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06700000009

第9章 决策是怎样形成的(1)

一、决策的过程

任何决策都包含了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连接起来也就构成了决策的基本程序,即确定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权重、拟定备选方案、方案评估选择和决策执行评估。

(一)理想化的决策程序

1.问题的确定与分析

任何决策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对问题本身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收集第一手资料,筛选问题,排除非决策问题,对决策问题的主次进行辨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就可以找到最关键、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而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问题涉及的广度、深度、走势等进行分析,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方法,如何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决策质量的关键。

2.确定决策目标及权重

决策除了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决策结果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考虑如何实现公平和公正。目标确定后,决策者必须根据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确定标准,哪些因素与实现目标相关,在这些因素中哪些更重要,哪些具有优先权。

3.拟定备选方案

拟定备选方案就是以决策目标为导向,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性方案。一般来讲,备选方案应该有多套。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选择称之为“霍布森选择”,不属于决策范畴。决策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不同方案之间一定要有互斥性,这样才便于进行方案选择。任何一个方案的设计,基本上都遵循两个基本步骤:一是勾画轮廓,抛开细节的束缚,从全局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敞开思路。二是轮廓加工,使之具体化,把所有细节因素都考虑进去使之具备可行性,如果感觉轮廓设计本身不合理,可以推翻轮廓重新开始。

4.方案评估与选择

选择最佳方案的前提必须对所有拟定方案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可以从决策与目标的相符程度、成本效益、风险性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在这一阶段的评估可以称为“预评估”,方案必须基于预评估结果的综合,而不是单纯从某一角度出发进行选择。完美无缺的方案是没有的,往往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之后所得出的结果既非预先所料,又非事后评估的“最佳”方案。

5.决策执行和评估

决策执行作为一项具体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统一指挥、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施标准、严格的检查监督程序。即便如此,决策在最终执行过程中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主要由于决策制定与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或者引发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都将对决策能否顺利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枢协调机构及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化解冲突与矛盾,对原有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把新出现的且事先没有预料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保证决策实施的顺利进行。

决策执行并非决策过程的终了,决策评估既是上一轮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又是下一轮决策程序的开始,这个时候的评估又称为“回馈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决策执行的效果,即决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与决策目标之间所发生的偏差。作为单一决策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所得出的结论将成为新一轮决策的参考资料。

以上表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实际上,真正在决策过程中,很难分清某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的界线。

(二)决策的实际过程是这样的

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分为启动、运行和终结三个步骤。赫伯特·西蒙用象棋棋手对弈的过程形象地概括了决策的三个步骤:(1)走法生成器,对所要考虑的连续走法进行选择;(2)评价器,决定每一连续走法的优劣程度;(3)终止法则,决定何时终止搜索、选定走法。为了使这三个部分形成一个联动机制,首先必须对棋盘上所有的棋子进行评价、计分,给每个棋子设一个约定值(例如:卒=1分,马、象=3分……),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并判明各种走法的得失权重。其次,必须有一个触发机制,与终止法则相配套,当一个行为达到接近最佳状态的边界时,立刻反弹回来,转向进入下一轮决策方案选择。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最佳状态的边界”?实际上这跟决策者因为什么原因作出决策密切相关。

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问题导向型和答案导向型两种。同时,决策的过程又是一个权力博弈的过程,组织中各种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相互冲突,最终达成妥协。从决策链上一决策到下一决策前后继起的关系看,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评价、解释的过程。

1.问题导向型决策

决策多数时候是由“问题”引发的:当社会失业率增加时,就业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时,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方案会成为决策注意力的焦点;当治安问题突出,黑恶势力成为焦点时,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犯罪又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种问题导向型决策又被称为消防队“救火”式决策,通常表现为非连续、跳跃式的过程——决策行为的启动、调整完全取决于“满意度”的设置点。当“不满意”状态出现或达到一定临界点时,组织便会启动搜索机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当达到“满意度”的基本要求之后,决策行为便会暂告中止。有的情况下,“满意度”的设置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结果;而另一些情况下,“满意度”设置是以某一个时间点为原则—一年或两年,或者行政首长任期内即告行为终结。

“二战”中,美国正式宣布参战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此前,日本对美原油供应制裁已经表现出了极度不满。各种迹象表明,日本已经在积极备战并预期与德、意两国达成战略协约。而当时美国政府及情报部门始终没有对日“不满意”的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积极应对。“911”事件爆发,表面看来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然而,美国中央情报局事后披露大量事实表明,早在基地组织发动自杀式攻击之前,各种隐患已经全面显现,只是由于决策者注意力偏向等原因,忽视了各种信息,未能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目标注意力偏好是影响决策的深层原因。美国经济学家詹姆士·马奇(James March)指出,“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组织的目标和注意力分配往往左右决策的方向。一段时间,组织对某一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会加大发现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在该领域作出决策的概率和效率,而对另一领域关注程度的减少则会降低在该领域作出决策的概率。

