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95200000018

第18章 (2)

由于这些手段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因此痛苦就日复一日地持续,于是我们开始对任何能提供欢愉感或解脱感的事物产生依赖。

我们最常用来获取所求之物的手段,到后来也成了界定自我感觉的一部分,暴饮暴食、竞争、取悦他人等等,感觉起来都像是“我”的特性,我们愈沉醉于耗费生命去追求欲望的替代品,就愈加远离欲望的真正本质——我们对爱和归属感的深切渴望。

欲望的替代品

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我的生产力一直是我满足欲求的重要手段。当我没有安全感时,做事情就成了最容易让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策略,无论是完成一篇文章、填完一堆账单,或是把厨房打扫得一尘不染,都行。这样的生产力不只是一种想要创作、想要对生命有所贡献的本能冲动,隐藏在背后的动力还有某种自我缺憾的恐惧,以及证明自我的需求。陷入这种状态时,我就会泡一杯英国早餐茶提神醒脑,以便继续保持旺盛的生产力,好撑过一天,而且往往熬到半夜。我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忙得跟无头苍蝇一样,心里也变得很不耐烦,且疏远了我所爱的人。又在这样的状态下,残酷地鞭策自己再去完成下一个任务,于是我跟自己的身体中断了联系,无论觉得自己太过自我中心,还是对这样的狂热工作感到自责,都无济于事,“继续排除下一个障碍”似乎才是让我如愿以偿的最可靠方式,这样我才能觉得安心。

我去参加一个心理治疗会议时,会上的一张海报深深打动了我,海报的主角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其中一个告诉另一个说:“我以前有一架私人飞机,在里斯本有栋别墅,还曾经担任被《财富杂志》评比为五百大企业的某公司的执行长直到我改喝无咖啡因咖啡之后,啥都没了。”欲望替代品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即使这些替代品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层的需求,却能鼓舞我们,并且在短期之内带给我们某些利益,让我们得到暂时的欢愉。当我们努力追求欲望的替代品时,这样的冲动往往占据了我们的心,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致于暂时麻痹了觉得自己没有人爱的感觉,以及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成就的确能延缓自我缺憾感,然而,在内心深处,那匮乏的自我不断提醒我,一旦不做事,就会跟那位改喝无咖啡因咖啡的执行长一样失去一切。

我们必须工作,才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而我们所任职的公司和工作方式也成了寻求满足的关键领域:工作变成了我们赢得他人的爱与尊重的间接管道。有些人或许觉得自己的工作内容毫无意义,或许痛恨或排斥自己的工作,不过,我们仍因欲望而执著于以良好的工作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同,对男人而言尤其如此,但不论男性或女性,大多数人都依赖工作来提升自信,以弥补缺乏自我价值感的恐惧。这种手段所带来的价值,包括金钱或权力、勤奋工作及良好表现而得到的赞赏,以及“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迷失在这些替代品中,而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这些替代物根本无法满足我们最深层的渴望。

即使当从事的活动对我们而言意义十足——不但富有创造力,还能充实心灵——这些活动还是有可能“被利用”,以满足自我欲求的不满。对我而言,这种状态最常发生在为禅修团体准备演讲或课程内容,或者撰写佛法修持的相关文章时。我明白佛法的珍贵,也乐意与人分享,因此,我愿意投入高度的热情来做这些事,而当焦虑或挫折感生起时,我也能坦然接纳。但是,有时当那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声音响起,而我顺势响应它时,写作或准备演讲陡然成了赢得爱与尊重的工具,而整个工作完全转移了重点,那欲求匮乏的自我夺走了掌控权;虽然我总是想要全心全意地付出,然而现在这份心意却为恐惧所笼罩;我迫切地想要做得“够好”,也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报偿,结果当工作成了证明自我价值的手段时,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就掺了杂质。

当欲求匮乏之自我掌控一切时,我们便无法以真正自在、喜悦的心态投入任何活动,然而,直到我们觉察那引发匮乏之自我的欲望与恐惧之前,它还是会迂回地渗入我们所有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

正如劳伦斯所说:“人若是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得到自在解脱;只有去做内心深处之自我真正喜爱的事,自在解脱才会到来。”假使我们行事的动机是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以求得即时的满足,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受到驱策;因为,无论做多少事,耗费多大的能量,或受到多大的肯定,我们都无法脱离那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都无法触及那“内心深处的自我”。正如劳伦斯所指出的,想做内心深处之自我真正喜爱的事,是需要花一番心力的。若想倾听并回应我们心中的渴望,就需要真心诚意的态度。我们愈是深陷追求欲望替代物的表象世界中,就愈难沉潜到内心深处。

