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11100000031

第31章 冥想中的进步(1)

除非心意变得稳定,

否则不会有瑜伽。

心意可比作蜡烛的火焰,

总被世俗之风打扰。

进展的里程碑

一位跟随冥想之路而行的求道者是完全孤独的。围绕在他周围的世界不是一个由有形生命与事物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思想和记忆组成的世界。他唯一要练习的是体式,坚定的意志是他唯一的支柱。

理论中的冥想和实践中的冥想总是有一个巨大的鸿沟。理论上说,冥想的目标,自我觉悟,似乎是一件非常容易实现的事情。一个人无需去任何地方,或者做任何事,只要将心意向内,集中注意力于自我便可以。但在实践中情况却十分不同:把心意转为向内是所有任务中最难做到的。没有任何理论或理智上的理解会在这一方面对求道者有帮助。

每个人的冥想目标是一致的,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旅程却各不相同。每个人要根据他自己的能力和可用得到的思想工具在他自己的道路上前进。冥想之路上的成功并不依靠于某些奇怪的事情,而是求道者无畏的追求和坚定的努力。

走上冥想之路的人只有两个秘诀:耐心和坚持。一位孤独的冒险者,他在沉默中前进,用他自己的心意在道路的每一步奋斗,这心意的天性是混乱、固执和不安的。甚至当这样的心意似乎是平静和乐意合作的时候,也不能相信它,因为它为了反抗、引诱和消解求道者对寻道的追求,会在前进的不同阶段呈现许多伪装。犬儒主义能够并且经常以理性引导的形式出现,以自我臣服的形式表现出软弱,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执著,以无私服务的形式呈现出自恋,以疑惑和等待解答的诱惑力呈现出懒惰和迟钝。由于心意表现出固执和矛盾的取向,一位求道者有时得经过长时间的紧张,他的冥想实践似乎是一个巨大的自我欺骗。有时他发现他的实践是干巴巴、单调和令人厌倦的。

朝向目标的旅程好像在艰险、刮着风的山路上攀登着。当求道者攀爬的时候,他在旅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同样遇到更精细和更微妙形式的障碍。关于他的心意,他唯一能信任的是事实上他的心意并不可信,并且除非他是警觉和小心的,否则他一定会受骗。

通过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去衡量冥想中的进步是困难的。一个人自己感受的好或者坏并不能代表内在的状况。有可能的是,当一位求道者感到兴奋和自信于他有良好进展时,其实他是在往下滑。另一方面,当他感到完全失败时,可能事实上他正在良好的进步中。因为这个原因,许多求道者,不能保持他们对其目的的忠诚,经常在这条路上迷失方向,甚至放弃。在这个背景下自然产生两个问题:在求道者思想和记忆的狂想中,指引他的明灯是什么?在寻道之路上有进展的里程碑吗?

正如较早时所说的那样,根据瑜伽和吠檀多,冥想,是专注于一个单一的客观对象上。当专注变得自发时,就形成了冥想,冥想最后意味着进入三摩地,完全的专注。但是这样完全的专注不是一下子做到的:之前会有一些不完全专注的连续阶段。根据瑜伽、吠檀多和坦陀罗的经文,一位求道者在冥想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征兆是可以确定的。这些征兆包括:

1.神秘体验

2.昆达里尼或者灵性意识的升起

3.表现灵敏

4.不依附的程度

5.心注一处阶段

6.专注阶段

7.专注的深度

8.屏息或者呼吸中止的体验

9.不动心的程度

10.觉悟阶段

11.灵性情感的体验

12.精神力量和成就

客观上表现为人格的统一和个性的改变。神秘体验和个性的改变都是冥想之路上的里程碑。

神秘体验

对待神秘体验,《白净识者奥义书》如此提到:“在练习瑜伽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形象以及渐渐显现的梵是些雪片、烟、太阳、风、火焰、光、水晶和月亮。”【1】换句话说,在练习冥想期间,求道者往内看,一个接一个地,看到了雪花、散开的烟和明亮的太阳。然后他感到在他体内有一个伴随着剧烈热力而来的强烈风潮。有时他在冥想中看到天空充满了火焰,或者是有一束耀眼的光在闪现,有时候是月亮,或者是水晶的宁静光彩。这些景象表明了一位求道者在冥想中的进展。

经文更进一步指出:

当土、水、火、气和以太产生,那就是说,当《瑜伽经》中所提到的元素的五大特性渐渐显现,瑜伽士的身体就被瑜伽之火所净化,他就从老、病、死中解脱出来。【2】

每种微元素(土、水、火、气和以太)有其独特特质;土代表嗅,水代表味,火代表色,气代表触,以太代表声。通过专注,求道者可以体验到这些特质。因而,经由专注于鼻尖,他享受到天国的芳香;专注于舌尖,有天国之味;专注于舌头中部,有天国之触;专注于舌根,有天国之声。【3】依靠这些知觉,求道者的心渐渐稳定于冥想中,因此不再被外界的客观事物所吸引。

每个人的灵性体验依赖于进展的不同,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与所闻相关。在专注的一定阶段,一位求道者经常体验到在他内在听到声音这样的现象,远方铃响的旋律,来自深处的振动,如同将一块石头扔进一个池塘所形成的波纹。在专注阶段的更多进步中,他会听到无粘之声(anahata dhvani),宇宙意识永恒和不间断的振动。

另一个进展的衡量方式是内在之光的显现。一次,当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还是个年轻人时(那时他叫纳兰德拉那特),他去看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得知看到内在之光的景象是表明与生俱来冥想的习惯后,室利·罗摩克里希那问他:“当你入睡时你看到一个光点吗?”纳兰德拉那特回答是的,并且以为那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普遍现象:

在我一生中,为了入睡,一闭上双眼,我习惯于在我双眉之间看见一个奇妙的光点,并且习惯注意观察其不同的变化。为了方便看到它,我通常以人们拜倒在地前额触地的方式躺在床上。这非同寻常的光点一直变化着颜色,尺寸增大,渐渐变成一个球的样子,最后炸开,用白色液体的光从头到脚罩住我的身体。一旦如此,我就失去内在意识而入睡。我以为所有人都是那样入睡的。长时间我都有那样一个印象。当我长大开始练习冥想,我一闭上眼睛专注于那个光点,那个光点通常开始就从我前面而来。在那些日子里,我每日与一些朋友们根据马哈希·德维德拉那达的指导练习冥想。我们谈论关于我们每个人所体验和见到的特性。那时我才从他们所言中知道他们从未见过那样一种光,也没有人用那种方式入睡。【4】

内在之光的景象包括所专注的客观对象形式的景象。随着冥想的深入,求道者能够越来越清楚和明显地在内心勾画出他所专注的客观对象。对于冥想中的初学者,冥想的客观对象比现实更虚幻;当他的专注获得进展,这会转为相反,专注的对象渐渐开始对他来说,成为更加真实的,比任何可见的客观对象都真实。

