理惯性

心理惯性是由于答摩质(tamas)占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意不愿振作。这是由于没有任何明确的生活目的和心意缺乏果断而引起的。对于这种障碍的纠正方法,斯瓦米·婆罗门南达说了以下的话:

心意自然会跟努力对抗,总是寻求舒适。如果你想达到某些成就,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在这个预备阶段,为了培养一种强烈的习惯,你必须迫使你的心意去冥想。如果发现自己难以长时间地坐着,那么就躺在床上去练习持咒。如果感到有睡意,那么就起来走走和念诵曼陀罗。习惯就这样形成。不要放弃你的规范修习。必须跟心意作战。让心意受到控制是灵性戒律的目的。【5】

心理惯性是通过正确地对待饮食,有规律的睡眠和坚定地练习冥想来克服的。在这一方面,斯瓦米·婆罗门南达作出以下指引:

在实践规范修习期间,最好是稍为分辨地对待食物。要避免某些增强睡意的食物。吃过多的甜食、腌菜或小扁豆都是不好的。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的答摩质,意味着更加懒惰和更加嗜睡。让一个拥有答摩属性的人去实践规范修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吃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填饱食物超过胃的三分之二。这样做会增加你的力气和精力。如果胃负担过重,大量精力都会用在消化食物上。此外,气体会在腹部形成,会使你感到不适。但是,如果你的胃有三分之一是空的话,这就不会发生。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规范修习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6】

关于食物和睡眠,《薄伽梵歌》说:

阿周那,吃得太多和吃得太少都不适合瑜伽,睡得太多和睡得太少也不适合瑜伽。【7】

根据另一种观点,五种要素在成功的冥想中是必不可少的:练习静默,吃少量的奶类和水果,独自地生活,与老师的个人接触,以及一块清凉的地方。要空腹、空膀胱和空肠来练习专注与冥想。对此,无盐的饮食会有巨大的帮助。

有关食物的规定,神圣母亲室利·萨拉达·戴薇说:

师父[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在食物上尤其注意一点。他经常禁止所有的奉献者去吃葬礼上的食物。他时常说那样会有害于一个人的虔诚。除此之外,你可以吃你喜欢吃的,但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要记住师父。【8】

在食物营养的必要性方面,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了以下的话: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把我带到莫海尼·巴布(Mohini Babu)在达卡的家里,指着一张照片说:“先生,请告诉我他是谁。他是一位化身吗?”我很多次温和地告诉他说,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我再三地告诉他的时候,那男孩并没有停止他的询问,我最后被迫说:“我的孩子,今后你吃上一点儿有营养的食物,你的大脑会发育。没有了食物的营养,我看你的大脑已经枯萎了。”那年轻人听了这些话后,也许会变得很不高兴。但我还能够做什么呢?除非我对男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否则他们会渐渐变得狂妄。【9】

斯瓦米·沙拉达南达给出了以下规定:

你也许会问我,素食对于灵性生活来说是否绝对有必要。我的回答是,在食物的问题上,并没有严格的素食规定。我们能够不伤害某些形式的生命而活着吗?你认为水果和蔬菜有生命吗?我们的经文说它们有;科学也已经证实了。如果你在以素食为生的同时又想保存身体和心意的力气和精力,那么你会贸然这样做。但是,在忘记了鱼和肉的时候,如果你的健康在恶化,就必须放弃这样的念头,吃更为适当的食物。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当身体变得虚弱的时候,心意也会变得虚弱。一种虚弱的心意不适合冥想。当一个拥有如此心意的人在设法冥想的时候,他的心意脱离了控制。只有身体强壮,拥有足够意志力的人才能把心意专注起来,并且专注于神。因此,一定不要做任何损害灵性生活的事。不管吃什么,都把它作为祭品来献给上帝。观想上帝以火的形式住在身体内,这样你所吃的食物就是祭品,献给那火。在他的命令下,你在举行着一场内在的祭礼。藉着这些想法,“吃”这种身体行为会献祭给一种仪轨,是否因为伤害动物而产生的顾虑也会被废止。但是,要让心意保持这种状态并非易事。它需要规范练习和正念。为此,印度的僧侣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背诵以下出自《梵歌》的诗节就不进食:“梵是祭礼,梵是祭品,献祭给那火的也是梵。如果心意看到梵在每一种活动里面,那么就会找到了梵。”【10】

