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70600000034

第34章 大元超级帝国风暴而去(4)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曾将游牧文化归入“停滞的文明”的行列,断言游牧社会“基本上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社会”。显然在他看来,游牧社会没有前进、发展,其历史仅仅限于单调的循环往复。这一论断未免过激。客观来讲,元朝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迂回曲折罢了,但是与庞大的农业文明激烈交锋中,不可能不受影响。恰当地形容蒙元的汉化问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所谓“迟滞”,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迟缓。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与此很有关联。

德裔学者魏特夫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的导言中提出了“征服王朝论”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夏商周开始,历代政权的指导思想都是顺应天命。古人认为,上天为了照顾民众社会稳定和幸福生活而制定了一套规范,称为天道。天子是上天委派来管理民众的。当天子不符合天道,那么上天就会革除成命,另委派天子来管理。君子、臣民应该相互爱护,维持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至少在理论上,最高统治者因为存在对上天的畏惧,而遵守华夏文明的道德规范。尽管皇权执行起来不尽理想,但是大臣都按照这种理论规劝天子。君臣也都相信只有维护华夏文明的道德规范,社稷才能够长期稳定。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其他古文明,包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是从类似的过程发展而来的。这样的政权思维模式在从蒙元时代开始,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受到了的践踏。

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在建立不久就陷于事实上的分裂,分化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只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从成吉思汗到蒙哥的四任大汗,都坚持实行草原本位政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而将中原只看作帝国的东南一隅,从未考虑过针对汉地的特殊状况,采用历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加以统治和管理。在大蒙古国统治下的半个世纪中,中原法制不立,缺乏秩序和稳定感,贵族军阀剥削残酷,竭泽而渔,平民百姓“虐政所加,无从控告”。

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元朝的政治体制也呈现出鲜明的二元色彩,即所谓“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史学家孟森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所谓“无制度”,不能理解为没有制度,而应当是指其制度具有二元性,与汉族王朝传统的典章制度差距较大,或者名同实异。表现为“蒙汉杂糅”,两种不同来源的制度互相联系,嵌合在同一运转系统当中。政权主体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汉式中央集权统治体系,残存的蒙古旧制则被各自配置在这一体系内部的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比如,蒙古统治者将草原分封之制推广到汉地。草原上的制度就是为贵族如何奴役他人而设计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后,建立了一个十户、百户、千户的户口制度。每一个千户里的百姓,都是千户长的奴隶。奴隶主可以任意屠杀、强暴或者买卖。但是绝不允许千户的百姓自行到其他千户去,否则将被杀害。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仍然习惯于按照草原传统观念,将中原的封地封户视作自己的私产。

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至元三年(1266年),许衡向忽必烈上疏,论述“立国规模”,集中谈到推行“汉法”的问题。当时忽必烈即位已经七年,汉式王朝的框架已初步奠定,国家统治重心的转移也已完成。但在许衡看来,汉法的推行依然缺乏长远规划,“日计有余而月计不足”,“无一定之论”。他说:“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可见他认为汉法还没有完全实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元朝汉化进程的估计相当悲观,认为“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其原因则是由于“国朝土余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

蒙元汉化迟滞还有另外一个信仰原因。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文化和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广修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相形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如果他们要自觉接受外族文化的话,一般是会选择与他们自身有很多相通处的文化因素,所以对汉文化接受起来就会显得有些缓慢和迟滞。

从元朝统治者多数都不识汉文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汉文化反应的迟钝性。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给帝王们进行传授。伴君如伴虎,既要把儒家的经典思想丝毫不差的让帝王们理解,又要小心地察言观色,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是少数。

清人赵翼曾就此作过专门的研究,他一语点出了元朝“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的本质。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从右转而从左转,“见者为笑”,这就是当时蒙古官吏存在的真实现象。作为汉族地区的统治者,对汉语文如此生疏,其统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谈到蒙古贵族对汉地制度认识粗浅隔膜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成宗)为皇储,立他为“皇太子”,武宗因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协助夺位有功,也立他为“皇太子”,后来明宗同样立其弟文宗为“皇太子”。

这要在汉地制度中绝对是非常荒唐的事,即使在满族统治的清王朝,也决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元朝之所以出现这种荒唐的事,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昧于汉制,错误地将“皇太子”当成了不可拆卸的皇储固定专用词。还有一桩事,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泰定帝为对其母表示尊崇,竟然要将皇太后之号升格为“太皇太后”,大臣自当力争,指出“与典礼不合”,此事方才作罢。

细节的东西,就可以体现整个元朝对于汉化问题的衰弱性,不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更好地协调与吸收,就注定了他们与整个历史发展潮流的悖逆,其过早地被历史舞台所淘汰也就不足为奇了。

