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70600000022

第22章 大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7)

不幸的是,正如前面已经揭示的,安禄山叛军军力盖过国军近一倍。大敌当前,内力不足,求助外援,是弱势者的天然本性。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帮助,必须付出代价。

当时,唐肃宗可以求援的只有在北方沙漠刚建国不久的回纥汗国。乱世中的大唐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影响力,回纥不肯轻易出兵。如何搬到救兵,唐肃宗向回纥第二任可汗英武开出的诱饵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就是说:收复长安时,土地子民归大唐,所有美女和财产,任凭回纥****烧杀和掳掠回国。

泱泱大国开出如此耻辱条件,相信唐肃宗在情理上并非甘愿。而且此举多少有些开门揖盗的意味,大国求助,明显就是弱势凸现,此种情况下,引入一直对中原有觊觎之心的外族,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

这就牵涉到****先生所开创的“血酬定律”。****认为,血酬就是对暴力的酬报。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当事者可能冒伤亡风险,以生命为赌资。为了短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合法的暴力集团可以退化出匪性。唐肃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迅速平定眼前大患,不惜以牺牲子民为筹码。

至德二载九月,长安收复,回纥首领欲践约,幸亏太子李豫的一番理论才得以缓冲:“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就是说,现在刚刚收复长安,如果进行抢掠,那么洛阳的百姓知道后就必然帮助叛军死守。请等收复洛阳后再履行约定。回纥方同意了。然而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至德二载十月,东京洛阳收复,“回纥纵兵大掠”,洛阳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唐肃宗对回纥暴力的汇报,也付出了自家的血亲。自西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妥协政策后,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宫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代,宁国公主就是第1位。

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在肃宗的7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她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不幸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公主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来,就被选定和亲。

到了出发这一天,肃宗亲自将女儿送至陕西咸阳市,在那里设宴告别。宁国公主根本无心下咽,她哭着安慰父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也十分伤心,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宁国公主为新王后,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天子平叛。可是仅仅三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回纥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作罢。不过,为了照顾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用刀划面,自毁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后,因宁国公主没有子女,新可汗允许她返回长安。宁国公主既是不幸者,又算幸运者,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

史思明投降后,唐肃宗李亨不能容纳这个过去的叛将,秘密计划把史思明杀掉。阴谋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变,循着安禄山南下旧路线,渡过黄河,再行攻陷洛阳。然而他也重蹈安禄山的覆辙,当他凶暴地想杀掉他的长子史朝义时,史朝义也反过来杀掉他。

肃宗死后,代宗李豫接任,李豫开出比父亲李亨更肥厚的条件,再向回纥汗国乞援。762年,回纥军团第二次收复洛阳,洛阳遭到第二次厄运,距上次厄运仅只五年。回纥军进入洛阳时,毫无忌惮的大肆****烧杀、劫掠抢夺;居民死亡以万为单位计算,大火数十天不熄。

****先生所说的“官变匪”此时也出现了。唐政府的军队趁乱效法回纥,借故东京(洛阳市)、郑州(河南省郑州市)、汴州(河南省开封市)、汝州(河南省汝州市)都是“贼境”“匪区”,所经过的地方,同样****烧杀、劫掠抢夺,三个月才算停止。于是家家户户,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仍活着的人,不管是官是民,是男是女,衣服因为全被剥光,只好用纸裹到身上。

肃宗、代宗的暴力酬报滋长了回纥对中原的野心。765年,唐大将仆固怀恩受不了宦官骆奉仙的诬陷倾害,起兵叛变,效法李姓皇帝的传统作法,向回纥汗国和吐蕃王国分别乞援。回、吐两国联合向长安进军,长安震恐。幸好仆固怀恩适时的逝世,而中国一位大将郭子仪乘机挑拨回、吐两国感情,吐蕃兵团怀疑回纥已被郭子仪说服,可能袭击它时,即行拔营撤退。回纥不能独留,只好撤退。

