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2200000018

第18章 天人感应(4)

第三,"辰之于天,人之体魄"。天人感应具有意志、意念的能动性。由于天人之间具有同构同体的属性,使得人在观察天地宇宙构成方面,还赋予天具有人的主观意志。鲍云龙编著的《天原发微》认为:"日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门,阴阳之本也。五星如人五脏,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于天则人之体魄是也。"《道藏》第27册,第649页。这里的"日月"如人之"真心","五星"如人之"五脏","诸星"如人肌体各"支骸"等,是人通过其特有"意志"、"意念"而产生的主观臆想,将天之构成与人之肌体构造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人与天之同构,并进而认为天具有人之性格与功能属性,是一种将天拟人化的天象观。因此,天人感应实际上是人通过其主观能动想象力营造天人同命同运的"人即小天地,天地即大人"的生命存在与运动之环境,使"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一个互动过程。所以,人在天人感应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和其天气与人之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天人感应中顺应天道之自然,发挥人之创造想象和认知才能,并从中吸取和借鉴有利于人的因素,才能使"人"的生理和肌体、心理意识在天人感应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天人感应和宇宙天体变化虽然有着自己特有的感应规律和内在运动机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感应中的作用是不能被疏忽的,只有调动人在天人感应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天人感应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最小限度地危害于人生,这是探讨在天人感应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作用的意义所在。

四"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天人感应的生命生理性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天气、气候及季节的各种变化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及相应系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早期道教运用了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包括人体疾病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天人感应对于人体的影响具有其生理生命科学意义,这种生命科学意义之渊源乃为"天道",天人感应不但影响人之肌体五脏的运动与变化,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生老病死"等养生与健康。其思想主要表达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因天时,调血气者"。天通过对人血液循环系统等方面感应而影响其生命生理性。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人之"血气"、"喜温而恶寒",在"天温"、"天寒"、"天虚"等情况下所表现的"扬"、"沉"、"流"、"固"等特征方面。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修真精仪杂论》中说:

天温日明,则人血气淖液而卫气扬;天寒日阴,则人血亦疑沍而卫气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沍而不流,温喜而去之。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从,则阳气固,贼邪不能容,此因时之孕也。月始生,则人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宝,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若此时犯冒虚邪,则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道藏》第4册,第957页。

这里的"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是根据宇宙天体的运动对人之生命血液循环系统感应而产生的生命生理运动,表现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对于人体生命生理内在运动的渗透与干预功能。其中"血气者"所具有的"寒则沍而不流,温喜而去之"等喜温而恶寒之特征,以及"天温日明,则人血气淖液而卫气扬;天寒日阴,则人血亦疑沍而卫气沉"等方面,则表现了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理,即血液之流的影响。并通过血液变化之影响而产生的"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脏"等生命生理之变化,表达了天通过"血液系统"的影响而对于人体"骨"、"五脏"等生命肌体器官健康所带来的不同变化。

第二,"五脏六府,以应天道"。天通过对于人之经脉等方面的感应而影响其生命生理性。这种感应表现了"十二经脉者""应天道"以及"十二经脉者"所具有的生命科学之功能。《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中说:

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道藏》第21册,第406页。

这里人之所以"生"、"病成"、"人治"、"病起"、"学始"、"工止"等都是由于"十二经脉者"、"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造成的,天人感应对于人之肌体的影响变化是通过"天道"而进行的,"天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影响并促进人之生命生理之变化,使"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等;"外有六府以应六律"。使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命生理变化的影响表现为对于"十二经脉"之影响,这种影响是道教医学在认识生命科学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具有应用医学、预防医学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第三,"感天三虚,脾神失守"。"天道"对于人体健康的感应是多方面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双重性质,既具有生命科学所具有的生理生命意义,又具有天道运行所具有的宇宙运动规律。天人感应对于身体"生老病死"影响的渐进过程是从"血气"、"肌肉"到"骨"、"五脏"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和干预,并警告人们在处理天人关系中注意"天忌不可不知"。道教《黄帝内经素问遗篇》认为: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也。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脾胃汗出即精血减少,感天虚而作三虚,脾神失守。先有病于脾,次遇天虚,脾感天重虚,又遇汗出而减其精血,乃故三虚也。《道藏》第21册,第484页。

"三虚"体现了天人感应对于生命所具有的渗透与渐进作用,这种影响表明天气的不同变化对于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所带来的变化感应是渐进的,即由生到死、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人在天人感应中所表现的"虚"是由于"天之虚"对于人感应的结果,这种感应对于人的生命之虚,以及生命生理的各种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对于生命健康的直接作用。

第四,"四时经脉,天气顺行"。天通过季节的变化来影响人的生命生理性。天人感应对于人之生命生理的影响,还可以从季节的"春夏秋冬"运动和转换,以及对于"脉弦"、"脉洪"、"脉浮"、"脉沉",即"四时之经脉"来表现对于生命生理性的影响。道教《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认为:

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以气数相应,故参合之。《道藏》第21册,第39页。

这里的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是由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转换而对人体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人气与天气同失守"而导致"人致死"。《黄帝内经素问遗篇》认为"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天亡,可得闻乎?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致死也。"同上,第483页。可见,宇宙运动演化所表现的季节变化在天人感应中对于人的生命具有"天气顺行"、"气数相应"之功能,并进一步认为这种感应具有让"人致死"之功能。

第五,"十二经脉,应十二月"。天对人体生命生理变化的感应具有天人合一的内在必然性。道教天人关系的本质属性具有天人合一之特征,这种天人合一影响到人"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并在生命运动的各个阶段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道教的认识论中虽然是朦胧与模糊的,但却具有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意义,其基本原理与本质属性体现了天与人所具有的自然"合一"性。天人感应所表达的是天与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理解天人感应关系的基本点:"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道藏》第21册,第109页。《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又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同上,第109页。道教认为这种天对于人生命生理变化的感应和渗透是多方面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天人之间的同构、同源、同体、同乐、同寿而达到合一,使天人感应在天人关系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天人感应的社会理想及目标追求

天人感应不但表现为天体与人体的生命生理感应,而且还表现为人通过天人感应实现美好的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太上妙始经》认为:"天道之法自然,是以人生之时,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也。"《道藏》第11册,第433页。天人感应是以"天道"为法,由于天道的影响而导致"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这是由"天道"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明代危大有集《道德真经集义》曰:"天祐之吉,无不利。盖天之道,未尝分别取与,为善则善气生焉,恶则恶气生,自然相应也。"《道藏》第13册,第629页。天人感应的内容和目标是达到"人天"之间的"善恶"与"罪福"相互感应,并形象地将这种带有天人意志和愿望的感应比作"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这种"善恶祸福"感应是道教追求天人自然关系的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理想愿望,反映了道教在天人关系上的良苦用心。

一"人性与天性契同"

——天人感应的伦理观

天人感应对于"善恶祸福"的追求和希望是道教天人观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其理论基础是善恶伦理法则和道之运动规律,体现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伦理观念。"天人相感产生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规范,天人相感成为了一套命运必然性的理论根据。"杜保瑞《哲学基本问题》,第198页。其内容包括"善者致善,恶者致恶"、"善恶变化,定其基址"、"端正清静,至诚感天"等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第一,"善者致善,恶者致恶"。道教早期著名经典《太平经》中论述了天人感应的伦理观:"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道藏》第24册,第351页。天人感应伦理观的道之基础是"天地之性",离开了天地所具有的道之客观基础,天人感应是不存在的。"善者致善,恶者致恶"的天人感应伦理观从时间方面则体现为"自古到今"持续而不断,其所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使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规律性,其内容要求则为"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是天人感应的理想目标,体现了天人感应伦理观的人文要求。而"善者致善,恶者致恶"又是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道教天人感应"善恶祸福"所具有的"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基本感应的内在属性。

第二,"善恶变化,定其基址"。金代道士侯善渊注《黄帝阴符经注》曰:"人性与天性契同,善恶变化无不定其基址。"《道藏》第2册,第824页。这里的"善恶变化""定其基址"反应了道教对其伦理法则的认识,人性与天性所具有的伦理关系是道教天人感应中人与天之间彼此发挥作用和影响的重要依据,天人感应本身具有道之运行法则和环境伦理规则,是决定天人感应善恶变化的"基址",人性与天性之间在这种"基址"之上彼此"契""合""分""离"。凡是人性与天性契合者则为善,凡是人性与天性分离者则为恶。道教对于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善恶伦理认识,是建立在人性与天性是否"契合"这一"基址"基础之上的,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伦理思想的"契合"观,显示了道教在天人感应方面特有的伦理观。离开了道教天性与人性之间的契与合,天人感应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伦理基础和客观标准,天人感应就没有得以存在的社会生活目标。道教将天人感应的这种生态伦理"基址"运用于制约和规范人之伦理行为,是道教天人感应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人感应伦理原则对于人之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端正清静,至诚感天"。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内容是建立在天人环境伦理思想基础之上的人为伦理观,这种人为伦理观是对于人之伦理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了环境生态意义,其本质是道教对于天人感应所具有的环境伦理内容的把握和运用,这种具有环境伦理性质的天人善恶感应规则又被道教称之为"自然之术"。"故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端应善物,故能致端应也。诸邪用心佞伪,皆无善应,此天地之大明微也,子知之耶?善恶皆有应也,不调和者致不和,此天之明效也。"《道藏》第24册,第351页。所以,道教的天人感应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端应善物,故能致端应也",被认为是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天地之大明微"。而所谓"善恶皆有应"、"天之明效",是对道教天人感应伦理观基本伦理法则简单而明确的界定,是道教天人感应伦理观的重要体现。