当欲求成瘾时

正如我从自己的“内观恋情”中发现的,当欲望过于强大时,正念觉察力就会烟消云散。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薇拉凯瑟告诉我们:“天底下最重大的莫过于欲望,当欲望壮大了,在它面前,什么都无足轻重。”

我们可以尊崇欲望为一种生命力,但同时也要看清,当欲望掌控我们的生命时,我们就会受苦。我们天生的食欲,或许会变成对食物难以控制的欲望——冰淇淋、甜点、薯片等等——这些都是解馋的食物,或能暂时麻痹感觉的食物。而我们对性和男女感情的渴望,可能也会沦为一种痛苦万分的依赖,依靠对方来界定自己、取悦自己。遮风挡雨和蔽体御寒的需求,也许会转变为无可救药的贪婪,让我们非得拥有三栋房子、装满了好几个鞋柜却穿都没穿过的新鞋。而我们对归属感和被爱的基本渴求,也可能演变为对欲望替代品的迫切渴望。

假使我们长时期受挫或感到遭剥夺,那么,那种极度执著的欲望就会变得孤注一掷且难以遏止。渴求就这样占领了我们,而这强大的能量更是硬生生地劫持了我们,无论在何种场合、面对何人,我们成天表现得像个欲求匮乏的自我。

印度有句俗谚说,扒手即使遇见圣人,眼里也只看到圣人的口袋。假使我们被渴求掌控,那么,无论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也只在意自己如何从中得到满足。这种饥渴感使我们身心瑟缩,陷入无可救药的深渊,于是乎,我们终日以管窥天、目光如豆,无法真正享受眼前的一切。深秋的枫红或一首诗偈,不过诉说了我们生命中莫大的空虚感,而孩童天真的微笑,更只是嘲笑自己膝下无子而已。我们远离了单纯的喜乐,因为,强烈的渴望迫使自己不断追求更大的刺激,或者麻木自己的觉受。

想要强忍成瘾的欲望,不为之所动、不付诸行动,极为困难。诚如十九世纪著名的英国剧作家和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所言:“我什么都能抗拒,除了诱惑。”诱惑可视为一种情绪性的保证,允诺我们体会强烈渴求的欢愉感,任何瘾君子、强迫进食症患者、药物上瘾者,或对恋爱上瘾的人,都非常清楚这种身心的迫切冲动。想抽烟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想放弃香烟,去外头散散步,听听宜人的音乐或做做深呼吸,我们就是非要香烟不可。也许我们也意识到,所执著之物其实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品,不过我们还是觉得“非得到不可”。

莎拉是我的一个禅修学生,已经与强迫性进食症奋战多年。她来参加十日佛法闭关时,心里很担心饮食的问题:每餐分量足够她吃吗?菜色适合她的口味吗?她会不会吃太多?她也很担心,自己必须一言不发地坐在长餐桌前,在大家面前进食,而没有令人安心的谈话声掩护。她很害怕身边的人一眼就看出她患了饮食失调症,她想象着自己可能难以承受的耻辱。

闭关头几天,她满脑子想的都是食物,当用餐的锣声响起时,她就走出禅修厅,慢慢踱步到食堂。她告诉我,她表现出来的正念都是假装的,其实,她觉得仿佛有个超强磁铁在吸引着她。排队等着取餐时,她心里备受焦虑和兴奋感的煎熬;而享受盘中餐点时,脑子里也已经开始盘算:接下来还要吃多少。莎拉发现,餐点不但菜色棒,而且分量很足——这使她忍不住再添第二盘,有时甚至会添第三盘。不过,她不会回到原先的座位,而是改坐其他的座位。

我们第一次会谈时,莎拉说她觉得被自己的执著和渴求“打得千疮百孔”,就像个窝囊废一样,非常“没有灵性”,这让她感到羞惭万分。而最困难的莫过于,无论她再怎么控制食欲,仍然一再被自己的胃左右,她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往往很不喜欢陷入渴求中的自己,但是这种不喜爱的感觉,却会在欲求成瘾、掌控了我们的生命时,转变为极端的嫌恶。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暴饮暴食或酗酒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和人际关系;眼睁睁地看着沉醉于无止尽的功成名就中的自己伤害孩子;我们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饱受依赖感和缺乏安全感的胁迫,因此破坏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我的一个学生形容:“

欲求匮乏的自我,是我最大的敌人。”我们之所以讨厌欲求匮乏的自我,是因为它掌控了我们的生命。

由于一心想要逃开自我憎恨的感受,我们又向欲求匮乏之自我发出残酷无情的信息,我们可能会以剥夺饮食、剥夺休息时间,或不接受他人慰藉等方式,惩处匮乏的自我。我们可能会因这一部分的自我正在残害自己的生命,而强烈地想要消灭它,因而鲁莽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就像莎拉一样,由于对上瘾症状极度羞愧,因而无法感受“内心深处之自我所喜爱的事”,我们依旧无法触及自己对爱的渴求,而这渴求正是最初导致我们上瘾的动力。

