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9400000081

第81章 太虚大师讲国学——中国佛教(1)

太虚大师(1890—1947)

近代著名高僧,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等。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十六岁出家。他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进而兴国救世。1912年赴广州宣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并与仁山法师首倡组织“佛教协进会”,进京晋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改革佛教计划,得到孙中山的褒勉。后倡议改金山寺为佛教大学,但未获成功。翌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在追悼寄禅和尚大会上,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宣扬佛教复兴运动,建立了新僧团制度。1914年于普陀山闭关修行,先后撰写佛法导论、整理僧伽制度论、首楞严经摄论等书。29岁出关后,即代圆瑛法师参加台湾法会,游历日本,并在上海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倡导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禅宗。更主张以禅、律振兴佛教,且拟弘扬大乘佛法于国际上。时人将其归属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自此声望日隆,国内有视之为佛教救星者。其后,积极从事于建立佛教中心组织之工作。后于1947年3月17日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享年57岁。

《中国佛教》本文原是太虚大师的一次学术讲演稿,最先收入了大法轮书局1948年版的《太虚大师全书》。文中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派源流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详细的论述,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则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中国佛教

(第一章)佛学大纲

本学期讲中国佛学。前天讲的议印度佛教,可以作为叙言;今天这个图表,可以作为中国佛学的大纲。现在先将下图表作一个简括的认识:左面“大乘以佛为本”,即所谓佛法,也就是佛法界。右面“一切有情界”,也就是众生法或众生法界。此众生界有二线通到当中的“佛性”。佛性一线通到佛。这佛性可以看成是众生与佛相通的心法,即平常所谓“心佛众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心、众生的不同,同时又可以看出众生、心、佛的相通。

佛性以下和众生界以上,是佛所说的教法。这些教法,一方面是佛所证的法,一方面是就众生的机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所施的教法。图中的佛性,即是众生可能接受佛陀教化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非常紧要。如果众生没有可能性,即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化。所以佛陀的教化,虽以一切有情为对象,但也要观察众生的机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才能说出适应众生所急切需要的教法来。图中的教法,即是佛陀观察众生的机宜而施设的。

图表如下:

以上将图表作了一个概略的说明,下面再详细地分开来讲。

大乘以佛为本:大乘法即佛自证法,亦即依佛本愿力,以教化众生的法。所以只要说到大乘法,就应本佛能证所证之心境为本质。《法华经》上说:“三世诸佛,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又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谓佛之知见和诸法实相,就是佛的自证法界,亦即大乘法的本质。

此处所讲的佛,即佛法界或佛陀的自证法界,也可说是三种身土——法性身、法性土,受用身、受用土,应化身、应化土。二身、十身,减少增多都可以。如果再分类来讲,可以分为无上涅盘与无上菩提。但综合起来说,只消一个佛字。

涅盘是梵语,意译为“圆寂”。在中国,一般人把“圆寂”二字乱用于人的死亡,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圆寂的本义,是功德圆满、过患寂灭的意思。此已不但是三乘的涅盘寂灭,而是无上圆满的大寂灭。菩提译为“觉”,无上菩提即无上“妙觉”。此种无上菩提无上涅盘的转依果,即名为佛。佛,是从二转依的总相来讲。若分开来说,即如上面所说的菩提与涅盘。关于这方面讲得较详细的,如《佛地经》上的五法:第一清净法界,即此中所讲的无上涅盘;无上善提,即是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说,妙觉或无上菩提,是此四智的总体;此即所谓佛,也就是大乘法的根本。这在密宗的教义里,讲五方佛或五智法身,亦即此五法,不过将清净法界的名字改为法界体性智而已。此五法也可以配三身来讲:清净法界为四智之真实性,即法性身;所成四智真实功德,就是自受用身;依四智中之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成他受用身;合自受用与他受用曰报身;依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成应化身。五法与三身相摄如此,但总括而言之曰佛。

依大乘根本佛法来教化众生时,就要看所化的众生是否有与佛法相通的共同性,有此共同性,又是否可以领受佛法教化,乃至有否成罗汉与成佛的可能。这种共同性,即是可以教化成佛之可能性,亦即佛性。众生与佛虽有相通的共同性,但在相通的共同性之上,仍各有不同的相用和德能。所以众生与佛,又是截然不同的。

