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2400000040

第40章 探访发明琐闻——科技之谜(1)

黑白相纳万物玄机

太极图之谜

简单的黑白两色的太极图,以包含天地万物的共同规律挑战着现代人的思维。

这张图,习惯上称为“太极图”或“太极八卦图”,是“易图”的一种。传世的“易图”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简易、最有影响的,就是“太极图”。此图主要见之于有关《周易》研究的书籍、孔子庙和各类道家著作、典籍等。有些民间有看相、算命、占卦者也用其装潢门面,给这张也曾是道教的标志的图像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古今中外的研究表明,此图并非随心所欲绘制的,而是凝结着先哲们高度的智慧和心血,包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科学技术奥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时代》1983年第三期智旭子《太极八卦图与现代科学》一文就介绍了“伏羲太极八卦图”在天文学、数学和生物学上的重大价值。可以想象,如果对这些图像的研究一旦揭秘,其意义将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这一神秘的图像究竟源出何处?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太极图”当然是源出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的《周易》。许多学者们都认为,“太极”出自《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极图”就是北宋的周敦颐根据《易》的这一精神,兼采道家学说绘制出来,并写下了解释其图像的著作《太极图说》。《辞海》在解释《太极图说》条目时称:“北宋周敦颐著,全文仅二百五十余字,是对他所绘‘太极图’的说明”。这证明了“太极图”是北宋周敦颐根据《周易》的思想绘制的。其所绘的“太极图”虽与现今流行的形状不尽相同,但意义基本上是一样的。另有不少的学者则指出“太极图”是北宋陈希夷(陈抟【tuán】、字图南)绘制的,但仍承认是源出于《周易》。如南宋张行成在其所著的《元包总义》中就说:“伏羲始作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是名《先天》;陈希夷所传‘先天图’是也。”总之,认为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易图”源出《周易》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种说法却截然相反,认为“太极图”源出于道家经典著作《参同契》,是《参同契》千言万语的结晶,与历史上周公、孔子在人间所传的经典毫无关系。很多学者同样都提到了“太极图”出自宋代华山著名方士陈希夷之手,但认为陈希夷所传的并非是解释《周易》的所谓“先天易图”,而是专门解释东汉魏伯阳所著的道家炼丹的书《周易参同契》的。明末学者顾炎武说“太极图”就是“希夷之图”。清初学者毛奇龄在其《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一书中考证说,“太极图”“传自陈抟(希夷)”,“其所传者,则窃魏伯阳《参同契》中的《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而合为一图,即《太极图》”,最近出版的《〈周易参同契〉新探》一书说得更加明白:今日钉在孔庙横梁正中的那个黑白互回,有两个“眼睛”的图就是“太极图”。

《〈周易参同契〉新探》的作者指出,历史上流传的羲文周孔的《易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卜筮之书(据《四库全书总目》),属于今天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而《周易参同契》则是假借《周易》的爻象以论作丹之意的典籍,其内容与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医药学等有关,属于今天的自然科学的领域。从而把“太极图”和中国以及世界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并称“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方士黄冠上的一颗明珠”。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太极图”源出于云南彝族地区的远古文明和原始宗教。有的学者指出,无论是《易》学或是道教,都源于彝族的原始宗教。最近出版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的作用,还运用大量的史例,考证出了现代一些科学技术源出于彝十月太阳历和由此发展成的伏羲太极阴阳图。甚至认为,中华文明中,彝族的祖先羌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谓“文起羲、炎”,“稽古羲、黄”,“炎黄子孙”,无论从文化上或者血统上来说,早先是羌戎,然后才是汉族及整个中华民族“华族”。从而把彝族的远古文明同伏羲炎黄联系起来。然后,该书作者还从解放初云南哀牢山彝汉房屋正梁当中都钉有一幅绘着“太极图”的红布的习俗,以及这一习俗至今仍在云南楚雄州的一些乡下流行等事实入手,提出:先秦庄周、东汉魏伯阳、北宋陈抟和邵雍等人的成就,都是从留心各民族民间世代相传的哲理、科技,并加以搜集、整理、综合、提炼、概括而得来的。“而真正的文明源头在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段两侧的彝区山谷间。这里是太极八卦即道家思想的源头,也是阴阳五行家的源头。”认为“太极图”就是根据彝族祖先的原始宗教、远古文明和民间习俗,流传、演变而成的。这一新异的观点,尽管有人觉得牵强,还难以为大多数人接受,但作者的论证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就是作为一种挖掘、一种研究,其价值也是应该肯定的。