回纥的恣意横行,也助长了其他异族乱唐的气焰。自代宗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

刘昫在《旧唐书》感叹:“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

肃代二宗好不容易摆平了安史之乱,却依然没有遏制住大唐江河日下的大势。因为肃代父子的血酬之举,唐朝也背负上了骂名——“第一个签订条约割地丧权辱国的朝代”。

5、不厚道的“钦差大臣”

在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讽刺戏剧《钦差大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狐假虎威的巡察官形象。钦差大臣微服出访的消息使市长安东和他属下的众官吏魂飞魄散、手忙脚乱。惊惶失措的众官吏,心虚胆怯,误将饥肠辘辘、因拖欠房租、餐费被困在旅馆的彼得堡十二品小文官赫列斯塔科夫当成微服私访的钦差,大献殷勤。赫列斯塔科夫趁机向市长借钱,进而住进市长家中。众官吏轮番晋见,想方设法行贿,赫列斯塔科夫以借为名,一一照收,还逢场作戏地与市长的妻子、女儿调情,并与市长女儿订下婚约。随后坐上特意为他准备的三套马车扬长而去。当市长一家大宴宾客,幻想着飞黄腾达之时,邮政局长偷拆赫列斯塔科夫寄往彼得堡嘲弄众官吏的信件,得知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钦差。

戏剧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个“冒牌货”而展开,从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当时俄国钦差大臣的影响力有多大。尽管如此,俄国钦差大臣终究还没有失去本分,他们仍旧在执行巡视地方的职责。比起大唐的“钦差大臣”,可谓小巫见大巫,厚道多了。

那么,大唐的“钦差大臣”到底有多厉害呢?“钦差大臣”与藩镇割据有什么关联呢?

据钱穆大师考察,大唐的“钦差大臣”叫观察使。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监察中央的叫“分察”,监察地方的叫“分巡”。唐德宗时,分巡把全国划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

从此可见,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履行监察之职。但因为常常停驻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最高一级。把府县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地方行政,本来只有府县二级,因此变成三级。“然其最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遂形成一种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

巡视边疆的观察使,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就成了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节度使在其地域内,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掌控用人大权。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就形成为“藩镇”。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让巡视边疆的观察使设置军镇,本意在中央集权,保卫自身安全,而演变所极,尾大不掉,发展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让他们统治原安史所占之地。其中:

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

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

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

薛蒿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

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

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已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781年,梁崇义被消灭,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783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陕西乾县)。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

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785年八月平定李怀光,786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从唐宪宗起,忍无可忍的唐帝国开始讨伐叛镇。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806年,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许,就发兵霸占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被部将所杀。这3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心。

809年,河北三镇中之一的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812年,魏博节度使田李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立大将田兴,田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籍,请朝廷任命管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割据自雄,吴少阳继位。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主战,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

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无力,战争拖了4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817年十月,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819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

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

然而,好景不长。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821年卢龙首先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

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

火上浇油的是,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也出现割据者,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

柏杨说:“历史的规律是,纯高压并不能制止叛乱。”藩镇的抗拒,使割据愈演愈烈。

让我们再梳理一下大唐“钦差大臣”的演变过程吧:唐帝国追求中央集权,由中央派大吏到外面去巡察;观察使剥夺地方官职权,成为领地“大哥大”;“钦差大臣”定居,全权代理,坐大地方。一句话,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派去的“钦差大臣”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终把唐朝消灭了。

6、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

唐末的天下呈现了三足鼎立之势:长江以北,大体以黄河为界,大河以北是藩镇割据所辖区;大河以南是唐朝统治区。长江以南则为流寇流窜之所。

藩镇割据,军阀作乱,虽然把天下瓜分成条块,严重的时候一片乌烟瘴气,但是军阀永远不成气候。因为军阀往往以单纯的武力来压制很小的地区,讲究“我的地盘我做主”,彼此间本身就是一个制衡。自身利益的过多考虑,使得彼此间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概率很小。

而流寇的杀伤力就要严重的多了,流寇的可怕在于一个“流”字,就是流动性,他们见缝扎针,“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危害范围广,袭击也不确定。所以,藩镇割据多年,唐朝依然有招架之力,而流窜南北的黄巢起义军,短短六年,一举使唐帝国全面崩溃。

