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课程的难度开始增加,孩子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家庭辅导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么,家长们该如何科学地做好3-4年级孩子的家庭辅导,帮助孩子成为语、数、外全能王呢?
3-4年级,学好数学的关键期
数学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且对孩子思维的锻炼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3-4年级阶段,数学学得好不好,直接关乎着孩子小学阶段成绩的好坏,以及孩子今后的发展。
可以说,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从3-4年级开始积累的,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不好,势必会影响他的整体成绩,影响其整个学业生涯。
3-4年级的孩子,也就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而数学题也开始根据这一变化涉及分数、面积、进率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分类和对比等抽象思维能力。与此同时,3-4年级的数学不仅要求孩子能够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解释和表达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概念,还要求孩子具有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
可能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数学对处在3-4年级这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时期的孩子来说极为重要,但仍有很多遗憾,因为家长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爸爸,为什么数学这么难啊?我都害怕上数学课了!”
“妈妈,数学可真麻烦,我觉得做数学题就像打仗一样,一刻也不能放松,好累啊!”
每当听见孩子们这样抱怨的时候,家长们都会深深地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感到担忧。其实,只要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真正地理解数学思想,就能学好数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比1-2年级,3-4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应该做一些同步的变化,低年级那种采用反复练习、死板记忆的方法已经不可行了,刚升入3-4年级的孩子一时间无所适从,对数学感到头痛也是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摆正心态从容应对,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数学学习,若是孩子的心理上存在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对今后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家长朋友们问了,究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坦然面对数学这个“拦路虎”呢?
方法一: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思维技巧
学习数学,我们不但要重视做题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强调过程主要是因为只重结果会导致模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所以孩子在遇到陌生题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如果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家长们能够引导孩子注重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教会孩子几种思维技巧,这样会使孩子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数学成绩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技能和解题策略供参考。
(1)用逆向思考法解题
我们一般都习惯于顺向想问题,就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数据等,一步步推理求得问题的解决,得到最后要求的结果。但是有些问题顺向思考很难找出解答方法,或者解答起来比较麻烦,或者会解但讲不清道理等,若采用逆向推导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较为简单地求得解答。当孩子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例题:
王老师替幼儿园买回两筐苹果,一筐是红苹果,一筐是青苹果,两筐一共有120个苹果。如果从红苹果中拿出7个放入装青苹果的筐里,那么两筐苹果数就同样多,请问红苹果和青苹果各有多少个?
可训练孩子由最后一个条件向前思考,由两筐苹果个数相等得出120÷2=60(个),由于红苹果是被拿走了7个而青苹果是被放入7个后,两筐苹果个数才相同的,所以60+7=67(个)为所求红苹果的个数,60-7=53(个)为青苹果个数。在讲解和训练过程中可穿插图示法,将问题直观化,效果会更好。
(2)用分析法解题
从问题出发,逐步推理,直接找出解题所需的条件是题目中所给予的已知条件为止的思考过程就是分析法,也叫执果索因法。
训练孩子用分析法解题通常先让孩子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从题目的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如果所需条件是题中未知的,就把这一个条件作为一个新的问题,继续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条件……分析时,应训练孩子画出分析图,这样可使思路更清晰,尤其对于记忆力比较差的孩子,效果更好。例题:
某工厂计划生产电子学习机4500台,平均每天生产了360台,生产了5天,因市场需要,余下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多生产多少台?
分析:平均每天要多生产多少台=后来平均每天生产的台数-开始平均每天生产的台数
后来平均每天生产的台数=余下台数(÷)生产天数(6)
余下台数=总任务数(4500台)(-)已生产数
已生产数=每天生产数(360台)(×)已生产天数(5)
分析到这一步,就可以顺利地计算出来了。
(3)用字母辅助解题
用字母辅助解题,即用字母表示题中某个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用等式反映题目中所给的数量关系,最后求出未知数的方法,通过用字母辅助解题的方法可以提高孩子把日常语言转化成代数语言的能力,发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在训练这种方法时,最开始可以先帮孩子把未知数设好,并按实例所示把已知条件列出,让孩子填写表格右边的数量关系,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可逐渐让孩子自己设未知数,自己列已知条件并求解。例题:
马和骡子并排走着,背上都驮着包裹,马抱怨说它驮得太多,骡子回答说:“你抱怨什么呢?如果我从你背上拿过一包来,我的负担就是你的两倍;如果你从我背上拿一包过去,你驮得也不过和我一样多。”请问马和骡子各驮几个包裹?
假设马驮的包裹数为X
马背上拿去一个包裹后剩下的包裹数X-1
这时骡子驮的包裹数2(X-1)=2X-2
原来骡子驮的包裹数(2X-2)-1=2X-3
若从骡子背上拿去一包2X-3-1=2X-4
这时马驮的包裹数X+1
马和骡子驮的包裹数相等X+1=2X-4
解方程,得X=5,
答:马驮5个包裹,骡子驮7个包裹。
方法二:搞“题海战术”,不如教会孩子解题的程序
很多孩子都曾这样抱怨过:“在课堂上写完老师的作业,回到家还要写爸爸妈妈的作业。真头痛啊!”
