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2400000046

第46章 传说背后的悬疑——神话之谜(3)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两千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著名学术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

七七相会的理由

“牛郎织女”传说之谜

每年七月七日,鸟儿飞来,花鹊、野鹊、白灵子、胡燕……搭起鹊桥助牛郎、织女相见。多么美丽的传说,真是“相见时难”。他们为什么一年才能见一次面呢?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

传说在每年“七夕”,牛郎与织女都要到喜鹊所架的桥上,渡天河(银河)而相会。

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使人们对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牛郎星也叫河鼓二,位于银河的东西,它的两旁有两颗暗星,恰似牛郎挑的担子,因此人们又叫它“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的西面,它旁边有四颗星组成了一个织布梭子的形状。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古诗《迢迢牵牛星》曰: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全篇的意思是:“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在相思中摆动着她那纤弱的手,又无可奈何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虽然她整日地织,但由于心不在焉,始终织不好布匹,惟有独自流泪悲哀。银河水很清,而且也不深,但谁知相会要走多少路程?面对绿波盈盈的水浪,牛郎和织女只能含情脉脉地相视而不可会话。”《秋夕》诗曰: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作者杜牧,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天气凉爽而未寒,银烛秋光静静地照耀在画屏之间,透露出清冷孤寂。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手握小团扇追扑着闪闪的萤光,使秋夜的庭院充满了生气。月光洒落在这样的白色台阶上,凉风吹拂在这样的庭院里,多美啊!这时,牵牛织女出现在天河旁边,于是少女坐下来,遥望着星河,引起了美妙的遐想……”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曰: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写得真挚、深沉而又绮丽:“七夕之夜,片片云彩变换着巧妙的花样,牵牛与织女双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只有在黑夜里暗中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他们的相逢,其中的甜蜜胜过人间的幽会无数倍!相思柔情似水,相会佳期如梦,转眼又到了分手的时刻,可怎么忍心回望那条从鹊桥回去的道路呢!尽管牵牛和织女最后还是被分离,但只要两人有真挚的久长情意,又何必整天厮守在一起!”不过牛郎织女怎么会成为夫妇的?他们为什么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我国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织女嫁后废织,受到天帝的惩罚。《史记·天官书》云:“织女,天孙也。”民间传说也讲牛郎织女本来都是天上星宿,牛郎放牧,织女织布,十分勤劳。天帝见他们可爱,让他们结为夫妇,谁知婚后两人贪图爱恋荒废了工作。天帝大怒,命喜鹊传旨只准七天相会一次,喜鹊却误传成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rèn】,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民间又有当“七夕”过后,喜鹊身上的羽毛要脱落精光的传说,为什么要脱毛呢?就是因为喜鹊传命错误,罚它脱毛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搭桥,脱毛就是对这个错误的惩罚。

二、牛郎织女分开生活,是由于无钱还债。《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jiān】室是也。’”原来他们分居是因天帝逼他们还结婚时欠下的债而造成的。

三、造成织女与牛郎不幸的是因为人神恋爱,犯了天条。民间传说织女思凡,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沐浴嬉水。牛郎拣起她的衣服,于是织女就与牛郎结为夫妇,不久生了一男一女。这时织女受天帝之命要离开牛郎,一天趁牛郎外出,偷偷走了。牛郎发觉时,马上挑着担子去追,眼看快要追上,忽有一条大河挡路,那河是王母娘娘划的。这样一来,牛郎、织女在河的两面不能见面。王母娘娘下令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四、牛郎、织女是梁山伯、祝英台死后的化身。梁、祝婚姻不成,双双殉情,化为蝴蝶飞去。马家闻讯派人掘墓,结果只发现两块石头。他们把两块石头抛在河的两岸,石头不久变成两树,枝叶缠绕相连。后来马家烧树,树化为两只翠鸟升上天去,成为牛郎、织女两颗星,列于银河两岸。天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怜悯,准许他们七天相会一次。不料他们听错了,以为七月初七日相会一次,这样一来,一年中只有一次相会的机会。有人据此认为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最后一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能就隐含着这个故事。七月七日的深夜,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指着满天繁星,一边讲着这个故事,一边在发出爱情的誓愿呢!

