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7300000013

第13章 爱有哪几种?(4)

有人描述美国社会是:年轻人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意思是说,老年人在美国非常孤独而痛苦。而中国人,即使在异国他乡,子女始终重视对父母的关切,或者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经常地去看望父母,使父母在老年时能得到子女亲情的慰藉。这种家庭的和睦关系是中国人值得珍惜的文化传统。

子女对父母之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血缘之爱、创生之爱。

人类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人类对于自己的创生者,都必然会怀有深深的爱。基督教的信徒热爱上帝,因为他们相信上帝是人类的创生者。

现代遗传学已经证明,每个人的DNA决定了他(她)的体质、容貌、智力、性格、疾病等特征,而每个人的DNA都是由父母双方的DNA所组成。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父母是每个人真正的创生者。因此,全世界的人都会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父母。

子女由父母所生,因此,对父母之爱,是人的天性。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二)亲情之爱。

正如前引诗经中的诗歌所描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子女在人生的最早十几年中,完全是依靠父母而成长的。子女依靠母亲的乳汁喂养,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依靠父母的搀扶而能走路,依靠父母的开导而学会讲话,依靠父母的帮助而获得最初的知识。在这十几年中,子女和父母自然地建立了深厚的亲情。这种亲情是任何其他人间感情所不能代替的。

(三)感恩之爱。

每个人对于有恩于自己者,都会有感恩之爱。清代朱有纯编的《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话,被流传很广,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一分的恩情,要以十分来回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朱自清有一篇十分有名的散文——《背影》,写的就是他对于父亲的感恩之爱。散文描述说:父亲已经年迈,身体又胖。父亲送我(作者)上火车后,想到要为儿子买些橘子。我看到他买来橘子后,要将橘子送到火车上给我,“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当然,作者不是只因为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而感动,他想到父亲一生为子女付出的辛劳,而现在已经年老体衰,他不由地流泪了。

子女对父母付出的爱,是父母晚年最好的慰藉,同时也是子女莫大的幸福。

同胞手足一世情(手足之爱)

兄弟姐妹的关系,中国人称为同胞手足关系。这个称呼颇为贴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血脉相连,与一个人的两手之间、两足之间或手和足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对手足关系十分重视。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孝”是与父母的关系弟”就是与兄弟的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描述兄弟之爱的佳作。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

王维有兄弟五人,姐妹二人。写此诗时,诗人年仅十七岁。一人离家外出(可能在长安谋取功名),举目无亲。在重阳节日中,他非常想念亲人,而他最想念的是他的兄弟姐妹们,想到他们在登山游玩时,大家都佩插香花(茱萸),饮菊花酒,而独独地少了他自己,他们一定会非常想念自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和他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充满眷恋的心情。

宋代文豪苏轼和苏彻兄弟两人,一生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在许多诗词中表达了两人的深情。

嘉祐六年(1061)初冬,苏轼出任凤翔(今陕西西部)判官(州府官员);苏彻留在京城(今开封)侍奉父亲。苏彻送他兄嫂出行,骑着马走了一百多里,在郑州西门话别。苏轼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四句是: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兄弟分别后,苏轼回头张望,隔着山垄,只见弟弟的黑色帽子时隐时显。那时天色已晚,哥哥担心弟弟孤身一人,骑马回去,衣服单薄,会受凉。

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府。中秋节的夜晚,明月当空,他想念着弟弟苏彻,写下一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綺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意思是:但愿我们都能活得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每年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亮(婵娟)。

苏轼于1101年去世(64岁),根据他的遗愿,他被葬在中州(今河南省)嵩山之南。此处背靠奇峰,面临清溪,环境优美。苏彻1112年去世后,也同葬于此。

王维和苏轼的著名诗词,充分表达了人间兄弟手足之爱所达到的深度。

手足之爱,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同胞血缘之爱。

同卵生殖的孪生兄弟之间的DNA,是100%相同的。兄弟姐妹之间DNA吻合程度也在99%以上。兄弟姐妹,或同父同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他们的血缘关系都非常密切。这种关系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密感,使他们感到他们的命运是天生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幼时伴侣之爱。

兄弟姐妹一般情况下,在幼年时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儿童到少年时期最亲密的伴侣。幼年时,他们在一起玩耍,在一起学习。即使到了中年或老年,他仍然会保留着幼年时期的共同的温馨的回忆。由于是同父同母所生,他们在性格上、爱好上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些都会加深他们感情。

