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70500000227

第227章 田租口赋愁白首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农民户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户赋收入,所以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明确规定:"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时的赋税除上述两项外,还有徭役制度,就是无偿征取力役之课,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徭役主要有更卒,正卒和戍卒,以及复除。复除就是依法规定或为帝王临时诏令免除劳动者应纳的租税和应服的摇役,最初名为"施舍",即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一种恩赐,复除制度伴随赋税制度而来,最早见于商鞅变法。

例如扶苏用战俘去代替本地徭役,在公告上对百姓免除徭役的说法就是:复除今年长城之徭役。

这,便是秦朝时期的税赋制度。也是扶苏为之开心不已的一个战争红利。

能让见惯千万钱不动声色的扶苏动容的,自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雁门郡在秦朝征服过后,有过两任郡守。扶苏,则是第三任雁门郡的行政长官。其中要论政绩,自然是第一任郡守蒲公最为显着。而扶苏这里的前一任郡守,则要逊色许多,可以用碌碌无为来说。

用最简单的,财政收入来论便可以看出差距。当然,单纯以税赋收取来判断一个官员是否合格称职这并不科学。但在古代,能够从豪族世家牙缝里抠出税赋,能以古代低水平的技术用不过两三百人收取一个治下人口数十万的税赋,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个大工程。而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还收得十分成功,那就更是能说明执政者的才能了。

要计算财政收入,为扶苏在雁门的行动准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扶苏在后世自然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料的,但这不要紧,可以估算整个雁门郡应当收取的税赋是多少。

秦朝的财政收入,除去徭役这类。就是地租和口赋。当然,还有在当时占据比例并不多数的商税。

要估算雁门郡的税收额度,当然就要有雁门郡的户口资料。地租,当然是以户计算的。而口赋,则是按照人口计算的。先计算人口,整个秦朝的人口大约在三千万左右。这是秦末乱世之前的人口,据资料秦末乱世之后也就是楚汉战争后,当时九州的人口已经只有一千万左右了。连刘邦想兜风都拿不出马色相同的座驾来,其时之经济可谓凋零之极。

秦朝的人口,主要是在黄河沿岸,以及川蜀,江淮之地为主。相对来说,秦陇川蜀之地算一块。函谷关外的黄河中下游部分算是极大的一块,还有黄河下游淮河左右,这又是一块。

这么多,唯独没有雁门。所以,三千万人口大部分都是绕着黄河沿线,以及各个丰饶的平原地区。要说故赵之地,也就三块盆地人多一些罢了。

另外,按照古代计算人口的习惯。口,是不将年纪很大的老人和所有妇女计算在内的,口基本上就是壮劳力,大多数时候,儿童也是不计算在内的。也就是说,这三千万人,还能再涨出一两成下来。

如此,该如何估算雁门郡的人口?

精细的实在难以办到,但计算到万还是可以的。

古代县这一基层,在官员品级的设定上,有一个讲究。万户以上的县,为县令。而万户以下的,则为县长。大致说,这大部分的县令是中原地区以及丰饶之所的。而雁门郡,一共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等县。一共十二个县,其中除去善无可以说是大县,长官称之为县令。其余的县,基本上也就没有县令了,全都是县长。

算入城区人口,整个雁门郡的人口大约在十二万户左右。按照秦朝强分户的法令:一户内子女成年必须另立户口。十二万户,按照夫妻子女计算。大约就是一口四人!如此,雁门郡的人口就是在四十五万到五十万左右。

由此,再估算古代的口赋。也就是人头税,按照规定,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治库兵车马。即一个青壮年男女每年缴纳人丁税120钱。而另据规定,商人与奴婢须“倍算”,即加倍缴纳人丁税。

雁门郡十二万户,一户之中至少有两人会交这人头税。也就是二十四万乘以一百二十钱。不算商人和奴婢,也就是两千八百八十万钱。这个数字一计算出来,扶苏当场就晕了。

为何?扶苏辛辛苦苦,从四大豪族查抄出来的钱,不算固定资产,总共才不过六千万出头。这还是扶苏一狠心,将李家也算进去这才有的。毕竟,扶苏在奏章上将李行算作义士已经很够意思了,这是对李左车的另类赏赐。可要再把李家海量的资产也放走,那一个李左车还没这面子,把李左车同级别的韩信喊过来归服还差不多。

四大豪族,可谓之这片土地上最有钱的四个势力集团。不算固定资产,全部查抄完,才六千万钱。其中扶苏上缴了四千多万,留下了一千万算作三府的行政资金,又装着胆子扣下了七百多万的钱财当私库。

就是这七百多万,已经让扶苏几乎为之欢天喜地跳脚了。可就是而今,一算,光是口赋这个一向不占大头的人头税也就将近三千万的税。这如何不让扶苏自尊心瞬时感受到了打击?