食物的对象是用来构建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智力。除非身体和心意都纯洁,否则就不可能实践灵修。正是奉献给上帝的食物构建了纯洁的身体和心意。葬礼上的食物是供奉给鬼魂幽灵的,而不是神。结果是,它影响了人们的其他方面,而不是构建纯洁的心意和身体。食物构成了身体和心意,食物的属性也影响着它们。在采坦尼耶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普通人偶尔碰到了处于心醉神迷状态的他,也被这种宗教情感压服了。他被告知要吃虚拉达仪式上的食物来克服这些情感。事实上,这种食物结束了那人的神迷状态。【11】

摩奴给了以下有关食物和吃法的规定:

面向东方而吃的食物促进长寿;面向南方而吃的食物促进名望;面向西方而吃的食物促进好运;面向北方而吃的食物促进真理。一个二次出生的人在洗刷完毕后,总是应该带着专注的心意来吃食物;在吃完以后,应该彻底地洗刷干净,用水冲刷身体上的孔……不要把剩余的食物给任何人,也不要在两餐之间进食;不要吃得过多,也不要在口含食物或手拿食物的时候到处乱走。吃得过多不利于健康、长寿或升天,它摧毁了美德,人们憎恨它,因此应该避免。【12】

怀疑

在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无法判断和衡量其进展的时候,求道者的头脑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怀疑。每当求道者遇上了障碍,他会怀疑是否遵循正确的方法,怀疑冥想的主体是否正当。怀疑是由于心意的不洁引起的,在潜意识的层面中产生了抗拒。求道者在早期阶段会无可避免地产生怀疑,必须用积极的顺从和辨别智来与之斗争,直至在某种程度上品尝到冥想的内在喜悦。有三种类别的怀疑:对某种结果的怀疑;对不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怀疑;以及对相反思想的怀疑。结交圣人和倾听圣典会消除第一种怀疑;反省和分辨是消除第二种;严格地冥想是消除第三种。除了这些以外,钵颠阇利还建议要专注在一个单一的对象上;那就是,建议求道者专注在他的择神上,排除所有其他的东西。

幻觉

幻觉是由于缺乏对达到专注的方法进行反省。知识的对象是无可置疑的,但求道者也许不会跟着达到目标的正确方法来练习。求道者会过分强调或过分简化通往冥想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他会跟着去练习,但忽略了规范性的一面。一个梦的体验也许会被当成是灵性的体验,一场短暂的激动也可能会被视为是进步,执著也会被看成是责任。幻觉可以通过忠实地遵守所指示的练习规范,通过老师的教导和通过反省来克服。

懒散

受到懒散的影响,心意不能振作,就像精神懒惰的情形一样,但有别于“不愿意”振作。懒散通常是归咎于由于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的某些心意上的缺点。为了克服这种懒散状态,求道者被建议去唤醒其意志,遵守保持良好健康的规则。无论这样的练习是多么乏味和多么机械,都要坚持练习。只有苦行者般的坚定意志才能克服懒散。

对感官享乐的渴望

一位实践冥想的求道者的心意会出现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这是由于心意潜意识部分的抵抗。在心意开始提升到意识较高层面的时候,潜意识的阻力开始变得更加强烈。通过冥想,神圣的思想会倾注到心意里,深深地进入潜意识层面,隐藏在潜意识核心里的相反念头会浮现出来。世间欲望的潜在业力不可被合理化、忘记或忽略。它们必须通过培养相反的业力来中和。

这种渴望感官享乐的纠正方法是培养不动心,这样求道者就能够看到感官享乐的恶果,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规范地实践持咒和冥想上。通过持续不断和有规则地实践,一种新的业力产生了,求道者开始品尝到了内在的喜悦。只有尝到了内在的喜悦,才可以使一个人克服对感官享乐的渴望。直到这样,求道者才会被建议去通过实践不动心和感官控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对该对象的享受。这种为了克服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而做的努力是对神唯一的真正崇拜。对感官享乐的渴望蒙蔽了心意,阻碍求道者去观想内在的择神。

