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90600000023

第23章 法法①第十六(2)

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势在下也。在臣期年③,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在子期年,子虽不孝,父不能服也。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矣。故曰: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今步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千里也;步者百日,万里之情通矣,门庭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出而不入谓之绝,入而不至谓之侵,出而道止谓之壅。灭绝侵壅之君者,非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政之有所不行也。故曰: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故曰:势非所以予人也。

[注释]

①计:考察,审查。②劫:劫制,强力胁制的意思。③在臣期年:臣下有了一年的势力。

[译文]

剖析君主之所以爱民,是为了利用他们而爱。因为爱民的原因,随便破坏法律损害政令,那就丧失爱民的意义了。只以爱民的方式用民,人民并不服利用,这是很明了的。善于用民的,会用杀害、损害、困苦、饥饿、干渴等方法。用民者利用这种极端办法,而人民并没有想到危害自己,是因为圣明的君王在位,道和法畅通于全国,人民都能舍弃个人所好的安逸,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危险劳累之事。所以善于用民者奖赏不往下减,刑罚不向上加。这样贤人就会受到鼓舞,暴徒就会被禁止。贤人受鼓舞,暴徒被禁止,接着来的便是名利兼收了。人民就会冒死犯难、在所不辞来执行君令,君令就都能实行,禁令就都能禁止。把人民唤来使用,他们不敢移动力量;把他们送去作战,他们也不敢珍惜生命。不敢移动力量就可以立功,不敢珍惜生命就奋勇无敌。进无敌,退有功,于是三军战士都能保护生命,他们的父母妻子也能在国内相安无事。所以对人民不必同他们商讨开始,只可以同他们庆祝胜利。因此仁者、智者、有道者都不同别人商讨事情怎样开始。

国家没有因为弱小和遭遇不幸而减弱灭亡的,一定是由于君主与大臣自己背德,国家的官职、法制、政教错误,外交上对诸侯的策略不当,以致地减国危。国家也没有因为强大和遭遇侥幸而名利兼收的,一定是因为君主与大臣自己有德,国家的官职、法制、政教有用,外交上对诸侯的策略得体,这才大功告成。可见治国怎能丧失正道?用人怎么能够不用贤人?得正道而教导之,得贤才而利用之,将是对于兴利剔弊大有帮助的。希望兴利剔弊,没有比身体力行更急需的了,而国君极为重要。如事业受到影响,那必定首先是法令失误。人主将由于法令失误而受欺骗,由于欺骗而被劫制,由于受劫制而被杀。

凡人君之所以成为人君的原因,由于他有权势。因此,人君失去权势,臣下就掌控他了。权势在底下,君主就被臣下所支配;权势在上边,臣下由君主支配。因此,君臣的地位倒转,就因为权势下放。大臣得权一整年,臣尽管不诚,君主也不能取;儿子得权一整年,子尽管不孝,父亲也不能使之服从。因此《春秋》记事,臣有弑君的,子有弑父的。因此说:朝堂之上能够比百里还远,朝堂之下能够比千里还远,门庭能够比万里还远。现在,走路一天,一百里地之内的情况就了解了,朝上有事,过十天君主还不清楚,这就称作比一百里还远了;走路十天,可以清楚一千里地的情况,朝下有事,过一月君主还不清楚,这就称作比一千里还远了;走路百天,可以清楚一万里地的情况,门庭有事,过一年君主还不清楚,这就称作比一万里还远了。因此,事情进而不出,称作“灭”;政令公布而实行情况不能报告朝廷称作“绝”,事情报告朝廷而不能到君主手中称作“侵”,政令公布而在半路被制止称为“壅”。有断绝侵壅现象的君主,并不是因为有人阻塞了他的门,封闭了他的家,而是由于政令不能实行的缘故。因此说:政令比财宝关键,国家要放在亲戚的前面,法制比百姓关键,威势和权力比俸禄宝贵。所以不能为了重视财宝而轻视号令,不能因为亲戚而把国家放在后面,不能因为爱民而扭曲法律,不能因为爵禄而散布威势和权力。因此说:权势是不能施与别人的。