惊世骇俗的人蛇之恋

“白蛇”传说从何而来

白蛇传说以其充满人情味的情致深植于人民心中,人们对白蛇及法海的评判也从未间断过,谁对谁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也正如传说的来源一样,让人争议不休。

从前,有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在峨眉山修炼了一千年,终成正果,能变人形。由于他们憧憬人间的幸福生活,就化为主婢,取名白素贞和小青儿,来到了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一年清明节,白素贞在断桥与药店伙计许仙巧遇,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婚后生活十分美满。

镇江金山寺和尚法海,为维护“佛门清规”,从中挑拨许仙和白娘子的关系。在端午节那天,许仙硬要妻子饮雄黄酒,不想,白素贞现了原形,许仙吓得丧魂落魄,性命垂危。白娘子便经历千难万险,上蓬莱仙岛盗得仙草救活许仙。由于法海的挑拨,许仙上金山寺还愿,被软禁寺内。白素贞前往索夫,于是与法海展开了一场水漫金山寺的大战。许仙和白娘子逃回杭州,夫妻又在断桥相会,重归于好,生了孩子。可是,正当他们喜庆小孩满月时,法海又赶到杭州,祭起金钵,把白蛇镇压在雷峰塔下。后来,青儿再回山中,学得一身法术,回杭州推倒了雷峰塔,救出了白素贞,把法海打得躲进螃蟹壳。这就是白蛇传说的故事。

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白蛇传说最早的成型本,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选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来,关于白蛇传说的戏文如清乾隆三年松江黄图铋【bì】的《雷峰塔传奇》,安徽方成培的《雷峰塔》以及《义妖传》、《宝卷》等,内容情节基本以冯梦龙本为蓝本。然而,冯本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则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较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龙蛇的民俗风尚,蕴藏着白蛇传说的基础或雏形。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说法略有差别。戴不凡在《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中查考了《净慈寺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刊本)记载:宋时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巨蟒,并出现过会变女人的害人妖精。推论道:“雷峰塔正在净慈寺附近,《白蛇传》可能与这传说有些关系。”罗永麟则认为,白蛇传说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时流传下来的。据《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辑的《西湖三塔记》云: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杭州)奚宣赞清明节游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亲白衣妇酬谢他,于宴席间取人心下酒,又委身于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妇讨厌宣赞,欲杀之食其心肝,两次均被女孩救出。奚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西湖中。罗永麟在《论白蛇传》一文中,认为白蛇传说就是据此“为迎合市民阶层心理需要而改编成的”。

胡士莹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主张白蛇传说“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应上溯到唐。唐代传奇小说《白蛇记》、《李黄》均描写了白蛇精,它们为后代白蛇传说奠定了基础。其中遭遇说: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少妇,为其勾引,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觉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身子逐渐销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后来,家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惟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有大白蛇盘踞,才知少妇为“蛇妖”所变。

也有的研究者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陈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美学意义》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形象,如“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都是一大群龙蛇。远古中华民族形成的民俗风尚组成的“活的历史连扣”,蕴育、编织了后来的白蛇形象及其传说。

一些学者根据国内外的蛇怪故事,认为白蛇传说有中国基础,但其源头是外来的。秦女、凌云在20世纪30年代《中法大学》月刊2卷3、4期著文《〈白蛇传〉考证》中说道:“白蛇故事的根基源于印度传到西洋和中国的lamia的故事。中国的白蛇传“只不过是借印度流传的故事而把中国旧有的各种片段传说或掌故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使她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有生命的活跃的故事罢了”,“只不过是中国的旧闻和印度来的神话,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意艳的宁馨儿罢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白蛇传说是由真人真事衍化而成的。1984年5月杭州举行的白蛇传说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学者认为过去收集到的凡人白蛇传故事,一概视其为受戏曲影响后起的,因而不予重视,是不妥的,从白蛇传说的内容看,与现实生活更为密切。据说上海还有许姓人氏,声称是白素贞的后裔,其家谱上曾有记载,可惜家谱已毁于战火,无资料佐证。

半人半仙的酒肉和尚

济公真伪一辨

他是一位游离于世俗之外的高僧,饮酒食肉、玩世不恭,他是弱者的救星,锄奸诛恶,打抱不平,百姓亲热地誉之为“活佛”。

“专管人间不平事”的济公,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经游本昌形神兼备的饰演后,济公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济公到底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人们根据自己愿望造出的神,这桩历史公案至今没有了结。

