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7400000052

第52章 社庙之火:陇南社火文化(1)

社火是一种原始古朴的祈福纳祥祭神娱人的民间宗庙文化现象,来源于古代生民对土地神与火神的敬畏与崇拜。陇南社火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节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耍龙灯(舞大龙)、踩高跷、划旱船、打锣鼓、扭秧歌、耍狮子等。既源于传统,沿袭了原始神灵崇拜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又顺应流变,承接了陇南地域文化对其持续的演绎、嬗变、雕琢与打磨,具有陇南文化包容大气,多元并存的文化特征。

一、社火的起源

社火[shèhuǒ],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从汉代的灯节逐渐演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的诗句。对此,他解释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这是史籍关于社火最早的记述。后来,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九》中说:“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其主要功能仍然以祈福纳祥祭神娱人为主。

从文字学意义上讲,社:是个会意字,从示从土,土亦声。社土同字,本义为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春秋传》:“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论衡·顺鼓》:“社,土也。”《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礼记·月令·仲春》:“命民社。”注:“社,后土也。”《荀子·礼论》:“故社,祭社也。”注:“社,土神。”《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注:“社,后土之神也。”《白虎通·社稷》:不谓之“土”何?封土为社,故变名谓之“社”,利于众土也。又:《左传》:“社者,土地之神也。后土为社。”古代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等。如:春社,社戏,社稷(土神和谷神,也指国家)……。

火: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焰。《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易·说卦》:“离为火。”《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论衡·诘术》:“火,日气也。”《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又:火,乃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远古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当然,“地”与“火”也不例外。古人把火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地”与“火”的崇拜,滋生了在特定时节祭祀社与火的民间习俗。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处处彰显着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与热爱。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火的发现与使用,标志着人类由蛮荒向文明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社火作为春节期间中国民间自演自娱活动,来源于古代生民对土地神与火神的敬畏与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祭祀活动的仪式更多地增加了人神共舞、祀神娱人的成分。

古时候,人们把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作为专门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把祭祀酬谢社神的赛会叫社赛。唐五代王驾在《社日》一诗中说:“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虽然今天看来,不管社日或社赛都在春节之后了,但对社神的祭祀活动却并未减弱,以春节为载体的民间神社文化活动历经千年,传承不绝。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的“大赛”,早已成为以安化为中心,参与群众多达数万人的商品交流会。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活动,除释放了常年外出谋生的游子们浓郁的乡愁外,作为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其传承的地域文化却不仅仅是那一缕缕永难割舍的思乡情。

二、陇南社火文化

陇南社火的起源,与国内任何地方社火的起源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对社神与火神的祭祀与崇拜是其主因。陇南社火的表演形式,主要源自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灯戏和高山剧,也受民间祭祀、传神等宗庙文化的深刻影响,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

社火,像火爆异常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过去,历来是城乡群众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每年腊月,社火的策划、筹备工作就已紧张有序地展开了。

陇南社火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六或初八“出灯”(正式公开演出),一直要耍到正月十六的晚上才“倒灯”(结束)。“出灯”的时候,先要到当地最灵验的庙里去敬神;“倒灯”时,要敲锣打鼓,打上灯笼去村头、河边或庙门前,等预先选好的地方送神。送神的时候,灯官或头人口中念念有词,对神灵吩咐完毕后,把所有纸制品——当地人称“纸火”——包括掌灯子、花船等全部烧掉,回来的时候不能喧哗,只许前行,不能后看,以免把神送不走,或神灵跟着回来。

“灯笼纸火对天烧,保佑平安年年好!”“倒灯”,标志着一年一度社火的圆满结束。

农村的社火队,一般由一个村子或大队组成,在本村社附近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村社社火无龙,有的无船,有的没有跷子,但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还要“摆灯游山”。各家各户,每人都要提盏灯笼,依次排队出村,沿弯弯曲曲的山路游转。南山看北山,北山看南山,边走边唱灯曲儿,声音越大越好,条条火龙,在夜晚的山坡慢慢游动,其盛况宛如白马人《池哥昼·迎火把》时的场景,十分壮观。

过去,武都城有三班社火,西关和梁园子联办一班;中山街、人民街各办一班。按照传统,正月十五闹花灯,街道上要搭松棚,举办“松棚灯会”。正月十二开始,西关街、正街(中山街)、北街(人民路)三条街道松棚密布,松棚下面,悬挂各式灯笼,开展有奖猜灯谜等活动。社火队到门前,沿街的店铺燃放鞭炮,热情接待,晚上闹社火时,街道两面的灯笼和社火的龙灯、花灯交相辉映,灯火阑珊,煞是好看。1955年以后,搭松棚的习俗与正月初九晚上举办的“上九会”——天神会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社火结束前,正月十六“游百病”(人们都走出家门,在外面走一走,遛达一圈,据说是年就不再生病了)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

