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6600000033

第33章 四唐代后期的儒教哲学(2)

唐宪宗时曾做过宰相的权德舆,称赞汉代大儒董仲舒、公孙弘,所论都是治国之道。他反对当时的儒生们为文作诗都讲求对偶、华丽。在他主持国家考试时,继续改革考试制度,“半年以来,参考对策,不访名物,不征隐奥。求通理而已,求辨惑而已”(权德舆《答柳福州书》)。权德舆所答的柳福州,名柳冕。他向往汉代儒术,反对章句之学,也反对只懂注、疏。他认为那些只通章句、注疏的是腐儒,不能治理国家。所以他要求把那些“能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的“君子之儒”列为上等(柳冕《与权侍郎书》)。有的儒者,身体力行,不为章句之学,苦求先王之道。吕温在青年时期,就向往汉代儒学的兴盛,慨叹当时儒风的衰败,立志“潜心道艺,穷六籍之统纪,尽王变之形容。使学通天人,文正雅俗。然后抗衡当代”(吕温《上族叔齐河南书》)。儒者们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儒术不兴,对儒学尊崇不够。和韩愈同榜进士的李绛,向朝廷献《请崇国学疏》。疏中写道,崇尚儒学,是历代国家的“急务”。如今风气败坏,“盖由国学废讲论之礼,儒者靡师资之训”,以致“和气不流,悖乱时作”。那么,要整顿社会的秩序,也必须从崇尚儒学开始。当时权德舆著《两汉辨亡论》,他认为两汉的灭亡,不在于王莽、董卓的篡逆,而在于张禹、胡广姑息养奸,“向若西京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东京登庸清河,主明臣忠,则庶乎无灵、献之乱”。谈论历史是有感于现实。这就是说,假如唐朝能够做到尊君卑臣,主明臣忠,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也不会有安史以后的藩镇割据。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尊崇儒术。因为尊君卑臣、主明臣忠,正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教育的对象,首先应是那些“贵人”。元稹《论教本疏》道:是后有国之君议教化者,莫不以兴廉、举孝、设学、崇儒为意。曾不知教化之不行,自贵者始。略其贵者,教其贱者,无乃邻于倒置乎?如果说陆贽进谏德宗,要解决的是“君君”的问题,那么,兴教化以教贵者,就主要是解决“臣臣”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说是封建政治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治乱。在贵者之中,除皇帝之外,最贵的就是皇太子。太子是臣,又是将来的君,对太子的教育,也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皇太子进行儒学教育,是独尊儒术以来就有的传统,唐朝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但是后来,对皇太子的教育形式还在,实际上不过是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元稹不仅提出了教化自贵者始的原则,而且还特殊地提出了太子的教育问题。

他的《论教本疏》指出,上古三代的君主,之所以政治清明,享国久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结果。像周成王,只是个中才之人,却能始终坚持先王之道,也是教育的结果。他说唐初对太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后来就逐渐放松了,安史之乱以后,就更加忽视。给太子讲课的人,往往是那些“沉滞僻老之儒”,还常常被斥责、驱逐。他要求选择那些“博厚弘深之儒,而又明达机务者”来教育太子,使太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美好的品质,长成以后做个英明的君主。依元稹的设想,对太子的教育应是十分的严格,“目不得阅淫艳妖诱之色,耳不得闻优笑凌乱之音,口不得习操断击搏之书,居不得近容顺阴邪之党,游不得纵追禽逐兽之乐,玩不得有遐异僻绝之珍”。也就是说要彻底隔断可能会对太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因素。据《旧唐书·元稹传》,唐宪宗看了元稹的奏章,十分高兴,但是未说是否实行。后来继任的穆宗、敬宗,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昏庸无能又胡作非为的君主。可能是有鉴于此,唐文宗继位以后,太子教育的问题又提了出来。唐文宗下诏,要求太子先跟着师傅学习六经,然后也要进入国学,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公卿的子弟,也必须先入国学,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唐文宗时期在兴儒学方面的重要建树,是继汉魏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刊刻石经。《旧唐书·文宗本纪》载: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据《全唐文拾遗》,大和七年,礼部上奏,要求科举考试取消诗赋。因此,这里说的“稍折文章之士”,当是把杨绾以来关于改革考试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唐朝后期复兴儒学的呼声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儒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唐宪宗时期,朝廷对藩镇采取坚决措施,巩固了中央政权,政治上也有一些起色,所以唐宪宗被称为中兴之君。但是唐宪宗后期,崇信佛教,追求长生不死,死于方士之手。此后的政治状况,也就再没有很大起色。政治的腐败终于导致黄巢大起义。然而无论现实状况如何,人们都没有忘记,要挽救国家免于危亡,只有振兴儒学。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唐昭宗依然下诏修缮国学,并且说道:“有国之规,无先学校;理官之要,莫尚儒学。”(唐昭宗《修葺国学诏》)唐朝后期要求振兴儒学的人们,其心目中的儒学,大多还是汉代的儒学。然而在这振兴儒学的呼声中,儒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以啖助、陆质为代表的新《春秋》学,特别是韩愈、柳宗元所代表的儒学新方向。