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呢。黄巢起义本来不能持续那么久的,唐王朝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起义之势愈演愈烈。

******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起义造反,无论怎么演义,都脱不了一条:被逼无奈+有机可乘。

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这一年又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开局一个系统

    三国之开局一个系统

    东汉末年,军阀突起。诸侯争霸,汉少帝刘辩力挽狂澜,拥有召唤历史名将系统,能改变三国定鼎,避免五胡乱华……
  •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誉方华

    誉方华

    不知道的事,是否会发生。没有人可以做到未卜先知,就像一间朴素的小屋,也要受到鲜血的屠杀。也像一个少年,也要踏上寻亲复仇的道路。而活着的人,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也是了去死去的人的执念。“我所要追求的不是地位多高,而是真正的天下大同,众生平等。”他顾昭云从朝天开始,天下是他的舞台。刺杀他未死,宫中互斗取胜,以文怼文师,以武斗宗师。只想让这世间地位平等,创造一个真正的誉方华。
  • 三国之三分天下

    三国之三分天下

    汉贼不两立,王业可偏安。丞相可知这天下究竟有多大?何苦执着于北伐?东吴孙家,北魏曹家,皆汉室子民,同室操戈意义何在?天下三分,便让他三分!诸君随朕一路向西,创立不世霸业!
  • 懒散侯爷

    懒散侯爷

    他有一个愿望,好好活着。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舒服的活着。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热门推荐
  • 我真的不想当小明星

    我真的不想当小明星

    陈烨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命运女神和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毕竟身为一个21世纪铁头娃!陈烨表示自己除了帅一点,帅一点以及帅一点之外也真的是一无是处!
  • 课外雅致生活-服装设计漫谈

    课外雅致生活-服装设计漫谈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钢铁编年史

    钢铁编年史

    历史的巨轮总是匆匆而过,有些人抓住了机遇,一举成名;有些人则被巨轮碾过,万劫不复;而有些人走在了巨轮前面,成了英雄。在那个人类为奴魔族为尊的时代,人类揭竿而起,成立了人类联盟,历史不会为任何人停止,刀与剑与爪牙与血,都不过是这个时代大油布上的色彩,一个普通的少年将如何为自己的未来拼命?在这片战火纷飞实力为尊的时代,他究竟会绽放出怎样属于他的钢花铁舞?
  • 美人江山谋

    美人江山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乱世之中,且看她如何谋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我的俊美小王妃

    我的俊美小王妃

    她一脚错踏,穿越异世,成为传说中的三王妃,一颗心渐渐被他吸引,然而有心之人的陷害,深爱之人的不信,却让她陷入恨的沼泽……“就算你忘了我,就算你肚子里的是野种,你这一辈子都只能是我的女人!”即便他说出这样的话,可她还能再爱一次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之变数

    无限之变数

    一旦参与其中,就会有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变化发生,一个理智的人需要做的是,将那变化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 南风顾知意

    南风顾知意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或轻或重心上都会悬着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而顾南之就是宋知意生命中不可多得的那束光,照亮了她的一方暗淡。命运总是爱开玩笑,让两个人兜兜转转,错过了所有久别重逢的可能。时间推着我们朝前走,驻足良久,忘了回头。经年至此,不知此间花开几许,不知今夕雁归几度。
  • 烈火承雪

    烈火承雪

    女将军黎央骁勇善战,英姿飒爽,是女中豪杰,她为了宋暮恒征战沙场,与他爱恨交织
  • 无限之终极血战

    无限之终极血战

    这不是部正常的无限流,所以别抱什么正常眼光。第一部世界就三十多万字,所以必须要有耐心。每个世界都是原创剧情,只是设定借鉴部分的设定,所以最好别猜本书剧情。本书主角趋于正常,女性趋于黑化,配角都是阴谋家,永远都有幸运儿。最后,作者表示自己已经快要坏掉了.........你们的要求怎么这么多!!!
  • 猫巷

    猫巷

    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即兴所写,一个关于猫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巷子里,猫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