认为济公确有其人其事的。如明代田汝成,他在《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中明白无疑地断定南宋确有其人济颠。始于清代就着手编纂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源》,对济公的生卒写得更是翔实。这部我国最大的辞书在“济颠”条目下,作了确凿的认定,其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当是毋庸置疑的。该辞书写道:“济颠,公元1129-1202年,宋末僧人。天台人,名道济,俗姓李。佯狂不饰细行,饮酒食肉,游行市中间,人以为颠,故作济颠。始出家灵隐寺,为寺僧所厌,遂居净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

由此可断定,济公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在嬉笑怒骂中扶危济困、抱打不平,而又酒肉不忌,玩世不恭的“疯”僧,的的确确生活于南宋时期。他是弱者的救星,人们爱他那以游戏人间的姿态干预现实的喜剧性行为,更爱他的“经不谈、禅不理,吃酒开荤好诙戏,警遇劝善度群迷,专管人间不平事”排难解纷,锄奸诛恶的为人处事,所以他的故事至今活在民间。同时,以济公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也矗立起一座艺术丰碑。据孙楷第、傅惜华先生查考,较为著名的有这样几部。它们是“王梦吉撰写的《济公全传》三十六则;务世堂刊本《济公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日本宫内省收藏的《济公传》十二卷等等。还有清代郭小亭写的《济公传》,全称《评演济公传》及作者无法查考的《济公全传》(后四十回很少写济公活动,与前二百四十回风格不一,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就删去了后面的三十八回)。所有这些传世之作,都集中写了南宋时济颠济困扶危、嘲弄官府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活佛,西湖的虎跑泉还建有“济颠塔院”,并塑有半立体的济公石雕。雕像左右还有四幅浮雕《济公斗蟋蟀》、《古井运木》、《飞来峰传说》、《装疯扫秦》。苏州的西园寺也有济颠塑像。

尽管权威性的典籍辞书对济公的存在作了认定,但历史上对这一结论还是表示怀疑,学术界争论更烈,众说纷纭,有人疑信参半。

《济公全传》一书的撰写《原版序言》作者乌青镇敬元潘恒就是一例。该文写道:“至今江南太湖流域一带,尤其是杭县附近,一提起济公活佛和雷鸣陈亮,正像三国里的诸葛,水浒里的宋江……,一般的人认为实有其事,津津乐道。……在今西子湖边,还有多少古迹,传说是当时济公活佛留存下来的。……再则净慈寺中,还有不少踪迹呢。”《原版序言》用“传说”二字,以示不作确切肯定。

更有人否认有济公其人。《花朝生笔记》说:“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释宝志而讹传者也。”释宝志何许人也?据《南史》卷七十六载:释宝志是南北朝时代大名鼎鼎的和尚。关于释宝志和尚的行踪和事迹,《南史》记载得十分详尽:“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默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行。或征索酒食,或累月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从中可以看出,他有时披头散发,有时穿起锦袍,有时胡说八道,有时饮酒食肉,于是人们称他为颠和尚。此后宝志误传为宝济,志公便演变为济公、济颠。

同类推荐
  • 秦时明月之开天辟地

    秦时明月之开天辟地

    白起遗孤亡命天涯,得鬼谷真传秘宝,欲颠覆秦王朝为父报仇,却无意间结拜秦王之子嬴政,从剑圣口中得知当年隐情,被漂亮姐姐贴心呵护,又被六国虎视眈眈……公孙羽决定,先帮兄弟当上皇帝再说!一轮秦时明月,一段不舍情怀,一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 憨厚的大唐

    憨厚的大唐

    长相过了刚及格线的孤儿小女子,穿越到七世纪大唐年间,换了性别,拥有了帅气的长相,高贵的身份,以及庞大的亲族。可是,她{他}是史上有名的悲催太子!要活下去,就要改变,从自身开始,直到改变整个王朝。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跟在屁股后面走。换个空间,换个时间,换个性别,也要换个活法!
  • 三国之我乃天下霸主

    三国之我乃天下霸主

    华夏第一兵王因任务为国捐躯,却阴差阳错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历史上蔡邕的长子,蔡琰的哥哥。看他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为王者,让蛮夷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帝国太师

