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2200000025

第25章 天人合一(5)

第一,"天地人民,共治一事"。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太平经合校》第200页。这里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是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是一个自然存在与运动的整体,其"本共治一事",即天地人民万物具有合一之属性;二是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善"与"恶"等不同的能动表现,这种不同的"善"、"恶"行为之表现对于天人合一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善则俱乐"、"凶则俱苦"。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表现为不同的能动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天人合一关系是"乐"还是"苦";三是天人之间不但具有同乐之关系,而且具有"同忧"之属性,天人之间不管是"同乐"还是"同忧",都是天人合一之本质反映,体现了天人"同乐"、"同忧"所具有的合一之性质。但是,天人虽"同忧同事",但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天乐与人乐是互为条件的,人乐天也乐,人恶天也恶。人的主观"善"、"恶"对于天人之"乐"、"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同忧同事,迭相生成"。天人合一能动性的自然基础在于"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从而使天地人具有"迭相生成"之作用,而人在天人关系中则具有"为善"、"为恶"之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将对于天人合一关系的状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太平经》说:"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忧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忧相利也。故道德连之使同命,是故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道藏》第24册,第489页。这里天地"大喜"、"大怒"是以人之"善"、"恶"为条件的,在天人关系中人"乐"与否对于天人同乐、天人合一具有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合一、天人同乐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天乐对人乐能动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作用,即"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这种"喜"、"怒"影响并制约着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天人合一状况的质量与数量。

第三,"乐生于善,天使自然"。从积极的方面上看,人的能动性对于实现天人之间的同乐与合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人"自相爱,不变争,则自生乐,并使天人关系在这种"自相乐"的条件下,发挥"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的效果,从而使天人关系表现为能动性,并具有"自然如此"之本性。对此,道教认为:"凡万物尽生善,人人欢喜,心中常乐欲歌舞,人默自相爱,不变争,自生乐,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故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也。"《太平经合校》第646页。同样,天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当"万物尽生善"而天乐之时,则人人"欢喜"、"歌舞"、"相爱"、"不变争"、"自生乐"等都成为人积极主观能动"同乐"之体现,并且这种对于天人同乐之表现也是"天使而自然如此"的重要体现。

第四,"恶岁无乐,乐生无为"。从消极方面上看,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天人之关系表现为"不乐",这种不乐具有人"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之行为表现,并使天人关系表现为"年恶岁无乐"。在天人之关系中"人"之能动性不但具有"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乐生善,善生乐"、"无为生乐,乐生无为"、"乐生歌舞,歌舞生乐"等积极作用,同样也具有"将衰者,得应恶也"、"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武生乱"、"乱生武"、"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之消极作用。而且,这种能动的消极作用对于天人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

夫大凶年,凡物无一善者,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更相克贼。默自生愁苦忿恚,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默自废绝,故凶年恶岁无乐,天使其自然无也。是则明天不乐凶恶之证也。是故乐为乐善生,武为兴凶作。是故古者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将衰者,得应恶也,此者,自然之法也。是故乐生善,善生乐;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无为生乐,乐生无为;武生乱,乱生武;乐生歌舞,歌舞生乐;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太平经合校》第646页。

天不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也具有制约作用,当"物无一善"而天不乐之时,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克贼"、"愁苦"、"忿恚",是人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不乐"之消极反映,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道教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现的,虽然天人合一、天人同乐是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互动过程,但是天人合一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在天人关系中的能动地位和积极影响,这是道教天人关系之内容具有积极意义之所在。但是决定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因乃为天之本然本性,是道之本体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道教在肯定人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主观能动的发挥对于天人同乐之"乐"有着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天人同乐关系的道之本体本性。道教还从天人观出发,强调"乐"之道之本质属性,乐与非乐以是否应之以道为标准,即"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并进一步通过天人同乐密切天与人之合一关系,这是对天人关系中"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道教作为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

--天人合一的生命性

道教的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天人合一生命性的体现乃为天人同乐。天人同乐对于促进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对于建立良好的天人关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美好愿望。道教认为"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太平经合校》第648页。"元气"在道教宇宙生成图式中被看作是"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这里"元气自然乐"是从宇宙生成方面强调"乐"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和演化的统领作用,体现了阴阳和合、风雨调、生万物的美好景象,说明天人合一的生命力是由宇宙运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道合自然而已,岂不为乐哉",《道藏》第17册,第51页。是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一,"五行不逆,则人民兴"。道教认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性体现在"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表现为万物的生命力在于"四时乐喜,五行不逆",使"无夭病死之人"。其代表则为"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其根本原因乃为"生万物之应",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内在体现。对此,《太平经》认为:

凡物乐,则奇瑞应俱出,生万物之应,精上著天,三光更明察察也。三光乐而和,则四时顺行。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四时乐喜,五行不逆,则人民兴。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凡民乐则精物鬼邪伏矣。精邪伏则无夭病死之人,无夭伤人,则太平气至矣。《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四时乐喜,人民兴"是天乐产生民乐;"人民兴则帝王寿"是民乐产生王乐;"民乐则天平气至"是民乐产生天乐,从而实现天人同乐的持续与循环。产生这种天人同乐生命运动的基本原因乃为"三光乐和"、"四时顺行"、"五行不逆"等宇宙运动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宇宙运动的这种规律在宇宙的发展关系中对天人同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故乐与孝,最顺天地"。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内容的体现与代表,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之生命力通过天人同乐而表现出来的生命运动活力,这种人在天人合一中的生命活力又具有天之本质属性,即"乐为天之经","乐为天为上"。通过天人"当有上下"而实现"合",最终达到"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与地同气"。《太平经》认为:

乐为天之经,太阳之精。孝为地之经,太阴之精。故乐者倡始,倡生,倡合,乐成功。天者常嬉善嬉生,故常与天合,与同气也。乐合乃能相生,当有上下。故乐为天为上,孝为下象地。地者下,承顺其上,阴事其阳,子事其父,臣事其君。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故与地同气,故乐与孝最顺天地也。《太平经合校》第649、650页。

这里表达了"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影响,其中"倡始"、"倡生"、"倡合"是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其天人合一生命力的体现表现为"乐合乃能相生","最顺天地也"是天人合一的最本质表现。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人之本性与天之本性一样都具有乐之属性,追求幸福和喜乐是天人所具有的共同需要,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本然属性,并通过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力而实现天人之间的"乐与孝"。

第三,"阴阳和合,同心一家"。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的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上,通过具体的"阴阳和合,同心一家"表现了道教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天人同乐之属性。其内容具有"传相生"以及"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等天人合一之生命性。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性和内在需要的体现,其内容对于改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建立人与天良好的合一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凡事乐者,无有恶也。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不乐,则不肯相与欢合也。怒不乐而强欢合,后皆有凶。《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展现了天人乐喜则同心共生,怒不乐则有凶的生活状况,认为"悦乐喜"之性万物与人相似,其天人同乐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生命力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必然而具体的体现,即道教认为"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其中"阴阳"、"和合"、"同心"、"一家"乃天人合一思想之体现,而在这种天人合一条件下而形成的"传相生"乃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结果;二是天人同乐在天人生命产生与演化合一方面具有生命之体现,即道教认为在"天","皆与人相似"、"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在"人",则"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三是天人合一具有"同乐"、"不乐"之生命力,即道教认为"凡事乐者,无有恶也","不乐,后皆有凶"。"同乐"、"不乐"二者的生命性都表现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表现为自己所特有的属性特征。

第四,"自化为善,平安无病"。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皆当自化为善,万物自当平安无病。"同上,第650页。但是,人并不能只看到乐之"益"而不防其"害"。即"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对此,《太平经》认为:

已知乐之善,未及不乐之禁,复为开其纲纪,怳惚不乐,不肯并力合心,而共生元气,著自然也。元气自然不乐分争,不能合身和德,而共生天地也。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调风雨,而盛生万二千物。万二千物不乐争分,多伤死,其岁大凶。凡事不乐争分,三光为之失明,帝王愁苦,万民流亡也。"《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道教在强调"乐"在宇宙生成中作用的同时,从"不乐"将给宇宙万物生成造成"阴阳分争"、"多伤死"、"岁大凶"、"帝王愁苦"、"万民流亡"等方面危害出发,要求人们在天人同乐中做到"知乐"并重视"不乐"之危害,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以,天人同乐是一个系统的相生、相合、相乐过程,它既是天人合一关系所追求的完美结果和美好愿望,又是新一轮天人关系的开始,标志着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生命力。