二"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

——天人感应的善恶观

天人感应善恶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性善"、"性恶"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天人观,这种善恶思想所表达的是人天之间共同具有的性善与性恶的内在本质属性与行为的外在要求。杜保瑞在《哲学基本问题》一书中认为:"董仲舒对于人性气化结构的称述是宇宙论进化的人性论,但因仍有仁善本体的优位贞定,故而亦仍保留了人性成德的普遍性可能。"杜保瑞《哲学基本问题》,第8页。道教在天人感应方面的善恶观既是天人感应规律的体现与要求,又是中国传统"仁善"伦理思想在天人关系上的必然反映,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人关系方面趋善而避恶的一种良好愿望。"对于善恶报应,《太平经》则称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指使,鉴定人的善恶,掌管人的命籍。凡人间的善恶之事,上天无不知晓,并赏罚分明。"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第一,"人为善恶,天亦应之"。道教的天人感应善恶观是天人之间具有共同追求的一种感应关系,这种感应关系表达了人与天"善恶"属性的运动轨迹,它不但是天人所追求的理想伦理目标和最佳关系定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天人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及行为运动模式,是人们建立和把握天人关系的行为基点。《太平经》认为:

地上善,即天上善也。地上恶,即天上恶也。故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五气相连上下同,六甲相属上下同,十二子为合上下著,无有远近皆相通。《太平经合校》第664页。

同类推荐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星云日记24:收支平衡的人生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四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这样称呼他!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热门推荐
  • 呆萌甜心与冷酷少男

    呆萌甜心与冷酷少男

    一场舞会,让郭钰欣和董雪飞走到一块。缘分再也分不开,出游,选校花,又知道宋鑫和耿鑫的缘分后,一对欢喜冤家巧变亲密队友,当两人关系开始有了好转,又出现一个叶星辰的女友和高贵阳光的钢琴王子,郭钰欣和董雪飞会在一起吗?大学时光有你陪伴,花开的时候,我,还在等你。
  • 重生之雨洛寒妻

    重生之雨洛寒妻

    林雨洛因为刺激作死的去挑战景区新建好的玻璃栈道,结果一不小心就一命呜呼,重生一世,她有了疼爱她的家人,她觉得,她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作为平均年龄最小的跑酷三人组,作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超级学霸……风暴即将来袭,亲,你准备好了吗?
  •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愿一生化作一日我陪你从朝晨青丝再伴你到暮雪白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鹿晗你不许离开我

    鹿晗你不许离开我

    沫雨晴和鹿晗的一段“传奇恩怨”,看沫雨晴的一段“坎坷追梦之路(还收获了爱情)”
  • 西子大陆

    西子大陆

    葬帝海突现神谕碑,八天之主各怀鬼胎,皆欲借此机缘登临第九天,修成不世神王!在命运的车轮碾动之下,苏比本是天朝某三流大学的一名莘莘学子,却在一夜之间被卷入了这场撼动苍生、瞒天过海的传奇之中:跟他比资质?先天道体在他眼里也不过就是个自杀的垃圾货色而已。(苏比:老大你又黑我!)跟他比功法?八天大帝眼红的神诀,他刚好就凑齐了八本!(苏比:继续黑……)跟他比美女?自打他有记忆以来就知道,有一种美女叫做别人家的老婆,真不知他这一世能否拱倒一颗好白菜……(苏比:给跪了!老大!我知道错了啊!)
  • YiYi不乖

    YiYi不乖

    还未活完这一世,就被前世的自己拉去,林酒一表示很无语,那能怎么办毕竟她也是自己。
  • 剑道教父

    剑道教父

    五岳独尊蜀山。以剑之名,祭我们的青春,还在寂寂无名。
  • 月球档案

    月球档案

    故事背景围绕着1945年12月5日在大西洋上巡弋的美国19轰炸机飞行大队开始的,作品多采用叙述的过程,切身实地的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以及在大西洋上消失的19飞行大队的原因和经过;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华裔美国飞行员,复仇者式鱼类轰炸机的雷达操作员,所率领他们的是美国空军上尉泰勒,是一位极有经验的飞行员。1945年12月5日,泰勒上尉作为第19飞行队的队长,他率领我们飞行队从佛罗里达洲的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他和14位飞行员驾驶着5架复仇式鱼雷轰炸机,去执行一项飞行训练任务。我们的任务是飞一个三角形航程,向正东方向飞过巴哈马群岛,接着向北飞行,然后沿三角形最后一个边线返航。
  • 如何科学栽培小麦

    如何科学栽培小麦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科学栽培小麦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读者如何种殖出优质的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