社火队最前面打头的是“牌灯”,后面依次包括彩旗队、锣鼓、龙灯、掌灯、高跷、低跷、旱船、秧歌、狮子等。如果社火队伍较为庞大,人员战线拉得过长的话,锣鼓家什就要首尾各一套。传统的社火表演,龙、掌灯子、花船,一般晚上都要点灯。耍龙点的是用麻纸拧成、清油炸了的油捻子,掌灯子和花船上点的是用实竹裹上棉花为忒,蘸上熔化在一起的蜂蜡和清油做的土蜡。社火队外出表演时,蜡官高举红蜡灯,专门负责供应蜡和油捻子,要换蜡或捻子的人,看见红灯,就知道蜡官在哪。

群众最喜爱观看社火高跷中的古装打扮。老人们关注的是《秦香莲》、《白蛇传》等古典戏曲人物造型的表演;而小孩儿们最高兴的是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精彩表演。在高高的跷子上,伴随着阵阵锣鼓,故事中的人物步调一致,或庄严威仪、或挤眉弄首,左右摇摆,各领风骚,十分潇洒。而龙和狮子因其独有的祈福纳祥、驱魔避邪功能,更受居家人户欢迎。每当龙、狮队伍路过谁家的店铺或房门,主人家都会兴高采烈地燃放鞭炮,院场较大的人家,甚至还会热情地将龙狮迎请到家里,让这吉祥的尤物在屋里或院子里绕上一圈,以扫除晦气,带来吉祥。农村狮子上场后,有的人把娃娃从左边交给耍狮人,再从右边抱出来,拔一根狮子毛,拴在娃身上,寄望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地成长。

社火表演中,传统的社火曲子——“灯曲儿”主要有《放风筝》、《四合四》、《戏秋千》、《十二大将》、《喜新年》、《小卖花》等;主要伴奏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中低胡、三弦、笛子、琵琶等,打击乐器主要有木鱼、梆子、碟子、瓦子和碰铃等。城乡演唱的曲调与伴奏的风格大同小异。(参见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武都史话》,P209之《武都社火》,苏丹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陇南社火的规模越来大,社火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纸火做工更加漂亮,以展现社会经济最新成就、成果的彩车、彩塑等,富有时代气息。

为贯彻落实陇南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陇南、和谐陇南”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展现陇南近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取得的成就,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2007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八)至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三)期间,本着欢乐、祥和、文化、节俭的原则,陇南市在武都滨江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春节社火文艺调演活动。武都区、宕昌县、文县、康县、成县及徽县等6个代表队为陇南城乡人民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

舞龙腾盛世、金狮闹新春。高跷、秧歌等传统节目引人入胜,康县王坝乡苟家庄农民自编自演的《棒棒鞭》、《百人唢呐合奏》等节目,唱调和曲调都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花儿,历史悠久,歌舞结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太平花鼓》、《旱船迎春》等节目也深受群众喜爱,让全场观众大饱眼福,充分感受到新春的喜庆快乐。宕昌县的《羌藏情歌》、《官鹅家园》以及文县白马藏族的《池哥昼》、《迎火把》、《狩猎》、《圆圆舞》等,独具艺术魅力,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间歌舞艺术。

一辆辆装饰精美的彩车,一幅幅振奋人心的标语,一条条昂首舞动的巨龙,一只只翻滚腾跃的金狮,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吉祥物,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演绎了现代文明;展示了全市人民同心、同声、同向、同步,思上、思进、思变、思富,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信心与豪情。

此次社火调演,为陇南市社火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陇南社火脸谱

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

社火脸谱起源,有的民间艺人根据传说认为,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后来演绎为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

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

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陇南社火中,除逗人开心的“大头娃娃”外,《高跷》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要画脸,或者戴上傩面具。文县铁楼白马藏族的傩面具,只有在《池哥昼》(一名《池哥咒》)祭祀活动时才戴。有的地方把画脸称为“开脸”,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原始巫术的遗风极为浓厚。

《掌灯子》表演时,为了便于装扮,“领队”冠礼貌、戴墨镜、穿长衫,手摇蒲扇,男子们亦戴墨镜,不让旁人看见自己的眼睛,其功能与戴傩面大同小异。

四、陇南社火的表演形式

陇南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有: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掌灯子、狮子舞、打锣鼓、扭秧歌等。