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正伤法。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故言有辨而非务①者,行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

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

一曰:凡人君之威严,非德行独能尽贤于人也;曰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有故,为其杀生急于司命②也,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其臣,人臣亦望此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矣。主蔽者,失其令也。故曰:令入而不出谓之蔽,令出而不入谓之壅,令出而不行谓之牵,令入而不至谓之瑕③。牵瑕蔽壅之君者,非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令之有所不行也。此其所以然者,由贤人不至而忠臣不用也。故人主不可以不慎其令。令者,人主之大宝也。

[注释]

①非务:不干正事。②杀生急于司命:杀生比司命鬼子要厉害。③瑕:指抵触,有障碍。

[译文]

政,就是“正”。所谓正,是用以正确肯定万物之命的。所以,圣人总是修正德性,肯定中道以培育这个“正”字,宣传这个“正”字来管理国家。因此,“正”是用来禁止超过而弥补不足的,过与不及都不是正,不正都同样危害国家。勇而不义危害军队,仁而不正危害法度。军队失利,来源于不义;法度的危害,就是来源于不正。说话有善辩而不务实的,行为有谨慎而不善良的。所以,说话必须符合务正,不苟且强为善辩;行为一定考虑善良,不苟且维持谨慎。

规矩,是修正方圆的。人尽管有巧目利手,也不如笨拙的规矩能修正方圆。所以,巧人能够造规矩,但无法废规矩而正方圆。圣人可以制定法度,但无法废法度而治国家。因此,虽有贤明的智慧、崇高的品德,违反法度而治国,就等于废止规矩来修正方圆一样。

有一种言论:人君的威信,不是由于他的德行特殊能比一切人都好;而由于他是人君,因而人们敬重他,并不敢理论他德行的高低。由于他有杀和生的大权,比司命之神还厉害;他还可使人富有,使人穷困,使人相互役使;他也能使人高贵,使人低贱,使人相互服从。君主掌控杀、生、富、穷、贵、贱这六种权力来治理臣下,臣下也由于这六种权力被人掌控而侍奉君主。君臣关系的产生,就是以这六者为中介。这六种权力掌控在臣下手中一年,臣下尽管不诚,君主也百般无奈;这六种权力掌控在儿子手中一年,儿子尽管不孝,父亲也迫不得已。因此《春秋》里记载,有臣杀君的,有子杀父的,就由于他们获取了这六种权力,而做君主做父亲的还不清楚。六种权力掌握到臣下手中,君主就会受欺骗。君主受欺骗,政令就会有过失。因此说,令入而不出称为蔽,令出而不入称为壅,令出而不行称为牵,令入而不能到达君主称为瑕。面对牵、瑕、蔽、壅的君主,并非阻塞关闭了他的门户,而是由于政令不能实行。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由于贤人不来,忠臣得不到举用。因此君主对政令不可不重视。政令,这是君主必要的法宝。还有一种言论:贤人不来称为蔽,忠臣得不到举用称为塞,政令不能实行称为障,禁令禁不住称为逆。面对蔽、塞、障、逆的君主,并非阻塞关闭了他的门户,而是由于贤人不来、政令不能实行。

一曰: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用谓之塞,令而不行谓之障,禁而不止谓之逆。蔽寒障逆之君者,非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贤者之不至,令之不行也。

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①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彼民不服法死制②,则国必乱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凡论人而违古者,无高士焉。既不知古而易其功③者,无智士焉。德行成于身而违古,卑人也。事无资④,迂时而简其业者,愚士也。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贤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贤人之行,王主之道,其所不能已也。