    帝国太师

    以《明实录》为蓝本,以明帝国第二号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明初-明中期那段时期的故事。其中奴儿干之地是直辖,还是羁縻?朝鲜到底是内藩之首,还是外藩之首?日本国何时,向明帝国称臣?此书皆有提起……
  • 穿越大清帝国

    穿越大清帝国

    主人公清栩墨神不知鬼不觉穿越到了清朝,做了大清的顺治皇帝,大清朝在他这个幼主的统治下走向盛世。在短暂的二十年里,大清的科技想火箭一样直冲到二十世纪。在他的领导下,琉璃国、鄯善国等附属小国归顺大清,在英国皇家宫殿里,伊丽莎白说道:“只要大清退兵,英国政府每年进贡白银二千万两。”欧洲等国家主动为中国提供资源和军事基地。后来,由于王公大臣的干涉,清栩墨变法失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热门推荐
  • 我真不是良民

    我真不是良民

    张大蛮重生了,回到了90年代初,然而,重生成了两个自己……一个是匪里匪气的农民,一个童年的自己……然鹅,那个叫“张小蛮”的童年自己,却仰着头、眨巴着明亮的大眼睛,拽着自己的裤管,甜软地叫自己“粑粑”……张大蛮彻底轰了,我特么重生成的另一个自己,竟然是自己的儿子!甭管了,这一世,穷山恶水的,老子立志做刁民!
  • 四系鬼才

    四系鬼才

    去了一次华夏,归来之时又会是怎样呢?成为紫星大陆的四法怪物,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走来的。
  • 旅游指南

    旅游指南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休闲放松也就成了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有法定节假日的和年假的情况下,出去旅游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本书从自驾游、商品选购、住宿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出门游玩应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安全旅游。
  • 末世丧尸小姐姐

    末世丧尸小姐姐

    末世重生,轮回一世。前世过于的单蠢,死于非命。重生一世,不在单蠢不在无限付出。是否有爱人不再重要,保护爱自己的人,保护自己爱的人。期待重新建立的国家,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在乎是否名扬天下,不在乎是否天地有人记住自己。报完自己的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哪怕身为丧尸,也要护自己所要重要的人……
  • 诡异百家事

    诡异百家事

    我,苏宁,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生,18岁,在一个还算正常的环境中长大。唯一不同的是,我家是做死人生意的,纸扎,祭品,骨灰盒,定制棺材,超度亡灵,说白了,就是吃死人饭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选择火葬,也因为政府的原因,许多官政人员不得不选择火葬,所以,相对于传统的下葬,火葬似乎利益更大。所以,我的父亲,在距离城区不远的郊外买下了一个门面,开起了火葬场,但是,吃死人饭的我们,始终,不会,太太平。
  • 天虐魔君

    天虐魔君

    富家少爷心地善良,兄弟暗杀意外穿越,附加系统雄心再起统战一方大陆,四处征战为情屠杀一方大陆,站位面巅峰,离谱身世,众多兄弟相互扶持,奇异经历,众多未知
  • 海贼之鬼影面具

    海贼之鬼影面具

    这是主角穿越成为草帽路飞,然后像原著中机械他的伙伴。然后就把鬼影面具给他们戴上。成为鬼影海贼团。
  • 亲身经历xmy

    亲身经历xmy

    本人亲身经历,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咯,信也好,不信也罢
  • 斩魔传人

    斩魔传人

    天地之大,浩瀚无边。民国时代,道统丢失,道法消散,鬼怪猖狂。道法是纽带,会一直传承下去。陈辰只是在这繁华又肮脏的城市,守护着这片土地。陈辰:“我不管人间事,只管阴间魂。”
  • 男神来自银河系

    男神来自银河系

    第一步,偷吻,第二步,扑倒,第三步【哔——】(请自行想象)呼延·伪男神·修默默把这份貌似是对自己攻略的纸揉成一团重新扔进了垃圾桶。一个来自外星高智商的爸比,一个没长大天真派的妈咪,一个蛇精病妄想症的青梅竹马,一个厚黑学博士毕业的合作伙伴,一个狂躁症晚期的追求者……总之,不管别人怎样,呼延修都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对他森森的恶意!(过程NP,结局1V1,妹子们保住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