(三)共同责任之爱。

当他(她诚长后,或在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后,尽管他们很可能分别住在不同街道、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责任,即关心他们的共同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这种共同的责任使他(她)必然会始终愿意共同地为父母或其他手足付出自己的爱心。

手足之爱,或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感情,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值得人们珍惜。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爱)

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除家庭外,还要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社会有广义的大社会和狭义的小社会之分。大社会指的是大众、人民、民族、国家、世界、人类等。小社会指的是每个人直接接触的周围人群,例如学校中的老师和同学,医院中的医生、护士和病友,同一居住区的邻居,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同一专业的同行,等等。在这些小社会中,人们亲密相处,必然也会产生感情和爱。由于本书的篇幅限制,这里选择与每个人的人生关系重大的两种爱:师生之爱和朋友之爱,加以论述。

一个人的成长中,除了父母之外,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老师不但传授给你各种知识,同时也传授给你做人的道德和品行。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老师有特别的尊重。中国古人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都表示中国人对老师的高度尊重。

对老师的爱,也可以称为“师爱”。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说明师生之爱的极好的例子。在《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叙述。孔子对弟子的爱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他深刻了解各个弟子的优点和特长,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

例如对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称赞了颜回在贫困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对闵子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闵子骞真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是没有不同意见的。对子游,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孔子认为子游的特长是在文学方面。

(二)他的教育是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导。

例如对子路,他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意思是,子路的性格直爽而粗犷好斗,孔子用礼节慢慢地诱导子路。

孔子对不同弟子问的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下面的事例:

求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大意是:子有(冉求)问孔子听到应做的事,就立即去做吗?”孔子说对,立即去做。”子路(仲由)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另一学生子华感到奇怪,问为何问题相同,而回答不同?”孔子说子有做事多虑退缩,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做事有两个人的胆量,所以我要抑止他。”

这件事说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非常细致而深人,他会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和优缺点。

(三)他非常重视教导弟子怎样做人。

他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是:你要做道德高尚的读书人,不要做道德低下的读书人。

(四)他对弟子的生活也十分关怀,并给予安慰。

伯牛得了难治的病。孔子去问候,说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意思是: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真是命啊!

(五)他对于弟子服务于社会或国家寄以厚望。

孔子很称赞子贱(宓不齐)的治理政治的才能,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意思是:可惜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治理更大的地方也会差不多的。

由于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和教导,弟子们对于孔子也非常尊敬和爱戴。

公元前489年,在孔子带领多个弟子周游列国期间,楚庄王拟聘请孔子去楚国。陈国和蔡国(今河南省淮阳和上蔡地区)的国君害怕孔子受聘楚国不利于本国,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起来。

在受困的七日内,断绝了粮食。弟子们尽心尽力,寻找食物,到湖中捉鱼,到田野采集嫩草煮食,帮助老师共渡难关。当得到一些食物时,都要让老师先吃。而在这七天中,他们继续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安葬在曲阜家乡。弟子闵损、冉雍、冉求、颜路、曾点、漆雕开等都来送葬,并且按照孔子的“应为父母守孝三年”的教导(“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弟子们像对待父母一样,为孔子守墓三年。子贡是孔子弟子中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成就很大的人。孔子死后,他从江南千里赶来奔丧。其他弟子三年后离去后,他继续守墓三年。他将南方的稀有珍木移植在老师墓旁,以寄托他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师生之爱的例子,以及古今中外许多其他例子,包括人们亲自体验的师生关系,可以理解师生之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师生之爱是精神性的。

老师所能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精神的感化。两者都是精神性的。这是师生之爱与父母子女之爱的重要区别。后者主要是血缘性的、生活性的、亲情性的。

孔子当年向学生讲授的是六经:《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乐记》。这是知识的传授。

孔子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品德的教育,教导他们怎样做人。《论语》中的名句大多是这一方面的。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在当代社会,学校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主要是知识。小学到中学,老师向学生传授的是人类自古至今所积累的文化精华与科学知识,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依靠老师的传授而代代继承。

