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8600000023

第23章 “莫言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家,但是是一个伟大的作家”(1)

—从诺奖看莫言

对话人:

朱向前:著名军旅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徐艺嘉:解放军艺术学院2010级文学系研究生

时间:2012年11月20日

一、“本土化”与“西化”的平衡

徐艺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百年来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也是中文文学进军世界文学的一次胜利。中国优秀的作家不计其数,但能够成功摘取世界级最高文学奖项桂冠,其创作必然要与世界成功接轨。以您对莫言作品的多年关注,再加上老同学、最早的评论者和诺奖预言者的“三重身份”①,您对此怎么看?

朱向前: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莫言2006年获福冈亚洲文化大奖谈起。这个文化奖旨在表彰“在保存与创造亚洲独特多样性文化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授予莫言的理由是,莫言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颁奖词高度称赞莫言说,“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他的作品引导亚洲文学走向未来”。借此机会,我曾组织研究生讨论了当时莫言的《生死疲劳》,在讨论会上,我有如下一段主持词,恰可阐释莫言作品如何在世界文学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何谓‘旗手’?据我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本民族的、本土的、原创性的创作方向。尤其是在亚洲,在那些欠发达国家中,如何在今天美国文化铺天盖地席卷全球之际,坚持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以保护本民族的文化生态,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并以此构成世界文化的多元共荣格局。我想莫言的‘旗手’意义正在于此。”

②徐艺嘉:也就是说,所谓“接轨”,并不意味着同一化,而恰恰是要保持自我个性?

朱向前:是的,莫言与世界文学接轨的方式恰恰是通过对抗同一化来实现的。文学和科技不一样,科技追求的是全球化,而文学想要达与世界接轨,反而要保持本土特色和作家的个性。

徐艺嘉:从那个时候起您就判定莫言作品与世界接轨了?

朱向前:还可以追溯到更早。莫言出道之初,我就认定他的小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写农村题材写得最好的小说。也因此,第一时间紧密跟踪他的作品,写下了最早的一批较为全面、系统的莫言评论文章,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篇是发表于1986年12月8日《人民日报》上的《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通栏标题,占了大半个版。在文章结尾我提到,我们对莫言的期待是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当然不是超越高密,不是超越华北,而是超越中国。

徐艺嘉:诚如您所说,多年来,莫言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原创性,且各部作品之间风格差异较大。他的作品既具备浓郁的乡土特色,接中国的“地气儿”,又有国际化的特点。历数古往今来能够经得起时间淘洗、成功推向世界的伟大作品,无不是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具体到莫言的作品,他是如何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无缝衔接”的?

朱向前: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作家经验的累积。多年来,莫言在“本土”和“西化”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他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道路选择上,也走过了一条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在莫言创作之初,也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写下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中短篇小说,从最早的《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到《枯河》、《白狗秋千架》、《老枪》、《金发婴儿》、《球状闪电》一直到《爆炸》、《红高粱》。这段时间可说是莫言的天才和悟性发挥到极致的“爆炸”期。他表达的是最本土的故事,又融入了他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同时又受到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福克纳的“邮票意识”和克洛德西蒙感觉开放等外来影响,从想象方式到语言方式初步形成莫言风格。莫言在文学上是有野心和激情的,他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就立志要以故乡为依托,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

徐艺嘉:我至今记得《红高粱》带给我的震撼的阅读体验。莫言营造了一个现实根本不存在的“高密东北乡”世界,奇谲空灵而又辉煌瑰丽,富于梦幻浪漫色彩,这是一般作家很难想象并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个文学场域的建构裹挟着强大气场,为这篇小说的出身与血缘奠定“豪门”基调。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粗犷豪放,想象浪漫,带有浓烈的山东高密乡土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还多少带有一点儿野性的流氓草莽腔调。在刻画人物和场景细节时又非常细腻、鲜明、深刻,给人以生吞活剥、洞穿历史时空的激情与伟力。

朱向前:早期莫言的作品将本土意识与外来影响始终在民族传统“审美图式”的边缘进行创新与突破,若即若离,掌握分寸并拿捏到位。我对他这个阶段是高度肯定的,甚至到今天来看,我认为他写得最好的作品,仍然是《透明的红萝卜》。那种质朴、纯净和诗意,一派天籁之音,不可复制。

徐艺嘉:莫言的作品是从何时开始被推广到西方国家的呢?