感情,自己还是穷人啊!扶苏心中怨念地盯着这个数字。

人头税计算了出来,田赋就很难计算了。按照秦朝法令:秦的土地资源属于国有,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大面积授田给农民。《商君书·算地》中提出,每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小亩五百”。按《说文》“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的记载可知,前者为小亩,后者为大亩。一秦尺相当于0、23米,6尺为1、38米,小亩为190平方米,相当于现代的0、29市亩五百小亩相当于现在的143、8市亩。取用秦亩,便是一户应当有田地五百亩。

以雁门郡十二万户计算,理论上便是一共有六千万亩在自耕农手中。其中,不包括官府控制的无主荒地,未开垦的土地。当然,这个数字也有待商榷。毕竟,以前的四大豪族杵在那里,托庇豪族之下的隐户、不交税的自耕农相当之多。

至于秦朝的税赋收取比例则有两种说法,一时让扶苏有些头晕。

一种是受到质疑,但出自权威专家:泰半之收。泰半为何意?也就是说,额定你年景好时,亩产最高的一半。也就是十五税制。这个税收比例可谓高的惊人!可谓是说明秦政乃****的一大如山铁证!

那再说说这个权威专家是谁?

汉代大儒董仲舒!搞文学的……先不说董仲舒作为汉代臣子会不会为曾经的敌人说好话,咱就来分说分说这十五税制的真面目!用董仲舒的数量表述,主要是三组对比数字。第一组:古代为什一税,秦时佣耕豪田为什五税;第二组,秦人口赋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第二组,古代徭役一年三日,秦之“力役”则三十倍于古。

然则,秦帝国时代的田税率究竟有多高,没有帝国原典史料可查。董仲舒的数字,也没有明确指认自己的史料依据。董列出的田税率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依据当代经济理念分析,董仲舒的这个数字不是国家“税率”,而是佣耕户的地租率。其实际所指,是如陈胜那般“耕豪民之田”的佣耕者,向豪民地主交出一半的收成。董仲舒显然不懂经济,将地租率硬说成国家税率,使秦帝国时代的田税率猛然提升到十分之五的大比例。有意还是无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后世将这一典型外行的指控当成了历史事实,当成了真理性质的史料依据。

这便是真正十五税制说的真面目!又是一位专家啊,文学界的专家去做经济学研究,其结果的确令人咋舌。

另外一种的说话,便是十分之一,也就是十税一。是董仲舒所认为的,三代时税制,是历代儒者为之向往的世界。这种说法主要取决于上一种说法的否定。也就是说,秦庭收取农民土地收入的十分之一,而非自耕农的群体,则还要忍受地主十分之四的剥削。

实际上,所谓地主只收十分之四,可谓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猜想。即使自诩君子的书香之家,能将只收佃农的一半,已经是十分仁慈了。更何况,书香门第世家豪族,往往有强大在政治背景能够抗拒来自政府的税收收取。而政府少交的那部分,自然就被地主给拿去了。

而且,根据古代政策贯彻的巨大落差。中央政府政令下达基层实施时,往往会有极大的差别。就是在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何况在十里隔绝的秦代?朝廷政令,说要改税制,十税一,而基层却照样十税五。而多收的,却到了基层官员,办事吏目的手上。

这些,都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便是扶苏要面对的地方基层。这不是高层政治人物可以随意揉捏的一块泡泡糖,而是一个浑身带刺的刺猬,或者一个滑不溜手的油泥鳅。扶苏剪去了雁门这头刺猬上的刺,可变化成泥鳅的雁门,却同样让扶苏有些咋舌。

还好还好,刺去了之后,至少扶苏下手时不用担心扎手。

不过,当扶苏转到那个数字之后。扶苏的脸色顿时有变得有些捉摸不定,似讥讽似冷笑。这个数字是去年雁门人头税的账册,总额,是:六百七十三万六千七百四十六钱。

和扶苏估算的,足足差了有两倍之多。而另外一本厚厚账册上,田赋的账册更让扶苏有些着恼。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反贼

    三国之反贼

    刘银穿越了,可是无奈成了一名黄巾小兵。成了反贼该怎么在三国这个乱世生存?你们既然称我为反贼,那我就一反到底吧!钱财粮食没有怎么办?抢!名将谋士没有怎么办?抢!美女地盘没有怎么办?抢!书友群:94999332保证完本!放心收藏!
  • 百色与红眼军团

    百色与红眼军团

    第一主角是拥有瓷器脸庞的孤单少女米罗,她将在第二卷复活中登场。她最常用的能力就是使用“神怒”让别人在她面前跪倒。先在北方战神白远山的地盘走私赚得钵满盘满,又在明国皇宫一掷千金买个公主当当,又为了一千枚金币挑起明,秦,周三国战争。性格乖戾,做事不讨人喜欢,却总有人罩着她。是游戏人生还是另有隐情?第一卷讲述百色与红眼军团的故事,百色是秦国大家族白家的千金小姐,自幼父母双亡,因此同情街边流浪的少年,与他们相识并成立青年军。期间又结识了白家旁系的几个青年英豪白远山,白胜,白起,白飞。特别是白胜,白起和白飞是拥有千人斩的魔人血统,被称为红眼军团的后人。百色倾尽全力帮助他们的同时,自身的命运也被改变。经历了与明国残酷战争,皇帝的打压,见证了兄弟反目成仇。最悲伤的结局,百色最终称为了秦国的女王。每一卷都是独立的故事,每一个女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又命运相连。是朋友,更可能是敌人。
  • 战国纵横

