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6500000015

第15章 戏说之祸——《杨白劳与黄世仁》批判(1)

1

可以说,2003年3月24日是著名小品演员黄宏一生都忘不了的大日子,也可能是他作为演员永远都值得纪念的大日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没征求过黄宏的意见,他不一定认同。但无论如何,这一天黄宏要忘记也难。因为,山东退休工人杨立荣在这天把他和作家出版社同时送上法院。

杨立荣在起诉书上说,黄宏所著《从头说起》一书第316页写了这样一段话:“《杨白劳与黄世仁》是一个不错的小品,借助两个人物和人民熟悉的人物关系反映出当今三角债的问题: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

这一段话,由于指称杨白劳为欠债不还的老赖,杨立荣认为是虚假、失实的,并因这虚假失实而长期想不通,精神受到极大伤害,要求黄宏和作家出版社赔偿精神损失费800元,双倍赔偿购书款共计44元。此外,杨立荣还认为黄宏这段话是攻击了旧社会受穷受难的贫农杨白劳,使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附带要求法院判令二被告登报公开更正《从头说起》一书中的虚假、失实报道,消除不良影响。

和其他明星官司一样,黄宏的官司立即引起传媒注意,多有报道。明星就是不一样,一举一动都在传媒的目光底下,像先前的刘晓庆漏税官司,稍后的张铁林性交易官司一样,都是充满娱乐性,实景连续演绎。自然,当事人是否觉得有趣,是另一码事,至少,在片场外也是火了一把。

北京朝阳区法院审查后认定杨立荣的起诉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所规定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条件,裁定不予受理此案。

据说杨立荣是个告状迷,他的私人名片上印着“告状大王杨立荣”的字样,在他老家四川,是以爱打官司出名的。曾有家报纸,不慎将“朱德元帅”印成了“朱德无帅”,他一怒之下把人家的一字之错告上法庭。

杨立荣不服一审的裁定,上诉至二审中院。二审中院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相关规定,原告应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虽然杨立荣姓杨,但与杨白劳,与《从头说起》一书所描述的剧情等内容并无直接利害关系,不属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范畴,裁定驳回上诉。

黄宏逃过了官司。有报纸报道说:“这起罕见的‘杨白劳官司’却有一个意外的结局。”这家媒体的眼光差了些,其实,官司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关乎黄宏个人的事。这场官司的牵涉面很大,比黄宏担心的人多的是。这是一场公益性官司,关乎整个文艺圈子,关乎整个社会氛围,黄宏大概是用不着成吃萝卜、淡操心的。这个日子值得纪念,是因为这场官司至少可以证明他的艺术是特别成功的,甚至,他可能因这场官司而永垂史册了。但是,成功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吗?就是于我们社会有益的艺术吗?

“我姓杨,杨白劳就是咱自家人。我听奶奶说,爷爷当年就是一个杨白劳似的人物。我爷爷家里穷,五六岁卖给庙里当和尚,十二三岁家里才把他买出来给地主家当长工。我年轻那会儿看电影《白毛女》真是热泪盈眶,就觉得里面讲的是自己家的事。”杨立荣称自己在电视里看过几次《杨白劳与黄世仁》,每看一次心里就难受一次,“告状能让我心里好受一些”,他向记者解释说。

黄世仁最后给杨白劳下跪,这一幕,上亿中国人看过。我来了,我看过了,我大笑了。而哈哈大笑之后,杨白劳是一个“老赖”而不是一个“受压迫者”的新印象,就印入脑海里。从此众口铄金,杨白劳的新形象唱遍全国。

笑是入的一种生理反应,笑着的人,面上会露出愉快的表情,嘴里会发出欢喜的声音,心里会觉得高兴。看过《杨白劳与黄世仁》这个小品,人们着实是愉快的,是高兴的,是欢喜了一回的。但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是不’是有些不道德,是不是有点儿卑鄙?这一亿人的高兴,这欢喜,至少是建立在杨立荣的痛苦之上。因杨立荣的痛苦而开心,这是健康的吗?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是可以接受的吗?

