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3500000011

第11章 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1)

佛陀说:“不应取法”,讲万法归宗,真正的法只有一个,就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自在法。你与死亡同体。所有生命都应该感谢死亡,因为如果没有它的限制,我们就真的死亡了。畏死者求生,怕黑的人自身放射光芒。

1.生命有它自己的过程

一个国王生了女儿后,非常高兴,他日夜盼望女儿快些长大,可女儿仍然在不紧不慢地长,丝毫不理会他的急迫心情,国王没办法,便把宫中的医师召来。国王命令医师:“给我一种药,能够使我的女儿吃了立即长大。”

医师回答说:“我可以给您这种药,使公主立即长大,但眼下还没有这种药方,必须去寻找。但在我找药期间,请大王您不要去看公主,等公主服药后,再请您见公主。”于是他就到远方去找药了。

12年过去了,医师采药回来了,他把药给公主吃了后,便带她去见国王。国王见了长大后的女儿很高兴,自言自语地说道:“确实是良医,给我女儿吃了药,能让她立即长大。”便诏令左右的侍从,给医师赏赐珍珠宝物。

人们都嘲笑国王的无知,不懂得起码的常识,不管女儿的年龄,看见她长大了,便认为是药的作用。

有一个信徒来到修行有道的高僧面前说:“我想得到您的指点,使我很快的透彻领悟人生。”

高僧便从基础开始,教他坐禅抛除一切尘念的静虑,领会佛教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和解释,积累认识各种行为的规范,达到摈弃一切人生烦恼的修悟境界。

这人听后欢呼雀跃,说道:“真快乐啊!大师,您这么快就让我能达到佛学的最高境界,真是了不起呀。”

高僧摇摇头,一声不吭地离开了。

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的必然和死的必然一样重要。然而,生命却不仅有这两个概念,生与死对于某个个体而言也许只是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这是你我该经历的,也是你我最该尊重的。生命注定要在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加入酸、甜、苦、辣的滋味,感受喜、怒、哀、乐的种种心情。在经历了一切该经历的之后,由青涩变成深红,从幼稚变成圆熟。如果你拒绝了经历,也就拒绝了生命。所以请不要在幼嫩的时候,急于经风历雨,也不要在熟韧之后渴盼回到从前。一生的过程需要每一天最真实的感受的积淀。

《沙原隐泉》中有这样一段话:“爬,不为那山顶,只为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最后到达什么地方,只为了已经耗下的生命;爬,站在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爬,只管爬。”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个攀爬的过程,那是站在今天的顶端向着明天的顶端进步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都将化作泥土。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中间夹杂着无数的坎坷与危机,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高兴、有失落、有松弛,也有紧张,令人回味无穷。其实无论是书还是戏,人生都是一个过程。一个人有好的结果,往往是因为他注重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没有失落不断追求的精神;因为他知道惟有追求,才能完善生命过程,充实出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成功人士对于真理、对于事业的追求无不如此。而有些人却不懂得努力的过程,过分看重结果,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其实只要追求过、用心过,即使得不到,也不会有遗憾!

传说中的荆棘鸟,就是用剧痛和生命换得了一次生命的绝唱,它让人们明白只有磨难与苦痛才能造就辉煌的生命过程。没有十年寒窗雪,哪得梅花扑鼻香?古今中外,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是一个艰辛的历程,成功的事业需要经营,美满的婚姻需要经营,无悔的人生更需要经营。用心去经营,生命的句号一定会很精彩。

活着的时候为自己所能亲历的一切喝彩并感恩。因为那是生命给予你的财富。

2.生命无常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惟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然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让妇人伤透了心。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惟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么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祥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惟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妹妹一个月前走了。”“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然而,无常本就是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故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

