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11600000113

第113章 林徽因小传

林徽因,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陆官巷一个官宦世家,原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与男作家林微音相区别,改名为林徽因。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1876~1925年,福建闽侯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画,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母亲何雪媛(1882~1972年,浙江嘉兴人)是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革命烈士。

1909年,五岁的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迁居蔡官巷一宅院,并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8岁,全家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入附近虹口爱国小学,读二年级。1914年,因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1916年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同时受到做建筑师的女房东影响,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林徽因在随父亲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初成立时,林徽因就经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以及翻译。她的诗歌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以及西方唯美派的表现手法,以其丰富的感情和特有的意境,探索了生活和爱的哲理。她的散文行文简洁,文字活泼,知识性强,风格独特,可见西方语言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化深厚功底渗透其中。数量不多,但成就颇大,特别是一些精辟而独到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林徽因不但是一位诗人,还是新月派重要成员及组织者。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梁思顺)家结婚,之后二人共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使很多古建筑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得以保护。通过古建筑考察,林徽因和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古籍《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为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1938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抚砖痛哭。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地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做了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工艺景泰蓝。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1950年6月,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图案完成并在中南海怀仁堂评选,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林徽因与梁思成领导的清华小组设计的国徽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

195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着手对我国景泰蓝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不但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还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研究生。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师从于林徽因。

1952年,林徽因担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并对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林徽因建筑人生的又一座丰碑。每当林徽因参与设计一个项目,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筑如何表现中国的民族形式。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应以碑的形式为主,以碑文为中心主题。这种以文字和书法表达纪念内容的传统方式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既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对鸦片战争以来跨越百年的无数人和事的纪念,又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形式,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

同年,她还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以及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翌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在同肺病抗争了15年后,林徽因未及见到她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起来就与世长辞了,终年51岁。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建会决定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林徽因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环刻样移作她的墓碑。墓体由梁思成亲自设计,由莫宗江用中国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勾画出“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出她一生的追求和探索。

同类推荐
  • 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知名作家韩浩月呕心沥血之作,文字简洁有力,情感隐忍克制,于无声的文字下面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以承担痛苦的勇气,以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朴素、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和乡村愁绪。感情真挚,又有反思力度。既有作者和亲人们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和悲欢离合,又对亲人和故乡有一定的反思和剖析,引人对世事和人生产生各种思考。作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谋生的青年,能够激起不少同龄人的共鸣,亦能记录时代变迁和这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作为远离故乡二十年之久的游子,韩浩月以至真至诚,直面一生所爱,深沉回忆、反思并追问时间深处的亲人与故乡。作者从故乡的逃离者、批判者到回归者,经历一系列心路历程,历时二十年,游子心态由复杂变简单。时间没有为回忆镀金,反而为他增加了承担痛苦的勇气和表达的力量。用理性的审视克制汹涌的情感,将激烈的冲突消解于微笑与拥抱。
  • 尖锐的信任丛书

    尖锐的信任丛书

    “丛书诗”是诗人臧棣倾力创作的第二波系列诗。本诗集收录的“丛书诗”,精选自诗人在2005年至2013年间写作的系列诗。以“丛书”之名后缀在诗的题名之中,诗人的意图是,在我们和世界的关联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感受力的偏差,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的想象能力和体悟能力,已严重退步。凭借强大的日常逻辑,我们善于从辩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但从感知的角度去领悟我们和世界的相遇却极其匮乏。在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在人介入历史的方式中,由于我们对身边的事物采取的漠视态度,人类自身的生存面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要改变这些,我们必须恢复诗的立言功能,通过重塑诗的感受力,通过“丛书”的方式来认真看待并尊重与我们共处的每一个事物,我们或许有可能获得一种新的知识,帮助我们重新感受世界。
  • 雨夜短文