2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中国传统就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借债,还不了儿子还,儿子还不了孙子还,孙子还不了,就世世代代地还,这是借债的信用。

这种还债天经地义的观念,是封建旧道德观,虽然讲信用,但不值得歌颂。文明社会,更要讲人权,父债子还的经义,是不人道的,已被法律禁止。父亲借的债,父亲还不了,那是父亲的事,债务不能必然地由儿子承担。当然,债务人有钱不还,弄得债权人举步维艰,也是让人同情的。有不少国有企业就是被债务问题给拖垮了的,国营银行也有许多呆坏账收不回来,这些实例都是债权人利益受损的例子。在《杨白劳与黄世仁》的小品中,债权人黄世仁对债务人杨白劳又是作揖又是磕头,低声下气,百般作践自己,只是想讨回两石粮食的债,在某种程度上,是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当今欠债是大爷、要债是孙子的社会问题。

这个小品生动是够生动了,可反映的是社会的真实吗?艺术的夸张,无论怎样天马行空,是不应该离开基本的真实,这是西式艺术观念的真谛。

“真、善、美”三位一体,艺术是探索社会真理的手段。黄宏的这个小品,在社会上影响极大。据说有一起债务纠纷案,司法机关主持债务人签发债务法律文书,在要求其加盖手印时债务人戏言:“这不是逼死杨白劳的做法吗?”债权人则回报以戏言:“现如今不是黄世仁逼死杨白劳,而是杨白劳逼死黄世仁。”法官听了,也忍不住笑起来。

但是严格来说,杨白劳是没资格做老赖的。报纸上透露出来的老赖是怎样一种情况?不是没钱还,而是有钱不还。而且借的钱不是小数目,只有大数字,才让债务人有大爷起来的条件。生活中的老赖,一方面欠债不还,另一面又开着奔驰车,包二房三房,到处高消费。这与杨白劳的情况一样吗?杨白劳借的那点粮食,弄到黄世仁举步维艰了吗?黄世仁也得靠那两石口粮为生?若这样,杨白劳与黄世仁倒是同病相怜了。

有经济学家这样分析杨白劳与黄世仁的交易模型,认为静态地看,春天,杨白劳家里揭不开锅,向黄世仁借一石粮食,并且答应到秋天还两石。黄世仁觉得有赚头,同意借粮食给杨白劳。双方签字画押,自由贸易,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是一份双赢的契约。黄世仁到秋天能得到两石粮食,他赢了。杨白劳得到粮食能够活到秋天丰收的日子,他也赢了。

我总是弄不明白“双赢”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杨白劳与黄世仁签约时真的是双赢了吗?也许在签约时是这样,但实际上呢?老天爷出了叉子,秋天到来,杨白劳没有丰收,他没有粮食还给黄世仁。黄世仁不仅赚头没了,本也丢了。而杨白劳则喝肥皂水自杀,喜儿自个儿逃到深山老林。谁也没赢,都是输家。

有法律专家分析说,在任何债权、债务案件中,都有一个履行能力的问题。即债务人在借钱时要考虑好自己的还钱能力,杨白劳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借债,在自己无法履行合约时又不积极想办法清偿债务,也没找债权人协商解决债务问题,而是出门躲债。杨白劳这种对待债务的态度,对人、对己特别是对喜儿,自始至终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为消除债务履行过程中的“无奈和不公”,有必要为杨白劳之死“正名”。可以这么说,同情杨白劳,就是姑息纵容欠钱不还、不讲信用的人,就是对所有守法公民的残忍。

这样的分析貌似有理,却并不完善。首先,就合约的签订来说,是自由的吗?虽然双方是自愿画押,表面上看没有强迫行为。但实际上杨白劳在签这份合约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之,只有黄世仁是基于自由意志签的这份合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黄世仁在和杨白劳签这份合约时,利用杨白劳受到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因此,这份合约是否有效是值得怀疑的。而即使合约有效,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而天灾就是不可抗力。责备杨白劳借债时没有考虑自己的还钱能力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是被迫借债。如果要责备什么的话,该受责备的是黄世仁自己,是他投资不当,造成投资损失。高回报的投资当然就是高风险的投资,黄世仁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做好风险控制。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当他发现出现天灾时,他应该申请解除合同,这样,他至少是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要回杨白劳手中没有吃完的粮食。

在实际生活中,友情出借的不计,以谋利为目的的个人债务,黄世仁需要向杨白劳作揖吗?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赌场里就常有举债的。但是,没听说过债权人要向借债的赌仔作揖吗?有许多国企老总,不是要乖乖地回来贪污也好,腐败也好,总之就是要把赌债给清了,有敢装大爷的吗?