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老师所传授的有一部分是老师自己所特有的学术积累,其中老师的学术见解或学术造诣是非常宝贵的。这一部分知识是学生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近一两百年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哲学,影响深远的学术进步,很多是依靠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教授对学生的代代传授而取得的。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的治学态度、处世原则和做人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陈独秀的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战斗精神;胡适的崇尚自由、民主的精神;竺可桢的求是精神;陈寅恪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但影响了他们当年的学生,并且影响了全中国几代青年。

(二)师生之爱影响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的成就和品德,究竟是受谁的影响最大。当然各人情况不完全一样,但是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会承认,是受老师的影响最大。

孔子的弟子中,有许多位后来都有突出的成就,例如曾参,他写作的《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儒家孝道的著作,后来被列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曾子的《孝经》,则完全是继承孔子学说的。

同类推荐
  •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生命是人真实存在的标志,而生命的展开即是人生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期间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要试图改变这个过程,而要服从这个规生律,完整、系统地体味人生,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人的生命之美,美在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视人间的美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人生的要义。
  •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是德国当代知名的思想史作家萨弗兰斯基的倾力之作。在德国广受欢迎,位居德国亚马逊分类榜榜首。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用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浪漫主义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钢铁浪漫主义”,将无数青年送上战场;在纳粹时期,浪漫主义又被再度利用,助纣了20世纪的政治大灾难。萨弗兰斯基在完整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作为20世纪走红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热门推荐
  • 执笔绘素颜:你是我的阳光

    执笔绘素颜:你是我的阳光

    她,一个国家的公主,从小集宠于一身,却为了国家的命运,甘愿改变自己:和亲他,一介九五之尊,爱,身不能已,爱上了她,纵使后宫佳丽三千,唯一对他不离不弃执笔,行云流水,娟秀的字迹便在纸上。呵呵,爱对么?利用!我早已不复当年单纯、天真的模样。你?早就忘却......若是要再次相见,你,还愿意么??
  • 夕阳下放羊的日子

    夕阳下放羊的日子

    也许宇宙真的是对称的,如同人们的生活,有正反有阴阳。一个小故事,从山坡放羊开始。
  • 逍遥英雄传

    逍遥英雄传

    王权衰微,法度逐渐失去作用。没有了束缚,人性的丑恶开始暴露,杀戮和掠夺无处不在。出身豪门的叶轻晨,只想在这乱世中过那逍遥快活的神仙日子。可是各种机缘巧合,却让这名贵公子走上了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之路!---------------------------------------------------看多了废柴的逆袭,也来感受一下豪门贵公子的风流崛起吧。
  • 山河的秘密

    山河的秘密

    武陵山深处的九幽之地,黄浦江下掩藏的潜龙遗迹,苍山洱海之中绵延千里的龙宫,苗疆山雾之中若隐若现的九黎旧庙,九河下梢天津卫里干枯不见的黄河古道,雪山之巅不为人知的仙门。去探索这深藏在山河里的秘密,也成为山河里隐藏的秘密。
  • 吾爱十八

    吾爱十八

    每个人的一生总要走很多的路,遇见很多的人,而你却是我不想错过的风景。
  • 鬼女修仙

    鬼女修仙

    一只死于非命的女鬼,身世不明,记忆全无,却妄想修仙,为此踏上前往仙门的道路。她原先只想修得仙骨不再回到冥府受苦,却不想修仙这一路风波不断。腹黑狂妄的蛇妖美男?道貌岸然的得道仙宗?咳咳,我只想修仙。
  • 有温度的故事店

    有温度的故事店

    这是一家有温度的故事店这里的故事有冷亦有热望冷暖自知变为感同身受欢迎您的光临我是故事店店长:零
  • 修仙魄罗

    修仙魄罗

    聂远,一个家里很穷,学习不好,常被人欺负的弱小学生,因为碰到了他们,命运从此改写……
  • 飞鱼之三千情丝

    飞鱼之三千情丝

    一见倾心,再见离别。等我……若是你能再看到这个两个玉符合在一起时!就是我回来的时候。等我!
  • 终结星爵

    终结星爵

    一名普普通通的二流大学生,意外得到了一枚超至极强者扶摇宏的宏之脉传承无极珠,加上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出了种种强大的武器,当他称霸地球时,一艘银色的飞碟降落在了地球,从此踏上了宇宙争霸之路,他名:黄言,号:终结星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