(二)唐朝后期新儒学

1唐朝后期的新《春秋》学新《春秋》学的开创者是啖助和赵匡,其继承者是陆质。据陆质的《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啖助为《春秋》作集传开始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完成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庚戌,也就是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的日子里。在他著述的过程中,赵匡因职务之便,曾和啖助多次讨论。啖助死后,由陆质和啖助之子一起,将啖、赵二人的见解撰成《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并经赵匡审阅定稿,时在大历十二年。啖、赵新《春秋》学的特点,在方法上可归结为“以经驳传”;在思想上可归结为忠君尊王。很明显,这新《春秋》学,是对唐代鼎盛时期突然发生的大变乱的直接反应。所谓以经驳传,就是说在啖、赵看来,《春秋》三传对《春秋》的解释都是不对的。至于靠理解三传来理解《春秋》的注疏,就离题更远。啖助说:说《左氏》者,以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暨乎周德衰,典礼丧,诸所记注,多违旧章。宣父因鲁史成文,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言《公羊》者则曰,夫子之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解《穀梁》者则曰,平王东迁,周室微弱,天下板荡,王道尽矣。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啖助所说,分别是杜预、何休、范宁对《春秋》宗旨的理解。

他们为《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所作的注释,长期被儒者们奉为标准解释。但是啖助认为,他们对《春秋》宗旨的理解,全是错误的:据杜氏所论褒贬之旨,唯据周礼。若然,则周德虽衰,礼经未泯,化人足矣,何必复作《春秋》乎?(何休)云黜周王鲁,以为《春秋》宗旨。两汉专门,传之于今,悖礼诬圣,反经毁传。训人以逆,罪莫大焉。范氏之说,粗陈梗概,殊无深旨。且历代史书,皆是惩劝。《春秋》之作,岂独尔乎!(同上)其中何休把《春秋》宗旨归为“黜周王鲁”,尤其使啖助感到愤慨,因为这无疑于鼓动地方政权起来反对中央,从而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正义的行为。依啖助的意见,《春秋》的宗旨可归结为八个字,即“救时之弊,革礼之薄”。司马迁曾经说过:“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史记·高祖本纪》)同样的意思也见于《礼记·表记》,因此,它是获得儒者们普遍承认的一种历史观念。“僿”的意思是薄。这个意思,同于《老子》所说的“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啖助看来,孔子生当周之末世,他作《春秋》,就是要挽救周代尚文重礼所带来的浇薄的世风。而挽救这浇薄世风的方法,是回到夏代的忠道。因为像虞舜那样的政治虽好,但那是后世无法企及的:(孔子曰)后代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春秋》以权辅正,以诚断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也。(同上)所谓“正以忠道”,就是要把对周天子的忠诚作为立道的根本,把是否忠于周王室作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啖助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所言变从夏政,唯在立忠为教,原情为本。非谓改革爵列,损益礼乐者也。故夫子伤主威不行,下同列国,首王正以大一统,先王人以黜诸侯,不书战以示莫敌,称天王以表无二尊。唯王为大,邈矣崇高(同上)。对于唐代,照样也可以说,唐代的皇帝虽然有失德的地方,但是天命没有改变。因此,唐王朝的皇帝乃是天下唯一的君主,对唐王朝的忠诚是唯一的是非善恶标准,而安史的反叛,藩镇的割据,都是错误的,是违背圣人之教的。赵匡持有和啖助相同的看法。