冥想是一个求道者的自我和意识超越清醒、睡梦和无梦睡眠状态最终达到图利亚,或者纯意识的放下过程。冥想中的灵性景象和经历是纯意识状态的淡淡一瞥。为了达到这些进展中的真正目的,必须有意识地领悟它们,与梦中非自发的体验相区别。梦中的灵性体验不重要,除非它们是作为冥想练习和醒时状态中道德纯洁的诱因。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将以下灵性体验描述为实践中的进展指标:

人,向外看,看到粗身;那时他的心意居于粗身鞘中。接下来是精身。通过精身发挥作用,心意居于心意鞘和智性鞘中。接着是因果身。在因果身的作用下,心意享受着喜悦;它居于喜乐鞘中。这和采坦尼耶所体验到的半意识状态是一致的。开始,心意在第一因中失去。它消失了。它与第一因合一。有此体验的人不能用语言描述之。采坦尼耶在他意识的最内在状态中,享受着这一体验。你知道这个状态像什么吗?达亚南达(Dayananda)描述说:“进入内在的部分,关上门。”任何人,而且所有人都不能进入房子的这个部分。

我通常冥想灯光里的火焰。我将[光焰的]红色部分观想成粗身,红色中的白色部分观想成精身,最里面棒状的黑色部分观想成因果身。

透过某些迹象,你能说出何时是在正确地进行冥想。这些迹象中,其中之一是一只鸟会站在你的头上,认为你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一个人能够在冥想中达到这样的专注,他将无所视,无所闻。他甚至对触摸也没有意识。一条蛇会从他身体上爬过,但他却不知道。它们之间也彼此不会觉察对方。

在深度冥想中,感官停止运作;心意不向外望。这就像关上一个房子通向外面的那道门一样。感官有五种对象:色,味,嗅,触及声。它们全被抛在了外面。

在冥想之初,求道者面前出现感官对象。但是当冥想渐渐深入,它们不再打扰他。它们被抛在外面。我在冥想期间看到如此之多!我真切地感知到在我面前有一堆卢比、一条披巾、一盘糖和两个戴着鼻环的女人。“你想要什么?”我问我的心意。“你想享受任何这些东西吗?”“不,”心意回答,“我不想要这些。我不想任何事,除了上帝的莲花足。”【5】

圣罗摩克里希那进一步描述他自己的经验:

上帝之景象有一定的特征。一个人看到光,感受到愉悦,在胸中体验到澎湃风潮的高涨,好像火箭的升腾一样……

根据经文,我有了一个人在直接感知到上帝后要经历的所有体验。我的行为像个孩子,像个疯子,像个鬼,也像个无生命的物体。

我看到经文中所描述的景象。有时我看到充满了火花的宇宙。有时我看到所有地方都在闪闪发光,好像世界是一个水银之湖。有时我看到世界好像由液体银所组成。有时我也看到所有地方好像被罗马蜡烛照亮。你们知道我的体验和经文中所描述的是一样的。【6】

昆达里尼的上升

冥想中的另一个进展指标是体验到内在意识的提升,瑜伽、吠檀多和坦陀罗描述为昆达里尼,或者较早时描述为“盘旋上升的能量”的唤醒。昆达里尼,是内在意识的象征,通常存留在每一个个体中。根据传统,作为这个能量的通道,一个人身体的脊柱中有三条主要神经渠道。它们是左脉、中脉、右脉。脊髓左边的是ida(左脉),右边是pingala(右脉),穿过脊髓中心脊管的是sushuma(中脉),最重要的神经渠道。通过左脉,接收所有的感知,且传递给大脑,通过右脉,所有来自大脑的自发反应传给身体。换句话说,所有知觉冲动穿过左脉,所有自发反应穿过右脉。

脊髓类似于8字形的平行排列,一个堆在另一个上面。中脉开始于脊柱最底端,通过脊柱本身向上行,直达头顶。中脉内包含有七个意识中心,被形容为如同莲花一样。在普通人中,中脉在底部保持闭合,每个这样的莲花的头部是下垂的。这七个中心代表着七个存在的平面,从最低的粗糙物质界到最高的纯粹极乐界依次排列。

接下来的吠檀多、坦陀罗认为,有十四个存在平面构成的图像,称为十四个界或者楼卡(loka):七个在上面,七个在下面。较高世界代表精微生命的领域,在每一个更高的存在平面中,有着一个比一个伟大的真理的景象。相反,更低的世界代表着粗糙生命的领域,在每个更低的领域中有越来越少真实的景象。

微观宇宙,根据吠檀多和坦陀罗,是宏观宇宙的一个缩微形式:无论宇宙中存在什么,也完全存在于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体里面。人的身体有两部分:头和躯干所组成的上部,和双腿所组成的下部。脊柱作为身体的中轴,直接对应于地球的中轴。从身体中心往上,意识通过脊柱和脑中心更加显现出来。因此,我们知道的七个较高世界在一个个体中从脊柱底端向头顶升进。这存在的七个世界与意识的七个中心是一致的:五个在躯干,第六个在双眉间,第七个在头顶。

这些中心或者莲花(已在第十七章述及)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它们是灵性和内在感受的。每朵莲花有特别数目的花瓣和颜色表征,代表着神经渠道的一定形态,每个这样的形态表示着内在意识的一个特殊焦点。

第一个中心称作海底轮。这个中心,位于脊柱底部,有四片花瓣,颜色为深红色。它代表了物质中“土”元素的一面,掌控着肉身驱策力,控制着嗅觉。居于存在的这个层面,一个人被粗俗、潜意识的欲望所驱使。

第二个中心称作生殖轮。它位于生殖器底部,是朱红色的,有六片花瓣。这个中心代表了物质中“水”元素的一面,掌管着味觉,控制着味觉器官。居于这一界中会不断地被粗俗的冲动、想象以及各种动物习性所影响。

第三个中心是脐轮。它位于肚脐处,有十片花瓣,是深黑色雨云的颜色。这个中心代表了事物“火”元素的一面,控制着知觉冲动,尤其是视觉。如同云遮住了太阳,情感的云和冲动遮蔽了真理清晰的景象。

第四个中心是心轮。它位于脊柱中心的位置。它有十二片花瓣,猩红火焰的颜色。这个中心代表了物质中“空”元素的一面,掌控着触觉,控制着我们的个人情感。存在于这个中心的是与粗身和物质相反的精微和灵性体验的特质。这朵“莲花”的独特性在于其“光丝”与太阳光线有关。第四个中心有别于“心之莲花”,后者有九片花瓣,并且位于前者下面。“心之莲花”不是一个意识中心,而是一个内在隐蔽的地方,与一片花瓣垂下的莲花极为相似。这个内在隐蔽的地方有别于一朵莲花是因为许多神经渠道从心展开扩展至全身,好像从太阳发射出的光线一样。“心之莲花”也称作anandakanda(喜乐的根源),往往是练习把一个人的择神专注在这里。