7、帝国的败笔:民族歧视

蒙元最不得人心的要属它的民族歧视政策,这也是导致其灭亡的一大根源,元末的反抗运动直接因为此。

其实,搞民族歧视,已经是开恩了,之前蒙古对待其他民族都像对待党项族一样,以屠杀为快。攻汴京(开封)时,大将速不台向皇帝建议:“金人抗拒持久,应该屠城。”这是蒙元统治者的不成文的规定。耶律楚材反对说:“我们打仗要的不就是土地和人民吗?没有人民,土地又有何用?!能工巧匠,厚藏之家,都聚集在这里了。如果都杀了,京城也就是一个废墟了,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了。”他还建议皇上说:“如果均平确定中原的税赋,每年可得五十万两白银、八万匹帛、四十余万石粟。”正是出于纳税的考虑,蒙元统治者才不再实行民族灭绝。

继民族灭绝之后,蒙古人采用等级制度。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同出于尼伦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

第二等为色目人。据陶宗仪的《辍耕录》卷1

《氏族》记载,色目人中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图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31种。《元典章》卷49《刑部·女直作贼刺字》也有记载:“大德八年规定,除汉、高丽、蛮子外,俱系色目人。”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辍耕录》记载汉人有8种,即: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所谓汉人,在元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是指云南、四川两省的人民,这是较早被蒙古统治者征服的地区。

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即元朝的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的各族人民。他们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民。实际上,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成分,蒙古统治者为了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根据被征服的先后将其分为汉人和南人两等,利用汉人压制南人。

当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各约100万,“汉人”约1000万,南人约6000万。四等人的政治待遇及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居于统治地位,享有特殊利益的是蒙古人。色目人中的上层分子次之,他们是蒙古统治者的得力助手。汉人属第三等,也只是那些投靠蒙古统治者,为其笼络和利用的官僚地主和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待遇及社会地位仅高于南人而已,而广大劳动人民则与南人同处于被严重压制的地位。

铁木真曾规定,杀蒙古人的偿命,杀中亚色目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折合二两银币),而杀死一个汉人,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就可以了。元朝时期也有这样的法律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元典章》卷42《刑部·诸杀》)。

蒙古人之所以轻视汉人,是因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而色目人则不然,他们在商业上的贡献,要超过汉人很多倍。蒙古人上自亲王公主,下至小民,都愿意把银币借给色目人,以收取利息。一两纹银的利息,十年后能高达一千零二十四两,当时称为“羊羔儿息”,只有色目商人付得起。

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和南人的不公平,从他们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元初,国家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上层分子担任,因此科举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年,一些汉人官员不断建议实行科举取士,但是朝廷总是议而不决。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方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这时距离元朝建立已经四十余年了。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各级考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都与汉人、南人分开考。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试策问一道,但是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蒙古人以右为上。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为“左榜”。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取中后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等。在录取名额上,四种人的录取名额虽然数目相同,但从人口比例上差距相当悬殊。以致有人叹曰:“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箭,临老犹儒冠!”(陈高《感兴诗》)

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在政治上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元史》中有记载:“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掌枢密院实权的知枢密院事及同知枢密院事,终元之世,无一汉人担任。御史大夫这一权力也从未落入汉族地主官僚之手。至正六年拜为御史大夫的汉人贺惟一也是在赐予蒙古姓、改其名后,才担任此职的。1309年,朝廷重申:“诸王分地内的各州县,凡改换蒙古姓名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就能当达鲁花赤的做法,今后一律禁止。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若蒙古人中无此种人才,可从色目人中选用。”1316年,朝廷又规定:“凡汉人当了达鲁花赤一职者,一经发现,追回任命书,此人永不叙用。”而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蒙古人不愿去和不敢去赴任达鲁花赤一职时,才让汉人去充当。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开明****,具有某种程度的好感,但也曾经批评忽必烈,他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出的地方政府长官多为蒙古人,尚有许多的色目人,他们视中原人如奴隶,使他们无法容忍。”

(达鲁花赤:为所在地方、军队和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语音译,意为镇守者。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无力单独统治,便委付当地统治阶级治理,而派达鲁花赤监临,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

汉人长时期的忍气吞声,并不是他们因为逆来顺受,而是源于元朝统治者的军事震慑。早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于诸要冲之地,设兵镇戍。

尤其在大元末期,为防止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大肆搜刮民间兵器。禁止汉人持有兵器;汉人、南人民户所有的铁尺、铁骨朵、带刀子的铁柱杖,统统没收;民间各庙宇****神用的鞭、筒、枪、刀、弓箭、锣鼓、斧、钺等物,也都在被禁用之列;就连农家生产上用的铁禾叉也严以禁用。至元五年规定:私藏全副铠甲者处死;不成副的铠甲,私藏者杖五十七;私藏枪或刀弩者够十件之数的处死;私藏弓箭十副者处死(每副弓一张,箭三十只)。

同类推荐
  • 从三国开始的穿越

    从三国开始的穿越

    突然的来到三国,本来以为是个争霸流,谁知道想家的时候竟然能回去。带着地球的特产来三国交易,以为是个两界交易流,谁知道统一了三国以后突然出现了第二个世界。老天爷,你到底是个什么流?
  •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历史爽文】穿越者李阳,献给了秦始皇一盒阿莫西林……从此,李阳走上了没羞没躁的乱史人生。改秦律、做实业、搞经济、重民生。为了全世界都说中国话,李阳还做了一个地球仪送秦始皇……
  • 摊破江城子