明君公国一民以听于世,忠臣直进以论其能。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忠臣不诬能以干⑤爵禄。君不私国,臣不诬能,行此道者,虽未大治,正民之经也。今以诬能之臣,事私国之君,而能济功名者,古今无之。诬能之人易知也。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⑥,后稷为田⑦。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犹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诬能之人,服事任官,皆兼四贤之能。自此观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故列尊禄重无以不受也,势利官大无以不从也。以此事君,此所谓诬能篡利之臣者也。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昔者三代之相授也,安得二天下而私之。

[注释]

①以上为心:以君王言行为出发点。②服法死制:服从法律,死守制度。③易其功:轻率就作出功利的答复。④资:基础,根底。⑤干:猎争,争得。⑥李:通“理”,审案典狱之官位。⑦田:指农官。

[译文]

一是说:贤人不来叫做蔽,忠臣不能用叫做塞,有令而不能行叫做障,有禁而不能止叫做逆。有蔽塞障逆现象的君主,并不是由于有人阻塞了他的门,封闭了他的家,而是由于贤人不来,政令不能实行。人不来,令不能行的原因。

凡人民随从君主,不是随从他口里说的什么话,而是随从他性情之所好。君主喜好勇敢则人民轻死,君主喜欢仁义则人民轻财,所以说上面爱好什么,下面就必定喜欢什么,而且更厉害。因此,明君明白人民必定是以君主为出发点的,所以要制定法制以自己管理自己,建立礼仪以自己矫正自己。所以,上面不身体力行,下面就不会听从;如人们不愿听从法令,不愿死于制度,国家就必定要乱了。所以,有道义的君主,实行法令、修定制度,总是先于人民亲身实践的。

凡评价人物都有要点:高傲的人,没有高尚人物。高傲,即是自满。自满,即是空虚。做事有了自满与空虚,事情就被控制。高傲,是细微的。凡评定人物而违反古道的,没有高士。既不明古道而随便作出判断的,没有智士。德行未成于自身而违反古道的,是卑人。事业无根基,遇到机会就随便抛弃其业的,是愚人。获取虚名的人,没有贤士。获取货利的君主,没有树立王业的君主。贤人立身处世,不想到要著名;成王业的君主实行道义,也不讲究成败。贤人做事,成王业的君主实行道义,全是自己想停下来不做也办不到的。

贤君以公治国管理人民来对待世务,忠臣以正道求进来表示他的能力。明君不愿意私授俸禄给所爱的人,忠臣不冒充有才能来获得俸禄。君主不用私对国,大臣不冒充有才能,可以这样做的,虽不会大治,也合于管理人民的准则。现在,以冒充有才能的大臣,侍奉用私对国的君主,这样可以完成功业的,从古到今都没有。冒充有才能的人是容易看穿的。我思考了先王的情况,舜管理天下的时候,禹担任司空,契担任司徒,皋陶担任治狱的官,后稷担任农业的官。这四人都是世间的贤人,还只是各专门一件事服务于君主。现在冒充有才能的人,做事做官,都是一个人兼四贤的事情。由这点看来,功业之不成功,也就容易明白了。故而,那些对高爵重禄无不接纳,对势利官大无不听从的人,用他们替君主服务,就是所说的冒充有才能、篡取财物的大臣。世上没有用公治国的君主,就没有用直道上进的士人;没有认识贤能的君主,就没有建功立业的大臣。以前三代的禅让天下,哪有另一个天下可用来营私的呢?

