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7300000047

第47章 爱是一门哲学(1)

本篇将在以上各篇的基础上,全面地论述爱的哲学的诸方面,包括:爱的特征综述,爱的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审美论,并综述爱与真、善、美的关系,从而构建爱的哲学体系。

爱的基本特征

本章将前面几篇中关于爱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一、爱是感情与理智的综合,是人类的高级心灵活动

在本书第五篇中,我们介绍了人类的大脑构成中的“三位一体”,即人类大脑由三部分组成:爬行动物脑(RB);边缘系统脑(LB);新皮层系统脑(NB)。

大脑的分工是:RB管辖人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LB管辖人的情感活动;NB管辖人的智力活动。

科学证明,管辖记忆的海马体是在边缘系统之中,而人类的记忆功能比其他动物都要强大,这就说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LB)比其他动物更发达。

人类大脑的新皮层系统(NB),比高等动物(如猿类)要发达得多。

人类大脑功能的最大特征就是高度发达的LB与NB两部分的相互作用,也即高度发达的感情能力与理智能力的相互作用。

人的精神活动中,许多因素,如意志、道德、审美等都是情感与理智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的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是人类的高级心灵活动,它也是情感与理智的综合产物。

二、爱是人类的最高本质

所谓人类的本质,就是人类有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特征。

19世纪时,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爱是人类的本质。

他说如果人的本质是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和最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弗罗姆提出类似的观点。

他说对人类存在的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爱之艺术》)

从当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由于人类与高等动物在大脑构成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新皮层系统(NB)与边缘系统(LB)的发达程度。发达的新皮层系统使人类具有动物界最高的理智;而发达的边缘系统中海马体所具有的强大记忆功能,又使人类有高度发达的情感。

人类的理智使人懂得,必须结合成群体,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与野兽的斗争中生存。人类的情感是人与自己的亲人、与群体中的其他人有浓烈的亲密感。

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情感与理智的双重作用,都使人类成为一种以爱为基础的高度社会性的生物种群。

应当说,人类之爱,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

如果人类只有高度理智,而缺乏互爱的关系,人类必将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竞斗,甚至互相残杀,那么,人类就会自取灭亡。

如果人类只有高度的情感,而缺乏理智。那么,人类也不可能学会怎样处理人与人相处中的各种矛盾,并且人类也不可能有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同意费尔巴哈的论断:爱是人类的最高本质。

从猿人到现代人类,人类经历了500多万年的不断发展,以至达到今天的高度文明,应当首先归功于人类之爱。

三、爱与意志的关系

古希腊的柏拉图将人类心灵分为知性、情感、意志三部分,说明他对于意志的重视。

19世纪前期的叔本华,将意志提高到极高的高度,认为意志是人与其他生物、事物的“自在之物”,意志就是人与一切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一切事物,包括有生命或无生命的,都由意志所支配。这样的观点,人们难以接受。

但是对于人来说,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意志确实有重要的位置。

意志与爱是什么关系呢?

爱与意志有相似的方面。两者都有一定的目标,都愿意并有决心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付出努力。

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一)人的意志,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强盗也是有意志的,希特勒也是很强调意志的。

人类之爱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意志,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志;而绝不是危害他人的意志。

(二)意志有时是盲目的。例如侵略国军队的士兵会有杀人的意志,那就是既无理智,也无感情的。

而人类之爱,例如人们爱家人、爱祖国,都是既有理智,也有感情的,是理智与感情的综合。

可以认为,爱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善的意志。

四、爱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爱是直接联系的。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和西方,都被认为是道德的黄金定律。基督教《圣经》中说的“爱人如己”,与孔子的话,有非常相似的含义。

这两句话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即自爱与他爱的结合。

可以认为:爱是道德的力量源泉;爱是道德的出发点;爱是道德的内在核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对人的一种道德心或爱心。按孟子的意思,道德心和爱心都是人的本性,是人天生就有的。

王阳明说的“良知”,或人们通常说的“良心”,也是指这种人所天生就有的道德心或爱心。

从本书第六篇所谈的人脑的结构中,我们知道:人脑中并没有专门管辖道德的部分。那么,人所天生就有的道德心、爱心或良知(良心),是哪里来的呢?

人的情感是由人脑的LB(边缘系统)管辖的。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情感,就是在人群(包括家庭与社群)之间有亲密感情。

人的理智是由NB(新皮层系统)管辖的。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理智,就是懂得在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

人类这种天生的情感与天生的理智,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形成的。

上述天生的情感与天生的理智相结合,就产生了人类的天生的道德心与爱心,也就是良知或良心。

道德与爱,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但也有一定区别。道德,一般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应符合于“善”的原则;它是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评判标准。而爱,是人做善事的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既有情感的推动,又有理智的指导。

五、爱具有强大的创造力

关于人类爱的创造力,最早是由古希腊的柏拉图阐明的。

爱具有创造力,这是人类爱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婴儿与幼儿是怎样产生的?难道不是男女之爱所创造的吗?一切科学发现或发明,都是科学家对于真理之爱、对科学事业之爱所创造。一切美好的艺术(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都是艺术家对于美的热爱所创造。