第五个中心称作喉咙。它位于相应于喉部的位置。这个中心的莲花有十六片花瓣,是烟紫色。第五个中心代表的是物质中以太(虚空)的一面,影响我们对声音的觉知,因此是听、说和语言表达的器官。居于这个中心的表征为完全的纯净。

第六个中心是额轮。当求道者到达这个中心,他置于之上的神性的控制下。这个中心的莲花位于双眉间,有两片花瓣,白色。第六个中心实际上是心意所在的地方,控制着我们所有的思想和所见的景象,以及我们意志的运动。到达这个意识中心,一个人便见到了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实在。

第七个中心称作顶轮。位于头顶,是所有意识中心的最高处。这个中心的莲花有千片花瓣,颜色像银色满月一样洁白,像光一样明亮,包含所有颜色。顶轮是微观意识(个体)的集中点和宏观意识(整体)汇合处。是第一因所在的位置,由此发展出所有其他的因,这里是唤醒灵性能量显现出其全部荣耀的地方。存在于顶轮代表的是居于萨雅界(satya-loka),纯实在和喜乐界。瑜伽、吠檀多和坦陀罗的各种体系描述这第七个中心是意识的至高状态;湿婆神的崇拜者们称这个中心是湿婆神的居处;毗湿奴的崇拜者们称之为毗湿奴界,至高无上的自我;萨克蒂的崇拜者们称之为圣母界。对数论派和瑜伽的追随者,这是至高无上的自我居于绝对自由中,对于吠檀多论者来说,在这里个体灵魂与超梵(至尊之梵)合为一体。

通过冥想的练习,内在意识慢慢觉醒并且通过中脉由最低的中心(海底轮)穿过接下来的五个中心向上运行,最后到达位于头顶的最高中心(顶轮)。第一个中心的觉醒激发了过去的回忆;第二个,激发粗糙的冲动;第三个,激发个体感的认识;第四个中心的觉醒带来灵性体验和灵性景象;第五个,带来部分灵性的专注;第六个,深度灵性专注,不过仍然有微弱的我之意识(有余三摩地);第七个,完全的灵性专注(无余三摩地)。

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心被迫在三个较低中心间来来回回,那些位于排泄器官(脊柱底部)、生殖器官和脐部的中心。在这些阶段中,求道者的心依旧沉浸于世俗中,不断考虑着****和贪婪的渴望——吃、睡和性是其主要关注的事物。所有心的感觉和认知受动物倾向的影响。

但是通过冥想的训练,当求道者的心意抵达第四个中心,他就体验到他的第一个灵性觉醒。新的景象在他面前展开,他看到的同一个世界是其精微和因果的形式。他看到到处都是光,显现的个体灵魂好像一个火焰一样。当他的心意到达第五个中心,他只想听和说关于上帝的话题,而不会享受其他事。世俗主题的谈话令他感到巨大的痛苦,他会马上离开人们谈论这些事情的地方。到达第六中心,尽管求道者心意是一种深深的灵性专注,不仅是自发的,也是持续的。他看到上帝活生生的外形,但是他所见的就像灯笼里的光一样。他想接触那外形,不过那外形是不可触的。最后,当他的心意抵达第七个中心,他得到了完全的专注;他被纯粹喜乐的酩酊所战胜,失去所有外部世界的意识。他的心不再想回到身体意识的水平。只有非凡的灵魂能从这高位的状态降下来,不过要付出极大努力。用圣罗摩克里希那的话说:“他们的心在第六和第七界间移动。他们驱船来回竞赛,在这两界间。”【7】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从他自己的体验,描述内在意识(昆达里尼)的上升时说:

有时灵性之流通过脊柱上升,好像一只蚂蚁在爬。有时,在三摩地中,灵魂在神圣狂喜的海洋中快乐地游泳,好像一条鱼。有时,当我躺下,我感到灵性之流推动着我,好像一个顽童似的与我快乐地玩耍着。我保持平静。那灵魂好像一只猴子,突然一跃上了顶轮。那就是为什么你看到我突然蹦了起来。也有时,灵魂升起好像一只鸟想从一个树枝飞向另一个树枝。它停留的地方好像火一样。它会从根轮跳到生殖轮,从生殖轮到心,渐渐到头顶。有时灵性之流像一条蛇一样往上爬。曲折而动,最后到达头,我进入三摩地。除非他的昆达里尼升起,一个人的灵性意识是不会被唤醒的。

昆达里尼住于海底轮中。当其上升,它沿中脉而行,穿过生殖轮、脐轮等,最后到达头部。这就是灵性之流(mahavayu)的活动。它在三摩地中达到最高点。一个人的灵性意识不能只依靠阅读书本而被唤醒。他也要向上帝祈祷。如果求道者感到不安地渴求上帝,他的昆达里尼就会上升。仅从研究和耳闻中谈论知识!哪能实现什么?

在我达到这个心智状态前,我已发现昆达里尼是如何升起的,不同中心的莲花的样子是如何的,以及它如何在三摩地中达到最高点。这是一个非常秘密的经历。我看到一个二十二三岁的男孩,与我非常相似,进入了中脉并与莲花合一,用他的舌头碰触这些莲花。他从****开始,通过性器官、肚脐等中心。这些中心的不同莲花——四瓣、六瓣、十瓣等——已经垂下来。在他的碰触下它们直立起来。当他到达心——我对此尤其记得——与那儿的莲花合一,用他的舌头碰触它,那十二瓣的莲花,本来是垂着头的,挺直了起来并且打开了它的花瓣。然后他来到喉部的六瓣莲花和额头的两瓣莲花。最后,头部的千瓣莲花开花了。从那时开始我一直在这个状态。【8】

吠檀多传统描述意识的七个中心是心意所处的七个“状态”。一位求道者在冥想中的进展是通过确定他心意已经提升到的“状态”来得知的。

在昆达里尼觉醒的背景和经历中,接下来是这样的觉醒,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如下提到:

当冥想深入,一个人看到许多美妙的事物。在巴拉纳戈尔修道院(Barangore Math)冥想期间,一天我看到了左脉、右脉。一个人稍稍努力就可看到它们。当一个人看到中脉,他便可看到任何他想看的事物。如果一个人坚定地向师父奉献,灵性学习——冥想、祈祷等等——灵性会自然地悄悄来到;人们无需为它们而努力。【9】

当昆达里尼不时,或者突然地被唤醒,或者唤醒的昆达里尼能量很少,或者当经由这样不自然的沉浸于多愁善感,或者不成熟,或者不适当地练习控制呼吸等等来唤醒昆达里尼,对求道者是一个危险。在这样唤醒昆达里尼的环境下,它不是往上穿行,而是总是往下,带来各种觉醒的猛烈和危险的反应。因此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警告说:

在冥想中要完全压制着情感的一面。这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源头。十足的情感毫无疑问会很快地提升他们的昆达里尼,但是如同其迅速上升一样,也会迅速下降。当其下降,会令弟子置于一个完全崩溃的状态。因为这个原因,梵唱(会众一起唱宗教歌曲和舞蹈)和其他辅助情感发展有一个很大的弱点。经由舞蹈和跳跃等,通过暂时的刺激真的可以令能量往上升,但是那是不持久的。相反,当其沿原路返回时,会给个人带来强烈的贪欲。【10】

表现灵敏

根据钵颠阇利,冥想的成功取决于samvega(厌离)。而samvega(厌离)要求求道者要有好的身心素养,要求精通体式,要有克服环境的能力,要做到自我控制、奉献、心意专注以及对目标的渴望。当探索者能够在一个地方以一个姿势轻松保持坐上三小时(根据其他经典是四个小时又二十分钟),甚至没有眨动他的双眼,可以说他完美掌握了体式。当他能唤起他的冥想状态,而不会被外界分心时,可以说他克服了环境。当他对感官享乐的厌恶相同于天生对“乌鸦之屎”(根据商羯罗)的厌恶时,可以说他达到了自我控制。当他能以没有任何形式的执著或者厌恶而居于诱惑的对象中,他的自我控制可说是完美的。他的奉献由他对上帝的自我臣服来衡量;他的心意专注,由他内在的专注来衡量;他对目标的渴望,由他强烈的不动心和不屈的努力来衡量。

一位求道者在冥想中进展的速度取决于他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快慢程度。那些生来即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或者通过认真的努力获得它们的人,其进展都是快的。根据瑜伽体系,心意有五种类型:(1)kshipta,或者欲知;(2)mudha,或者迷惑;(3)vikshipta,或者散乱而偶然的稳定;(4)ekagra,或者专注;(5)niruddha,或者克制。在这五种心意中,只有后两种适合于冥想的实践。因而,如果进展取决于实践,那么实践取决于samvega(厌离)。将samvega(厌离)作为主要考虑的事情,求道者被划分成三种类型:温柔的、中等的和强烈的。此外,在每一种类型里面,又分别地再划分为三种。这样,有九种类型的求道者,分别是:温柔—温柔,中等—中等,强烈—温柔;温柔—中等,中等—中等,强烈—中等;温柔—强烈,中等—强烈,强烈—强烈。那些在各方面极度强烈的人在冥想中有快速的进步。

根据他们在冥想中的进步,求道者们被分成四组:入门者、奋斗的灵魂、能手和巧手。

入门者是那个刚刚上路的人。他的冥想实践是刻板的;他的冥想目标更多存在于想象中而非作为一种现实。奋斗的灵魂是冥想了一些时间的人,于是他的整个心意都渐渐搅动了起来:对立的欲望和倾向,以前潜伏在他的心意中,现在浮出表面,他与它们搏斗并想超越它们。他经常认为他的心智环境比以前他开始练习冥想时更糟了。有时他在他的练习中感到热情,另外一些时候他发现他的冥想干巴巴而没有乐趣。能手是那些奉献于冥想而取得极大成就的人。他能按意愿唤起心意的专注,而不会出现内在和外在的分心,并且能保持他冥想的心意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他冥想的目标不再是一个外在符号或者一个图像的再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当一位求道者的眼睛睁开或者闭着,能够持续而没有任何努力地保持在他的冥想状态中,并且总是专注于上帝意识,可以说他是一位巧手。

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冥想中的巧手阶段呢?理论上说,所需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可衡量的。就像早先解释过的,瑜伽和吠檀多传统主张,如果心意能够不间断地朝向同样的目标长达20秒,那将会产生一个单元的专注时间。如果心意能持续在那个专注中达12次12秒(也就是2分24秒),那将是冥想的一个单元。如果心意能持续在那个冥想中达两分24秒的12倍(也就是28分48秒),那将是三摩地的第一阶段。如果这个三摩地能保持在那个时间的12倍(也就是5小时45分36秒),这将导致最高的无余三摩地的专注。但是在练习期间,每个求道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不依附的程度

冥想是一种令心意归于上帝和自发地令其从世俗关注中不依附的双重性实践。前者潜心于专注;后者,潜心于分别。一个不可能没有另一个而独立存在。一个求道者不依附的程度是他在专注和冥想中进展的一个指标。掌握不依附之美德有四个阶段:

1.Yatamana,求道者意识到感官享乐是不愉快的,要收敛感官。

2.Vyatireka,求道者能清晰看到哪个特别的感官被制服了。

3.Ekendriya,求道者放弃了对固有快乐的执著,对外在痛苦的厌恶消除了,他的心意专注于清除对感官价值和非价值的执著与厌恶。

4.Vasikara,在这个阶段,求道者的心意自发地放弃所有对快乐和痛苦的执著,不管是粗糙的还是精微的,今世还是来世的。

在最后阶段,求道者不再感到这样的事物有任何吸引力或者厌恶感,即使它们显现在他面前。毗耶娑在他对钵颠阇利《瑜伽经》的评注中提到,随着求道者在冥想之路上的进展,他会在高级的位置上被不可见的生命所诱惑。根据钵颠阇利,这些是堕落的生命。他们用以下的话来诱惑求道者:

先生,你坐在这里好吗?你会享受这里的快乐,你会发现这个少女具有吸引力。这个万能药可以消除衰老和死亡。在这辆战车上你能飞翔起来。那儿有如愿树。天堂之河会给你幸福——先生,你有资格获得所有这些奖赏。【11】

受到这样的诱惑后,建议求道者如是回答:

我已在轮回的可怕炭火上烘烤。我已在再生与死亡的黑暗中翻滚。现在我已经找到驱散无明阴影的瑜伽之灯。我这已经看到其灯光的人,如何能再次被****之事引入歧途?【12】

心注一处阶段

达到心注一处的状态是冥想中另一个进步的衡量标准。在描述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之间的区别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将心意固定于心莲上或者头的中心称作专注。以限制于一点上为基础,某些精神波浪产生了;这些波浪,不被其他种类的波浪所吞噬,逐渐地变得突出,而后者却逐渐缩小,最后消失。接下来原初之浪的多样性会让位于一体性,心意中只剩下一个波浪。这就是冥想。当不需要一个基础的时候,当整个心意的波浪都成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三摩地。【13】