时间压力是影响问题导向决策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时间充裕,决策酝酿的程序通常更加复杂。而如果只允许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决策行为来不及充分酝酿,依赖决策者主观判断和直觉的程度会更大。如果决策涉及宏观问题,酝酿的过程一般会很长;而如果仅发生短期、局部效应的话,决策时间往往会缩短。

2.答案导向决策

所谓“答案导向”是指组织有意识地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或者转变认识角度、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导向决策”带有理性设计的色彩,但并非所有答案导向都是理性或者科学的。答案导向决策往往受体制机制影响较为明显。首先,它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制度学派”提出“模仿机制”概念,认为组织会“盲目地”采取很多措施制造“答案”,“带着问题”启动决策行为。其次,它与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同一制度环境下的组织,基本结构设置往往趋同,进而使得决策行为模式也基本近似。此外,组织以往的决策经验也会影响答案导向型决策的科学程度。

问题导向的决策与答案导向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前者是“救火式”,后者则是“未雨绸缪”式。前者可能由某一过程当中的具体问题引发,后者则可能是与该过程毫无关联的制度、环境因素的产物。前者与组织目标、注意力偏好、时间压力关系密切,后者则与组织制度、结构、环境等因素关系紧密。

3.权力博弈决策

组织决策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各种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过程。也就是说,组织决策的过程是一个权力博弈过程,是一个对利益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从“利益”存在的形式来看,其包括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三种。单纯的个人利益主张如果不借助公权力,常常容易被其它利益形式所掩盖,或者在与其它利益的竞争中被忽视。群体利益如果没有经过外在整合,也会处于松散状态,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和执行力。公共利益是集体内全部(或绝大多数)成员的一致利益,也是绝大多数决策的目标指向。从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整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由于利益的复杂性以及地域、人口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极少出现利益沿着个体、群体,再到公共或者国家利益流水线式的整合过程,而往往是一个由相互冲突,相互妥协,一方或多方折衷占据主流的过程。

权力博弈过程表现为决策信息的获取和占有。信息对于决策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影响,特定的信息占有可能意味着特定的利益获得。在政治领域,政策信息占有上的差异常常意味着权力的大小;在经济领域,信息的独享可能带来财产上的获利;而在社会领域,知晓别人所不知的信息也常常是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标志。

权力博弈的过程又表现为成本计算。组织的成员通过分析自身在利益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各种外部制约条件,逐步确定在决策博弈中的行为取向。美国经济学家罗伊·拉德纳(Roy Radner)曾指出:“如果博弈者的目标不是追求最优的报偿,而仅仅是满意水平的报偿,那么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就是合理的。”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组织在权力博弈的过程中,总是在追求理想的最佳结果,而决策结果的达成,往往是博弈一方或几方最终妥协的结果。也就是说,权力博弈最终往往是以牺牲一方或几方利益达成的方案。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有着突出的自我利益的整合、表达和追求能力,通过政治参与,掌控话语权,强调本群体利益在公共利益中的地位,影响公共利益构成的表面形态。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或约束,组织其他成员很有可能会在强势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屈从。有效的约束主要来自于明确的政治制度,如成文的宪法和法律,同时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作用。

通常意义上讲,组织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不会完全一致或者绝对冲突,而是部分一致、部分矛盾。因此,组织成员之间的决策博弈行为很少会出现单纯的正和、零和或负和局面,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变和博弈形态。总体上看,决策博弈是发生在相同博弈主体间的重复博弈过程,随着博弈标的的变化,利益集团之间时而合作,时而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一个长期的平衡博弈关系状态,才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组织结构。

4.决策评价解释过程

理论上讲,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应该是中立的、明确无误的。但实际上,决策信息的选择不仅是策略性的,受政治利益支配的,而且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混沌理论指出,决策过程不仅信息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而且,由于组织目标常常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因而目标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组织的注意力分配不同,参与决策的模式也是不确定的和变化的。因此,决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清晰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通过评价、解释,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理解,由于组织内部利益多元化、决策面临环境复杂化,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更倾向于一种不断游说、说服、协调、平衡的过程。

这里,我们不妨把决策的评价与解释作为两个彼此分开,而又前后相继的行为来理解:“决策的评价过程”主要是针对决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既包括对决策执行实际效果与决策目标之间偏差的评价,又包括对决策成本/效益的综合评价。“决策的解释过程”主要指组织在形成决策目标及择案规则的过程中,为保证内部基本利益指向一致,使组织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于决策结果的执行,而对决策问题内容及相关因素进行说明、修正的过程。

