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65000000008

第8章 钱,更多的钱(2)

招揽外商不过是政府的最初举动,很多外商也很给宋朝面子,但当外商真的开始和宋朝商户进行贸易之后,朝廷的工作才算是真正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外商在宋朝的人身安全,以及他们的财产,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市舶司常常会派兵保护那些进入宋朝领土的外商们,主要就是专门设置押伴官员,沿途保护他们的财产,禁止途中被人强买强卖。当然宋朝在这方面可不像他们在战争中那样,明面上吃大亏,在对待外商行贿朝廷官员这样的事情,宋朝的皇帝可是严惩不贷。如果外商的船只在海上遇到了自然灾害,宋朝的官兵有责任进行人道救助;舶主失踪或溺死,货物要清点造册,妥为保管,待其亲属前来认领并严防盗窃或冒领;如果买卖双方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之中存在分歧,也可以报官,就跟现在打官司一样。

这些举动看着是在保护外来商人,实际上也是在保护宋朝的商人。也正是因为宋朝在法律上给予外商或这样、或那样的法律支持,宋朝的海上贸易才能够空前繁荣。在宋朝,海上贸易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驶向东北方的高丽和日本,一是向南方驶往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和西亚、北非。根据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南宋商人出海去贸易的也有20多个国家,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主要来说说宋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在北宋年间,主要还是民商贸易,所以在关于宋代的中国史料之中,记载的并不多,可是日本的史书却有记载。

根据日方的记载,北宋年间,宋朝商人到达日本进行贸易,大概有将近70次之多;经常赴日贸易的宋商如朱仁聪、周文德、周文裔、陈文佑、孙忠、李充等,其名字为当时日本贵族、公卿、富豪等所熟知。

宋朝商人到了日本之后,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进行交易的,日本方面肯定也不太放心这些来到自己国家的外国商人,一般来说,商船进入博多湾,监视所派人去检查并上报大宰府。大宰府派通事至该船验看市舶司发给的公凭,这估计也是最早的护照吧,除此之外,还有船员名单、所载货物的品种名称,然后呈报太政宫,等待批准交关贸易。

这个太政宫就是当时负责接待外商的机构,不过并没有全权负责的权力,还需要报给日本的大宰府。大宰府的官员们听到之后,要一一核对来的都是什么人啊,人数有多少啊,来这里做什么买卖啊,交易量预计是多少啊等等,事无巨细,都要问个清楚明白。等他们确定来到日本的这些商人都是真正的商人之后,他们就会带着商人们去当时的使馆区域,供应饮食和居住条件。

商船赴日所载货物大体为:锦、绫等丝织品,还有瓷器、药材、香料、书籍、文房具等。这些东西在日本的售价非常高,因为在日本,这些都属于稀罕物品,不过不要担心没有人买,日本的很多贵族都是宋商的主要经营对象。当然光卖,宋商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还要购进日货运回宋朝出售。购自日本的货物大体为:砂金、水银、硫磺、木材、工艺品、日本刀等。此外,日本的工艺品别具特色,工艺水平很高。如金银蔚绘、螺钿器皿、水晶、日本玉、木念珠、真珠、屏风、日本扇、日本刀等,很受宋人的喜爱。宋都东京相国寺市场上出卖的日本漆柄折扇,极为精美,扇面的淡粉画,被人誉为“笔势精妙”。螺钿器皿也深受欢迎,被誉称“物象百态,颇极工巧”。

日本刀尤为宋人所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宝刀歌”诗一首,赞美日本刀。一把精巧的日本刀,在宋价值“百金”。

宋治平时期(10641067年),宋商在博多湾以70贯或60正绢买一颗“阿久也玉”,就是日本的尾张蚌珠,回国后可卖5万贯。宋商在对日贸易中一个往返所获之利,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宋商赴日的船只逐年增加。

宋商船入日船次,最初大体上为一年一船次。到了日本永延二年,也就是公元988年开始,由于商业贸易的需求量变大,一年为二船次,后来又逐渐增加到了一年4次。

不过,宋船入日次数和人员的增加,造成大宰府鸿胪馆接待要花费更多的费用。而且在那个时候,日本国内的农民破产,造成了税收来源枯竭,国库空虚,想要拿出巨额款项来维持宋商的食宿费用,真可谓是捉襟见肘,又不能禁止宋商赴日贸易,这可该如何是好呢?

