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4900000028

第28章 黄土淹没的文明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大梁城,揭开了历史上七朝建都开封的帷幕,此后的两千二百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建起过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其中,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一百六十八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年代。当时的国都东京城,在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在盛极之后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神秘地消失了。四十三年之后,南宋信使、诗人范大成途径故都,看到的已是“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了。

城摞城的奇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开封龙亭湖底的清淤过程中,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从此,大规模的“宋城考古”拉开了帷幕,经过二十年的考古发掘,东京城终于呈现在了考古工作者的面前。与此同时,“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也终于被考古证实。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在古都开封地下三米至十二米处,上下叠压着六座城池,其中包括三座国都、两座省城及一座中原重镇。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其下是明代开封城,再下是金代汴京城,汴京城下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东京城,其下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最底层的是魏都大梁城。这些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魏大梁城在地下十余米深,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八米,金汴京城深约六米,明开封深约五至六米,清开封城则距地面三米左右。上下叠压着的六座城池,构成了开封“城摞城”的奇特景观。考古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很多、、、“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八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在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还发掘出了三层古马道,在相距一米五的距离内,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地展示了开封城下“马道摞马道”的奇景。

开封“城摞城”奇观的神秘面纱正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被层层撩开,层层叠压起来的六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的古代城市变迁史。它就像“活的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古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年至783年),有“中国地下赵州桥”之美誉,是北宋著名的州桥夜市、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水浒》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桥南北长十七米、东西宽三十米,为砖石结构的拱型桥,桥面青石板铺墁。经考证,州桥下部为宋代基址,上部为明代所修,州桥桥面距地表深约四米,桥底距地表约十一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探究开封“城摞城”奇观形成的原因时,用一句话来概括开封城千百年来的兴衰,那就是: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开封作为城市,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当时的魏惠王之所以选中在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不远,水道四达不无关系。他迁都大梁不久,又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沟,导致了大梁城的毁灭。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魏秦两国曾在大梁城下展开过一场激战。由于久攻不下,秦兵就经鸿沟引黄河水水灌大梁,水围大梁三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遂化为一片废墟。这是开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

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汴河的缘故。因为这时的汴河已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一条大通道,给开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黄河水患威胁历来以下游最为严重,而几乎每一次泛滥都会殃及开封。

但是,在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离开封数百里。它虽然不断决溢泛滥,但对开封并无直接影响。黄河真正开始威胁开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黄河决口三百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七次。

分别发生在元太宗六年(1234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文元年(1399年),永乐八年(1410年),天顺五年(1461年),年(崇祯十五16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崇祯十四年二月至次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三次攻打开封。十五年九月十五日深夜,为退李自成农民军,守城明军乘黄河涨水,在朱家寨和马家口同时掘黄河堤,想水淹义军,以解围困。“城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三十七万人仅存两万余人。这是开封城自魏大梁以来遭受的第二次灭顶之灾,使开封城元气大伤。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黄河在开封附近的张家湾再次决口。洪水奔腾而下,很快从城门、城墙渗入城中。加上连日大雨,开封城内惨不忍睹。官民全力守城,道光皇帝指派因虎门禁烟而被革职、发配伊犁的林则徐前往开封抢堵决口。次年二月水退,开封城遭黄水围困已经八月之久。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和兵火的侵扰,作为七朝都城的开封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正是黄河的缘故,开封从国都衰落到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在我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很多朝代都采取了抛开旧都城、另选新址营建都城的做法。秦都咸阳,汉、唐长安,汉、魏洛阳等等,莫不如此。而古都开封虽历经兵燹水患,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屡建屡淹,又屡淹屡建。明末崇祯年间的那场空前的特大水患后,开封城已是“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清初曾有人提出将省会由开封迁至许昌,但始终没有被清政府采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封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作为七朝建都之地和“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名都大邑,开封这座历史古城在中原民众心目中的中心地位依然存在,这也是清政府维护中原地区局势稳定的象征,其地位和名气是中原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拟的。所以,清政府只是在明开封城墙的废墟上加高增筑墙体,而将河南省省会仍旧放在了开封。