就单一决策行为来讲,评价往往意味着一个决策行为的终结,而决策解释则往往意味着一个决策行为的开始。当然,并非所有的决策行为都必须经过决策评价、解释过程,很多常规性、经验型的决策往往跃过或忽略评价、解释过程,而直接进入择案、实施环节,但对于一个复杂、完整的决策行为而言,评价与解释的过程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的保障,形式取代内容的趋势日益明显。实际上,决策的评价与解释是真正体现各种利益集团根本诉求的过程,也是协调各种利益集团达成基本一致的决策目标的过程,更是一个组织为发展赢得空间和环境的过程。

同类推荐
  • 绘就蓝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绘就蓝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书通过大会纪实、重要文献、热点聚焦、重要会议等栏目,全面展现了八大是如何作出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如何确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为什么要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适时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上来的重要意义。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法治维新

    法治维新

    聚焦领会,法治维新。最权威法学家、律师提出司法体制改革新思路。司法体制改革能为政治转型提供哪些支持?司法独立,依宪治国何以可能?
  • 党建工作新探索

    党建工作新探索

    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校风,党风是校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党风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前提,只有通过抓党风建设,才能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逐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的重要途径。
  •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系统考察了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八位思想家,以及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的政治哲学,希望以点带面,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对中国先秦政治哲学史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本书在孔子的正名哲学、名家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政治哲学的对比、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法家政治哲学的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学界参考。本书由多位学者共同撰写,既相互呼应,又保持相对独立性,是一部集体合作完成的政治哲学史著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有狐绥绥在吾心

    有狐绥绥在吾心

    南芝芝不知道自己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一朝穿越,变成了一只千年灵狐,最倒霉的是,自己竟然还要被一只长相妖孽,为人腹黑的大坏蛋圈养???想象他每次看自己的眼神,南芝芝全身战栗...
  • 我爱大明星

    我爱大明星

    她,一个千金小姐,却为了他,隐瞒身份,默默无闻,却又为了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大明星,却独爱默默无闻的她,又在知晓一切后离她而去,可又在背后为她铺好一切道路她和他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火影世界的大魔王

    火影世界的大魔王

    穿越到火影世界的夜羽获得了大魔王系统。想要成为真正的大魔王,就需要接受无数挑战。而夜羽的第一个挑战任务竟然是:去吃一顿霸王餐???另外...挑战任务:让油女志乃主动杀死100只虫子!自创S级忍术!收服影级实力的手下!阻止宇智波一族的灭族!令猿飞日斩主动卸任火影!让纲手获得人生中第一次赌局的胜利!让大筒木辉夜主动表白!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脑洞大开的挑战任务需要夜羽完成。本书又名:《火影世界的无限挑战》、《火影世界之挑战不可能》,《火影世界的野路子》。
  • 从英雄学院开始的万界之旅

    从英雄学院开始的万界之旅

    来到《我的英雄学院》的世界,没有“个性”又想成为英雄,怎么办?在线等,挺急......不过好在我有八奇技!欧尔麦特:“马萨卡!星野少年,难道你的个性也是one·for·all?”星野晨宇:“欧叔nonono!它叫‘炁体源流’!”通天箓,风后奇门......经过一系列的魔改后,又会有何威力?一切皆从英雄学院开始,然后是JOJO、火影、漫威、海贼......
  • 造化圣魔

    造化圣魔

    浩瀚乾坤,破碎三界。万古青天苍穹,苍穹破碎,分成九天十地。一个少年于破碎苍穹走出,看他如何纵横九天十地,震慑万古青天。我心向善可为圣,我心向恶可化魔!
  • 天赐左脚

    天赐左脚

    颓丧的中国足球令人几乎绝望,就连天上的神灵再也按捺不住,决定给中国足球一个机会,赐广大球迷一个希望。就这样,一个足球届的奇迹诞生了。他会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么?他能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并带领中国足球走向辉煌么?结果如果,即便是神灵也不会知道。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 异世之我欲通天

    异世之我欲通天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冰火麒麟,绝对冷冻,炎炽大地,冰火之威震苍穹。紫金龙王,王者归来,谁主沉浮,惊天一吼万兽伏。傲世神剑,惊世一出,谁与争锋,剑走偏芒斩时空。金刚不坏,万丈金身,固若金汤,迎风万里御边疆。惨遭家门惨变的少年,为了复仇,开启了他的修炼之旅。
  • 双魂少女鬼王追上

    双魂少女鬼王追上

    花芷若:“我是一体双魂,所有人都想要我的血”牧野寒低声在她耳边道:“把你的人给我就行”
  •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我们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逸事。如今,“文学侦探”汤姆·威廉斯吸纳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剥丝抽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雷蒙德从小倍感孤独,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在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踏入文坛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