错觉

一位实践冥想的求道者通常会被自己的心意所迷惑。他会把子虚乌有的东西视为实有,会把短暂的情绪激动视为一种灵性体验。由于高度的想象力,他会在冥想的时候看到光或听到声音。他会陷入一些精神的欺骗性体验里面,受其牵制,看不到目标。引起这种错觉的原因是缺乏辨别和反省。成功的冥想并非由梦的体验、情绪的体验,或者是精神的获取来衡量。求道者必须明白,梦终归是梦,并非真实,情绪也会有起伏。真正的成就是根据性格的转化来衡量的。

纠正这种错觉的建议方法是提高灵性的辨别力和加强辨别性的思考。求道者必须继续前进,不要满足于把局部的事物视为一切。真正的灵性意识是有它自己的凭证的。它平息了怀疑,增强了信心。任何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现象都是暂时和短暂的。

心意无法专注

我们已经发现,尽管对那目标有了正确的解析和清晰的了解,求道者还是无法达到某个特定层次的心意专注。这种无法专注是由于潜意识里隐藏的对抗倾向和执著,称为潜在业力。潜在业力是过去放纵生活留下的种子。它们本身不会死亡。求道者在实践专注与冥想的时候,它们开始浮现于表层,把求道者的心意拉了下来。

作为一种纠正方法,求道者必须通过有规律的冥想来培养相反业力。有意识地和有规律地练习不间断地冥想一个对象,会有助于发展出一种相反业力。通过长期地不断练习,这种专一思想的相反业力会中和心意里所有的对抗业力。

从专注中退缩

求道者练习冥想可以达到某个层次的专注,但很快又会消失。由于缺少了更进一步的努力,这也许会发生。在通往目标的旅途中,你会不进则退。如果一个人无法产生进步,那么他将会冒着退步的危险。冥想不仅是要取得进步,而且还要在进步中达到稳定。纠正的方法是,不管这样的练习会是如何不愉快和无趣味,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持之以恒地练习。

正如钵颠阇利所列举的,这九种障碍是实践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中自然会发生的。除了这些以外,还会有其他的障碍,例如执著于对象、个人或观念;心意的软弱和性格的缺陷,尤其是与缺乏对禁制(yama)和劝制(niyama)的基本规定的掌握相关的障碍。

以上列举的九种障碍会为求道者带来四种干扰:(1)贪婪;(2)精神苦恼;(3)身体的不平衡;(4)不规则的呼吸。贪婪会扰乱心意。由于相反的欲望,接下来的不是引起身体状况的不协调,就是引起内在的冲突。当贪婪与无能的感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尝试去消除贪婪会导致绝望和沮丧。打乱了平衡,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结果都会导致内在的不平静,这种不平静会表现为呼吸的不均衡。要纠正这四种障碍,钵颠阇利的建议如下:(1)念诵圣言唵和自我臣服于上帝;(2)继续练习冥想;(3)只把心意专注在择神上,排除所有其他事物;(4)成为所有欢乐中的欢乐;(5)慈悲地对待不幸者;(6)感受到与万物的友好关系,不要计较恶意;(7)有规律地练习调息;以及(8)练习专注,会带来不寻常的知觉。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评述的那样:

瑜伽士说,如果把心意专注在鼻尖上,几天过后就会开始闻到好闻的香味;如果专注在舌根上,就会开始听到声音;如果专注在舌尖上,就会尝到好吃的味道;如果专注在舌的中间,就会感觉到好像接触到一些物件一样。如果一个人把心意专注在鉴赏力上,就会开始看到奇怪的东西。如果一个心意受到干扰的人想要从事这些瑜伽修习,尽管他仍然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但是经过些许的练习后,当这些东西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将会坚持下去。【13】

可以练习把心意专注在一束灿烂的光上,那样会超越所有的悲伤:

想象心中有一朵莲花,花瓣向下,穿过它的是中脉。吸一口气,在呼出空气的时候,想象花瓣变为向上,莲花里面的是一束灿烂的光。冥想它。【14】

或者冥想心轮,那样可以放弃对所有感观对象的执著:

选择一些你所尊敬的圣人和伟人,选择一些你所知道的,完全达到无执状态的哲人。在心里冥想他们,会让心意平静下来。【15】

或者冥想从梦中而来的知识,或者冥想在深眠状态下的欢乐体验:

有时候,一个人会梦想自己看到天使和跟它们说话,他是处于一种神迷状态,听见音乐从空气中流过。当他醒来的时候,所有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想象那梦为真实,并且冥想它。【16】

又或者冥想任何提升灵性的东西。

吠檀多圣典列举的冥想障碍

对于那些练习冥想的人,吠檀多列举了四种障碍:(1)辣雅(laya);(2)韦舍帕(vikshepa);(3)卡莎雅(kashaya);以及(4)茹萨瓦达(rasaswada)。

辣雅

这些障碍中的第一种是辣雅,是陷入一种睡眠的状态。辣雅是一种迟钝,受其影响,求道者不喜爱在身体上下工夫。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睡眠,是由身体系统的一种懒惰状态引起的。它要通过由练习专注和自我努力,以及正当的生活方式而来的精力来克服。《个体—解脱—明知》一书中说:

睡眠不足,消化不良,吃得过多和身体用力都会引起辣雅(惰性)……他应该吃少量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劳动,保持无欲,要时常坐在一块偏僻的地方,不要用力,也不受干扰;或者是以他所习惯的方式来控制生命方式。【17】

韦舍帕

第二种障碍是韦舍帕(vikshepa),这是受到旧有的思想,旧有的记忆和旧有的倾向困扰时所表现的一种心意状态。韦舍帕可以使求道者放弃灵修,或者是使之变得不规则。当求道者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来鼓起他的意志去练习专注的时候,由韦舍帕引起的分心也会变得强烈。当善的思想与心意结合的时候,与相反思想的结合也会变得强烈。心意的这种反应是机械的。当一种世俗的思想反复出现的时候,它会变成一种倾向。倾向,紧跟着它们较早时产生的惯性而来,变得根深蒂固和反复发作。它们并不会自行离去。理性的思考不能根除它们。求道者需要通过培养相反的倾向来耐心和忍耐地克服它们。旧有倾向的重现只是证实了那一部分的心意依然抱有那些倾向,还再三地纵容它们。它们需要被循序渐进地克服。一颗三十圈的螺丝钉钉在墙上,需要反方向地扭动三十圈才能把它取出。运用不动心和辨别智,反复地练习专注,是克服这种障碍的唯一方法。

卡莎雅

第三种障碍称为卡莎雅(kashaya)。处于这种状态的心意,会突然间地被一种强烈的执著所支配,勾起了一段遗忘已久的感观享受体验。这种记忆突然间从深层的潜意识中恢复,像一阵风似的扇动着求道者。卡莎雅这种障碍需要通过无执和辨别来克服。

茹萨瓦达

第四种障碍是享受浅层的喜乐,称为茹萨瓦达(rasaswada)。求道者在练习冥想中取得进步的时候,会体验到灵性的情感,较低层次的内在喜悦。有些时候,他的心意会上升到意识的较高层面,有被提升的感觉。但是,所有这些体验都可以阻挡求道者的进步。他也许会受到这样的体验诱惑,因此而被迷惑。

在这样的情形下,求道者必须不要停留在任何的兴奋、神迷或情感里面,取而代之的是,要运用不动心和辨别的精神。商羯罗在他的《自我觉悟》里描述如下:

在练习冥想的时候,会无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障碍,例如缺乏质询、懒惰、渴望感观享乐、嗜睡、迟钝、分心、享乐的体验和空虚的感觉。一个渴求梵知的人应该慢慢地摆脱这样数不清的障碍。

对于那些心意完全得到净化的人,只有这个(胜王瑜伽)才是完美的产物。此外,对于那些奉献于导师和神的人而言,纯洁的心意是快速的捷径。【18】

冥想中的障碍及其根源

瑜伽体系和吠檀多文献列举出的几乎所有障碍,都有它们的根源,妨碍了基本的修习。瑜伽的基本修习是禁制和劝制。禁制的美德是五种约束:(1)非暴力;(2)诚实;(3)不贪婪;(4)自制;(5)不收取礼物的恩惠。劝制的美德是遵守五种教规:(1)内在与外在的净化;(2)自足;(3)禁欲;(4)学习圣典;以及(5)敬拜上帝。根据吠檀多,有四种基本的美德:(1)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进行分辨;(2)不动心;(3)六种珍贵的实践(平静、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忍耐、完全专注,以及信心);还有(4)强烈的渴求。以上所述的美德要在一切条件下,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中实践。