朱向前:第一个重要契机应该是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因为这部电影,西方开始关注莫言,也因此,他的作品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异,“偏西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自《红高粱》以后到90年代中期的创作中。这期间他连续抛出了中篇小说《欢乐》、《红蝗》、《白棉花》、《父亲在民夫连里》;长篇小说《食草家族》、《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包括此后的《丰乳肥臀》)等多部作品。在我看来,莫言这个阶段的作品有点剑走偏锋,在追随西方化的道路上过犹不及。

徐艺嘉:“偏西化”的特点具体指什么?

朱向前:主要是刻意追求外在形式的西化,比如《欢乐》和《红蝗》中大段大段冗长而生硬的议论,对小说结构、意境、叙述调度和艺术感觉以及不分段落、不加标点等对西方小说修辞手法生吞活剥等各方面进行极限实验,加之感觉的泛滥和语言的膨胀,以及想象的重复,造成了作品阅读中一定的紊乱感和晦涩感,使他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偏执、躁动和疲惫。实话说我对他此间的作品阅读时从一头雾水到不忍卒读,直至丧失阅读快感。1993年,当我做《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纲》时,写下了一章近8000字的批评意见《莫言:“极地”上的颠覆与徘徊》。开篇即指出:“我再也不能保留我的看法了,我必须直率地说出我对近年莫言创作的批评意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在以极端化的风格独标叛帜,败在极端化的道路上过犹不及;因此,他在创作状态巅峰的极地上和艺术风格的极限上颠覆了自己,也迷失了自己,至今陷入一种失落美学目标的躁动与徘徊之中。”①后来在莫言与我的交谈中,他委婉地对此阶段的创作作了一点解释,就是说这一批作品在国内不被看好,但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大国翻译不少,颇受欢迎。我理解是“求仁得仁”,他有他的预设目标,他也成功了,作为一种战略,这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此阶段的创作确实对他走向西方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对最后得诺奖功不可没。但是,即便莫言已获得诺奖,我也并不收回我当年的观点。

徐艺嘉:我感觉写小说和练武功的原理差不多,都要经历不同阶段的磨砺。初级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次级阶段“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待达到自然天成的最高境界,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对莫言的作品是零敲细打地读下来,涵盖面也不全。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让我惊叹的还属《红高粱》。在那以后,我记得有一次读莫言的短篇小说集《苍蝇门牙》,里面多篇小说对于大量感官体验的全方位启动以及语言中密集的审丑指向让人读久了不由产生生理上的排斥感,很有些“劈头盖脸、捣毁一切”的破坏性,包括看《酒国》,那种写法目空一切,为我们展示了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不像许多作家,有一个多年攀爬的过程,他是爆发式的,像一座火山一样,但写得有点“过”。

朱向前:好在经过漫长的徘徊与摸索过后,莫言终于找到了“本土化”和“西化”的平衡点。从《檀香刑》开始,那个传统的、亲切的、熟悉的莫言又回来了。回到了本土,回到了民族。就像莫言在《檀香刑》后记里所宣布的:“我要大踏步后退”。这是莫言在新世纪寻找中国文学发展道路所做出的一种很宝贵的调整和修正,也是他作出的中国文学要与世界文学接轨的一个极佳表率:即在最传统的形式中表达最当代的理念,以中西合璧的技巧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他晚近的《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作品都属于这个阶段。

二、“诺奖”是如何炼成的?

徐艺嘉:谈论一个作家,归根结底要回到他的作品。文学是人学,诺奖之所以颁给莫言,是因为他的作品达到了对人性探究的深度,具有吞吐万千的气象和对人性善恶的有力剖析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回到莫言作品上来,深入其作品的肌理和细部,您对他的作品有何具体看法?

朱向前:莫言的作品是恢弘的,长江大河式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作品的大体量。他的创作成果极为丰厚:11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短篇小说,若干部散文集、评论、演讲集和话剧、影视剧本创作,作品总量多达约800万字,文集可出到20卷。这样的丰繁而庞大显示出宏大的史诗气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莫言的创作涉及到多个门类,且都有佳作乃至经典,比如中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球状闪电》、《爆炸》,长篇《檀香刑》、《蛙》、《生死疲劳》,短篇《枯河》、《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奇遇》,等等,都是杰作。他的散文《忘不了吃》,是我迄今见过的写饥饿写得最为传神的文章。他参与的电影《红高粱》、《太阳有耳》,分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银熊奖,根据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如此大体量、高品质,并且这么全面,恐怕自有中国新文学百年以来,罕有其匹。

徐艺嘉:莫言的创作合在一起便是对20世纪中国农村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全景式的描摹,在这一点上丝毫不逊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世纪级文学泰斗,这也是他独特的优势所在。莫言旺盛的文学生命力恰恰是他“天才型”作家的佐证,我曾听闻他的阅读速度极快,阅读面极广,除大量汲取中外文学的养分,他还浏览其他门类的书籍,画册中的雷电、昆虫等物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从他的创作风格也能看出他极为强烈的倾诉欲望。