1、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大龙”,又称“龙灯舞”等,是陇南城乡春节社火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通常以双龙——“二龙戏珠”的形式,行进在社火队的最前列。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则称龙。龙具有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异本领。其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的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唐玄宗时,曾设坛官,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神怪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

龙王治水是陇南民间的普遍信仰。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云:“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佛教中的龙在天龙八部的龙部。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

龙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成为皇权象征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是伟大的,中国人普遍尊尚“龙”,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旧时,陇南城乡专门供奉龙王神的庙宇几乎与城隍庙、土地神庙一样,普遍存在。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陇南社火中的龙,通常身披鳞甲,头有须角,却无龙爪。

同类推荐
  •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礼仪大小事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礼仪大小事

    本书介绍了中小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和学习中的各种礼仪,以及与人相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文学名家(上)

    文学名家(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
  •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茶酒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载体,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茶酒的历史,文化,名茶名酒等各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方便读者学习与参考。
  • 守望

    守望

    范康在《守望》中记述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会组织建设、职工权益保障、工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体会和思考,是他的个人见解,有的观点不一定新鲜,也不一定实用,甚至不一定正确,但他二十多年来坚持学习思考、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称道。
热门推荐
  • 桃运小神医

    桃运小神医

    很多人都向往大都市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林飞却独恋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只因为这里有美艳的熟女,清纯的校花。妩媚的少妇……可自从他留下之后,一大波的人纷拥而至,只因为这里有他们想要的一切。且看林飞如何崛起,将偏僻的小山村发展为繁华的俱乐部。
  • 花王令

    花王令

    被渣男贱女算计的云倾雪一朝醒来发现自己穿越重生在了玄灵大陆花王的身上!,凭着这个身份她要迎娶高富帅,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哈哈哈→_→清醒一下吧,现实是……这具身体原身是个傻子,枉担花王之名的傀儡,内有大长老虎视眈眈想要政变,外有一众牛鬼蛇神虎视眈眈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阴谋,阳谋……各种麻烦找上门。云倾雪:姐不发威,你们都当姐这花王是摆着好看的素吧!姐要逆袭!逆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漫天星河不及你眼眸

    漫天星河不及你眼眸

    传闻中冷漠霸道还拒女人于千里之外的霸总陆辞安,在她面前所有人设崩得干干净净,什么冷漠,拒女人于千里之外…我呸,去他大爷的拒女人于千里之外!婚前,堂堂霸总陆辞安死皮赖脸以各种理由“偶遇”叶瑾末,各种套路无所不用其极。殊不知,叶瑾末之所以不揭穿他只是为了攒钱养老公。婚后,陆辞安宠妻无度,恨不得走哪儿都把叶瑾末拴裤腰带上,各种虐狗。“亲爱哒,我觉得这个剧甚得本宫心意,你觉得呢?”“嗯,可以”第二天,君特助:“夫人,这是您的剧本!”
  • 你是我CP粉又怎样

    你是我CP粉又怎样

    男主是曾经红极一时却因故被打压跑了多年二三线的国民校草后因某剧一夜爆红女主是傻白甜(?)大学生男主的CP粉闷声做大事星人类她会做大事的泥萌看着吧晋江文学独家发表全文日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谁说我家徒弟是面瘫

    谁说我家徒弟是面瘫

    姜淮挽其人,天生面瘫脸,常常心口不一。作为一国太子,且还是一位模糊了性别的太子,只有她的父帝、母后知道她是女子,额,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发育完整的“少年”。于是,这个少年出于‘自(借)卑(口)’【其实是懒】常不与他人接触。但是呢,一次与好友的发现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奉命与好友乔装成普通人前往帝国学院。姜淮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师尊是一个话痨,还是一个看起来翩翩君子实则是一个痞子的二货。——我于地狱归来,见君青衫依旧,心中满是喜悦,愿君不复当日,盼君鲜衣怒马,我仍心悦于君。淮挽,我…愿你一世安好!——牧南昔【面瘫徒弟与话痨师尊携手一生】
  • 国师超宠妃狂妃逆袭

    国师超宠妃狂妃逆袭

    被渣男推下悬崖,千琉璃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谁知,自己居然穿越了?!某天夜里,男人说:“本帝娶你为妻可好?”
  •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本书以“文学欣赏”为主线,精选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篇,分为绪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四部分。
  • 至尊战婿

    至尊战婿

    苏凡十年后巅峰归来,数百辆价值百万的豪车停满了机场出口,周围所有人都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