基本修习的成功,赋予了求道者一种钢铁般坚固的道德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求道者克服障碍,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规范修习——也就是,专注与冥想——取得的成功,是与对基本美德的掌握取得的成功成正比的。基本美德的本质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本质是控制欲望和贪婪的冲动。所有其他障碍都是这两种障碍的不同衍生物。踏上自我知识或自我认识之路好比是登山。爬上了山顶,仍然是继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它却变得越来越稀薄了。同样地,探索者继续遇到同样的两种障碍,但它们却变得越来越精微了。商羯罗在他的《分辨宝鬘》中说:

欲望像一条鲨鱼似的,被卡在咽喉(窄路)上。那些已经得到解脱的探索者只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动心,设法去横渡潜在业力(相对存在物)的海洋,用力把它们抓走,把它们淹死在半路上……

不管谁,企图通过把精力放在身体的营养上来促进灵性,其过程就像抓住一条鳄鱼来过河,却又把它错误地当成一根树桩。【19】

《乌达瓦之歌》,也就是室利·克里希那的最后训诫,说:

在专注这种活动中,当心意开始变得游荡和不稳定的时候,警告他要以一种调和的方式来把心意带到他的控制之下。

不要在心意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而是要让生命之气和感觉器官保持在被征服的状态。要用一种充满了萨埵属性的智慧来把心意带到他的控制之下。

这种心意控制被称为是至高的瑜伽——像控制一匹难以驾驭的马,着眼于使他的每个步伐都与骑马的人的意愿相一致。

一位正在练习瑜伽,但还没有熟练掌握瑜伽的瑜伽士,身体会被在练瑜伽过程中突如其来的烦恼所占据,下面是一些纠正方法。

这些烦恼中,一些要用瑜伽的专注来烧毁,另一些要用与呼吸频率相匹配的体式来消除,还有一些要通过苦行、曼陀罗和药物来消除。

一些邪恶要通过冥想我和唱颂我的名字来慢慢地杀死,而另一些是要通过服务伟大的瑜伽大师来毁灭。

有些拥有坚强意志的人,首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身体变得非常强壮和保持年轻,然后以获取非凡的力量为目的来练习瑜伽。

但是这并不被智者所赞扬。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身体会死去,像树上的果子一样……

实践这种瑜伽的瑜伽士,唯一地依靠我,没有任何欲望,不受障碍的阻挠,体验到了自我的喜悦。【20】

另外,商羯罗又说:

不动心的结果是知识,知识的结果是从感官享乐中撤回,会引向对自我的喜乐体验,和平也随之而来。

如果这些相继阶段中有了欠缺的环节,先前的所有环节都是无效的。[当这一系列的环节都完美的时候,]客观世界的中止、最终的满足和无可比拟的喜悦,都会理所当然地随之而来。【21】

按照道德上的适用性,瑜伽体系大致上把求道者划分成三种类型:温柔的、中等的和强烈的。此外,在每一种类型里面,又分别地再划分为三种。这样,有九种类型的求道者,分别是:温柔—温柔,中等—中等,强烈—温柔;温柔—中等,中等—中等,强烈—中等;温柔—强烈,中等—强烈,强烈—强烈。成功是从那些强烈地坚持他们的基本美德的人那里而来的。

瑜伽体系需要强迫性地实践自我控制。以下是瑜伽体系的争论:瑜伽之道的逻辑主张,心意是物质的,它的不洁状态是机械的。它说,对于克服心意的堕落而言,理性显得太弱了。对上帝的虔诚几乎通常是被动的。祷告和敬拜需要对上帝有强烈的信心。再者,了解不洁的性质、深度和程度是最为困难的。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因为心意的喋喋不休和骚动,而这种喋喋不休本身又表现在我们的身体运动上,表现在我们呼吸的不均匀上,改变着我们的生物-化学机能。心意从来不会变得受控制,除非我们控制它。因此,这种控制必须是强迫性的。瑜伽体系最终规定了八分支的实践:禁制(yama)、劝制(niyama)、体式(asana)、调息(pranayana)、制感(pratyahara)、专注(dharana,执持)、冥想(dhyana,静虑)、三摩地(samadhi,等等)。前五个分支是外在的实践,后面三个是内在的实践。为了克服障碍,瑜伽体系需要整个心意的提升,需要不懈的努力、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来完成使命。教导心意去放弃旧有的习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吉祥的愿望并非总是唾手可得。除非我们已经迈开了我们的步伐,否则绝不会完成旅程和达到目标。