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的创始人,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1701年秋末,他正在苦心孤诣研究乘法机,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八卦属于八阶矩阵。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也曾受到中国古老《太极图》的启发。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赖斯发现了环鸟一磷,二者在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戈德伯格则从《太极八卦图》得到了很大启发,认为环腺一磷和环鸟一磷,就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与东方医学中的“阴阳”相似,很可能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阴阳假说”。

中国独有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有着很玄奥的哲理,甚至有的外国学者说:“这张图有启迪世界的价值。”它以综合并包的方式,容纳多种思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来说,谜团越来越多:《太极八卦图》究竟是谁创制的?受了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创造这么一张图?……好多问题,至今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而无确凿之实证。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包含着高度智慧,它传达给我们的究竟是来自何处的高度文明的信息呢?

命系一弦

弩是何时发明的

弹弓、弓箭是因狩猎而发明的工具,弩则是摸索规律总结经验而发明的更先进的狩猎工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弩,《辞海》释为“用机括发箭的弓”。它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狩猎工具,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备志·军资乘》称:“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既然如此,它当然不能不引起研究者们的浓厚兴趣。探求它的起源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愿望。

弩究竟何时发明的呢?最早的说法是认为在中华民族形成之时就发明了弩,如《古史考》称“黄帝作弩”。徐中舒在《弋射与弩之溯源及关于此名称之考释》(《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四卷四本)一文中提出商代已有弩。解放后,唐兰也提出类似观点(《弓形器(铜弓)用途考》载《考古》1973年第三期)。因为甲骨文中有一“弘”字,这“弘”字便是弓上有一臂,与弩的形象一致。说明商代已经使用弩。不过,有的学者认为“弘”字的解释并非如此。

后来,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又被提出来,并在史学界展开了一番争论。1961年第二期《考古》杂志发表了郭宝钧《殷周的青铜武器》一文,其中说:“发矢的漆弓和木弩(弓有臂者)长沙也有发现(指长沙战国墓中的发现),惟铜制的弩机在战国还未制作”。郭的说法立即引起异议。不久,《考古》杂志发表了周庆基的《关于弩的起源》一文。周认为战国时铜弩已经出现,《贞松堂集古遗文》与《三代吉金文存》等均有战国铜弩之记载。再从《墨子·备高临》及《南越志》等记载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制造铜弩机也是完全可能、不容置疑的。《南越志》曾载:“龙川有营涧,尝有铜弩牙出水……父老云:‘越王弩营处也’。”在考证出郭文中的不足后,周便提出了弩大概是春秋时代楚国人发明的观点。首先从文献记载看,《吴越春秋》曰:陈音对越王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楚)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刀,然后诸侯可服”。其次从考古发掘看,长沙战国墓中出土了木弩,说明楚国最早普遍使用弩。后来,随着互相交流与发展,中原的韩(见《战国策》)、魏(见《荀子·论兵篇》)等国家也开始制造弩,到了战国末年,又发明了“连弩之车”。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一书也同意弩发明于春秋之说。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从民族学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种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宋兆麟、何其耀等在深入研究鄂伦春族的地弓、纳西族的地弩、独龙等少数民族的手指弩之后,发表了《从少数民族的木弩看弩的起源》一文(载《考古》1980年第一期)。他们认为过去研究者把铜弩机的出现作为弩产生的标志是不准确的,而应该把木弩的出现作为弩发明的一个标志,这样一来,他们便把弩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众所周知,人类最初以木棒和石器狩猎,进而发明了飞、弹弓和弓箭。弓箭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并且射程远。它的发明无疑是狩猎技术的重大变革,从而大大提高了狩猎水准,使狩猎成为正常的生产部门。但是,弓箭有其无法改变的局限性:瞄准时容易摇摆,难以一矢中的;张弓用力大,不能过久;一个人同时只能使用一只弓等。为了更好地猎取野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发明了弩。弩的操作比较简单,当猎人张弓时,一般以左手握紧弓附,伸直左臂,用右手食指、中指向后引弦即可。弩的威力当然比弓箭大。它射程较远,杀伤力大;张弓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瞄准射击,提高了命中率;一个人可同时使用几架弩等。它的发明标志着狩猎技术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那么最早的弩是怎样的呢?宋兆麟、何其耀根据民族学资料得出最原始的弩是木制的,或者是木和骨角合制的。鄂伦春族的地弓、纳西族的地弩皆是如此。另外,文献记载也可证明。《韩非子·说林篇》曰:“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鞅、杆和机均为弩上部件。杆可持,当为弩臂,从木,当然是木质的。这种木制的弩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弓箭演化而来。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适应战争需要,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和武器,加上金属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因而出现了青铜弩机。发矢机关,由过去简易的骨角质弩机变成利用枢轴、杠杆和齿轮的原理将青铜铸造的各种机件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严密的铜弩机。这样,弩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古代最重要的远射武器之一。