迷雾重重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一千六百四十三人,牲畜二百零八匹,船只二十八艘,房屋楼宇三十多栋,车二十辆,轿八顶,桥十七座,树木一百七十多棵,人物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但是仔细一瞧,这些人都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不同的活动。在大桥的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的郊区。

汴河上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清明上河图局部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其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证明画成之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都被金人掠去。五十九年之后,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被确定下来。

历史上,围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以及“上河”曾有过一些质疑。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之说首先持怀疑的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是秋景。此外,还有人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也非地名,而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是指政治开明。对“上河”“上河”

一词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习惯用语,如东京西郊金明池每年三月至四月八日开放,人们去金明池游玩就称为“上池”。“上河”的“上”也应该是动词,是到河上去的意思。还有一种意见则把“上河”解释为上方之河,认为是御河。

千年古刹相国寺

相国寺是历史上的名寺之一,始创于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根据《如梦录》记载,相国寺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是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到了宋代,曾在此兴建过一座信陵亭,名为信陵坊。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兴建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

唐初,这里成了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唐长安元年(701年),名僧慧云从湖南来到开封,自称见此宅池沼内有楼殿幻影,认为有灵气,于是用募化来的钱买下郑景的住宅和花园,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兴建寺院。慧云原本是以“福慧寺”为名建寺的,但后来在施工中,从地下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碑,慧云认为这是神佛显化,于是命名为建国寺,同时将募铸的一尊高三米的精美弥勒佛铜像安置寺中。次年,唐睿宗为纪念他以相王身份入继皇位,乘改年号为延和元年之际,赐以今名,并御书“大相国寺”匾额,这就是相国寺的来历。

唐代的相国寺,虽是初创,但由于是皇帝赐名,所以声誉很高。相国寺规模很大,建筑豪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边思顺负责修建的排云阁是相国寺里最高的建筑物,阁高十米,和当时扬州有名的西灵塔同高。唐代时的相国寺里有许多著名壁画,其中有大画家吴道子在寺中画的文殊维摩像珍品,名画家石抱玉画的护国除实患变相、车道天王像,智俨和尚画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图以及大书法家李邕和大画家韩干等为相国寺创作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雕塑大师杨惠之的许多雕塑佳作。这些艺术作品的水平很高,得到了当时人们的高度评价。唐代相国寺的高大建筑屡遭雷击火灾,损失惨重。后由高僧贞俊主持募化,历经数年重新修葺。

到了宋代,相国寺被封为皇家寺院,寺中的著名和尚也都获得皇帝亲赐封号荣誉。北宋时期,是相国寺最繁盛的一个阶段。宋太宗晚年又对相国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寺容改观。正殿高大,庭院宽敞,花木遍布,僧房栉比,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佳作,也荟萃于此。宋代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商人达万余人,此外还有杂技、戏剧、说书、卖艺等文艺活动,十分繁华。时人形容相国寺是“金碧辉映,云霞失容”。

在金代和元代,由于战乱,相国寺严重损毁,逐渐萧条。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曾经出家当过和尚,十分重视佛教,所以对相国寺多次重修,使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将相国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灌淹开封城,相国寺也随之变成一片废墟。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命用银一万两,在相国寺旧址废墟上进行大规模重修,历经两年零七个月,才完成了浩大的修建工程,从此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清时的相国寺,仅常住和尚就有三百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一次遭到严重的损毁。

相国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八角琉璃殿,俗称罗汉殿。它分内外两部分,外面是一座环绕院落呈圆周形的八角殿,中心是一座比四周环形建筑高的八角琉璃亭,亭内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菩萨,这尊菩萨像是用一棵银杏树历时五十多年才雕制完成,由于银杏木质坚实,不生虫害,制器不裂,所以雕成至今已经二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她大约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雕成,高达七米,站像四面造型,每面有大手六只,小手二百多只,共有手一千零四十八只,排成四个扇面形,每一只手掌中心有一只眼睛。周身贴金,造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哲学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哲学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是抗战期间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饮食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饮食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我们的宿主很逆天