就佛与众生的共同性说,即显示:佛原也是由众生而成的,他不过是已成佛的众生;犹未成佛的众生,未来也可以成。有此共同性,不但可以接受佛法,而且还有一种成佛的可能性,若只有共同性而无可能性,众生仍不能转变成佛。譬如说茶壶中有空,房屋中也有空,空与空是共同性,但因茶壶与房屋德相和业用各个不同,所以虽有共同的空性,而它那德相和业用仍不能转变。然而众生不同,它不但有与佛的共同性,且有转变成佛的可能性。

关于共同性可作几点说明:第一,如说众生是因缘生法,佛亦是因缘生法。在这同一因缘生法的意义上,佛与众生是共同的。第二,佛与众生既同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空无自性的,这空无自性的意义,也是佛与众生的共同性。再就我们的言说分别上讲,佛与众生,都是假名安立,此假名安立,亦是佛与众生的共同性。由于这共同性的缘故,佛将自所证法,说给众生听,也可以说是众生法,故众生可以领受。

但佛与众生究竟有否不同的地方呢?有。如佛是清净的,众生是杂染的;佛是明觉的,众生是昏迷的;佛是安乐的,众生是苦恼的;佛是自在无碍的,众生是缠缚障碍的。佛与众生有此种种的不同,但亦有无异的共同性。如壶中的空,不异房中的空,虽不异,但仍有不同。所以众生转变成佛的可能性,并非离共同性之外而有的,它在变化无穷的活动中,犹如不动的佛性恒时存在。

以图中的佛性为中心,它两边有两条线通空与识,如上面以佛为中心,旁边有圆寂和妙觉。原来空、识是不二的,不过为说明起见,故分别说之。

通无上涅盘是“如实而无可取”之空,这是说明佛与众生的共同性。此性即诸法的空性,通于有情无情。所以如实而无可取之空性,是诸法圆满究竟的如实性,它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品,是无少可取的。因为可取之法,都是由于见闻觉知自识分别,或思想言语等上对待假立的,不是恒常不变普遍圆满的真实性。由言识所起的可取之法,还可以用言识来否定它。所以都无可取,只可说是空。

另一则是“极空而无可舍之识”。一张因缘生法的桌子,可以看得见,拿得着;而因缘生法的心识,却拿不着,看不见。因其众缘所生,刹那即灭,又拿不着,看不见。所以说它是极空。虽然极空,但却舍不掉。如唯物论者说,宇宙现象的本源是物质的原子,未生动物以前,仅有物质而无心识。但认识未有动物以前的原子,还不是识?所以唯物论立在认识上面,还不是舍不了识。又如说一切法皆空,“空”还不是在“空的这个念头”上起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们要以怀疑的态度观察宇宙万有。但他那个“疑”,总是离不了。以“疑”否定宇宙万有,而“疑”的本身,竟成了一个最后的实在。实在的“疑”,当然也可疑,但疑仍在,此疑就是思,也即心识。所以无论你如何否定一切物,面能否定的心识作用,终是不能否定的。此心识的明了觉知性,极其活动灵变,刹那生灭而相续迁流。所以极空而无可舍之识,有其转变可能性,就是说众生都有很大的转变可能性,由众生可以转变成佛。

众生既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有“佛性”。此佛性可分为三种:一、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即理佛性。二、隐密佛性,是就因缘生法上建立的。因缘生法,都是分别假立的名相,同时又有灵活转变的心识。意思说,众生虽然杂染,而清净的佛性,却隐密地藏在其中。此隐密的佛性,或名如来藏。三、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种种的功能,可能令众生转化而成佛。这是着重在可能性上讲,可能性即如《唯识论》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解脱生死趋向涅盘的佛性种子,这种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此佛性是心佛众生三法中的心法。