冲天的梦想

古代火箭起源之谜

火药的发明和爆炸的冲力使古代人民有了飞天梦想的冲动,而今人类已步入太空。

火箭是借推进剂燃烧产生推力而飞行的运载工具。如今已用来发送弹头、高空探测仪器、人造卫星等,而古代火箭仅是一种利用火药冲力而发射飞行的武器。火箭究竟起源于何处,发明于何时?近200年来,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火箭起源地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起源印度说。1776年英国东方学家哈尔梅德在翻译《摩奴法典》时,在有关段落使用了“火炮”、“火枪或任何种类的火器”的字样,于是有人认为印度在公元前300年已有了“火枪”或“火箭”。1818年,在印度的法国教士杜布瓦指出,公元前300年成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出现的vana或bana,就是火箭。

二、起源拜占廷说。1488年,宋代的丘璿【xuán】在其《大学衍义补》中妄下断语云:火箭“在隋唐以后始自西域,与俗所谓烟火者同至中国欤”。此说还认为,中世纪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廷的希腊火箭用火发射。1450年,意大利人瓦尔图在《兵法十二篇》中,首先指出拜占廷皇帝列奥六世的士兵用的投火器,可能是火箭。1825年伦敦的《亚洲杂志》也持同样观点。此后,法国的拉朗、雷诺和法韦、厄费等人,20世纪的埃利斯、麦西耶均认为希腊火的发射装置是火箭。

三、起源中国说。潘吉星在《论火箭的起源》(《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四卷第一期)一文中说,火箭的制造以火药的存在及其实际应用为技术前提。他从中国火药的发明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证明只有中国最具备制造火箭的技术前提。中国拥有关于火药、火箭的最早记载。1161年采石战役中的“霹雳炮”和1232年开封府战役中的“飞火枪”,这两种武器都是火箭武器。他又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灿烂成就》(《光明日报》1977年9月23日)中指出:“我国宋代发明的火箭头,其箭头是靠火药燃料喷射推进的,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印度火器史家戈代也认为,火药和火箭均发明于中国,从14世纪以后陆续传入印度。美国火箭史家温特在查对了印度“古代”史料后写道:“作者已广泛地研究了印度发明火箭的主张,并得出结论说,中国人仍享有优先权。”

关于中国火箭的起源时间,各家说法不一,概而言之,有四种不同说法:

一、起源于公元969年-970年说。1845年,法国史家雷诺和炮兵上校法韦根据中国史料译文,认为《宋史》中969年北宋官员冯继升“进火箭法”的这段记载,提出了最早应用火箭和某种火药混合物的日期。1862年法韦又著文说,969年冯继升所进火器就是火箭,并把这一年当做使用火箭和火药的最早年份。此即为火箭起于10世纪之说。1978年中国的李迪对此肯定地说:“冯继升、唐福等分别进献的火箭,是真正火箭的先驱。《武经总要》前集所记载的火箭,是真正的火箭。这种发明可能在10世纪后末期即北宋初”(《中国人民在火箭方面的发明创造》《力学学报》第一期)。其他如席泽宗、何柱也有类似说法。

同类推荐
  • 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

    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

    本书内容包括:明清和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清代自然灾害分论、清代自然灾害总论、清代救灾措施与实践、自然灾害与清代社会等。
  • 大唐丝路

    大唐丝路

    一千三百年前,大唐、阿拉伯、东罗马三大帝国正值鼎盛,伟大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一个大唐少女,带领她的商队,踏上了这条丝路去远方追寻她的梦想……孤独的游侠,粗犷的刀客,美丽的胡姬,狡诈的商人,凶残的强盗,剽悍的士兵,漫漫黄沙,夕阳驼铃,再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
  • 兵锁连城

    兵锁连城

    过眼繁华终萧瑟,呕心烈血尽忠事,千秋功成话枯骨,战兵不止金戈不倒。六国纷争而起,隐士出山谋事,战争与利益而交缠,生存与死亡而选择。他怀着一颗治天下的雄心,谋王事、谋国事、断国事。鬼笔倾情力作,精彩尽在其中。
  • 吾家天下之南宋风云