赵匡说,《春秋》的宗旨是:尊王室,正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不失纤芥。如斯而已(同上)。依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春秋》宗旨,啖、赵对《春秋》的大义作了重新解释。比如说,祭天的郊礼,只有天子才可以实行,可是鲁国也有郊祭,这件事对不对呢?赵匡说,鲁用郊礼,是为了尊崇周公,不过这样的尊崇是不对的:曰:崇之,宜乎?非宜也。国之所以树者,法制也。法制所以限尊卑。诸侯而行天子之礼,非周公之意也。其用乎庄,又僭也。又曰:禘者,本帝王之大祭,诸侯不得行之。成王以特尊周公,令鲁行耳。闵二年,遂僭用于庄庙,故经书以讥之。(同上,卷二)在这里,评价是非的标准,乃是上下尊卑的秩序。如果违背了这个秩序,即使贵为天子,也是不对的。鲁国祭天,是天子的命令。但在这件事情上,天子的命令也不可以去做,因为它违背了上下等级尊卑的秩序。《春秋》一书,有三次周天子驾崩失于记载。赵匡认为,这不是孔子不写,而是孔子借此来表达他尊崇王室的精神:赵子曰:《春秋》王崩三不书。见王室不告,鲁之不赴也。哀王室之无人,著诸侯之不臣也。嗣王即位皆不书,不能施令于天下也。罪诸侯不臣而莫之承也,哀王道积微而莫之兴也。(同上,卷三)王崩三不书,嗣王即位皆不书,这不是孔子不书,而是孔子借此表达他对王室衰落的哀伤,对诸侯不履行臣道的责备。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关于战争的记载,不分是非曲直。赵匡认为,这是对战争双方一律加以责备的意思。因为战争是互相残杀的行为,天子是要加以制止的。战争发生了,说明天子无力加以制止,也说明诸侯们不听天子号令,所以对他们一律加以责备:《春秋》记兵曷无曲直之辞与?曰:兵者,残杀之道,灭亡之由也,故王者制之。王政既替,诸侯专恣,于是仇党构而战争兴矣!为利,为怨,王度灭矣。故《春秋》记师无曲直之异,一其罪也。不一之,则祸乱之门辟矣。(同上,卷五)和战争相关的是诸侯的会盟。赵匡认为,《春秋》记载会盟之事,也是对诸侯的责备:赵子曰:盟者,刑牲而征严于神明者也。王纲坏,则诸侯恣而仇党行。故干戈以敌仇,盟誓以固党。天下行之,遂为常焉。若王政举,则诸侯莫敢相害,盟何为焉?贤君立,则信著而义达,盟可熄焉。观《春秋》之盟,有以见王政不行而天下无贤侯也。(同上,卷四)依啖助和赵匡的解释,《春秋》一书,处处都渗透着孔子对王室的尊崇和对破坏等级尊卑秩序行为的责备。啖、赵《春秋》学在当时造成了重要的影响。陆质曾勉励青年吕温学《春秋》,希望吕温能辅佐有德的皇帝致达天下太平。吕温这样描述了陆质对他的教导:子非入我之域,入尧舜之域;子非睹吾之奥,睹宣尼之奥。良时未来,吾老子少。异日河图出、凤鸟至,天子咸临泰阶,清问理本,其能以生人为重、社稷次之之义,发吾君聪明,跻盛唐于雍熙者,子若不死,吾有望焉。(吕温《祭陆给事文》)陆质对吕温是这样的期望,吕温也把振兴儒学、致达太平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曾代陆质撰《进注春秋表》,并在《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中,表达了自己立志学《春秋》、追求孔门之道的志向。而吕温与刘禹锡等是密友,刘痛惜吕的早逝,称赞吕“以谪似贾生,能明王道似荀卿”(刘禹锡《吕和叔文集序》),把吕比为荀子、贾谊一类人物。陆质曾被推荐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活动。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称赞陆是“巨儒”,在众多的《春秋》注疏中独能“知圣人之旨”,使“《春秋》之言及是而光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和啖助的《春秋》学也有直接的关系。