于是,日本朝廷开始对来日的宋商船发放官牒,规定年限实行定期贸易。但是,宋商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不想遵守规定,经常提前来日贸易。不按规定年限来日的船只被查出后,有时则拒绝该船入港。

如果说北宋时期基本上只是宋朝商人自己到日本去,卖掉宋朝的特产,然后买进日本的特产,再运回宋朝进行贩卖,这是一种单向的贸易往来。可是到了南宋,不仅宋朝商人会到日本进行贸易,日本的商人也会驾船来到中国进行贸易。这种贸易往来一直持续到南宋末年,元军占领明州之后,赴明州的日商船因元军不准进港贸易被迫回国,这才中断了宋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

民生富足,安居乐业

宋朝有钱,宋朝的皇帝有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那么宋朝的百姓生活又当如何呢?关于宋朝最有名的小说绝对是《水浒传》,在很多人的心中,《水浒传》中的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搜刮着民脂民膏,只为了自己的奢侈享受,遇上这样的统治者,宋朝的百姓“杯具”啊!

可是,我们仔细再来看看《水浒传》中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绿林好汉们,他们落草为寇的理由多半都是因为触犯了宋朝的法律,或者杀了人、或者是抢劫。不管你杀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杀人终究是要受到法律制裁,抢劫同样如此,这就是法律。而真正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才逼上梁山的人,几乎没有。我们不能因为《水浒传》就断言说宋朝的百姓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水浒传》也只是反映了北宋末年这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故事,还是虚构的,要想真正了解宋朝百姓的生活,我们还是要研究真正的史料。

外国史学家无比惊讶中国早在1000多年前还有这样一个朝代,《中国大历史》中是这样描述宋朝的——“历史进入了宋朝就好像从古代进到了现代”。之所以能让外国史学家这样惊叹,不仅仅是宋朝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是宋朝对于百姓的各种福利和人性化管理。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不成一个封建社会之中还能够出现这样先进的管理制度?

前面我们说过,朝廷不仅重视农业,同样也重视商业贸易,并且还很重视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国家对于妇女和未成年人的保护政策,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可是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在1138年,宋朝就曾经颁布了一条法令《胎养助产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孕妇和孤儿。妇女在孕期,她的丈夫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其进行虐待。如果家境实在贫困,无法确保婴儿的出生,没有钱请接生婆,就要到地方政府申请救助,朝廷专门派官方接生婆去帮助孕妇临盆。在孩子出生之后,家境困难的父母每个月还能申请一部分的孩童教育基金。如果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就被送到宋朝专门设置的机构之中,也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孤儿院,进行教育和抚养。

因为宋朝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很多留在宋朝的外国商人也曾经记载过这样的福利政策:

其国(南宋)诸州弃婴,国王尽收养之。记录各儿出生时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数处命人乳哺之……诸儿长大成人,国王为之婚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弃婴,或者是孤儿,宋朝的皇帝就要收养这些孩子,并且每年都由政府拨款对这些孩子进行照顾。最多的一年之中,宋朝各个地方政府收养的孤儿高达2万多人。除了要照顾这些孩童们的日常起居之外,还要教会他们一些求生本领,比如种地、读书、做小买卖等等。等这些孩子长大了,朝廷还有义务要为这些孩子进行婚配……这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比现在的孤儿院管的还要多!

宋朝的皇帝懂得这些孩子就是明日的主人这个浅显的道理,所以才会如此重视孤儿的抚养工作,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百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百姓,大字不识的几乎没有几人,当真应了那句“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这绝对不是吹嘘,南宋叶适等人也记录当时每家都能著书:“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舆地纪胜》则记录了农村的百姓们过着“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的日子。

我们不难想象,这是一幅怎样惬意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啊!或许有人问了,难道宋朝没有乞丐吗,那为什么还会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出现一个人数众多、体系繁琐的“丐帮”呢?这还真让读者们失望了,宋朝专门设置了收留乞丐的机构。在《宋史·卷一百七十八》中记载着:“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所谓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是职能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所以乞丐们吃、住、看病到死国家都承担了它对公民的责任。这一点就连现如今很多国家都不能做到,可是宋朝却做到了!

正是因为宋朝有了这样那样的福利措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使这个朝代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唐朝,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最高值一直都在六七千万左右徘徊,然而到了1102年,也就是北宋崇宁元年,北宋全国总户数达到了2026万户。宋朝的人口计算以户为计算单位,假设一户为5人(父母、夫妻及其子女),那全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当然这还是保守的估计,毕竟在宋朝并没有“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每户5口已经是最低的计算方式。到了1223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六年,南宋全国总数是1267万户。在经过了“靖康之耻”、丢失了北边一半的土地之后,南宋还能够恢复到这样的水平,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肯定。