所以,杨立荣的起诉是应该支持的。黄宏“借助两个人物和人民熟悉的人物关系反映出当今三角债的问题: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不恰当,如果按照黄宏的这个比喻的逻辑,那么,欠薪的包工头是债务人,他成了杨白劳。白辛苦的民工是债权人,成了黄世仁。包工头是杨白劳,出苦力的民工是黄世仁,这样的比喻,还不成了黑白颠倒?

3

没有平等,那来人权?

社会平等是获得社会权利的前提条件,不尊重平等谈人权是不可能的,只谈抽象平等而不谈社会平等,是虚伪的。

有喜欢反思的人认为,同情杨白劳是中国传统文化锄强扶弱的陋习,同情弱者罢了,并不值得肯定。强者也是可以同情的,也许,强者是更值得同情的。于是就有了关于“善待老板”的论调,相对于雇工,老板当然是强者。

《杨白劳与黄世仁》这个小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同情强者的思想要求的反映。但是,同情弱者难道不是合乎人道的吗?难道强者需要的是别人的同情?强者玩着高尔夫球的高级体验,是弱者同情得了的吗?弱者自己都不曾有过那种体验,如何产生同情?那只能是艳羡。人们所以会同情弱者,是因为人都经历过软弱的时候。正是有了共同的体验为基础,才有同情的可能。

近些年,中国人的民族性被歪曲得满可以的了。就仿佛中国人不是地球人,而是人中的异类一样。而一切对中国人的歪曲,往往打着反思中国落后原因的旗号,使中国人自己不得不认同这种歪曲,还以为那是真理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就是被奉为经典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

同情杨白劳只是同情弱者,憎恨黄世仁只是憎恨强者,这是情绪化的、不理性的情感,是没有法律意识的。用道德情感代替法律,不公正,对强者不公正。类似的这种看法,也是歪曲中国人的一个例子。所谓人性永恒,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差异,比人们所夸张的要小许多。

对杨白劳和黄世仁的爱与憎,仅仅是对处于强势地位或弱势地位的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吗?按这种说法,相对于黄世仁,后来的大春是更强者。如果人们的爱与恨只是单纯的“锄强扶弱”,人们为什么不憎恨大春?当然,就这个问题,是可以进一步歪曲中国人的。那是因为中国人有报仇情结,大春是回来报仇的。人们不恨大春,是因为人们感受到了报仇的乐趣。姑且接受这个解释,但接受这个解释,就等于接受中国人并不必然是“锄强扶弱”的了,至少在可以报仇的时候,人们并不“锄强扶弱”,这与人们应该善待强者的理论出现逻辑矛盾。但事实上,中国人也并不是那么赞美报仇,许多时候,反倒是赞美宽恕,很有基督精神的。人们憎恨黄世仁,是因为他强抢喜儿,严重地侵犯了人权。而人们所以同情弱者,所以会同情杨白劳,是为他无力维护自身的人权而悲哀。

虽然传统中国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权的概念,但这不等于传统中国没有人权意识。韩信无疑是伟大的强者,但有史以来,人们并没有从韩信不得不忍受胯下之辱而体验到“锄强扶弱”的乐趣,相反,人们同情他那时所感受到的侮辱,并以此作为鞭策。人们同情韩信,并不是因为他是历史的强者,也不是因为他在面对屠夫那帮人时,处于势单力薄的弱者地位。而是同情他的人权受到侵犯,同情他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且带刀配剑,可是,仍然无力维护自己的人权。韩信与那个屠夫的故事,是历史美谈。美在那里?不是美在韩信受到屈辱,而是美在韩信封王以后重回故里,并没有报复当年的屈辱,把那个屠夫给杀掉。而是给了屠夫一个小官当,所谓以德报怨,大器,不过是尊重人权的中国式表述。所以,以中国传统,韩信总是受到称赞,那不仅是因为他是强者,人们崇拜强者,而是在于他强大之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去侵犯人权。至少,在那个故事里是这样。正因为韩信的尊重人权,他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关系抽象成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表面上看客观,平等,没有情绪化,却掩盖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实质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黄世仁与杨白劳维护自身人权的能力不同。

借债本身是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为了防范风险确保收益,贷款方通常都会考察借贷人的还债能力。比如,向银行贷款,银行会要求有抵拥,这就是为了防范风险。除非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出现腐败了,银行不作任何实质的风险防范就对外贷款,否则,银行总是稳赢的。还不曾听说过一个供楼自住的人可以对着银行充当大爷的,倒是听说过供楼人抱怨税赋太重。