朱向前;他天然有着易于转化为文学素材的生命体验,并且他将这种体验和想象力完美融合,这就是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先决条件—有着超常的人生记忆力。莫言的书写深入扎实,而又天马行空,神幻奇谲。我阅读莫言的乡村小说,从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到中期的《丰乳肥臀》,直至晚近的《生死疲劳》等,无论是天、地、人、畜,还是乡风民俗,无论是节气更迭还是四季景观,无论是农事稼穑还是邻里纠纷,从一草一木到一花一叶,从大牲口到小青蛙,乃至一只夏日黄昏的蜻蜓停留在荷叶上眼睛转动时折射出夕阳的反光,都栩栩如生,活色生香,传神写意,纤毫毕现。浑厚多彩如油画,细致精微似工笔,直让人叹为观止。那简直就是北中国农村生活的教科书加高密东北乡的芥子园画谱。

徐艺嘉:他对一片叶子的描绘甚至都可以生动细致到几百字,这样好似用放大镜观察生活般的描写在同类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中实在少见。

朱向前:有过莫言这样乡村出身和生活经历的人何止千万,成为了作家的恐怕也不下四位数,但能从笔下呈现出如此斑斓多姿的北中国农村原生态图景的却凤毛麟角。这当然关涉到一个作家才华禀赋的高下,而这才华禀赋的重要标志就是超常的人生记忆力和想象力。

徐艺嘉:您如何理解莫言作品中的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

朱向前:莫言的作品中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卓异的人物形象,且他始终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写人,并在人物的塑造中探究人性的深度。

徐艺嘉:这点也是我阅读莫言作品比较有感触的。他不光具有大体量的作品创作,胸中还有海纳百川的大气象。莫言的文学根脉在农村,他写农村,写得惟妙惟肖,鲜活沸腾。莫言的写作是投入的,同时,他又能跳脱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农村的善恶美丑,这种客观的带有批判的、悲悯的眼光可以落在牛马猪羊身上,可以落在张三李四身上,可以落在“我爷爷”、“我奶奶”、“母亲”、“姑姑”身上,还可以落在他自己身上。他好像提前预知了人物命运的一切结局,但他就是要在他们生命蒸腾的过程中挖掘出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广度。比如《生死疲劳》,借用生前风光死后轮回托变成驴等动物之视野与行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生从得意到失意,从生到死,从高高在上到做驴做马,从万恶的旧社会到剧变的新社会,生死之变迁、无奈、悲催与轮回,从狗眼看人低到驴眼观世界,大千世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现实与虚幻,幸福与苦难,崇高与卑微,真实与虚伪……尽在其中。现实人生没有轮回,莫言的“轮回”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人生变迁的写照,在感叹造物有情亦无情的同时,真实到残忍的地步,悲悯情怀也油然而生。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做官头三年

    曾国藩做官头三年

    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历经两试落第,终于三甲得中。虽然与开始的希望相去甚远,只落得个同进士出身,但总算也是一条腿迈进了京师的大门,由此开启了他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宦海初途……纵观历史,曾国藩在一无家世背景、二无丰厚资金支持下,实现了人生逆袭,成就千古官圣的美誉,乃至死后百年仍荣宠不失。其为人处事的独到之处,值得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品读与借鉴!
  • 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

    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

    本书介绍了目前各大媒体聚焦度最为集中的分众传媒及其年轻总裁江南春。对于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户外广告媒体商和它的领军人物,本书一方面以分众传媒的建立、成长与发展为时间推移的主线,另一方面又将江南春个人的创业经历穿插其中,娓娓道来的不仅只是分众传媒的发家历程,也并非江南春的成长传记,而是将二者凝结在无形的时间与空间的叙事当中。
  • 裴艳玲传

    裴艳玲传

    她是裴艳玲,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五岁登台、九岁挑梁、十三岁唱红。她转艺多师,戏路宽广,文武皆备,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娇娇女儿身,却擅演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高亢嘹亮的嗓音,行云流水的行腔,干净利落的动作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梅兰芳演女人演得最好,而裴艳玲,演男人演得最好!如果你知道梅兰芳,那你同样应该知道裴艳玲。她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梨园的风雨飘摇,她悲欣交集的多半生亦歌亦泣。尽管传统艺术的式微和京剧的沦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裴艳玲在,有裴艳玲这样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就有继续顶天立地地留存人间。她,注定是一个传奇。
  • 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本书讲述了名人勤奋佳话、名人教子佳话、名人尊师敬老佳话、名人幽默趣事等近200篇名人故事。
  • 德川家光第一部:守正出奇