总之,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道教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基础上的天人观,是道教从宇宙运动演化方面认识天人关系的基本目标和本质要求。"人本来是天的一部分,人本在天之中。但人与天之间有矛盾,人与天之间有冲突。克服天与人的矛盾,便得到真实的天人合一。"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01页。天人合一思想既反映了道教天人关系的本质"天人同命"以及"天人同化"等天人内在运动演化规律,又是道教天人关系由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到天人合德等天人关系的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与目标归宿。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于中国天人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传统天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天人之间"同心"、"同气"、"合同"、"和顺"、"合合"、"同乐"等新内容与新视野,是道教从认识论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关系内容的必然结果。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同一性"、"整体性"、"能动性"、"生命性"等,其内容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人关系本质内在属性以及运动演化规律的基本认识,是道教具有自身特点的系统的天人观。

同类推荐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热门推荐
  • 绝对之刃

    绝对之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一个魔鬼,而天使与魔鬼只在人们的一念之间。公元前130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空上有着九道光芒划破了夜空,照耀了整个大地,之后,整个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心念也从此开始在地球上普及。当一个人的思想和心中所念的东西化为了现实,这就是心念,而能够使用自己心念的人,被称之为圣念师。
  • 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源来凯心是因为玺欢你

    源来凯心是因为玺欢你

    当她被亲近的人背叛,却发现魂穿了,这一世,她运筹帷幄,没想到,他是她这一生唯一的意外……
  • 仙魔泪

    仙魔泪

    仙路漫漫,历九千劫难,成就无上仙道,仙魔亦有哀殇,天地亦有血泪,仙魔流泪汇聚成河,哀也罢。殇也罢。一次意外旅行,沈枫被强行收徒,“什么?你说你是神仙?”“什么?封印的异族”突如其来的师傅,打断了原本平淡的少年。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 玄灵界之枯竭大陆

    玄灵界之枯竭大陆

    公元3033年,人类科技高度发达,星际移民已不再是梦想,而宇宙飞船几乎成了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一位飞船领域天才少年却意外打破位面,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位自称是书灵的却告诉他,你是我主人选定的人。是意外的发生,还是命运使然。依稀记得,万年前,那场大战打的天昏地暗,乾坤颠倒,位面破碎,宇宙崩塌。人们在破碎的宇宙中重新建立家园,繁衍生息,而万载后的今天传说中那一位再次显现,打破位面,寻找传人。而那天才少年在新的世界里会有怎样的际遇呢?
  •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作者是个喜欢读史的家伙,这个故事讲过一位老兵穿越在黄帝末期的故事,里面描述了作者自以为是的三皇五帝形象,也许不那么美好。作者以为:《史记》中记录上古那段历史,太过于的理想化,似乎远古的先民们,比后世的人们更加的文明,这未免太不真实。至少在我的认知中,人类的发展,绝对不会是从文明走向野蛮,由儒雅走向血腥。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有短时间的停止,或者些许的倒退,但绝对不会逆向而行。
  • 我的青春永远在

    我的青春永远在

    讲述着季念,墨言,林一甜,杨玥这四个人的青春故事。
  • 浮华旧梦

    浮华旧梦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说不尽的妩媚风流,道不尽的缠绵悱恻。他以为她只是他的棋子,奈何她却沁入他的灵魂。她以为他只是她的恩人,奈何他却刻入她的心底。她是万丈红尘中的一缕柔光,照进他的心里,叱咤风云的他,任凭她在自己的世界翻云覆雨。她爱他,敬他,甚至甘心为他付出一切,却不曾想过那样的背叛于他。
  • 主宰代言人之须弥仙踪

    主宰代言人之须弥仙踪

    世界的造物主,自称为主宰。但主宰并不能直接干预世界,要平衡世界就需要自己在物质世界的代言人。姬韵笙作为最新一代主宰代言人,为了对抗暗影会穿越于各个世界,每次到一个新世界都需要转生,这次他转生到了一个叫须弥渺的世界中,在这里他叫叶华,一位资质普通的修真门派弟子。在一起以外中终于觉醒了自己作为主宰代言人的能力以及记忆,他将涅槃重生,联合须弥渺众生对抗暗影,可是,敌人能到只有暗影吗.....
  • EXO之琉璃梦

    EXO之琉璃梦

    琉璃,一个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的女孩,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到了一个架空的世界,成了千金小姐,并且上学时遇见了没有明星记忆的EXO。她——冷漠,高傲,自信,有点心机她——热情,可爱,逗比,偶尔迷糊她——有着蓝色的眸子她——跆拳道三段带她——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很乐情她——对于伤害了自己重要的人残忍无情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