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06200000014

第14章 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心理误区(2)

比如,孩子对入幼儿园很焦虑,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让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或者告诉孩子去幼儿园能交到很多朋友,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入园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分离训练,以避免产生焦虑心理。

此外,父母还要改变一下让孩子产生焦虑的环境,父母应努力创建温暖、和谐、愉快、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不要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以免使孩子经常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

孩子真的是“小气鬼”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富裕了,但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似乎并未随着生活的富裕而变得慷慨大方起来,反而表现得非常小气。比如,家里的玩具堆积如山,可父母让孩子把好玩的玩具让给来做客的小朋友玩时,孩子却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甚至有的孩子连摸都不让其他小朋友摸。

妈妈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洋娃娃送给小玉,小玉很是喜欢,于是一天到晚地抱着洋娃娃,谁都不许碰。后来,妈妈带着小玉去小区的公园里玩,很多小朋友看到了,都非常羡慕地围了上来。这个说:“小玉,给我抱一会,好吗?”那个说:“小玉,我们一起玩吧。”还有一个很可爱的还不会说话的小妹妹更是直接,小手就指着小玉手中的洋娃娃,死活也不离开……然而,小玉很担心他们不还给自己了,于是抱紧了洋娃娃,说什么也不给。小朋友都很失望,纷纷说:“小玉真小气,是个小气鬼。”站在一旁的小玉妈妈为孩子的“小气”行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就劝小玉把洋娃娃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会儿,但小玉说什么也不听,只是连声说:“不行,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不给她们抱!”妈妈只好无奈地放弃了努力,不过小玉“小气鬼”的名头却传遍了小区中每个孩子的耳朵……喜欢独占东西的孩子多了,而能主动与人分享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于是很多父母都发出这样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小气了!”那么,孩子真的是“小气鬼”吗?为什么孩子会小气呢?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此时孩子的感性认识较重,对于理性认识则很少。而小气正是孩子的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此时,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无法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玩具”,“我的凳子”……。当孩子懂得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东西之后,会担忧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从而不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家长平时看到的“小气”孩子。

从心理学上来看,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没有经验,只能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达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父母小气那就会使孩子也产生类似的小气行为。比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故意搪塞,这就会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同时物质生活也很富裕,这让父母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在物质上疼爱孩子。于是,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想办法满足,比如,好吃的饭菜先让孩子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等。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只知道一切为了孩子,一切让给孩子,时间长了,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让”孩子都是应该的。这样,父母让孩子把好东西与人分享时,就会比较困难。

从现在人的居住情况来看,大多家庭都住在高楼大厦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孩子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因为缺乏交往,无法与别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也就没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体会分享快乐,也就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

此外,其他孩子的行为以及父母的教育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孩子与人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其他孩子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对方向孩子提出借玩具时,孩子也会表现出小气行为。如果父母见后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甚至,孩子与别人分享后,得到的却是父母的训斥,这会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

孩子过于小气,时间长了将会很难与小朋友们相处。而且在学校里,也很难结交到好朋友。作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够表现得豁达大度,能够宽容别人。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要克服小气心理,确实需要父母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逐渐培养孩子的豁达、大方的性格。

由于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小气更多的是孩子一种本能体现。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小气行为,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要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当孩子过了这一阶段,理性认识增强后,孩子会自然地有了与人分享的想法。父母应多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尽早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比如,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

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因此,为孩子树立大方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如邻居来借东西时,应热情地借给对方;在家里上敬老,下让小,夫妻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还可以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大方的榜样等。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还要从家庭中做起。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家里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只有孩子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比如,买回来的水果不要全部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水果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享;多给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的机会,让孩子带着玩具和其他孩子交换着玩,让孩子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增加与人分享的经验。

当然,父母也要注意,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与人分享。如果其他孩子要孩子心爱的玩具,父母就强迫孩子给其他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分享毫无乐趣,只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不愉快的义务而已,不利于豁达、大方性格的自然成长。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将好玩具、好东西与别人分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相信孩子将会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孩子为什么老爱打“小报告”