瑜伽体系更加多地依赖实践性的一面,有别于不动心的一面。钵颠阇利指出,不动心是控制心意的一种辅助方法。它是通过训练和锻炼意志力来试图发展出理性。瑜伽体系试图借助有规律的呼吸、体式和节食来间接地唤醒和调节我们心意的潜意识层面。现代心理学解释了心意的意识部分是如何通过潜意识来得到调节和控制,但是瑜伽体系却更进一步地向我们展示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意识来调节心意的潜意识层面,如何通过反复锻炼意识层面的意志力来影响深层的潜意识,并且可以持久地调节它们。瑜伽体系通过控制和惩戒由不洁所表现出的影响,设法直达所有不洁的根源,并且克服它们。它认为,心意的海洋总是波涛汹涌的。如果你想跳进海洋里,就不要等待天气变好和海水变得平静,必须学会如何对付风浪,然后一头扎进去。

瑜伽体系更进一步地提到,我们的灵性意识是深深地蛰伏在脊柱底部。它必须提升到较高的意识中心。为了要让这样的事发生,我们必须清除脊椎的中脉里面的阻塞物。瑜伽体系更主张疏导中脉,而不是把阻塞物分解。体式、节食和调息是疏导的方法。把能量转化成灵性能量,会为疏导提供支持性的力量。

瑜伽所表现出的力量,像瑜伽本身那样地确实可靠,在瑜伽士的心意里产生出信心,从而鼓励他去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理性从来就不能够根除痛苦和驱除无明,因为,理性在意识的表层运作,它无法克服心意的持久性潜在业力。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处于所有维度里面的整体的人——身体的、生命的、精神的和灵性的——必须提升,与阻挡在道路上的根深蒂固的习性作斗争。瑜伽体系适合那些还没有把理性自然的至高性确立的人。

吠檀多体系试图使用渐进式的控制,概要地说有以下理由。吠檀多认为,不洁的心意无法通过相反方式的运作而变得纯洁;为了克服身体和心意的障碍,它试图去教导和训练智慧,而不是为了教导智慧的目的来训练身体和心意。它更多地依靠练习不动心,相信师父对我们所有人的驱策在通往神圣之道上是必不可少的。它说,灵性的渴求无法通过节食、体式、调息等诸如此类来产生。除非心意与整个过程配合,否则心意的撤回是不可能的。在灵性的渴求来到之前和产生这趟旅程的灵性动机变得足够强大之前,强迫性的控制能够以一种不合时宜的方式来唤醒心意。被唤醒了的心意,没有对目标有很大的渴求,会走向自我毁灭。通过祷告、冥想和崇拜等灵修,随着心意的开始向上移动,我们建立起灵性的平台。这些平台能够防止心意头向前地堕入较低的意识中心。吠檀多相信渐进式的控制,这样心意就不会反抗。它的过程是一条有最少抵抗的道路。也许它是缓慢的,但它是可靠和经受过考验的。

关于心意的控制,一段吠檀多的经文说:

瓦斯塔正当地描述了理性(瑜伽)会导致心意的分解,还运用它们来控制心意。

它认为,心意的控制不是通过哈特瑜伽,就是通过理性推敲来达到。它们中各种各类的潜在业力不时地出现了,会导致心意的分解。

学习无上自我的知识,结交善良的人,完全弃绝欲望,控制生命能量——众所周知,这些是征服心意的理想工具。

对于那些运用哈特瑜伽来控制心意的人来说,当这样有效的工具是可行的时候,他们就像那些把灯放到一边,去用魔法般的膏药涂到眼上来驱除黑暗的人一样。【22】

吠檀多的禁制是通过观想“所有一切皆是梵”来抑制所有的知觉。这种专一的思想像泉水般地源源不断地流动,称为禁制。通过认识“整个宇宙皆是梵”来放弃多元性宇宙的幻象,是真正的弃绝。练习沉默并不是抑制说话,而是要住在梵里面。独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真正的体式是心意自发地流向梵的体式。专注于梵是真正的平衡。神圣的景象是直接地把心意指向梵知,而不是把心意固定在鼻尖上。调息(pranayama)中的呼出(Rechka)是呼出不属于自我的思想;吸入(puraka)是吸入属于自我的思想;此后,那稳固的思想就称为止息(kumbhaka)。并不知道这一点的人只会折磨他们的鼻子。

心意专注于阿特曼(Atman),认识到只有它才住在梵里面,称为真正的撤回。稳固在梵里面的是专注。不断地意识到“我的真正本性是真正的梵”这个事实就称为冥想。只有通过让心意消解在无限自我的海洋里,才会克服道路上的所有障碍。通过观想一个对象,心意与之保持一致;通过观想虚空,它真的会变成虚空;但是通过观想梵,它会达到圆满。那些放弃了梵这种至高、至纯的思想的人会徒劳地活着,与兽类处于同一水平上。那些设法通过体式、呼吸、节食和其他物理方法来控制心意的人,就像希望用一小片的库沙草来一滴一滴地把海洋里的水吸干一样。

吠檀多里面,自我知识的目标并不仅是从物质世界中释放出来,而是要直接认识到事实上所有可看见和可感知的生命和事物都只是梵,并无其他。一个认识了梵的人并不需要冥想。另外,对于那些对梵没有热望的人,冥想是不可能的。为了得到知识,我们需要的是去除其根源——无明,而不是克服潜在业力、习惯与倾向。所有这些都是从那根源而来的无数个分支。吠檀多要求求道者直达问题的根源,正视问题。

注释:

【1】Bhagavad Gita 17.8,p.336.

【2】Swami Turiyananda,in Spiritual Talks,p.151.

【3】Bhagavad Gita 6.17,p.167.

【4】Ibid.,note to 6.16,p.166.

【5】Swami Brahmananda,A Guide to Spiritual Life,pp.160-161.

【6】Ibid.,pp.161-62.

【7】Bhagavad Gita 6.16,p.166.

【8】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book 2:Her Conversations,translated by Swami Nikhilananda (Madras:Sri Ramakrishna Math,1980),p.334.

【9】Talks with Swami Vivekananda,p.249.

【10】Swami Aseshananda,Glimpses of a Great Soul:A Portrait of Swami Saradananda(Hollywood:Vedanta Press,1982),pp.142-43.

【11】Ibid.,pp.197-198.

【12】Manu Smriti 2.52,53,56,and 57,in The Laws of Manu,translated by Wendy Doniger and Brian K.Smith,p.23.

【13】Swami Vivekananda,Raja-Yoga,pp.132-133.

【14】Ibid.,p.133.

【15】Ibid.

【16】Ibid.,p.134.

【17】Swami Mokshadananda(trans.),Jivan-Mukti-Viveka of Swami Vidyaranya,p.255.

【18】Shankaracharya,A parokshanubhuti,vv.127-128 and 144,translated by Swami Vimuktananda,pp.69 and 78.

【19】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v.79 and 84,pp.29 and 31.

【20】Uddhava Gita 15.19-21,and 23.38-42 and 44,pp.222-223 and 353-355.

【21】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v.419 and 420,p.159.

【22】Swami Mokshadananda(trans.),Jivan-Mukti-Viveka of Swami Vidyaranya,p.186.