专注,当其成为自发和不间断的时候,就是冥想的形式。在专注中,同样特性的思想波(vrittis念头)不是平滑的,因为有相反思想的阻塞。这样的思想波好像水从一个管道中涌到另一个管道中。在冥想状态,同样的思想波渐渐像油流从一个容器流向另一个容器——此流是平滑的,没有任何阻碍,完全失去所有的自我意识。钵颠阇利提到专注的三个阶段:首先,潜在业力只是被压抑住了。在下个阶段,潜在业力的影响全部被控制的影响所抑制,后者占了上风。在第三阶段,只有一个连续的控制思想之流,一个接一个成为自发之流。【14】

专注阶段

专注阶段是冥想中进展的另一个指标。斯瓦米·维达兰雅,描述了专注的阶段:

控制说话。例如,沉默,如同牛和马,是超意识专注的第一个阶段;无思虑,如同孩子和愚人,是第二个阶段;失去自我性,如同在疲倦时,是第三个阶段;伟大的法则——mahat tattvam(大实体)的消失——如同在睡眠中,是第四个阶段。因此,对这四个阶段的观点,说法如下:

“[一个人]要渐渐地得到平静[例如,要通过各个阶段]”(《薄伽梵歌》

6.25)。……

理智(菩提)[这儿]意味着分辨智。在检查是否掌握了前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如果发现掌握了,那就准备下一阶段。如果没有达到,就再做一次——因此一个人要非常小心地注意途中的进展……

语言器官有两方面的功能:说平常的话和说吠陀的话。前者以一般对话的形式进行,后者以絮语的形式进行,是从经文中而来的。前者会分散注意力;因此瑜伽士要避免它,甚至当他从静坐中起身时也是如此。因此圣传这样说:

“沉默、瑜伽的体式、[专注]、冥想、坚韧、安于寂寞、无欲和平静——这七项是为独修的僧侣[规定的]”【15】。

在克制等专注练习中,要放弃喃喃自语等习惯。这是第一个阶段——语言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经很长岁月的努力,才能平稳地控制住它;然后[一个人]要为第二个阶段努力——精神层面。否则[如果一次在许多个阶段做努力],超越第一阶段的失败将带来所有瑜伽阶段的崩溃,即使一座建了多层的屋子也会因为第一层的崩溃而倒塌。【16】

专注的深度

专注,当其变得无需努力的时候,就以冥想的形式出现;冥想是专注于客观对象上。正如专注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一样,冥想则有各种深度,可以衡量求道者的进度。瑜伽体系是用下面三摩地的七个阶段来描述冥想的深度:【17】

1.Savitarka(有问题)

2.Nirvitarka(无问题)

3.Savichara(有分别)

4.Nirvichara(无分别)

5.Sananda(有喜乐)

6.Asmita(只有净化的我之意识)

7.Samadhi(完全专注的境界)

瑜伽体系是建基于内在自我的理念上,那就是纯意识,仍然被执著和厌恶所组成的无明层层覆盖着。这些层层的覆盖围绕着自我,好像树干上的年轮,每个在外的覆盖层要比里面一个更加粗糙和密集。最外面的覆盖层是肉身形式的。根据瑜伽,心和物不是两个分离的实体。物质是心演变的形式;在它们无区别的状态中,心和物质,是同一的,被称作原质。

冥想的目标是,利用打坐等方法来让意识“退化”,超越原质的束缚。这种冥想必须专注于一个单独的客观对象,开始是客观对象的粗糙形式,然后发展到同一客观对象越来越精微的内涵。冥想中的三个元素——求道者的见证意识,见证对象和见证的行为——只在冥想的早期阶段是可区分的。随着冥想的深入,它们开始融合,变成一体。

瑜伽系统主张仅有三个可能的冥想客观对象:物质形式或者符号,一种思想或者理念,或者内在的自我。在冥想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Savitarka(有问题)阶段,求道者把心意集中在一些可见或者可听的形式或者符号上。专注的客观对象被当作是存在于求道者内在的,并将之看作存在于有限的时空中。求道者的心在这个阶段质询着专注的客观对象,以揭示其真正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阶段称作“有问题”。在冥想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Nirvitarka(无问题)阶段。当求道者能够通过将同样的客观对象从所有时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时,就达到了这个阶段。

当求道者不再冥想客观物的粗糙形式,而是其精微本质(tanmatra)时,求道者到达第三阶段,也就是Savichara(有分别)阶段,尽管求道者仍然思维它在时空中。随着冥想的深入,他来到第四阶段,也就是Nirvichara(无分别)阶段,此时他能完全专注于客观对象的精微本质,从时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当他既不冥想客观对象的粗糙形式,也不冥想其精微本质,而是冥想其更精微的实质——真正的心质(mind-stuff)本身,他的冥想到达了专注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Sananda(有喜乐)阶段。到达第六阶段,也就是Asmita(只有净化的我之意识)阶段,求道者以最无分别的形式冥想他的“我”之意识。在这个阶段,他成为胜身(videha),失去所有的身体意识。然而这个无实体的状态仍然不是完美的,因为求道者继续认为他自己有一个精身。

根据瑜伽体系,当求道者的心从所有潜在念头的种子中解脱的时候,专注就达到了其顶点:他的心意停止成为心意本身。整个世界消失了,时间终止,他的个人意识融合于自我,也就是宇宙意识中。冥想的进步从容地培养了一种单一思想波,当这种思想波通过重复练习而增强,它就成为了整个心的形式。在吞掉所有其他分心的思想波后,它自己也平息下来。

在吠檀多体系中,正如较早时讨论过的(参见第六章),冥想本质上可以是二元论的、非二元论的,或者是限定非二元论的。它可以是无形或有形,直接或非直接,主观或客观的。任何这些冥想中的专注总的来说是用以下方法来衡量的:一个人随着自己身体、环境和时间消逝而意识超越的程度;灵性情感和喜乐的体验;有余三摩地,在这个状态中,“我”之意识残存;无余三摩地,在这个状态中,冥想者、冥想行为和冥想对象合为一体。

一本吠檀多的经典提到冥想的四个阶段,并用以下类比来描述它们。第一个是完全控制说话。沉默对瑜伽士如同对牛一样是自然的。牛,在吃饱以后,是沉默的,在那里反刍。求道者想着上帝,他的沉默也是满足的。第二个阶段是自我意识的缺乏,如同一个婴儿或者一个无生命之物。第三个阶段是没有了“我”之意识,如一个嗜睡之人那样。第四个阶段可以比作深眠状态:既非醒也非梦,这个阶段的求道者是醒眠两种状态的见证者,完全超然于它们。

止息的体验

止息的体验是冥想阶段的先兆。冥想中专注的不同深度对应着求道者所达到的不同屏息的程度。当心意渐渐变得专注,我们身体中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振动暂时停止运作。停止的时间有多长根据专注和冥想的深度而有不同。停顿时间可能持续几秒钟,或者几分钟,或者若干小时。在三摩地状态中,它持续数小时。