地球上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事物,事实上都是人类之爱所创造。

人类自身和人类的文明,实际上是都由人类之爱所创造、所推进的。

六、自爱与他爱的结合

自爱与他爱的结合,是人类爱的重要特征。中国与西方哲学中,也都有自爱与他爱结合的论述。各种宗教,也都有自爱与他爱结合的教义。

(一)自爱是人类之爱的出发点。

事实上,每种生物都有自爱的本性。动物都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而努力去觅食。树,只要没有死亡,都会为了延续生命,而萌发出新的枝叶。

有人说:中国儒学强调“仁者爱人”,并不强调自爱。其实并不如此。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他在不同年龄段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说明他对于自己人生的珍惜。

儒家提倡的自爱,更多是自身的修养或磨炼,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公元前342—前270)的观点是:人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或快乐。

休谟的道德原则是包括自爱的,即对自己有用,使自己愉快。

各种宗教,都以自爱为出发点。基督教徒信仰上帝,是希望得到上帝的赦免,死后能到天堂。佛教徒的最高目标是涅槃,也就是使自己彻底地摆脱一切尘世的烦恼与痛苦。道教徒的自爱更明显,他的最高目标是使自己得道成仙。

总之,自爱是人类的天性,是古今中外文化共同承认的道德原则。

(二)自爱必须与他爱相结合。

自爱不同于自私,更不同于损人利己。

人类之爱的真正自爱,必须与他爱(爱他人)相结合。这是人类爱的重要原则。

休谟对于自爱与仁爱(即对他人与大众之爱)的关系,有深刻的阐述。他在《论自爱》中说我们可以感受我们自己内心对他人的幸福或利益的欲望,他人的幸福或利益通过这种感情而变成我们自己的利益,而后我们出于仁爱和自我享受的双重动机而加以追求。”

他的意思是:关心他人的幸福与利益,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的;因此通过对他人的关爱,最终能得到自我享受。他将自爱与他爱的内在联系说清楚了。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将自爱与他爱相结合。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的“信主行善”、佛教的“自觉觉他”、道教的“以德养生”,其含义,全都是将自爱与他爱相结合。

七、爱是给予,不是取得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友爱更多地在爱之中,而不是在被爱之中。”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可以用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人类爱的真诗是在于给予,而不在于取得。这是人类爱的重要原则。

真正的爱,是超脱功利性的,是不追求回报的。

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爱的象征。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爱,只是给予,而不是为了取得。

当然,给予与取得,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一)爱的给予本身,就包含了取得。母亲爱她的孩子,是不考虑孩子的回报的。但是她从孩子的微笑中,从孩子的成长中,已经有所取得。

这与前面讲的自爱与他爱的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休谟讲的:在仁爱中得到自我享受。

(二)由于爱往往是相互的。恩爱夫妻之间,不会追求回报。双方都愿意更多地给予对方;那么在客观上,双方都会有所取得。这是夫妻之间最良好的关系。

八、爱是人的最大幸福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天性和权利。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的幸福呢?是财富吗?其实大富翁并不一定是幸福的人。中国巨富陈光标愿意将自己全部财富捐献给社会,说明他并不认为拥有财富就是幸福。

是名誉地位吗?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生前竭力推辞三项“大师”的称号,说明他并不以“大师”为荣,名誉与地位并不使他感到幸福。

是长寿吗?无儿无女,又无朋友的孤独老人并不会感到很幸福。

是多子多孙吗?巴金的《家》中的高老太爷是多子多孙的,但是儿子的堕落、家庭的纷争,使他有幸福吗?

还是柏拉图说的对爱是最高的幸福。”“爱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即使是贫困的普通人家,如果夫妻恩爱,子女孝顺,邻居和睦,朋友关爱,他们也会感到幸福。

一定的物质生活是幸福所必需的。作为政府与社会,应当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增进人民的幸福。

作为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增进幸福,是应该鼓励的。

但是,从个人或家庭来说,并不是物质享受愈多,幸福就愈多。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人间的爱,带给了人们最大的幸福。

爱的本体论

一、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在英文中是Ontology。On,在希腊文中是ov,相当于英文中的be,有“是”的意思,也有“在”或“存在”的意思。

本体论主要讨论:世界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本原”),它们最一般的属性是什么(“是”),它们是怎样存在的(“在”)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很抽象,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英文 是metaphysics。现代的physics是指物理学;在古希腊时代,它泛指自然科学。meta有超越的意思。因此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比一般自然科学高一个层次的问题。

古代与近代的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中,着重是研究世界万物的“由来”问题。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西方哲学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深刻的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所创造的,被称为是唯物论;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人的精神(思维、理念)所创造的。后两种观点,都被称为是唯心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探究万物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并没有“唯物”与“唯心”的严格区分。

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些派别,如分析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根本否定本体论,拒绝本体论;但是本体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的思维不能回避的。它始终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

二、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开始之前,荷马的神话诗篇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人们相信神话中的描述,认为世界是神所创造的。西方的本体论是从唯心论开始的。