    战国纵横

    这是一部关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小说,可以说这是一个先秦纵横家的传记,也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生活,努力奋斗的人的小说。
  • 摄政大明

    摄政大明

    穿越了,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百姓的咒骂、太子的敌视、清流的诋毁、权臣的排挤……还有一心想要卸磨杀驴的皇帝。环境很恶劣,前景很暗淡。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亘邑风云

    亘邑风云

    从现代人的视角,在尊重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对商末社会发展变革进行演绎,以故事的形式来揭示一段神秘的历史。
热门推荐
  • 狩临

    狩临

    苍茫云海,日薄星稀。龙蛇并起,凡有生灭。大国将倾,有搅乱世界之贼;有纵横天下之将;有奸险诡诈之士;紫微星现。狩猎诸道,君临天下。
  • 少年们的相遇

    少年们的相遇

    在初中垫底的女生夏妙芸在中考时意外考取省重点高中,在高中成为校花学霸,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开学时,认识了中考状元王宇翔,室友罗韵曦和好哥们江俊楠。他们四个在高中很快成为四人帮,一起成为学霸。高考中,四人意外被清华大学录取,于是,四人又一起读大学……
  • 三公主的怦然心动

    三公主的怦然心动

    六大家族,呃。。。不想写简介,第一次写,若有不好的地方请指出来
  • 异世之牧龙

    异世之牧龙

    异位面邪恶种族入侵使沧澜大陆的人类陷入了灭绝的危机之中,魔兽受到邪恶元素的影响疯狂的攻击着身边一切生物,人类面临着史上最为严峻的考验,这时十二位伟大的人物站了出来,战恶魔,堵深渊,力战百年,将异位面生物成功击退,战争结束后,十二位人物全部陨落,甚至其中八位连传承都未能留下。而这十二位人物,被后世人类尊称为十二位主神,故事就发生在此事件的五万年后。
  • 太宠爱

    太宠爱

    因为爷爷的一句怕宝贝孙女在学校被人欺负。我,林筱晨,活了16年都没进过学堂读书。老爸和爷爷请了一大堆老师在家里和我一对一的大眼瞪小眼。终于盼到了爷爷奶奶移民去了美国,老爸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答应我在17岁生日前去普通的高中上课。代价是,我得在过完17岁生日后立马去美国留学。嘿嘿!只要能让我去学校上学,什么样的条件都先答应了再说。我以一个乡下转学生-林豆豆的身份进了枫林高中。
  • 还有什么不舍得

    还有什么不舍得

    生活中难免要做出选择,而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结果。当你做选择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纠结?好在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舍得智慧,让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品味。当然了,借鉴后的结果依然是有舍有得。就像本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因为你根本绕不开生活中的坎坷不如意。只要你真正的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奋力拼搏,人生对你来说,还有什么不舍得?
  • 许君一世长歌

    许君一世长歌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纵然是神仙,却也未曾逃过情之一字。
  • 特工穿越:妖孽王爷快追妻

    特工穿越:妖孽王爷快追妻

    夏莘玥,二十四世纪古武世家天才少女,从小天赋惊人,还是商业管理的一把好手,倍受关注。别人都知道她是夏氏集团最年轻的董事长,但是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就是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超级特工鬼月。在执行任务时被未婚夫和庶妹陷害,含冤而死。一朝穿越,成了天玄大陆宣国将军府的傻子嫡出小姐。傻子?废物?一朝苏醒,看她如何斗破苍穹!神兽,招招手,为了能当她的契约兽,大打出手!宝器,随身自带空间,想要什么没有?但是谁能告诉她,这个对她死缠烂打,赶也赶不走的妖孽王爷是怎么回事?PS;此文有爆笑成分,请勿在看小说时在对面有人的情况下喝水等。
  • 双生倾城——复仇计划

    双生倾城——复仇计划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步步惊心,纤纤素手,说不出如斯寂寞。美人如虹,覆手绵绣,剪不断,理还乱。山河拱手,为君一笑,天不老,情难绝。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再回首多情依旧,只是情依旧否?同是双胞胎,一个红衣霸气,一个白衣清秀。同是亲兄弟一个邪气十足,一个优雅自容。就看亲兄弟如何拿下双胞胎姐妹。
  • 一觉睡了一百年

    一觉睡了一百年

    睁开眼睛,他才发现时光早已恍若隔世。误入城市,他才发现周围都是窈窕淑女。付出感情,他才发现周围都是骗子。且看三个傻缺宛若梦游一般的荒诞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