很多人在谈论宋朝的时候会说到,因为宋朝没有经历什么战争,也没有经历太多的自然灾害,所以发展空间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就不难发现,两宋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宋朝在赈灾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志上四》说,汉有常平仓,隋有义仓,都是“利民之良法”。而“义仓以备凶灾”,是赈救灾民的主要储备。“周显德中,又置惠民仓,以杂配钱分数折粟贮之,岁歉,减价出以惠民”。宋代的制度继承了前代这些基于“利民”考虑的仓制,“兼存其法焉”。宋太祖承五代之乱,海内多事,义仓制度废弛。乾德初年,诏令诸州于各县置义仓。“民饥欲贷充钟食者,县具籍申州,州长吏即计口贷讫,然后奏问”。随后因输送烦劳,这一制度未能坚持。淳化三年(992年),京畿丰收,分遣使臣“增价以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宋真宗咸平年间,有臣下建议福建“增置惠民仓”,于是“诏诸路申淳化惠民之制”。景德三年(1006年),“言事者请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皆立常平仓”,根据年景适当籴粜以平抑粟价,以救助“灾伤州郡”。天禧四年(1020年),“荆湖、川陕、广南皆增置常平仓”。后来朝臣或有建议“复义仓”者,宋仁宗曾经“命天下立义仓”,然而不久“复罢”。对于义仓置废,朝廷数次发生争议。实际的政策也多有反复。

大自然对宋朝并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它同样历经了旱灾、涝灾,而且次数也非常之多。在应对这样无法抵抗的天灾时,宋朝则是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食物救助。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讨个媳妇、生个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偶尔喝上两盅小酒,这就足矣。尽管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当灾难来了之后,很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被打乱了,他们或者是失去了亲人,或者是失去了家园,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可更为关键的是什么?那就是他们的温饱。

如果灾民们没有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就会选择离开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食物,这是人的本能行为。在宋朝,这样的人群被称之为“流民”。可是,流民问题对于朝廷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一直能够稳定前行的人口普查工作遇到了障碍,紧接着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一直就是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大量的人口无法控制地转移了,那么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就会留下一大片空白,第二年就会成了荒地,造成耕地的流失。这些说的是受灾的地方,那么那些“流民”又过着怎样的日子呢?他们或者是来到没有受灾的富庶之地,寻求一份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又或者是迫于现实而做起了小偷;如果身体强壮点的,或许又会进入山林之中做起强盗;而后者因为对社会的不满,或许会做出更为出格的事情……

估计宋朝的皇帝学过心理学,他太清楚这些灾民在受灾之后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食物。在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他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做“广惠仓”。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详细地记载了此事:

初,天下没入户绝田,官自鬻之。枢密使韩琦请留勿鬻,募人耕,收其租别为仓贮之,以给州县郭内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领以提点刑狱,岁终具出内之数上之三司。户不满万,留田租千石,万户倍之,户二万留三千石,三万留四千石,四万留五千石,五万留六千石,七万留八千石,十万留万石。田有余,则鬻如旧。四年,诏改隶司农寺,州选官二人主出纳,岁十月遣官验视,应受米者书名于籍。自十一月始,三日一给,人米一升,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余乃及诸县,量大小均给之。

这段史料详细地道出了“广惠仓”的实际用途和操作方法。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太平的年月里,每年朝廷拨一部分的粮食储存到“广惠仓”之中;如果哪一方遇到了灾害,就照地区的人口数量提供部分应急的赈灾粮食,而且就连数量也是仔细研究之后定下的。

别看一个小小的“广惠仓”的设置,但是对于宋朝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很多百姓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拍手称快,就算是遇到了灾难,心里也有底了,至少朝廷早就有了应对办法,他们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百姓就是百姓,如果朝廷能够善待他们,他们又怎么想要过上颠沛流离、刀口舔血的日子呢?

灾年还是少数的,在此之后,“广惠仓”又多了新的功能,那就是扶持社会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货志上六》在关于“振恤”的内容中写道:

同类推荐
  • 乱世金瓶梅

    乱世金瓶梅

    他,本是个跑龙套出身,他,一生的理想便是做一名演员,却为何在官场平步青云?错乱的时空,纠葛的情感。一个现代小男人,在泱泱大宋朝会有怎样一番作为?而大宋又会因他而有何改变?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穿越时空的故事,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疑问等着你去揭示。这,不是一段平常的经历,因为其间的故事不为世人所熟知。
  • 三国家里蹲

    三国家里蹲

    三国烽烟,战火不休。前世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王晨据守并州,招收流民,搜集并州名将。把原本被异族占领的并州变成了一片百姓的乐土。
  • 历史快餐.十六世纪:航海时代

    历史快餐.十六世纪:航海时代

    在16世纪,当整个西方世界都为海洋带来的财富而狂热时,东方却忙于内斗。明王朝在面对日本人骚扰时,不得不将海岸线关闭,实行闭关自守策略。而另外一个大国印度莫卧儿帝国,却因为内部宗教矛盾丧失了向海洋进军的机会。由此,东方世界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了。
  • 嫣然一笑沐春风