同类推荐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百善孝为先(大学卷)

    百善孝为先(大学卷)

    本书由六十多万份青少年学生写给父母的家信和感言精选而成。这些发自学生肺腑之言的心声,抒发了新一代青少年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情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读后令人震撼,很受教育。这是一部青少年学生用自己的感悟唤醒更多学子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树立祖国未来建设者优良品质的励志教材,也是一部创意新颖、构思独特,由青少年学生用爱心和激情编写出来的德育教科书。《百善孝为先》的出版,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青少年都值得读读这本书。本书是《大学卷》。
  •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本书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学说,从一个小“误解”开始,发掘历史真相,作者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神逻辑2:绝地反击的高级吐槽

    神逻辑2:绝地反击的高级吐槽

    “女朋友为什么又生气了?”“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你再努力也得不了奖,那么认真干嘛?”……在现实生活中,让人无言以对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神逻辑。《神逻辑2》集结各类奇葩人、奇葩事、奇葩问题,以“神吐槽”为切入点,对风靡网络的逻辑学事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破解。教你识别语言陷阱,跳脱逻辑怪圈,开始绝地反击!
热门推荐
  • 璎珞流沙

    璎珞流沙

    璎珞,你怎么了?”我呆呆的凝视镜子里的自己。我知道,我其实不是我,镜子里的不是我,有一个我,在镜子里的世界里,我,不同。时光从沙漏瓶里洒过,出现,消失,不见,无轮回
  • 薛定谔的孤儿

    薛定谔的孤儿

    循环往复的戏剧里,当对错没有标准,善恶没有是非,还会是一成不变的结局吗。
  • 回首过往已是满目疮痍

    回首过往已是满目疮痍

    谁都知道S市有个易氏集团,也都猜测易氏集团的总裁的心中一直有个女人。“放过我!亦是放过你自己!我累了,我不想再参与了!”“不!我死也不会放手!”她失踪五年,他疯了五年,任何女人都不敢近他身。知道她重新出现…
  • 锦绣重生之庶女毒妃

    锦绣重生之庶女毒妃

    她是轩辕国第一美人,更是后宫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妃。苏国公府有双姝,嫡女为后,庶女为妃,娥皇女英,共侍一夫,在坊间被传成了一段佳话,然而——七年的相依相伴,最终只换来了一杯毒酒!苏夭夭直到毒酒入腹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有多傻。乖巧顺从了一生,到了最后也只落得个母死子亡,亲弟早逝的下场。梦回十年,她终是冷了心肠,既然天地不公,那欠下她的债,就由她亲自来讨!嫡母伪善?那就揭了她的面皮!嫡姐阴狠?那就毁了她的声誉!善人不长命,不如就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敢算计她的,敢动她所在乎的人,都要拿命来偿!人物语录:苏夭夭——我的心是黑的,我的手是红的,曾经我日思夜念的,就是将所有负我之人都拖进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楚枭——女人,本王看上的东西,只能先由本王厌弃,在此之前,你是逃不掉的。轩辕樊——都说帝王无情,可朕终归是爱上了你,夭夭,朕愿许你一世繁华,换这一生的相依相伴!……浮世繁华,她又终将与谁人携手,共度余生?爱恨之间苦苦挣扎,又是谁拂去了她心底的沉灰,成了她此生的救赎?(本文双洁,女主心狠手辣,绝非善类。男主前期阴晴不定,后期忠犬!宠文!!!1v1)
  • 重生之通天玉扣

    重生之通天玉扣

    “不论过了几世,你都不要忘记我!”“那请你一定要记住我!”
  • 嗜血总裁听我的

    嗜血总裁听我的

    传说中他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枭雄,他手中垄断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他杀伐决断,冷酷无情。他就是萧室家族丢失了十多年的小儿子萧震赫。如今他摇身一变,回到家中,是来报恩,还是来寻仇?都只在他一念间!但他的这一念却被身边的小娇妻狠狠的制约着!
  • 方寸帝国

    方寸帝国

    我们一起来一场方寸之间的守护吧!一起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陪着主角一起成长、一起奔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守护心中所爱,青玄大陆我们一起来守护,天宇星我来了。
  • 续补明纪编年

    续补明纪编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逍遥兵王在都市

    逍遥兵王在都市

    兵王回归,龙潜都市,没事应聘个保安队长,吹吹牛,装装逼,日子过得挺顺心。
  • 我的生化守望先锋

    我的生化守望先锋

    生化危机世界观+守望先锋技能穿越到生化危机世界的易小川,获得了一个守望先锋系统在系统的帮助下,每一个守望英雄们的专属武器和技能,易小川都可以拿来学习和使用但是面对丧尸和安布雷拉的BOW围剿,孤军奋战的易小川真的能杀出一条血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