啖、赵《春秋》学更深刻的意义,是它在数百年的汉学统治之后,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这种新学风,不再教人去墨守前代儒者为儒经所作的注疏,而是独立思考,去寻求对经义的解释。实际上,汉儒对儒经的注释,多数也仅仅是自己的理解而已,甚至干脆就是根据他们时代的需要所作的附会。特别是纬书,假托孔子,实则全是附会。但是由于汉儒是经学的开创者,致使后世儒者认为他们的解释就是圣人的本意,而不敢擅越雷池。所以汉代以后的儒者,多是学了汉代儒者解经的成果,却未能学得汉儒解经的方法。啖、赵的《春秋》学,可说是在长期墨守汉儒成果之后,开始用汉儒的方法,去否定汉儒的成果。从成果看来,啖、赵的《春秋》集传,不过是在《春秋》三传之旁,又添了一传而已。它也不可能代替三传的地位。从方法上看,啖、赵则是上承汉儒,下启宋儒的理学。啖、赵的《春秋》学因为仅仅是自己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未必符合《春秋》的本意,又和传统大相径庭,所以曾引起后世一些学者的不满。由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列有《儒学传》,其中批评啖助对《春秋》的理解是穿凿。但是二程则称赞啖、赵《春秋》学超过了其他各家,开辟了理解《春秋》的正道。《四库提要》列举了上述事实以后说:盖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在方法上,啖、赵《春秋》学确实是宋代理学的先导。啖、赵之后,儒者们继续借解《春秋》倡导尊王忠君。皮日休作《春秋决疑》,说“人之生也,上有天地,次有君父。君父可弑,是无天地也。乃生人之大恶,有识之宏耻”。孙邰著《春秋无贤臣论》,说春秋时代没有一个贤臣,因为他们帮助诸侯扩大势力,损害了周天子的利益:陪臣忠于诸侯者,必欲诸侯忠于天子,则上下有序,康乂四方。今春秋陪臣,张公室,侵王室,弱周以强诸侯,是弱祖而强父;佐诸侯而敌周,是佐父而敌祖。遗祖之怨,成父之逆,恶莫大焉。这些尊王的声音,在唐朝末年,仅是对为臣不忠的现实的直接反应。但对于后代,却影响深远。而这样的声音,也开始于啖、赵的《春秋》学。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当代妙用

    当代妙用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当下诸多文化和学科如超心理学、科学、哲学、人文、医学、文学、社学会等等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怀。本书分为“对学者说”、“对学生说”、“对读者说”、“对都市精英说”四个部分,讲述了西部心灵文化在文化、信仰、人生、生存等诸多层面的“妙用”。这“妙用”,包括看世界的目光,包括应世的技巧,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包括对人生选择的阐释,包括一个人追求成功时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等等,包罗万象。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佛·法·僧

    佛·法·僧

    本书介绍佛教三宝——佛、法、僧的意义、内容,历代高僧大德如何成就菩萨等。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热门推荐
  •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 Essay on the Nature of Commerce in General

    Essay on the Nature of Commerce in Gener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追忆
  • 英雄联盟之虫族降临

    英雄联盟之虫族降临

    永远不要和德玛西亚人比刚;永远不要和诺克萨斯人比血;永远不要与艾欧尼亚人比秀;永远不要和约德尔人比阴。还有,请永远不要忘记——汝等为何而战!(前文很长,关于英雄联盟的到三十七章开始!抱歉!)
  • 快穿之主神大人在世界

    快穿之主神大人在世界

    明明是个牛逼兮兮的人,但自从结过一次婚把新郎砸了之后,苏汐就开始走霉运了。#高冷校草:“小苏苏,要亲亲。”#苏汐:“滚!”于是第二天苏汐被婴儿车撞了。#霸道总裁:“小苏苏,要亲亲。”#苏汐:“滚!”于是第二天苏汐被花瓶砸了。#清冷仙君:“小苏苏,我爱你。”苏汐:“......”我不说话,看你咋砸。第二天苏汐醒来,发现自己床上多了个人,那人扑闪着大眼睛,说“嘤嘤嘤,小苏苏,你要对我负责。”苏汐:“......哗了狗了”#这是一个扫把星的故事#
  • 尹夏

    尹夏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头”“待我长发及腰,你娶我可好?”
  • 天元世纪

    天元世纪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研发了许多种具有不可思议的属性的“元素”,并大步迈入了泛元素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元素改造人失控事件几乎使人类灭绝。依靠元素徽章的力量,人类最终击败元素改造人蜕变成的“战魔”,步入第四元素世纪,渐渐开始复兴。留下来的改造人长期受到正常人类的歧视和排斥。主人公护身为元素改造人,从小受到别人的欺负,性格内向而懦弱。直到同学院的元素分析天才少女发现了他也有相似的天赋之后,他的命运和这个世界的命运渐渐开始改变……这个故事没有穿越,没有打怪升级,没有作弊和开挂,只有冒险和梦想,少年和友情,努力和胜利,会流血,也会流泪,我就是要用这个故事提出质问:为什么小说就不能像漫画那样热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没有办法说不爱你

    没有办法说不爱你

    一个女孩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动静,闭着眼,像是在睡觉,可是没有什么声音让她醒来.......
  •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和公司的成功一样,都来自地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责任胜于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