    嫣然一笑沐春风

    当此世生死输赢都算闲话,只有英雄传说不曾老,凭我自由去,只做狂人不谓侠。群英颂第三部
  • 宫斗权谋之

    宫斗权谋之

    大新帝国,宦官干政,朝政腐败,权臣谋逆,天下纷争四起。夜晚,观天象的天师,突然看到一道帝星从夜空中殒落,天师震惊的跪在祭祀台上说道:帝星不明,权臣弑君篡位,天下一分为二啊!”。不久权臣宇文泰果真谋权篡逆,弑君篡位,皇帝高似惨遭杀害,权臣宇文泰为斩草除根,将皇族高氏诛灭九族,建国号为大魏,史称魏武帝。殿前大将军欧阳文不满权臣宇文泰专权跋扈,祸乱朝纲,果断拥兵自立,建国号为大周,史称周文帝。从此天下一分为二,魏武帝宇文泰野心极度膨胀,为争取更大的权力,不顾大臣劝阻多次北伐,却无功而返,连连战乱,百姓死伤无数,苦不堪言。然而权臣宇文泰在屠杀高氏一族时,却漏杀一人,皇帝高似被杀前宠幸的一个官女,并在多名忠心殿内大侍卫保护下,官女怀孕逃出宫外,生下高氏遗孤高闵改名为杨炎。高氏遗孤杨炎将会开始他怎样的复仇人生传奇……国术无双,老谋深算,深奸巨滑,宫斗权谋,震撼来袭!
热门推荐
  • 扇定天下

    扇定天下

    美人素手执红扇,枯骨曾是绝颜。世间孰是孰非...又有几人得以述完
  • 巫师必须死

    巫师必须死

    七年前,全大陆最顶尖的猎巫武士团“圣谕”,在狩猎一名女巫的作战中匪夷所思地全员失踪,人们相传,他们已经全军覆没。七年后,强大的巫师们终于确信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天敌,于是再次把手伸向了整个世界。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曾经率领圣谕,有着猎神之名的巫师猎手,已经悄然归来……
  • 奶爸的异世之旅

    奶爸的异世之旅

    我叫商陆,我一直以为我就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男人,直到有一天,我被雷劈穿越了,然后,母胎单身的我,竟然有了个儿子?你问我孩儿他娘呢?刚死了…………………………从此,商陆走上了带娃打怪(?)的热血(?)升级(?)路。
  • 晋朝那些事儿陆:刘裕篡晋卷

    晋朝那些事儿陆:刘裕篡晋卷

    本书为大结局卷,北方诸胡陷于惨烈之争斗当中,晋王朝的外部压力,大为减缓,但随着桓玄的得势,司马氏王朝再度面临倾覆之危。刘裕起于微末,东征西讨,平定桓玄之乱,清除江南所有割踞势力,然后整军北伐,吞西蜀、灭南燕、破后秦,先乒收复洛阳、长安。由于谋主刘穆之死去,刘裕收军南回,致使长安得而复失,诸将争斗,名将殒命。刘裕南归之后,终于废晋自立。司马氏政权到此寿终正寝,魏晋风流也告一段落。
  • 弑王煞星

    弑王煞星

    年纪轻轻的蒲星,原本是大陆十大顶级赏金猎人之一,却因为一次报酬丰厚的赏金任务,阴错阳差之间被指控为刺杀了蜀国国王的凶手。当他好不容易把自己从这个泥潭之中拖出来那么一点,却发现自己为了证明清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卷入了大陆诸国的纷争之中。更可怕的一点是,蜀王的死只不过仅仅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阴谋的开始。阴谋的幕后之人到底是谁,他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呢?
  • 昆仑玉碎凤凰叫

    昆仑玉碎凤凰叫

    永乐二十一,萧家灭门惨案,惊动皇城,是报仇泄恨还是利欲熏心?五年后,一纸‘昆仑玉碎凤凰叫’,中原武林再起波澜。自称‘顾七’的“少年”,长相斯文的解骨手柏森森。二人南行之路频遇异事:锦绣庄内夫人被杀,浮云观下河上女尸·····是偶然还是预谋?
  • 官场老佛爷

    官场老佛爷

    上辈子一直想当官,可是却侯门无路,一路平平;这辈子不想当官,却偏偏误入官场,既然上天让我不得不再一次进入官场,那就让他轰轰烈烈,让他惊天动地,让他烈火柔情!人生,就要活得名垂青史!红尘滚滚,任他评说!
  • 爱难再续

    爱难再续

    曾混迹江湖,为爱而退。却又为仇而入。看似相同的人,却不是曾经的爱。爱恨情仇交加的人生,未来会是如何。或许冥冥中早有注定。。。。。。。
  • 回到17年

    回到17年

    如果回到17年前,真的可以改变历史,你愿意吗?如果回到2017年,去救那个本不该死去的生命?你愿意吗?代价是:生命永远定格在2017年。
  • 至臻双生

    至臻双生

    原名《落入异界的两人》。两人同时穿越,无敌异世界,为了回原来的世界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