排斥欲求的自我

伊甸园的神话中,上帝创造了花园,在正中央种下知识之树,树上结满了甜美却危险的果实。然后,他在这附近放了几个人,并禁止这些好奇心强又超爱水果的生物品尝果实。这根本就是个圈套。后来夏娃摘下了水果,却又为此愧疚万分,还受到惩罚。

我们心里每天都在经历同样的情境,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去追求舒适生活、去做正确的事、去拥有物品、要比别人出类拔萃、外表要光鲜亮丽、要受人景仰等等。我们也被告知:自私自利是要不得的、自我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而自我放纵则是罪大恶极。

大部分主流宗教都教导我们,需求、激情和贪欲皆导致受苦。这一点的真实性固然毋庸置疑,但有关欲望的危害等概括性教义,却往往加深了对自我的痛恨。

我们得到的劝告是,要超越、克服或设法管理生理及情绪的极度渴求。我们受到的教导是,不要信任狂野强烈的本能激情,要留心别让自己失控了。

奥德瑞罗德说道:“人们被教养成要去畏惧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渴求,而这种恐惧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深层渴求存有疑虑,并让我们维持在一种容易控制、忠诚和顺从的状态,被迫勉强接受多重的自我压抑。”

一般人常误将“心灵净化”与“根除欲望”划上等号,我也曾在修持佛法的学生身上看到这样的状况,这并非现代才有的争议;在传统佛法中,努力探究觉醒与欲望两者的关系,从佛陀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有个禅宗公案很经典地揭示了这点:有个老妇人供养一位僧人20年了,他就住在老妇人家的一栋小木屋里。经过了这么多年,老妇人估算,正值壮年的僧人多少也应该有了某种程度的证悟,于是她决定测试一下僧人。

僧人的三餐通常都由老妇人亲自送去,但这天老妇人请了一位标致的姑娘代替她。她交代这位姑娘给僧人一个温柔的拥抱,回来向她汇报僧人的反应。姑娘回来之后说,僧人只是全身僵硬站在那儿。

接着,老妇人便前往僧人的小木屋,问道:“当你碰触到姑娘温暖的躯体时,感觉如何?”僧人悲苦地答道:“就像寒冬石块上凋萎的树木,毫无暖意可言。”老妇人听了不禁大怒,将僧人赶出去,烧了他的小木屋,说道:“我竟然把这么多年的岁月浪费在一个假货身上!”

在某些人看来,这位僧人的反应可能是一种美德,毕竟他成功抵制了美色的诱惑,而且似乎已经将欲望从根断除了,然而老妇人却认为他是个假货;僧人在年轻姑娘身上得到的感受是“就像寒冬石块上凋萎的树木,毫无暖意可言”,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心灵修持的重点吗?这位僧人不去欣赏姑娘的青春可爱、感知原始性欲的生起,并且不受牵动地感知自己性欲的消失,反倒紧闭了自己的心门,这根本就不是证悟。

我见过很多误以为“产生欲望就是心灵未经启发的征兆”的禅修学生。尽管,转移对某些冲动的注意力的确会削减这些冲动的强度,但是其他不必羞于面对的单纯满足感的欲望,例如美食、游戏、娱乐或性欲的满足,却都被他们认定为身陷低等冲动的一种迹象。这类学生也假定,“心灵追求者”应该以内心精神资源作为其唯一的归属,因此他们极少向朋友和老师寻求安慰或协助。我曾经跟一些持心戒多年的学生谈过,他们持戒多年,却从未对自己承认过,自己很寂寞,而且渴望亲密感。

诚如上述禅宗公案的那位僧人,假使我们将欲望推开,就会拒真心暖意于千里之外,僵化自己的生命,然后我们就会变得像“寒冬之石”,否定欲望,就否定了爱与活力的根源。

这不是我的过错

到了下一次会谈时,莎拉告诉我,她加入过食症无名会(Overeaters Anonymous,简称OA)好几年之后,才决定要试试内观的静修闭关。过食症无名会有一种十二阶段的康复疗程,这个疗程使她改变很大;当强烈的渴求来袭时,她不再直接奔向冰箱,她学会了先打电话给辅导者。我把这种状态称为“辅助性停歇作用”,如此双方可以一起观察她正在经历的感受,并探讨应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回应,然而,她的强迫进食症仍然没有停止。每一次去参加OA的协谈,向他人介绍自己是个强迫进食症患者时,她感觉就像更深一层地把自己归属为上瘾者。莎拉现在到我这里静修闭关,期盼禅修和祈祷——这也是OA十二阶段疗程的第十一阶段,能够协助她释放对瘾头的执著。