    德川家光第一部:守正出奇

    他是精明的政治家,奠定了日本百年兴盛之根基;他是冷静的军事家,幕府最激烈的农民暴乱由他一手平定;他是无敌的海上霸主,即便是雄霸一时的葡军海舰也闻风丧胆;他的功业震撼了日本百年,是一代代精英竞相效仿的王者典范。
热门推荐
  • 破境陆仙

    破境陆仙

    几年以后,面对北庭王朝的执刑院时,吴簌簌将会回想起与余子近相遇的那个遥远的黄昏。余子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他父亲教导过他一句话,他至今念念不忘。“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父亲对他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那些优越的条件。”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余子近在什么地方出生,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他父母在生他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 堕仙恋

    堕仙恋

    我本是长乐山中一只修行的小妖,为了完成娘亲的遗愿,来到人间寻找一个人。途中我认识了很多人,也,爱上了一个…一个不该爱的人……一个转身,命运让我遇到了你,时间让我爱上了你!我苦苦等候,你却说不能……一次奋不顾身,换来你将大婚的消息!呵呵,我的痴心换来你这般对待,你不是要护天下安宁吗?那我便毁了它!你还记得,那天的承诺吗?唯许你一世欢颜!仙妖殊途,他们能否在一起呢?
  • 杀王之王

    杀王之王

    战火锋芒,群雄战九霄。战国末年,秦朝傲立群雄。不断蚕食其它的诸侯国,嬴政上位后更是加紧了统一的步伐。燕国作为最后一个诸侯国家,为保国土,派出死士徐武阳与刺客荆轲前往秦国献图行刺。当代少年穿越回战国时代,将会引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 我的先生太可

    我的先生太可

    人前,他是帅气多金,挥金如土的楚少。人后,他是带娃哄妻,小气爱醋的楚粑粑。某天,坐在化妆桌前抱着宝贝儿砸的柯欣苒高兴的给身边一脸吃味儿的小气男人炫耀:“看,困困都会给我涂口红了。”一个星期过后,给她涂口红的重任很自然就落到了某个男人身上。晚上,柯欣苒给自己儿砸撒娇。“儿砸,你去给你粑粑说,你想出去。”出发前,一大一小的同款父子俩便面无表情的看着坐在床头喷香水的某个女人。“大晚上的喷香水,给谁闻啊?”旁边,传来某个小气男人闷闷的声音。柯欣苒翻了个大白眼:“给你闻。”“来来来……”男人指着自己的鼻子:“直接喷我鼻子上。”在很多年后,C市楚阎王和家里小作妻的恋爱史霸占了整整三个月的新闻头条、微博热搜、今日看点……#楚少对自己的老婆蓄谋已久##楚少陪自己老婆上学##楚少生气回老婆娘家#……最后,无数网友总结出一句话:“有柯欣苒的地方就只能看到楚圣的侧颜”
  • 纤纤劫

    纤纤劫

    混沌年初,世间荒芜,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之中静静的酝酿着一灵种,渐渐的化为人形。出于无知造出了天地万物,至今人们只记得一位骑着雪狼的女子却没有人真正的见过她。被奉为那个世间的神话被誉为创始神女。她是谁?花妖或神女?不~她谁也不是,她只是师傅的好徒弟……师傅……我爱过你,你可曾记得……
  • 倾尽天下:傀儡王妃

    倾尽天下:傀儡王妃

    她的身世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谁。被他变成傀儡,从此替他赴汤蹈火。终有一天,冰冷的心渐渐融化,却发现了惊天的秘密“夜郡,今生我就算不要我这条命,我也要让你死!”
  • 葛底斯堡的雄狮

    葛底斯堡的雄狮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绝代邪少

    绝代邪少

    无意之间,与俏丽的美女总裁发生了关系,陈枫简直有些不敢相信!更加不敢相信的是,这美女总裁,竟然要和自己签协议,让自己做他的丈夫!望着那玲珑剔透的身材,倾国倾城,但却毫无表情的面容,陈枫心里唯有苦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论语

    论语

    本书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 穷之途

    穷之途

    他热血而凶狠,不满社会现状。因女友背叛而怒杀富二代第三者,从此逃亡踏上一条充满荆棘坎坷,情欲柔乡,腥风血雨,复仇欺强的不归路。他肩扛兄弟情义,怀抱美人凄凄,一只脚却早已陷入鬼门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