    快穿之我们的宿主很逆天

    身染无数血债,注定进入阿鼻地狱,却要穿梭各个空间,为人遂愿,以洗身上怨念。原以为这是上天仁慈,谁知却又是另一场阴谋。······本文无男主。
  • 心脏,在跳

    心脏,在跳

    她,是来自2127年的活死人,准确来说,是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心脏,被移植到机器人的身体里,暂时还不会跳,但是,世界尖端科技就在她身上……他,架空王朝的人,魔教教主,传说,他红衣似血,传说,他我行我素,传说,他冷血无情……他就相当于一个谜……当她遇到他,又会磨出怎样的火花呢?原已冰冷麻木的心脏,会重新跳动吗?“你知道吗?我刚刚,听到心跳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蛮荒时代淘金者手记

    蛮荒时代淘金者手记

    一群不懂商业文明的蛮荒人在电影业淘金,主人公:拓荒者是一位怀揣梦想来到这个蛮荒世界淘金的无名小卒,在一个认知愚昧、把造假、无耻当英雄的时代里,“我”在电影淘金道路上的自我内心的成熟,和对世界的认知变化,从谄媚羡慕到否定批判,到修缮自我,以及关怀蛮荒人性和对未来探索。本小说是一个长篇体的短篇小说集成的小说结构模式,全篇通过开始的环境铺垫,语境铺垫后,用18个有着各自独立主题的短篇小说共同组成了一个主人公的淘金历险和内心成长的完整经历。
  • 恶魔协议:首席的追心游戏

    恶魔协议:首席的追心游戏

    七年前她带着那颗球嫁给他,夫妻两人见面次数少得可怜。七年后他卷入一场意外,她执着手术刀看着他阴测测的笑。醒来之后他二话不说把她压在床上,凝眉看她:“你果然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是冰冷妖娆的带刺红玫瑰,她是擅长伪装的温柔假白莲。A市再起风云,他执着她的手术刀一笔一划的在空气中慢慢划动出暧昧痕迹———“想好怎么补偿我了吗?”******“你欺负我妈咪。”“不欺负她,怎么给你添个妹妹?”
  • 李会一的盗墓日记

    李会一的盗墓日记

    谁碰谁倒霉的逗比李会一同学带着她的无敌幸运女神白富美闺蜜经历一场巨大灾难后,开启水深火热的盗墓生活!‘嗯?老二你看这俩女生是不是扫墓那天一头栽进旁边坟坑里出不来的内俩人?’你给我站住萝卜头你说谁呢!别跑!
  • 好事多磨(倒霉恋人系列Ⅱ)

    好事多磨(倒霉恋人系列Ⅱ)

    [花雨授权]千里迢迢跑到德国看他踢球,结果,一下飞机,进银行,遇上匪徒抢劫;上公共汽车,遇上暴徒劫车……天哪,这里又不是好莱坞!雪上加霜的是,那个小气鬼还是和以前一样,一点进步都没有!就是知道和她斗嘴、吵架,这样的男人她才不要呢!
  • 鸳鸯玉佩之前世今生

    鸳鸯玉佩之前世今生

    民国初期,富家少爷李文天与贴身丫头陈小寒相恋受阻,为追求婚姻自由,这对恋人开始了艰难的爱情保卫战,为此文天不惜与父亲断绝父子亲情,远走高飞。然而,这仅是开始,一路却充满了太多变数……可谁也没想到,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女人的阴谋……
  • 魔游记

    魔游记

    千年绝恋,千古纷争,割不断的千年束缚,就在一念之间,破灭。当世界没有了光明,当谎言变成了真实,当你变成了另一个不曾相识的陌生人我不会让你活在我的梦里。魔鬼不可以在这里存活。既然你选择与他一起那么,这个约定可以和你说再见了对不起,不是我怕,而是不能!!!!!
  • 封天元界

    封天元界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单枪匹马入战场,一举豪龙破军心运法成印封天界,点术为牢囚地殿承天上之无边,踏地下之无垠一人便可往矣!是为《封天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