平常讲“一切有情界”,包括三界五趣的依正二报,若广言之,亦可包括三乘圣者而为九法界。如二乘人虽证得无学果位,但在未入无余涅盘前,他那先业所感的报体,仍属人天。至于菩萨,他的功德虽已超过二乘,然报体仍在三界中。所以菩萨最后成佛,还是在色究竟天。故言一切有情界,可包括三乘,而成九法界。九法界中之佛性,菩萨已部分证得,部分开显,而二乘亦偏证少分。人天虽未证得,但对佛性善法比较接近。因此,整个佛法有声闻、缘觉、人、天与菩萨之五乘教法,化导众生。不过这化导众生所施设的教法,从大乘法的教理上讲,可以分为三宗,这三宗是从教理行果的理上分立:一、为“法界圆觉”宗。这直从佛法界及约众生可能成佛之佛性而言。二、为“法性空慧”宗。这是约如实而无可取之空而言。三、依种子功能的开发与未开发而立的“法相唯识”宗。这是约极空而无可舍之识而言。佛法通过佛性,适应机宜,而成此三宗之教理。有佛性之众生,一受教理之薰陶,就可发生信解行证的心行,而成为“菩萨道”。所以在三宗下受化者,即为菩萨。菩萨修习所应做之种种行,即为菩萨道。此菩萨道共有十种波罗密,就是:“慧”、“方”、“愿”、“力”、“智”、“施”、“戒”、“忍”、“进”、“定”。此十波罗密中,有通二乘及人天乘的,二乘依菩萨道之戒、定、慧,称之为“声闻到”。此声闻道,只是菩萨道中的戒、定、慧的一分。声闻道中之慧,可通法性空慧中的慧,由此慧而达我空之道理,但也只是部分的。“人天乘”,依于菩萨道中的施、戒、定三法,由施可以济贫拔苦,由戒可以止恶行善,由定可以静心开慧。然此三种,又可分为人乘重施戒,天乘重戒定。但无论如何,都只是菩萨道中之一部分。

图表中的一切有情界上有“人间”,人在一切有情界中,特别灵动与聪明。他种种的活动力,都超过其他一切有情,而显出特别的殊胜,因此佛陀现身于人间说法。在一切有情界中,修得完人的地位,依人乘法,先做一个完全的人,再利用人的上进心,而修天乘法生天。世间一切宗教或哲学,都有完成人格而生天的主张。声闻乘法的产生,是因佛悲悯一班出家修苦行求解脱的人,或众生中迫于生死流转等苦的而说。先由在家的人,再出家求证四沙门果,此沙门果为出家之果。要证此果,故有比丘戒的受持,而比丘戒要人类方可以受。因此,声闻法虽超过人天乘,但也要从人乘做起。

菩萨于十波罗密中最关要的是慧,如他要通达大乘法,从初发心乃至达到成佛,全靠他那智慧的力量。其次是方便,方便是菩萨利他的大行,如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法是。菩萨若无此等方便行,即不成其为菩萨。还有一种是愿,愿是发愿普度众生和成无上佛道,总合而为大悲菩提心。故愿字下有一线相通,表示上求下化的意思。菩萨度生,以一切众生为对相,而众生又都可能受菩萨之化导,而发大悲菩提心,成为菩萨。所以大乘法说,菩萨是普遍一切众生界的。以上讲明菩萨于十波罗密中,特别注重智慧,方便,与愿心三种。

菩萨,如平常说“般若为母,方便为父”,那么此愿心可以说是业识种子。如菩萨胎要依三缘和合而有,由有此胎,方可以继续长成菩萨身。菩萨要有大悲菩提心为业识种,依方便及慧为父母而成胎,否则即不成其为菩萨。所以菩萨是以佛为本,以众生为根的。又般若之母性,还可以生出二乘果。必须和合方便之父性,才可以完成大乘行而得佛果。故就和合成菩萨胎言,第一为大悲菩提心,次为方便,再次为智慧。

(第二章)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第一节)略叙因缘

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佛教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来看,中国佛学有其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特质?无论什么东西,都由许多因缘和合乃成,而所成的东西,一个有一个的特质,一类有一类的特质,因为他各有各不同的特殊质素。现在讲到中国佛学,当然有同于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国佛学可讲,即在中国佛学史上有其特殊质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为有特殊面目与系统的中国佛学。其特殊质素为何?则“禅”是也。

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也当然在内。今讲之禅,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禅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之意,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义,故“禅那”亦云禅观。

现在讲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佛学二字当然包括各种佛法,而各种佛法的义类甚宽,今不过就中国佛学的特质说,故云在禅。中国佛学所以重禅,当然也有其因缘,今于中国佛学的特质所以在禅的因缘,且分两条来说:

同类推荐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旅游时代的文化叙事:闽西的客家化进程和客家符号的建构