然而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又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逃避是不可能的,也无法逃避。无常的真理在事物中无时无刻不在现身说法;依恋的亲人突然间死去,熟悉的环境时有变迁,周围的人物也时有更换。享受只是暂时,拥有无法永恒。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转眼间,而今都已不在。人世间的荣耀与悲哀,到最后统统埋在土里,化作寒灰。他们活着的时候,南征北战,叱咤风云,风流占尽,转眼间失意悲伤,仰天长啸,感叹人世,瞑目长逝了,也都化成一捧寒灰,连缅怀的袅袅香烟皆无。如果生前尚能冷静地反省,一定会明晓生活在世界上是大可不必吵闹不休的。“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于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春该常在,花应常开,而春来了又去了,了无踪迹;花开了又落了,花瓣也被夜里的风雨击得粉碎,混同泥尘,流得不知去处。

的确,人们每提起“人生无常”这个观念,大多认为意义是负面的,但我们是否曾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若不是有无常的存在,花儿永远不会开放,始终保持含苞的姿态,那大自然不是太无趣了吗?大自然中,当花草树木的种子悄悄地掉落大地,无常就开始包围着它们,让阳光、土和水来滋养和改变它们,不消多久,植物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和结果,让人们惊异于生命的可贵,这是无常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喜悦。

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有生就有死,有天堂也有地狱,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反而要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诸行无常,一切都不会久住。人、动物、花草、树木、山川、土地,都是不会常住的,会生便会灭。

3.自杀是罪

一位诗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而那个女人却无情地拒绝了他的示爱。家人非常担忧,怕他会自杀,都试着说服他。但他们越是这样尝试,他就越认为他应该自杀。他的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他的门锁起来,但他开始用头去撞门,他们变得非常害怕。

突然间,他们想到了诗人的朋友,一位得道的禅师,于是他们就来叫禅师,看能不能劝住发疯的诗人——至少他们是同一种信仰。

禅师去时,诗人正用头在撞门,看样子他真的很生气,完全下定决心了。

禅师告诉他:“你为什么要把这出戏演得这么大?如果你想自杀,你就自杀,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大噪音?只用头撞门你是不会死的。所以,你跟我来,我们可以爬上楼去,从十几层跃下,何其痛快!为什么在这里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诗人不再用头撞门,他感到困惑:堂堂一个禅师,居然劝人跳楼?!

禅师继续喋喋不休:“把门打开,不要再引来一大堆的观众,为什么要这么演戏,你只要跟我来,我们上楼,保证你很快会消失。”

诗人将门打开,看着禅师一脸困惑。于是禅师拉住他的手,把他用力地拉出来。

诗人往楼上走,变得越来越害怕。

他们到了楼顶,诗人突然变得很生气:“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你好像想要杀死我。”

禅师辩解说:“是你想要死,我作为朋友责无旁贷,我必须帮助你。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去栏杆那儿。今夜很美,月亮已经出来了,正是个好时候。”

诗人脸色煞白,咆哮道:“你是何许人,你可以强迫我去死吗?”

禅师说:“你看看!这就跟你念佛一样,有口无心。你追求的那个女人,心不向你打开,你就得不到她的爱;同样地,你的心不向佛祖打开,佛能接你去他的地盘吗?”

生活中有一些人也会像这位诗人一样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在生与死之间选择死。然而,在佛界看来,自杀亦是杀生,是人的罪业。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想要自杀,不外乎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一个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爱”,就会感到生命很有限。只要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一个人要爱大自然,这么美好的山河大地,为什么要离开呢?一个人要爱国家、社会、众生,这么有成就的社会,何以不爱它就想离开呢?想到家人、朋友,他们不是都爱过你、帮助过你吗?你何以忍心离开大家呢?所以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

自杀在佛法看来,仍然是杀生。因为就佛法的因缘法来看,个人的躯体生命并非个人所有,乃由父母结合而生养,继而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没有权利毁灭任何生命。

佛陀曾经叱责自杀行为是“愚痴、非法”的。曾有比丘身染重病,苦不可忍,因此而选择自杀,佛陀还是加以劝阻。为什么在痛苦与死亡之间,宁愿选择前者?这应该与生命无限流转的事实有关,也就是说:从表象上看来,死亡似乎是痛苦的终结,但深层的实相却是: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端。于是,痛苦并未真正终结,只是在亡者眷属的眼里,看似终结而已。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皆犯波罗夷罪。此外,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与教人自杀是为“大恶”。