按理说,杨白劳家徒四壁,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还贷能力。虽然可以指望秋天有收成,但农业基本上就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黄世仁不是不知道的。他仍然敢于放贷给杨白劳,他的风险防范机制在那里?一个是喜儿,这是他希望得到的猎物;另外就是狗腿子穆仁智,以及他握在手中的枪杆子,这些是他防范风险的力量。

同类推荐
  • 边读边悟论语

    边读边悟论语

    阅读经典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潮流。这既是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社会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中国人向来有追溯历史的传统,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人的心灵中。我们追记历史,其实就是关怀当下,就是想从遗风遗俗中窥见前人的智慧,寻求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正因如此,那些名噪一时、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才总是凝聚着后人探索的目光。也因此,《鬼谷子》受到世人追捧,逐渐浮出水面。
  •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的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名言警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大多数除了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劝世的功能。这些名句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抒发豪情,正气凛然,读之令人奋进;有的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使人智慧;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相信读者阅后,在对人生的感受、思考、探讨和领悟过程中,会有所启迪,有所提高。
  • 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

    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

    尼采代表作全集,探寻人生意义之书。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收录《悲剧的诞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教育何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偶像的黄昏》五部代表作品。
热门推荐
  • 你的心何处才能安放呢

    你的心何处才能安放呢

    心中有路,路多了,也就难选了。眼里闪着的光影是什么呢?家里的玄关何时能再进。
  • 诗仙归来

    诗仙归来

    仙帝洛尘千年回归,仙界亲友背叛,父母和小妹失踪!仙帝一怒,伏尸百亿!
  • 鬼夫大人,饶了我

    鬼夫大人,饶了我

    程暮雪在一次盗墓中发现棺材里的男人尸体没腐烂,而且这个棺材是水晶棺,她只是好奇为什么死人还是活的一样,她便把棺材打开,而且那个男人穿着古代的衣袍,长的比电视上的明星还要超级帅,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次盗墓会让她的身活从此改变。
  • 千金小姐变形计

    千金小姐变形计

    千金小姐孙筱然是个女汉子,令父母非常头疼。于是请来金氏集团公子金泫宇帮忙,他们成了欢喜冤家......
  • 我是地狱

    我是地狱

    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保安张如文年轻的生命……舍己为人却无辜下了地狱,更令人绝望的是地府判官坚持判他服刑十万年……也许是苍天有眼,张如文和一只恶鬼签订了契约,成为地狱的使者,重返人间……二十年一年零七天,这是他偿还前世罪业的最后机会……
  • 价值的实现(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价值的实现(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是否可以这样说,实现价值的真正动力是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它一直被忽视,我们确实有必要承认它至少是这类因素中的一个,并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在摩尔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需要的满足和挫折决定兴趣的几种方式。
  • 快穿之玄幻空间

    快穿之玄幻空间

    一次意外经历,穿梭于不同的世界。第一个世界,古代文,第二个世界,都市,第三个网游,身份揭示,第四民国文
  • 刃皇昊天

    刃皇昊天

    《九界》三部曲第二部。九界化墟后的无数年,现代优秀军官潘昊天,偶然得到南海仁丢抛向宇宙的乾坤坠和神兵刃皇……并且因缘际会下穿越到异界,开始了争霸天下,修真除邪的宏大之路,一路上坎坷不断、危机不断、奇遇不断、艳情不断、最后成为三界的共主。正是:现实世界一军官,穿越灵魂附顽男。战乱世界生雄志,一统大陆固江山。偶得天界神符助,又得宝卷不一般。人界之主太寂寞,又修大道寿超天。灭去宇宙不平事,至尊天下法无边。
  • 罪恶之城

    罪恶之城

    徐凤,一个大我十几岁的大龄女友,此言一出,真是罪恶,而我一个19岁的小屌丝的奇妙生活就开始了……
  • 谁不想当一个欢乐的中二少女

    谁不想当一个欢乐的中二少女

    本书又名《谁还不想当一个无忧无虑的中二病少女呢?》诺薇儿·亚娜中二少女,本名:王翠花,一个重度妄想症患者,一直以为自己是中世纪的贵族小姐。直到有一天她和一堆脑子里有着各种毛病的一群人被困在了一座荒岛里。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什么呢?动起你们聪明的小脑瓜吧,中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