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他们的学说可以认为是西方唯物论的开始。

柏拉图的“相”或“理念”,既是指事物的共性,也是指对于事物共性的认识。他认为,先有理念世界,后有可感世界;后者是前者的“分有”。柏拉图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大的唯心论者。

欧洲的中世纪,在长达一千年的时期内,上帝创造世界的唯心论思想占有主导地位。

16—17世纪,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他们所提倡的基本上是唯物论。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本书系根据毓老师1992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吴起兵法》《太公兵法》为古代重要兵法著作,是历代兵家必读书目,均在“武经七书”之列。《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吴子兵法》。相传是战国名将吴起所著,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毓老师认为《吴子》六篇,皆兵家机权法制之说,但和《孙子》纯用奇不同,《吴子》强调图国以“和”,教民以“礼”,治兵以“信”。学习《吴子》,了解古代以儒家论兵主要观点。
  • 活了很久的智慧:东取《道德经》西问《沉思录》

    活了很久的智慧:东取《道德经》西问《沉思录》

    本书是将中外经典著作《沉思录》与《道德经》进行新鲜结合的哲学普及读物。这两部著作分别是西方和东方的经典哲学著作,都是关于人生、社会、自然多层面的思考。本书将采用年轻人喜欢的新鲜元素进行排版和阅读形式设计,精选梁实秋、胡适等名家译本及解读,帮助当下读者在困顿和迷茫中于哲学经典里寻得人生答案,让这部作品既“好读”又“好玩”,亦让《沉思录》与《道德经》里沉睡千年的哲思与年轻的读者们产生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 识人三经——人物志

    识人三经——人物志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热门推荐
  • 往事碎了满天

    往事碎了满天

    嗯…这部分文字以前没起过名字。不少自己都感动的细节。怎么说呢……没有华丽的句子,没有堆辞砌藻,可读起来会觉着平淡得扎心。写的时候太放松了?太多东北味四处流传。其他都好。故事、人物,也不少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比如罗恹这个人,里面多少会有张同学的影子,哦还有唐秋生也是借鉴了某野。罗恹,第二个字读yan,第一声,我他妈一直以为它读第四声!发现自己又文盲了一把,有点不高兴,可我还是不打算改。希望以后也能再写出这样的文。软刀子。
  • 宇宙之终极战神

    宇宙之终极战神

    一切的都是有神罗公司的一个发现开始的,在那黑暗的地底之城,神罗著名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从外来星系而到达这个星球的生命---杰诺瓦。这种生命原本是宇宙的一种灾难,它来到这个星球的目的,就是毁灭这个星球。然而,神罗公司的人却把它保留下来,并且用来做研究,甚至用活人来做实验。他们发现这种杰诺瓦细胞在植入人体后,可以增强人的体能。因此,神罗公司用它培育出了一批特殊的士兵神战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苟言笑的高老师

    不苟言笑的高老师

    一夜之间,一对耄耋之年的老人,从老态龙钟的一米八,变矮到一米七,回到了阳光灿烂的雨季。高复亮笑眯眯的说道:“人真的可以长生不死!”唐国豪惊讶的赞美:“高老师,你真的道貌岸然!”身冒金光的高复亮,自豪的说道:“老唐,是义正言辞!”“高老师,为什么不是一本正经?”
  • 天缘劫之凤凰啼血

    天缘劫之凤凰啼血

    七界天主,至高无上,六界万族匍匐脚下,可情终归何处?魔域少主:纵使魔族之人无情,可我,确是对你动了情,那情丝,挥不去,斩不断!龙族太子:世事如何,惟愿汝一世安好。
  • 再穿就黑化给你看

    再穿就黑化给你看

    “嘿,小奶包,给姐姐笑一个。”“走开!”拥有不老之躯的云溪第一次穿过来时这样说。“记不记得我,小可爱?”“闭嘴!”第二次穿来,云溪不怕死的问,没发现男孩眼底疯狂的思念。“嗨……”“不许走了!”“哦……”第三次回来,男人把她压住,温柔又害怕的问。第四次,第五次……“再逃,腿打断。”【深藏不露小仙女×占有欲超强非人类】他永远记得,她说出的一声:“少爷,我回来了。”以及“想我吗?”
  • 色彩逃离

    色彩逃离

    故事发生在日本,是围绕八个问题少年少女展开的有各种元素(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反应社会现象什么的,本文有两大看点,一是主角的世界观,二是逃避现实的话题,算是看起来不轻松的轻小说吧。Ps.作品名和主角名都是想了好久的,作品名有特殊含义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呢w
  • 这个NPC想出来

    这个NPC想出来

    每一个新纪元的开启,就代表有一个新的故事发生。----作为一个NPC,时音书表示,他想出去怎么就这么难啊!
  • 那一年,那一眼

    那一年,那一眼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一次遇见,一次转身,一个眼神,都预示着我们即将发生故事,那一年,我只因为一个转身,我遇见了你。那一年,我也因一件事,失去了所有。直到再次遇见,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我了,你是否记得我,记得那一年在街边的我。
  • 我的异世界之妄想物语

    我的异世界之妄想物语

    来到异世界,居然妄想成神,少年不,是少女的成神的道路有多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