《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于杀父、杀母;以不杀为例,它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

此外,戒“杀生”的佛教,强调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

如杀人时要具备“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罪意识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于要求个人生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着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瞋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转为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有的人在世时常觉得“生不如死”,但是自杀后其实是“死更不如生”。自杀而死,虽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恶业果报。

因此,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生命是随着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解脱。

由此可知,佛教十分重视生命,因此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做法,主张应该在有生之年,发挥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现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许多人因为追求完美、希望获得他人肯定而不断给予自己压力,加上又过度压抑情绪,压力指数也就一直降不下来,一旦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忧郁症。因此适时为情绪找出口,以及旁人的陪伴与倾听也益加重要。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忧”谷,除了可求助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治疗外,对当事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自己的压力源头,学习如何处理压力、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压力如影随形,压得人喘不过气。

除了找出压力源外,如何舒解压力也是增加保护因子的良方,进行运动、旅游、散步、打坐、瑜伽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同类推荐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本书以道教体系为逻辑,以道教神仙、人物、宗派、典籍、名山、道观为点,以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叙述道教的故事,详解道教文化。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

    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在诵经时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指哪一种法器?大钟、木鱼、蒲团、纸箔等,有何利众的功用?星云大师借物抒怀,以拟人化的手法,深情为佛教里二十种常见的法物器具代言,并搭配百余幅彩色人文照,并辅以法器简介,是一本富含文学之美的佛教普及读物。
  • 佛教养生秘笈

    佛教养生秘笈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养生法、生活饮食养生法、佛教医术等。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热门推荐
  • 成人礼

    成人礼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诡异降临到我身边

    诡异降临到我身边

    “虽然我可能穿越到了一个假的日常系世界,但是我能干死你却是真的。”“知道猪和大熊猫的区别吗?同样的好吃懒做,同样的胖,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盖因为大熊猫有皮肤啊!”在凉风还没有换上皮肤,抽出自己的棒子之前,厉鬼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欢迎加入群聊【雀道天凉啾啾啾??】:702175437
  • 何必伤春

    何必伤春

    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学生时光,谁还不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呢?
  • 那年,你好

    那年,你好

    “五朵金花”组合,最强女汉子称号,我们五个人从最初的谁也不认识谁,到后来的共同称号,我们会买闺蜜装,穿一样的鞋子,用一样的化妆品,做同一件事情,有着同样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最后,怎么就变了呢?
  •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的专著。“命题”与“范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家表述思想观点的主要方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内涵及形式特征。古代诗文词赋小说戏曲及书画等各体文学艺术理论中都有大量的命题。本书从不同角度展开探索,力图全面阐释古代文论命题之性质、特点、功能及当代价值。
  • 皇后谋:凤驭天下

    皇后谋:凤驭天下

    她,一缕幽魂,穿越亘古的时空,遍尝孤独与寂寞。先后邂逅冷酷霸道的堡主;多情温柔的帝王;邪魅妖冶的盟主;专一哀怜的前朝太子。她幽怨地周旋在四个同样出色的男人中间,绝了爱,碎了心,终究谁才是她最后的幸福?
  • 东周列国志下

    东周列国志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斗帝乾坤

    斗帝乾坤

    无上的斗帝,如斯的战斗。战即是战,斗即是斗。神奇萧寒,主宰万千,统领世界,开辟一条新的神话。
  • 解神尸

    解神尸

    终日无所事事的天才解剖医师,遇上最难解剖尸体,钢铁般皮肤,层层血肉经脉内,隐藏着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秘密。解开来,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他,会如何行走?
  • 噬神台

    噬神台

    这里有着无数追逐仙道之人,他们不畏生死,不惧三灾……但,神劫之下,魂飞魄散,尸骨无存!然,天地间总有一线生机!传说,只要登临噬神台,就可避过神劫,直接到达三界之巅——神界!而噬神台的出现,就必然牵连至九枚残片......蒋世,一个懵懂的少年,因何走上绝路?他为寻九枚残片,踏仙尸,斩神体,浴血奋战,不畏生死!男人!尊严!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