    摊破江城子

    “酒又难禁花又恼,漏声远,一更更,总断魂。”
  • 三国之昭烈帝新传

    三国之昭烈帝新传

    话说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黄巾顺势而起,诸侯门阀各自为政,造成东汉基业动荡不安。我,刘备,刘玄德,势必要恢复大汉正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且看我刘玄德如何开万世太平,创不朽盛世。。。
  • 狼背上的女王

    狼背上的女王

    这里是一片女权至上母系氏族的狂野大陆。故事的女主在交通事故中带着她的比特斗犬魂穿到了猛禽野兽密布的云台高地。权谋、战争、魔兽、及爱情,都将在传奇的长河里缓缓展开……
热门推荐
  • 农女王妃,不只会种田

    农女王妃,不只会种田

    穿越到天宇王朝青州富商之女的身上,富贵生活没有,渣爹倒是有一枚。帮着母亲和离单过,摆摊子,做生意,种小田,封乡君,还有个包子弟弟让她欺负,柳叶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只是,渣爹想来捡便宜,同父异母的弟妹想害她,没门!我可不只会种田。喂,那位顺王殿下,我柳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貌美如花还会赚钱养家。再不来娶,我可就不等你了。
  • 大道九天

    大道九天

    【2015倾心打造玄幻巨作】命悬一线是虚幻的,狂傲灭敌是虚幻的;金山旖旎是虚幻的,江国称道也似是虚幻。当他睁开双眼的那一刹那,这一切,又陆续展开帷幕。
  • 凰藐天下之绝色禹王妃

    凰藐天下之绝色禹王妃

    她是谁?她是21世纪的绝色特工女神,她死于美国政府围攻之下。她是谁?她是东凤王朝凰族嫡三小姐,不能凝聚蕴力的废物草包一个,她死于自己的表姐的手下。她们的灵魂交融,血乳交合,她们是凰殇璃!谁敢欺负凰殇璃,凰殇璃就让他残废终生!谁敢欺辱凰殇璃,凰殇璃就让她名节不保!世人说她霸道,不可理喻,光有其貌没有其表!是吗?那么看看眼前那个善良温柔的美人是谁?世人说她贪婪,惹人厌恶,谁会娶她!那么看看这个死皮赖脸想要娶她的流氓是谁?那不是东凤王朝所有女孩的梦中情人禹王吗?“她凰殇璃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女人!”
  • 行走在阳光下01

    行走在阳光下01

    1000年前,墟境降临,人类在凶兽利爪下节节败退。危机时刻,天眷者横空出世,鬼种在绝望中睁眼,人类吹响反攻的号角!
  • 只想靠进你

    只想靠进你

    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孩,去外地母亲打工的地方认识了一个年龄相仿男生。后来发现这个男生非同一般......
  • 彩蛋搜寻家

    彩蛋搜寻家

    2043年,秘境游戏上线,世界上的第一个彩蛋类游戏。同一年,秘境职业联赛拉开帷幕!无数的玩家涌入其中,只为了区域内的终极彩蛋。丧尸之城,海上巨轮,天空之境,精灵国度。。。一切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看头号玩家的称号最终花落谁家。
  • 凝聚力

    凝聚力

    当今是团队作战时代,一个企业仅靠个人的能力显然难以生存,唯有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其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一个优秀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才具有战无不胜的竞争力。凝聚力已经成为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立足当今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你的企业内部总是有矛盾?为什么你的企业服务总是不到位?为什么你布置的工作属下总是做不好?关键在于:凝聚力!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凝聚力,就像是一盘散沙,如何让团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拥有最大的战斗力,这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希望。本书以生动的现实性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多方位、全角度告诉人们,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力将举步维艰。该书适合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阅读。
  • 世世盛宠:冷王溺宠逆天妃

    世世盛宠:冷王溺宠逆天妃

    【一对一甜宠,男强女强】她从异世来,只为烙印在灵魂深处的他。他爱她入心、疼她入骨,极尽宠爱……某晚:她怯怯的裹紧被子缩在床角。“爱妃今晚好兴致,才这时辰就准备侍寝。”她吐血,她这寿司造型,还真像要去侍寝。“王爷,你这样子,太流氓,不好,不好。”他笑得一脸暧昧:本王记得爱妃说过,爱一个人,不是你爱的样子他都有,而是他有的样子你都爱。”……他曾为她舍命,她亦为他负天下。
  • 保持最初的一份小欣喜

    保持最初的一份小欣喜

    川川和君君在若大的城市里,一次相见之后,仿佛以后的剧本就已经敲定,千回万转,面面不如他,一来二区,明明就是她。
  • 营销也疯狂

    营销也疯狂

    超疯狂的营销秘诀,最吸引眼球的实战案例,营销,需要被革命!!!听说了没!营销也疯狂?娱乐营销、恶搞营销、穆斯林营销、济世营销、负疚感营销……五花八门的名词,五花八门的营销方法,不仅搞怪有创意,而且结合实例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