止息的体验也标明着心意向意识更高中心的升进。瑜伽体系说心意的焦躁是以一个人呼吸的躁动来显现的。呼吸渐渐粗重,一个呼吸马上连着另一个,不均匀。通过适当和有条理的练习,能够控制呼吸,以致变得如此轻微,把一小薄片棉花放在鼻孔下,它都一点不会动。如果把呼吸控制得轻微、缓慢,那么通过控制呼吸的练习,心意会渐渐受到控制,变得专注。一般来说,呼吸是一个伴随呼出和吸入的持续的过程,在前者和后者间没有间隙。

只有当练习的动机是灵性的时候,像控制呼吸这样的练习才会变得有灵性。保持呼吸(屏息或止息)是内在平静的一个外在的标志。有些人能够掌握长时间地保持呼吸,但是这样的能力却不能让他们获得冥想的成功。因此,灵性动机,在冥想练习和取得进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商羯罗的冥想十五步

商羯罗强调了灵性动机的必要性。他写道:

现在,为了获得前述的[知识],我要详细解释冥想的十五个步骤,以帮助一直在练习深度冥想的人。

阿特曼是绝对的存在和知识,不经过持续不断地练习是意识不到的。所以一个追求知识的人,为了获得所求的目标,要持久地冥想梵。

步骤按顺序描述如下:感官的控制、心意的控制、不依附、沉默、空间、时间、体式、收摄根门(mulabandha)、身体的平衡、视觉的稳定、生命力的控制、心的收回、专注、自我沉思和完全的专注。

通过“所有一切皆是梵”这样的知识,正确来说应该是禁制(yama),来抑制住所有的感官,要反复地练习。

一种专一的思想[与自我和梵的联合相关]的持续之流,把所有其他思想排除在外,称作劝制(niyama),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喜悦,被智者有规则地规范练习。

通过领悟到它是无所不在之阿特曼,放弃幻象的宇宙,这是圣人们所珍视的真正不依附,因为这是迅即解脱的特性。[有些人解释说不依附是放弃所有的行为,不管世间和出世间之事,因而达到一种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和不依附的真正意思相去甚远,真正的不依附从其最深处来说,是完全地面对。当一个人领悟到阿特曼无所不在且因而无所执著时,这个人可以说有了真正的不依附。天启经典也说,“在这无常的世界上蒙以神威,这样通过不依附来保持他们的自我。”(《伊莎奥义书》1)]

智者总是与那沉默[阿特曼]为一体,那是用思维和言语不能企及之处,但是可以由瑜伽士们所达成。

谁能描述无法描述的那(即梵)?[因而当描述梵时沉默是必然的。]要不然,如果现象世界是可描述的,那也是超越语言的[因为它不能被称作存在或者非存在]。这个[不可表达],要给予一个可选的定义,也只能成为沉默,在圣人们中间称作先天的[与阿特曼不可分]。通过限制言语来遵行沉默;另一方面,是婆罗门老师为了去除无知(无明)所提出的规定。

那幽静之处[梵被指出]即空间,在此宇宙从开始、结束或者中间都不存在,但是由此遍及一切的时间。

保佑着个人的不二(梵)以词语“时间”来表示,因为它带来了存在,在一只眼睛的闪烁中,所有来自梵的生命降世。

人们要知道在正确的体式中自发和不停地冥想梵,没有其他会破坏此人的快乐[体式是痛苦的,使心意慢下来]。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和所有生命的源头,且支撑着整个宇宙,它是不可变更的,在其中启示完全显现出来——这就是siddhasana(永恒之梵)。

这梵是所有生命的根源,在其中心的收束是基本的,称作收摄根门(mulabandha),因为适合于胜王瑜伽的修行者们(冥想练习者),总是被他们采用。

专注同一的梵即四肢的平衡(dehasamya)。否则只是身体的僵直,好像一棵干树一样,那不是平衡。

将普通的景象转化为真知,一个人要视世界为梵本身。这是最高贵的景象,否则只能看到鼻尖大小的位置。

或者,一个人会直接看到那(梵),观者、视觉和所见对象的所有区别都没有了,不会只看到鼻尖。

通过将所有的精神状态,例如心质(mind-stuff),只当作梵,抑制了心的所有改变,这就是调息。

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如同rechaka(呼出),“我是真梵”这思想被称作puraka(吸入),这一念头的稳定此后称作kumbhaka(止息)。这是为了启迪的真正调息的过程,而无知只会折磨鼻子。[钵颠阇利描述调息为“控制出入息的运动”(2.49)其中有三步。第一步是吸气(puraka),下一步是把这口气保持在肺中一段时间(kumbhaka),最后一步是吐出它(rechaka)。钵颠阇利认为如果心意和外在世界的联系通过止息而截断的话,心意将被自然地控制住。不过商羯罗认为呼吸完全依赖于心意而非相反;所以代以浪费能量于尝试去止息,一个人总要试着去控制心意。当此达成,止息将随之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在所有的客观物中通过意识到阿特曼而使心意专注于至上意识,这就是制感(pratyahara),求道者们在解脱后练习之。

心意通过梵的意识,不管心往哪里去都保持稳定,这就是至上的专注。[“专注,”钵颠阇利说,“是心意保持于一些特殊的客观对象上。”(3.1)但是当心意完全专注于其所接触的每个客观对象时,意识到它是梵,抛弃由于无明而叠加于上的名相,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达到了专注的顶点。]

作为“我是真梵”这无懈可击的思想的一个结果,对所有的事保持独立,这就是冥想(dhyana),也产生了至上的喜乐。

通过开始令其无变化,完全忘掉所有的思维活动,然后与梵同一,称作三摩地,也称作真知。【18】

关于这一点,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

当心意平静,生命之气停止了运作。然后一个人会止息。一个人同样也可以通过虔信瑜伽来获得这样的止息:通过对上帝的爱而使生命之气停止。在克伊尔坦(齐颂圣名)中,音乐家唱着:“Nitai amar mata hati!”(我的灵像一只疯狂的大象在跳舞!)重复着这一句,他进入一种灵性境界,无法唱完所有句子。他只是唱着:“Hati!Hati!”当那境界更深,他只唱:“Ha!Ha!”这样他的生命之气通过狂喜而停止,紧接着就是止息……如果一个人能为上帝哭泣,他将看到上帝。他会进入三摩地。完美的瑜伽就是三摩地。如果一个人只为上帝哭泣的话,他将无须任何瑜伽练习即获得止息。下一步是三摩地。【19】

不动心的程度

冥想中另一个进步的客观标志是求道者对世俗和世俗享乐的不动心的程度。对真理的热诚程度是与对领悟真理之路上的任何事物的不动心的程度成正比的。

商羯罗在他的《分辨宝鬘》描述了不动心的含义和必要性:

欲望之鲨抓着那些只有表面不动心并且试图穿越轮回(相对存在)之海而解脱之寻求者的咽喉,粗暴地抓走他们,半路上淹死他们。

那用成熟的不动心之剑杀掉感官对象之鲨鱼的人,穿越相对存在之海,从所有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那通过致力于滋养身体来试图领悟自我的人,继续抓着一条鳄鱼,误将其当作一块木头而穿过河流。

瑜伽的第一步是控制说话,不接受赠予,不期望娱乐,从活动中解脱,总居住在隐蔽的地方。

居住在隐蔽的地方适合于控制感官,控制感官有助于控制心意,通过控制心意,自私被摧毁;并且这又给瑜伽士一个完整的梵之喜悦的觉悟。因此自省的人始终仅是与心意搏斗。

克制心意中的说话[隐含所有感官],在觉悟之道中克制心意,并且将之沉浸于无限绝对自我中,实现至高无上的平静。

身体、呼吸、器官、心意、菩提(理智)等——加上心意所联合的这些附加的附属物(乌帕蒂),瑜伽士好像被转化了,进入那……

拥有不动心之人是适于这内在和外在的不依附的;对不动心之人,超越欲望成为自在,停止了内外的惩罚。

只有那不动心之人,完全建基于梵之上,能够放弃外在对感官的执著,以及内在对自私等等的执著。

哦,智者,要知道,不动心和分辨智对一位求道者来讲好像一只鸟的双翼。除非二者都有,彼此帮助,只具有一个不能到达自由爬升的藤蔓之顶。

只有极端不动心的人才拥有三摩地,只有三摩地之人才获得稳定的觉悟;只有觉悟到真理的人才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只有这自由的灵魂才体会到永恒的喜乐。

对自我控制的人,我找不到任何比不动心更好的幸福装备,如果伴之对自我高度纯洁的觉悟,会产生绝对独立的地位;并且这是永恒自在的入门之路,因此为了你的福祉,内外都要不动心,总把你的心放在永恒自我之上……

不动心的结果是知识,此知识没有感官享乐,却带来自我之喜乐的体验,然后是平静。

如果缺乏相继阶段,前面的部分是无用的。[只有这个系列完美无缺,]才会自然出现客观世界的中止、极端的满足感和无比的喜乐。【20】

诗圣婆利睹梨诃利(Bhartrihari)写到不动心:

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会被疾病的恐惧惊吓;在我们以自己的家族为骄傲的时候,会为突然的衰落感到顾虑;在富裕的时候,会对当权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受到尊敬的时候,会为堕落感到担忧;在拥有权力的时候,会对敌人的威胁感到害怕;在美丽的时候,会对衰老感到担忧;在我们的经文知识里,会为争论所担忧;在美德中,会为邪恶感到害怕;在我们的身体里,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世上的一切都会产生恐惧,唯有弃绝所有的欲望才能从恐惧的束缚中得到解脱。【21】

吠檀多传统提到了不动心的七种程度。第一个称作subhechha(吉兆的倾向)。求道者在其中发展出一种与圣人在一起(圣人联谊)的渴望和对自我知识的欲求。第二个是vicharana(分辨)。通过获得此成就,求道者对自我知识的欲求活跃起来,通过冥想练习和自我控制,他做出明确的灵性努力来净化他的心意。第三个是tanumanasa(欲望的减少)。在这个阶段,求道者对世俗享乐的厌恶加强,从而使他的冥想练习和自我控制变得更稳定。第四个是sattapatti(存在的知觉)。达到这个程度,求道者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冥想情绪。相反思想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退去,他瞥见他的目标和弥漫他心意的一种平静感。第五个是asamsakti(从执著中解脱)。到达这个程度,求道者不再被粗糙的感官欲望,甚至是记忆以及它们的思想所征服,结果他体会到内在的喜悦。第六个是padarthabhavini(冥想实在者)。从所有相反思想的牵扯中解脱,粗糙的或者精微的,求道者的心意现在自然牵引至他冥想的目标。忘掉所有多样性,他来到一个深度专注的状态,仅在其他人长时间努力后才能唤醒他。第七个是turyaga(超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唤醒他。

前三种程度全被称作“醒着的”,因为在这三种程度,求道者继续通过五官在某种意义上知觉尘世及世俗之事,他用普通的醒着状态知觉它们。在第四种程度,求道者知觉尘世如同在梦中一样。在第五种程度,他获得无余三摩地,但是他也仍然安住在那儿。在第五种程度,处于“无梦睡眠”状态,在其中他见证到“未眠”与“梦”两种情形。第六种程度与深度无梦睡眠相对照。到达这种程度的求道者既没有自我感,也没有失去自我。第七种程度的体验相当于纯意识或者图利亚(Turiya)的体验,正如《曼都卡奥义书》所指出的那样。

觉悟阶段

当一个求道者在冥想中获得进步时,他通过各种觉悟的层次。瑜伽体系提到冥想至高无上的目标是通过七个相继的阶段而获得。当求道者渐渐理解他所寻求的真理不是外在于他,而在他的心里的时候,就达到了第一个阶段。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话说:

经过长时间在各处的庙宇和教堂,在地球上和在天堂中寻找后,最后你回到了你自己的灵魂中,从你开始之处完成了整个圆,发现你寻找的上帝遍及世界,你在教堂和庙宇中为他流着泪祈求,你将他看作所有秘密之秘密,遮蔽在云中,是近中之近,是你自己的自我,生命、身体和灵魂的实在。【22】

求道者在第二个阶段会体验到执著和厌恶而产生的痛苦:一种容忍一切的平静弥漫于他的整个心意。在第三个阶段,他在自我中获得完全的专注。客观宇宙完全消失。通过达到第四个阶段,他获得绝对自由,安住在绝对与相对的边界处。当他达到第五个阶段,他意识到对他来讲,世界、他的身体和心意已经完成了它们的服务。当他到达第六个阶段,所有他储存的印象永远消失,永远不再回来。最后,在第七个阶段,求道者到达与自我联结的最后阶段,从此他不再回到局部意识。

印度教的奉爱经典提到某种特别灵性情感的经验,如同二元冥想过程中所指出的那样。遵循奉爱之道,一位求道者冥想一个人格神的特殊面貌作为他的择神,通过他对他的择神的强烈之爱,他达到了专注状态。导致专注状态的步骤被认为是为预备之爱的准备,同时冥想专注的不同程度是自发之爱的不同程度。

爱始于心注一处的忠诚(nishtha)。爱的奉献导致巴瓦(bhava)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一位求道者感到冥想情绪的沉醉感。

巴瓦(bhava)阶段在大巴瓦(mahabhava)中达到顶峰,那是神圣的极度兴奋状态,然后处于纯爱(prema)之中。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这样描述前述各个阶段:

心注一处的忠诚导致带来奉献;奉献,当成熟的时候,成为巴瓦;巴瓦在专注的时候,成为大巴瓦;最后则是纯爱。纯爱像一根绳子:通过纯爱,上帝与奉献者绑在一起,上帝不再可能跑开。一位普通人最多只能达到巴瓦状态。【23】