还有的孩子干脆上课不写老师的作业,他们说:“反正我回家还有很多写不完的题目,也不在乎现在多写一点儿,少写一点儿了。”
“我上课不想写老师的作业,我想等回家再写,这样爸爸妈妈的作业我就可以少写点儿了。”
听到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家长们真的应该思考一下了,因为我相信很多家长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应该多做题,只要多做题,数学就能够学好。
其实事实并非这样,盲目地做题,就好像吃补药,吃一点儿半点儿的对身体有益,但是吃得多了,就不见得是好事了。毋庸置疑,一些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题海战术”,他们经常上课发呆也不愿意写作业。再说了,3-4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很小,如果对他们长期实行“题海战术”,不仅会加重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还会让孩子们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学习腻烦,产生厌学情绪。
也许会有家长问:“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多做题难道错了吗?”其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来说,多做题并没有错,关键是这种“题海战术”对3-4年级的孩子来说,效果不大,换句话说,3-4年级孩子学习数学,并非不断地做题就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只注重数量而不求质量。家长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让孩子盲目地做题,而应该引导孩子有目的地去学习和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越是关键时候,孩子所表现的解题状态与平时练习中形成的习惯关系越大。孩子在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缺点,往往会在大考中充分暴露出来,所以说,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尤为重要。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来做,如果孩子的基础知识不好,应该先打好基础,选择基础题让他们做。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做些有难度的题。这样一来,学习目的明确了,就不用进行“题海战术”了。在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数学解题的技巧供参考。
(1)理解问题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孩子必须首先理解题目的意义,了解题目中的文字所呈现的具体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给予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复述出来,才能够进一步正确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画出解决问题的草图。数学不像一般语文课中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理解的程度进行讨论,而且讨论中可以含有主观意识。数学的理解要求百分百的准确,首先要清楚地看明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其次还需要对数学专有名词及符号有精确的理解,譬如有助于理解题意的“比较、之后、几分之几、总共、大于、每一个”等名词,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些数学名词的语意后,才能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题。
(2)确定相关或不相关信息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会有一些多余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孩子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想用题目中所有的数字,这种心理干扰了问题的解决。
小立的妈妈做了10个菜,小立的姐姐做了8个菜,而小立的哥哥只拿了3个碗,她们一共做了几个菜?
在这个题目中,“小立的哥哥拿了3个碗”的信息是多余的,在计算中可以不必考虑,而许多孩子在解题过程中会受到这个无关信息的干扰,从而影响解题的步骤和精确性。因此,理解应用题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确定相关和不相关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正确地确定相关与不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题目的繁冗程度,减少干扰因素,从而距离成功解题更进一步。
(3)选择正确的运算
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以后,下一步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数学运算。有些孩子,在这一步就遇到了困难。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是应该加,还是乘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表明孩子缺乏对问题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必须首先确定问题,然后再进行正确的运算。
以前,如果孩子选择运算有困难,老师就叫他们抓住解题的线索或关键词。比如:“总共是多少”意思是加,这不失为一个应付考试的好策略。如果数学课按照章节进行讲授的话,这种方法或许还是有效的。譬如在有关减法的章节里只是涉及减法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不必读懂问题就可以做出来,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找出里面的数字,然后进行加或减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并不正确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所以数学领域的专家约翰·考利博士建议不要用关键词或线索方法来教孩子解决问题,而且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时候,在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语言线索是没有用的。
比如这个问题:“艾米有4支铅笔,她想送给她的两个朋友,如果她想平均分给他们,他们总共能得到多少支铅笔?”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减,而不是加,要想选择正确的运算,孩子必须能够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行。
(4)进行必要的计算
选择了运算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计算了,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只需要一次计算,复杂的应用题则要进行几次计算,计算的步骤越多,数量越大,对思维和信息加工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5)检验答案
检验答案的合理性是解题的最后一步,孩子必须重新读一遍问题,用自己的话把问题重新归纳,然后再确定运算选择是否有逻辑意义,同时还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可以重新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其逆运算检验,以确保准确无误。
方法三:帮助孩子理解题意,让应用题不再难做
孩子毕竟是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纠正错误,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帮助孩子理解题意,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看例子:买冰棍的应用题
夏季的某一天,3年级教数学的王老师到高鹤家里去家访。高鹤见到老师很意外也很高兴,连忙跑出去给老师买冰棍,王老师则与高鹤的妈妈谈起了高鹤的学习问题。老师说:“高鹤很用功,可是应用题学习有点儿问题,有的题讲了好几遍都不会做,连简单应用题都不会做……”
就在这个时候,高鹤举着3根冰棍回来了,一根递给老师,一根递给妈妈,一根自己拿着吃。老师拿着冰棍随口问道:“买冰棍花了多少钱啊?”高鹤说:“4块5,我给了他5块钱,找我5毛钱。”老师又问:“钱找对了吗?”高鹤一本正经地说:“一根冰棍1块5,3根4块5,给他5块钱,找我5毛钱,没错啊!”老师高兴地拉着高鹤说:“平时连简单应用题都不会做,刚才的问题可是一道两步应用题呢,你怎么做得又快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