闭关开始几天之后,莎拉告诉我,她对自己的疑虑更深了,没有了世俗生活分散她的注意力,瘾头的威力加剧了,而强烈的羞愧感比起以往也更具压迫性。

每当她试着停歇下来关注自己对食物的渴求时,所感受的烦乱不安令她实在难以忍受,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仿佛要冲出来,好填满内在深不可测的深渊,她深信自己得了什么无可救药的毛病,永远也好不了了。

我请莎拉闭上眼睛,要她深入内在感受最痛苦的一环,想想自己最想受关注的到底是哪一点。她立即说道,在这个当下,她最想要我对她产生一个好印象,我鼓励她具体化这种感觉,是否可用一种身体的感受来形容,“胸口有跳动感”,她回答。

同类推荐
  • 佛教养生秘笈

    佛教养生秘笈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养生法、生活饮食养生法、佛教医术等。
  •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是在刘法慈讲解《心经》的讲稿的基础上,经过后期整理而成的。这部书,不是讲解经典的知识,而是传播经典的内涵。这部书,不仅拥有广度和深度,更是把经典的智慧带人生活,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喜乐。这部书,不只是让我们理解《心经》的文字,更是通过文字的奥义看到我们自己的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反观自照,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觉悟自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经”。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修心

    修心

    本书讲解了在如今这样一个繁华浮世里静心、清心、养心、修心的重要性。美好和善良的心,是人最强大的后盾,也是智慧的化身,由此,它教会我们懂得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心性清透、人生通达,社会和谐。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本文内容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等。
  • 历史年鉴之1924

    历史年鉴之1924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 丑颜

    丑颜

    她,生来一副丑陋的容颜,顶着妖孽的名号,挣扎了十八年。对着心爱的男子,却只敢说出别人的名字来。于是,幸运就这么擦肩而过。他,身为高贵的王爷,却身处争夺皇位的漩涡中,从来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过他的内心。直到那一日,遇见了那个脸上有着半边胎记的女子。从那一刻起,他的情感空间中,只住了这一位女子--恋倾城。
  • 邪虫神

    邪虫神

    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老子再也不当好人了。稀有灵诀,我的。天材地宝,我的。美女,还是我的。敢和老子作对的,老子就把死亡和恐惧送给你。正魔之间,善恶边缘,是为邪。身怀养虫秘术,誓要将其发扬光大,成就一代邪虫神。
  • 这家伙的平A是大招

    这家伙的平A是大招

    作为村子里最差的弓箭手,玉奇经常为食物而发愁,恰逢一年一度魔法使招生,在被家人数落了一番后,在街上漫步的他被美丽的女魔法使选中,收为学生,竟没想到自己还有如此天赋。
  • 鬼舞逆天

    鬼舞逆天

    生死轮回、弱肉强食,此乃天道。人生起伏、坎坷磨难,此乃命运。我愿生死轮回,却不愿忍受命运掌控。人生难得大起大落,命运又岂能受你摆布,命运由我不由天。命运审判如此,我偏要扭转乾坤。天道制约如此,我偏要逆天而行。天欲拦我,我便逆天。命运挡我,我便打破命运法则,我要最强。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是金子就会发光,是璞玉就会成才。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风流是本少唯一的过错。本少风流成性,爱美女甚过生命,为爱再破苍穹。霖兰大陆,美女如云、高手如林、群魔争霸,让我们一起逆天成神。
  • 绝世孽恋之废材大小姐

    绝世孽恋之废材大小姐

    她,是集团千金,却很平凡,没有千金该有的高贵。可在母亲被人害死之后,她就变了……,他,是集团少爷,却为她倾尽了一生,他们相爱,可最后他们却被奸人所害。呵呵,可惜“天不亡我,”他们重生在一片神秘大陆,她是废材小姐,呵,会让你们看看这是废材,升级如坐飞机,神兽,她不缺,她强大了一生,却只为寻他。他,天生是天才,多少小姐都倾慕与他,可他却视而不见,因为他今生只为她一人…………
  • 乱古魔皇

    乱古魔皇

    乱古大世,群英荟萃,诸王并起,一位位绝代天骄横空出世,少年以魔入道,踏着一位位天骄尸骨,成就无上帝位。
  • 斗破苍穹之武主星域

    斗破苍穹之武主星域

    星域大陆自百万年前由上域道和真人以一己之力镇压异魔,自此星域大陆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域之地,分别由天龙帝国、朱离帝国、虎溪帝国、云玄帝国、和羽麟帝国五大帝国统治。在这个武力为尊的大陆,以武力修炼和精神力修炼为主,每一层都有级别限制。百万年后异魔又起,而出生在云玄帝国的一群少年相互扶持,肝胆相照,一路走来历经艰难困苦,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以一腔热血保卫人族,一场少年奋斗拼杀的帷幕慢慢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