小虎和妞妞是姐弟,有一次,在外边玩,妞妞推了小虎一把。小虎流着泪水跑到妈妈那里去打“小报告”:“妈妈,刚才在外面玩的时候,姐姐故意推我!”妈妈正在做饭,听到小虎的“小报告”后,随意地说:“哦,你姐姐做得不对,等会我去说她去。”小虎听到了妈妈的答复后,满意地出去了。

随后的日子里,妈妈就开始不断地接到了小虎的“小报告”:“妈妈,我要玩小汽车,姐姐不让我玩……”,“姐姐洗手的时候玩水,袖子打湿了,我就不会……”,而且范围也开始扩大,从家里到幼儿园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向妈妈报告。

小虎的报告虽然让妈妈了解了妞妞的一些行为,但是太多的“小报告”也让妈妈产生了一丝忧虑与不安,觉得孩子有点像个小侦察员一样,整天忙着找别人的错误,然后检举揭发,这对孩子将来与人相处肯定非常不利,孩子可能很难交到朋友。可是,如果不让孩子打“小报告”,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妈妈可真是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了。

孩子有一个很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打“小报告”:有时是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纠纷,向父母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为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向父母打“小报告”;有时甚至是跟孩子无关的事,看见了也跑来向父母诉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父母们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还会对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产生不快。也有的父母感到奇怪,孩子为什么那么爱打“小报告”呢?

其实,不管父母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小报告”,都应该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背后,在孩子的小小心灵中,也有着孩子自己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纠纷,或受了委屈,而向父母打“小报告”,实际上是孩子为了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孩子因为年龄小,正在形成潜在规则意识。因此,孩子常把父母的话当成不可违背的规则,如洗手时不要把衣服弄湿了。一旦有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孩子所熟悉的规则,往往会给予特别关注,认为规则是不能违反的,从而向父母打“小报告”举报这些行为。

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除了因为开始有了道德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向父母表达“他这样做不对,而我没有这样做,我是好孩子”的心理,孩子希望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怀,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特别是一些表现得很“乖”的孩子,因为乖巧,很少受父母关注。当乖孩子看到调皮一些的孩子受关注而自己却“默默无闻”,不被父母注意,就只好通过打“小报告”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诉父母,“哎,这次你们该看看我啦,我也很棒!”

同时,孩子打“小报告”也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又缺乏和别的小朋友协调的能力,所以在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纠纷”时,只能以打“小报告”的方式向父母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此外,孩子比较喜欢模仿,当孩子对某些事情难以做出是非判断时,就会以打“小报告”来试探父母对这一事情的反应。如果父母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孩子就会模仿这一行为。比如,孩子看到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也想这么做,就会向父母打报告。如果父母随口应付一下,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进而模仿这种行为。

孩子打“小报告”,大多没有什么恶意,是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获得父母的关注,以及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小报告”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先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里多加引导,才能避免孩子将“小报告”视为处理事情与吸引注意的唯一手段,丧失了独立处事的能力,甚至用来达成个人目的。

首先,孩子会打“小报告”,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父母要认真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能够得到发泄,而不是急着为孩子讨“公道”,而且还应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如孩子打“小报告”说哥哥欺负了他的洋娃娃,父母可以这么问孩子:

“你哥哥欺负你的洋娃娃?那你希望哥哥要好好对待你的洋娃娃,是这样吗?”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助于孩子产生被了解、被关怀的感觉,对哥哥的怒气就不会那么大了,父母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其次,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人产生纠纷,发生争吵在所难免,向父母打“小报告”,固然有不知如何处理的因素在内,但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能讨父母欢心、不必自己花脑筋想解决办法等。因此,父母应当引导孩子自行解决。如上面的例子,父母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后,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跟哥哥之间的事情,妈妈无法插手喔,不过你可以自己好好地跟哥哥讲,请他不要欺负你的洋娃娃。”或者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如“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孩子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孩子有了信心,又有了方法,会较少用打“小报告”的方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解决方法了。

然后,对于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虽然父母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孩子不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就是错的,而且孩子有很多很多,自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让孩子意识到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

最后,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他孩子身上的一些优点,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有缺点,但他也会有好的地方。