    旅游时代的文化叙事:闽西的客家化进程和客家符号的建构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思想课堂-艺术笔记

    思想课堂-艺术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热门推荐
  • 花千骨之难忘画骨情

    花千骨之难忘画骨情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画骨情的路途中又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 玫瑰花神

    玫瑰花神

    准备好了吗?与我一起开修炼之旋。一起体验女主艰苦,虐心的魔修人牛。感受地寸一,地狱的烈火。
  • 杰少捻

    杰少捻

    初遇公子便好生喜欢,虽然仅仅只是一眼,再遇公子,已是四月,梨花一夜开尽长安城,公子可知我情深,小女子不才,不曾为青梅竹马,错过情窦初开。到如今,只想与你两鬓斑白。我知你文笔惊鸿,三分笔墨可写倾世温柔,半点朱砂可刻入扇骨,那可否将我纳入心头,一生守候。你说此生不负良人,千里共婵娟,可是如今两人已负,婵娟爽约……
  • 断乳:中国家庭亲子冲突剖析

    断乳:中国家庭亲子冲突剖析

    本书是作者对“亲子矛盾”的研究成果,分为:“弑亲案”、家长的问题——双向断乳、问题家长——从一般到特殊、还有这些亲子矛盾、从心理学看亲子矛盾、从管理学看亲子矛盾等内容。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时山西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起义于十月二十九日以突击形式攻击山西巡抚衙门,一举成功,遂推选其任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上,阎锡山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 我要她顺便要你

    我要她顺便要你

    他们是命定的恋人,他却不信命,反之而行。彼此遇见后,互生情愫,本以许下终生,谁知途中生变。她和陌生人上了床,两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了孕,就从A市逃了。四年后,失忆的她回到A市。再遇见,她再次爱上他。命运终究是是命运,婚礼前夕,他却发现……她居然有了别人的孩子。命运是洁净无暇的,命运是不容亵渎的,当你偏离轨道,厄运也就开始了。云诺这辈子做的一件错事就是不知道和谁上床了怀孕了。云诺这辈子做的一件最正确的事就是生下了她可爱的女儿。云诺这辈子做的不公平的事就是她爱上了一个骄傲的男人。云诺这辈子最为感动的事就是那个男人抱着她那三岁的女儿说:“我要你顺便要她。”云诺无法描述那种感动,一个骄傲的男人如何对别人的女儿说顺便要了她云诺,云诺这辈子最大的幸事就是遇见这个男人,给予她完美的一生。
  • 唇齿难相依

    唇齿难相依

    一段爱情未断,一段爱情又来。是谁说,爱情是一杯苦难下咽的酒,她怕了爱情,没想到爱情却说,它就要来。这世上,折磨的爱情,谁人能够承受?故事落定,良人是否伴身,唇齿能否相依?
  • 恶魔乖女友

    恶魔乖女友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千金小姐,还是蝼蚁等级的穷酸女,她傻傻守着彼此的约定。他却牵着别的女人,向她走来——“……哪有人穿着运动服来参加别人的婚礼?”他甩开她的手,绝望便将她活埋。“我喜欢你。”另一个他迫切地开口……“暖阳,我爱上你了。”沈恭辛在常青树下如此温柔。三十二岁的她做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谁给她的幸福,是瞬间还是永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连山

    连山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王子,但是贝多芬只有一个。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世人皆有生老病死,皆因身处红尘为时所害,天长日久身体被一步步蚕食老坏,所以由新变旧,青春转眼变成老态,这就是时间之毒。红颜白发,白云苍狗。当一切重新拥有归零的机会……
  • 快穿之宿主她人设崩成渣了

    快穿之宿主她人设崩成渣了

    “她不懂爱,那我便倾尽一生去教她。”——宴珩—拉拉刚出厂就被一个大佬拉去做任务了看着时秋一路虐渣打脸她从开始的惶恐到......【啊啊啊宿主加油冲冲冲啊啊帅!!】从此在迷妹路上一去不复返~—时秋开始只是无聊想玩玩儿没想到玩着玩着多了个小娇夫?对于身后多了个男人的时秋:就...宴珩、可爱! 想$&?€.....!— 【1v1双洁】【不是一见钟情!】#本书又名《那些年秋爷的小娇妻对象》或《作精养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