灵性情感的体验

一位求道者在他祈祷和冥想有了进步的时候,开始体验到各种灵性情感。奉献之道传统上这样描述这八种情感:

1.昏迷

2.出汗

3.毛骨悚然

4.声音哽住

5.发抖

6.面色苍白

7.流泪

8.失去意识

这八种情感还有四个显现的阶段:

1.闷烧

2.炽热

3.燃烧

4.发光

当上进者体验到一两种这样的情感,但是能抑制住它们时,这就是慢燃阶段。在发热阶段,他同时体会到两种或者三种这样的情感,他能抑制它们,但是有很多困难。在激动阶段,他体会到四种或者五种自发的这样强烈的情感,他不再能抑制它们。爆发阶段是最高阶段,当五六种或者更多灵性情感在上进者中自发显现,并且达到了它们的最高强度的时候,作为一个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身体意识。

跟随着奉献之路而专注于上主意识(上帝意识)是渐进和自然的。这是一个渐渐把内在的语言(话语)蜕变成思想的过程,思想又蜕变成集中的思想,集中的思想又蜕变成专注的沉默的过程。或者,正如较早时引用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话那样:“桑迪亚融入歌雅特瑞里面,歌雅特瑞融入唵里面,唵又融入三摩地里面。”形式上的崇拜消失于专注的祷告中,专注的祷告又消失于圣言唵的吟唱中,唵的吟唱消失于三摩地的沉默中。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当听到哈瑞(Hari)或者罗摩(Rama)的名字一次,你流泪,毛发直竖,那么你一定会知道你不会感到强迫性地去做如桑迪亚这样的奉献了。然后你将有一个要求放弃宗教仪式的权利;或者,宗教仪式将自行离开。”【24】

精神力量和成就

一个在冥想过程中有了相当多进步的求道者,会获得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是千里眼,也就是看到发生在超出视阈之外的事情的能力;顺风耳,也就是听到远方声音的能力;读心术,也就是读出其他人心意和在沉默中传送心意给其他人的能力;知道一个人自己过去或者前世的生活的能力;熟悉自己心意之特性;有能力让自己非常强壮;让自己轻盈、变大、变小或者隐形的能力;征服饥、渴等。

这样的精神力量经常称为神秘的或者奇迹般的力量。人们在各种宗教传统的经文中发现曾提到过它们。许多圣人、预言家和神秘主义者为其拥有这些力量和体验到它们而著称。这些力量的特性是什么?它们是真的,还是只是神话和想象?它们是由尊崇这些大师的弟子们所夸大或者虚构出来以描述他们的吗?尽管这样的夸大很普遍,但是精神力量的现象确实存在。

同类推荐
  •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本书开篇详述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学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继以专文阐述“儒学基本概念”,提炼儒学精华,方便读者学习理解。本书主体部分是《论语》全书二十章的讲解与注释,依据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生命是人真实存在的标志,而生命的展开即是人生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期间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要试图改变这个过程,而要服从这个规生律,完整、系统地体味人生,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人的生命之美,美在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视人间的美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人生的要义。
  • 逻辑是把斧子:日常说理工具

    逻辑是把斧子:日常说理工具

    逻辑是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维科学。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思维的斧子”。逻辑是思维的一把“斧子”,要想使用好这把“斧子”,除了具体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将理论逻辑的知识转换为运用逻辑的技巧和技能。而逻辑学的工具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它在强调技巧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
  • 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老子》与《庄子》占有很重的份量,它们产生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最为发达自由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与《庄子》代表着道家思想,文字境界洒脱、空灵,气势超凡脱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颇深。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却是将自己置身于快节奏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之中,每天忙于争名逐利,而不是修养自身。然而这样的生活却很难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回那种从容的幸福,而一定要为着虚浮的假象而碌碌终生呢?
  •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魔契约VS命运的城堡

    恶魔契约VS命运的城堡

    是不是注定的命运无法更改……爱情是不是只是一场浮华的虚梦……既然我们注定要输给命运,那我为什么还要爱上你,你既然那么恨我,为什么要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一张神秘的契约,牵扯了许多人的命运。命运之轮的转动是否永远不会停止?神和恶魔的把戏会不会停止?在丘比特之箭下他们会不会牺牲?
  • 秦时逍遥行

    秦时逍遥行

    讲述了一个现代人回到秦时的世界……写作只为梦想,建议可以提,张口闭口粗言秽语请别来……看的不适合您心意的也请默默的离开……
  • 相公,请温柔一点

    相公,请温柔一点

    这个男人真的是人吗?不是仙人下凡吧?美得也太不真实太过分了点?某色女第一次见某冷面男就看得口水长流。没过多久,某色女终于知道,这丫确实不是人。别人碰他一下,砍了!别人看他一眼,也砍了!甚至他随便瞄个人不顺眼,也砍了。这也就算了,问题是……作恶不要捎带上她……啊啊啊!
  • 萌宠记之别样美人

    萌宠记之别样美人

    他是锦荣王府风华绝代的世子,万千少女念之不得,他却心系他的爱宠,日日陪伴。可当有一日,她出现了,世子殿下就日日伴她左右,似乎忘了他的爱宠已经消失好多天了,下人看着世子妃绝美的容貌感叹:“原来世子也是这种抛宠弃猫之人,终究还是太子妃最重要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年少轻狂皆为你

    年少轻狂皆为你

    一份平平淡淡的成长故事我看过很多校园小说,都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一次,我想写的就是我们的校园生活哪里有什么轰轰烈烈,很平静十几岁的校园生活,充斥着我们中二的声音总以为自己很成熟,其实还很稚嫩课间和同学打闹,吐槽某个任课老师的口音或者发型风风火火,但又平静。直到毕业,各奔东西那份隐藏在心里的小小感情很稚嫩,也很美好可能在未来某天会长成一棵苍天大树,那时候,我来追你好吗?校园生活,有同学之间的打闹,也有欣喜的时刻,也有哭泣的时候一篇温馨的故事一直在等待
  • 争强

    争强

    在这里,我是弱者,但我可以变为强者,总有一天,我要让世界为我欢呼,我是强者,我为尊
  • 宠物小精灵之佐藤

    宠物小精灵之佐藤

    铁甲犀牛在陆地冲浪,爆音怪在天空飞舞;驻足沙漠,眺望来路的干枯人偶;白雾缭绕,两行晶莹将笑容凝固。想起面对班吉拉时的紧张感,带你领略暴君的风采。群号:973339124
  • 大佬你家甜糖上线啦

    大佬你家甜糖上线啦

    (1v1高甜)男女主身心干净这是一场蠢萌系统带着萌新女主帮助别人走上人生巅峰的时空之旅的故事。此文练笔,小萌新一枚,不足地方还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