为什么孩子那么挑食

郑女士最近很苦恼:每次给女儿做了一桌子的饭菜,可是女儿就是不愿意吃,还口口声声喊着妈妈要把她养成猪!可是,女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怎么能行?营养要全面才能健康啊,怎么能只按自己喜欢吃的吃呢?郑女士觉得女儿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很注意孩子的饮食问题,觉得孩子大口吃饭是一种健康的表现,认为给孩子准备丰盛的饭菜就营养全面。还有的父母喜欢看到孩子规规矩矩地吃,讨厌喊了好几遍而无动于衷的孩子。生活中,有的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是叫父母操够了心,不仅要追着喊,还要一口口地喂,饭菜都凉了,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加热,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愿意吃。于是,父母生气,开始责打他,用尽了哄骗、威胁等方法让孩子吃饭,但是都没有什么用,父母自己还心疼得要命。加上孩子挑食、偏食,父母真是无能为力了……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不听话。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妈妈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而且有的妈妈在给孩子吃饭时会哄孩子吃。比如,妈妈会说:“孩子乖,来,为了妈妈吃上一口!”于是孩子吃了,但是心里却觉得是为了妈妈做了一件多大的事情似的。等下次妈妈再叫孩子吃饭,孩子也许会提出一些要求来,这样妈妈就很难再叫孩子吃饭了。

同类推荐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 催眠师手记(第二季)

    催眠师手记(第二季)

    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它不会抑郁,没有压力,和几亿年前没任何区别。是我们出了问题。我们抑郁,承受压力,甚至崩溃。我们挣扎在左或右,却忘记了平衡。所以我们以为一切都出了问题。我们怀疑一切。我们因此不安。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有数据表明,我国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在自杀的人群中,有80%的人患有抑郁症或是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中。本书作者为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书中所选案例是作者对近十年来治疗感悟的梳理、提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帮助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本有关抑郁症及抑郁情绪障碍的案例集。书中讲述了十个故事,同时,也比较详细地记录和陈述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书本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有助于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
  •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与严肃规范的学术论述结合起来,如丟自行车与所有物自我,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等,通过对社会现象、文娱热点、时事政治等的解读,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名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梦看似光怪陆离、支离破碎,毫无逻辑和规律,却透露着内心最深处的一些私密信息。美梦、噩梦、重复的梦、连续的梦、前世的梦等等,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世界,我们可以顺着它的足迹,去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窗户,探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梦揭示了我们的现实与理想,触摸我们真实而被掩盖的内心,指引我们重新寻找生活的真正目标。梦也偶尔让人恐惧,一些梦中的画面和事件可能会长时间伴随我们,甚至可能成为人生航行中有意义的灯塔。这不是一本梦的心理学教材,也不是梦的专项理论研究。这是一本让你了解梦境奥秘的书,一本打开心灵之门的书,一本启发内心智慧的书。
热门推荐
  • 大业拾遗记

    大业拾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君生浮梦

    君生浮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穿越了生死,也许只为遇见你,爱上你,追随你,最后。。。守护你。
  • The Red One

    The Red 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寸草不生

    寸草不生

    天有七星,地有八荒...从终年积雪的北地,到雷霆万钧的山巅,从骤雨坠落的丛林,到血染征袍的沙场,寸草不生,终会到来!
  • 混沌神界

    混沌神界

    一枪风云起,洪荒万兽皆来贺;鲲鹏青云上,九霄龙吟烁古今!混沌神枪破万法,自古多少红颜泪;受苍天诅咒的少年,逆天而上,搅起风云万丈,豪情壮志,唯有兄弟千古!
  • 神皇之尊

    神皇之尊

    一代天骄,陨落重生,逆天出世。一念碎星辰,一指荡天地,终成神皇至尊。破天地,傲苍穹,神挡诛神,魔挡灭魔,一世尽张狂!
  • 挽涩

    挽涩

    两人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到最熟悉的陌生人。
  • 南国热血英雄传

    南国热血英雄传

    文学爱好者,爱好金庸武侠小说,擅长类似金庸的文笔
  • 残冬孤城守墓人

    残冬孤城守墓人

    他沉痛了多久,一切都因为他要死在女人手里,三年后,他遇见她。大智似仙的女子。他活了过来。可是,好景不长,曾经村里有个算命的糟老头。难道是阴谋算计?待花逝已过,你留人间受苦。原谅我,终将化为尘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