    雨夜短文

    本书是余秋雨散文新作,篇幅短小,意境至美。其中包含两个部分内容:“万里入心”,是有感于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人或事,记录并生发出一些感触,进而展现出一种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这些内容对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来说,无疑是人生规划中的航标灯塔。“文史寻魂”是对千年文脉的点穴式提领。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庄子、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戏剧、小说)的脉络,同时对相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相当量级的文人进行评介。文末开列余秋雨特选唐宋诗词必诵篇目。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阳春集

    阳春集

    《阳春集》作为冯延巳词作的集合,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既流露出“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样悲春伤秋、相思恨别的细腻情感,也时常发出“人非风月长依旧”这样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叹。由此劝君珍惜年少时光,不负人生。《阳春集》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有评:“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
热门推荐
  • 几刃寒

    几刃寒

    一场撼动武林的比武大会,卷出十一年前的血雨腥风,恩恩怨怨,了却一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为夫全是算计

    为夫全是算计

    一个自诩聪明绝顶的姑娘,在被周围群众也十分配合的演出下成功艳惊四座;一个心胸狭窄的男子,力求达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公平,最后还是心甘情愿陪着当了一回最佳男主演。
  • 爱你的那段日子

    爱你的那段日子

    苏颜韵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爱上顾墨昀,顾墨昀高高在上,自己的爱是那么卑微,渺小,苏颜韵以为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可不知道自己是顾墨昀放在心尖上的人“韵韵,你知不知道,你是我放在心尖的人儿啊”
  • 将军的霸道现代冷妻

    将军的霸道现代冷妻

    有着复杂关系人物的爱情悲剧,女主的穿越由向往慢慢变得陌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黑色卷轴

    黑色卷轴

    跨越千年的棋局,博弈者,究竟是人,还是……神。伴随着第七域的覆灭,那记载着真神之秘的《黑色卷轴》也就此杳无音信……后世的精灵族历史学家汤·霍谷曾经纪文:黑色卷轴的遗失与否或许并不是开启那个黄昏年代的关键,甚至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本系列前传,预计分为破晓,黎明,黄昏三个篇章
  • 大人物的战争

    大人物的战争

    王锋是一个低调的人。做好事,他不说,他低调;做坏事,他不说,他低调……他是很多公司的幕后金主,他是娱乐圈的另类总裁,他是佣兵界的不败传奇,这些他都不说,因为他低调……然而,这是一个一点也不低调的故事……
  • 战破玄苍

    战破玄苍

    凌风小时候很笨,就算贵为玄苍大地舞风域六大家族之一的洛氏家族三房长孙,打小开始修炼,但练了五年,始终在初元境本元期,而与他同龄的人,都已经步入初元境淳始期阶段,甚至有人已经触碰到了淳沌期,族中长老便渐渐对凌风失去了信心,凌风渐渐成为了家族的弃子,遭到同龄人耻笑,还被成为“蚩蠢风”,凌风渐渐陷入了自卑。在一次采药的过程中,凌风坠入被称为“鬼门谷”的山谷,幸运地遇到一只金蟾,从此在金蟾的帮助下,凌风逐渐摆脱了“废物”的称呼,成为玄苍大地顶级强者。
  • 鬼部异族

    鬼部异族

    你是否怀疑过自己的人生?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假的?当唯一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别人弄好的局,又怎么在新世界来临之前找回自己,并且保护自己所珍视的人?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 大萌初醒

    大萌初醒

    迷失了太久,竟忘了自己是统治无数星域的皇帝。“爸爸,什么是皇帝啊!”星空下,漂亮的小可爱萌萌地问他。“你想要月亮,我给你月亮。你想要星星,我给你星星。”“可是,我只想要妈妈。”伟大的皇帝陛下决定先把女儿的妈抢回来。
  • 魔法世纪启示录

    魔法世纪启示录

    公元2045年,沉寂了百年的地球再度迎来了纷飞的战火。人类在战争的逼迫下走向了末路。原本不存在的神灵降下了神迹。人来在众神的指引下来到了众神遗留之地。在这里人来开始了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