    吾家天下之南宋风云

    两宋之弱总为史家所诟病,然事实当真如此?七百余年,宋蒙之战,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这段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历史虽为后世所淡忘,却永不消亡磨灭。明珠蒙尘,越深埋泥沙之下,重现之日,便越光彩夺目动人心魄。此文意在掘起沙石拭尽尘土,使明珠再现,重新演绎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使先辈之奋战不屈,不为后世所诋毁歪曲。使先辈之气节豪情,不为后人所淡忘遗弃。以史为弦,撩拨后辈之情怀,以书为篇激荡后辈之热血。天地煌煌,千载万年,续我炎黄儿女之历史传奇,扬我中华九州之浩然正气。
  • 六步之后

    六步之后

    S市出土一把断剑,震惊了整个世界。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华夏,一睹此剑风采。然而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剑,这把剑承载着许多的秘密。。。谁会得到这把剑呢?谁又能感受到这把剑所经历的风雨呢?那就在六步之后。
热门推荐
  • 熊猫与大嘴

    熊猫与大嘴

    她一抬头,就看到他站在纵横交错和平川绿野的小道上。他看着她,在笑。冥冥之中,寻雪无踪影,只有苍茫大地下迷了眼的阳光,亦有他与她邂逅。本文是一部温馨爱情小纪念文,致大嘴。
  • 穿越千年依然爱你

    穿越千年依然爱你

    她在现代爱上了一个男孩,男孩似乎也心动了呢?一不小心就穿越了,是天意吗?若干年后,在古代,她也爱上了一个男子,定了终身,最后发现了他原来就是他,她是该惊喜呢?还是该惊喜呢?
  • 迷恋电脑的男孩

    迷恋电脑的男孩

    《迷恋电脑的男孩》这本集子是著名故事作家顾文显的中短篇故事集,选自作者近四年来在全国故事大刊发表作品的精华部分,内容丰富,人物鲜活,故事生动,题材广泛,涉及生意技巧、职场斗争、凄美爱情、人间大爱、奇人奇事、朋友义气、家国情怀、励志奉献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鞭挞,给读者以爱不释卷的阅读快感,值得一读。
  • 迷路的丘比特

    迷路的丘比特

    她有三个梦想,暴富;变美;外加一个如意郎君,其实没有啦,最后一个才是她的梦想,她天真的以为自己和她在同一家公司就可以接近他,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她靠近的是另外一个人
  • 志哥攻略大全

    志哥攻略大全

    志哥,男,单身,爱好游戏,没有节操,想扶摇直上九重天,与太阳肩并肩。
  • 小废柴九小姐

    小废柴九小姐

    本是23世纪的精英女特工----幽灵。却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异世,更可怕的是原主还是个废柴?!纳尼!“废柴么?看姐如何逆转乾坤"“白莲花么?看姐如何虐渣渣"“痴心太子殿下?看姐身后那个妖孽怎么回事?"“契约兽?姐身后的那个万兽大军足够打得你落花流水"看废柴小姐如何逆转乾坤,风华绝代!
  • 无敌帝王召唤系统

    无敌帝王召唤系统

    穿越异界,系统在手,召华夏英豪,横天下无敌
  • 光环·使者

    光环·使者

    星盟战争结束已经六年了……然而在共同占有区边缘的卡罗星上,人类殖民者和向斐力人之间的争斗一触即发。地球联邦政府使者梅洛迪试图调停,但向斐力内战的爆发令事态急转直下。同时,梅洛迪接到军情局密令,前往解救被卷入其中的斯巴达战士。纷飞的战火中,在卡罗星深处蛰伏万古的巨大威胁,隐隐浮出水面……
  • 浅凤长歌

    浅凤长歌

    (本书暂停更新,新书《丞相大人赖上门》已发,求支持)沐轻歌男装的时候,九王爷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等知道沐轻歌是女子的时候,九王爷依然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因为某个家伙太喜欢招蜂引蝶,红颜、蓝颜一大堆,惹得他时时刻刻都要防着她哪天会被哪个小婊砸给拐跑。
  • 苍穹主宰龙少

    苍穹主宰龙少

    红颜一笑,世间皆兴,红颜一伤,世间皆苦。我为主宰,皆可兴,我为主宰,皆可灭。在地球,面临强大的敌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几个幸存者背负起了灭族仇恨。其一人得到元始天尊传承,后带领几人向无尽星空征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