贫民伤财①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此四患者明矣,古今莫之能废也。兵当废而不废,则惑②也;不当废而欲废之,则亦惑也。此二者伤国一也。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故明君知所擅,知所患。国治而民务积,此所谓擅也。动与静,此所患也。是故明君审其所擅以备其所患也。

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猛毅之君者轻诛,轻诛之流,道正者不安;道正者不安,则材能之臣去亡矣。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故曰: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者重诛,重诛之过,行邪者不革;行邪者久而不革,则群臣比周;群臣比周,则蔽美扬恶;蔽美扬恶,则内乱自是起。故曰: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

明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注释]

①贫民伤财:指劳民伤财。②惑:错误。

[译文]

使百姓贫穷财产损坏,没有比战争更厉害的了;使国家危险君主忧虑,没有比战争更迅速的了。这四种祸害是显然的,但从古到今都不能消除战争。战争应当消除而不消除,是混乱的表现;战争不应消除而想消除,也是混乱的表现。这二种混乱的表现危害国家是同样的。黄帝、唐尧、虞舜之世,是帝业的繁盛时期,有天下财用,集权在一人。就在这期间,军备也不消除。现在君主的德行比不上三帝,天下又不安定,却希求消除军备,不也是困惑吗?所以英明君主清楚他的专务事,清楚他的忧虑事。国家太平百姓有积蓄,这正是专务的事;动静不适当,这就是忧虑的事。因此英明君主总是谨慎地对待他的专务,又完备地防范他的忧虑事。

猛烈的君主,免不了外患;软弱的君主,免不了内乱。猛烈的君主随便杀人,轻杀的弊端,就是使行正道的人不平;行正道的人不平,有能力之臣就要逃亡国外。这些智者清楚我们的真假,为敌国获取我们,外患就因此到来了。所以说:猛烈的君主免不了外患。软弱的君主姑惜刑杀,姑惜刑杀的弊端,就是使行歪道的人不改;行歪道的人久而不改,群臣就拉帮结派;群臣拉帮结派就隐君之善而扬君之恶;遏善扬恶,内乱就从此产生了。所以说:软弱的君主,免不了内乱。

明君不为亲戚损害他的国家,关心国家甚于关心亲戚;不为个人欲望改变法令,敬重法令甚于敬重君主;不为重宝授予权力,重视权力甚于重视宝物;不为爱民减弱法度,爱惜法度更甚于爱人。

同类推荐
  • 罗素谈人的理性

    罗素谈人的理性

    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生命的原欲总是与其实现的结果有距离。于是,这便有了我们生命中“我能够”与“我应该”的矛盾体验,这种体验常常把自我置于“两难境地”。……为此,每个生命个体对自身智性与德性关系的觉知就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首要问题。
  • 惟在妙悟

    惟在妙悟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 道德经(国学大书院)

    道德经(国学大书院)

    时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也因此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竟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的英文版权;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道德经》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品读国学大师之言;解读古代圣人之道;领悟智慧人生真谛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学问的精髓集合,让你在闲暇之际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谦恭淡然,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人生就好比是下棋,高手往往能看到十步、几十步,乃至更多,但普通人却只能看到两三步,有的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高手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从全局中进行布阵、从细微处逐个击破。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寸土必争,最后辛苦半天却也是落得个惨败。那么,在人生这盘棋局中,如何能够步步为营、走向成功,这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这各种真理,中国古代圣人早已为我们找到了方法。
热门推荐
  • 神魔末界

    神魔末界

    始初混沌天地合一,神魔本不为神魔,同为“主”普爱九界众生,终有一日宙界大裂一山不容二虎各族争夺宙,诸“主”纷争开始昏天黑地,胜称神败贬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落寞嫡女变身王牌特工

    落寞嫡女变身王牌特工

    王牌特工穿越古代,经历皇权争夺、人心险恶,心爱之人为她永久沉睡“曾经你心为天下人,现我便为你守住这个天下,待你醒来,换我带你俯望江山!”
  • 你的习惯错在哪里?

    你的习惯错在哪里?

    错误的说话习惯是非的起点:说话习惯的好坏,常常关系到一个人的成败,生活中很多人不把“说话”当回事,他们看不到自己在说话上存在的错误习惯,也看不到这些习惯给自己生活、事业带来的巨大危害,因而听之任之,最后吃了大亏。不良社交习惯是扼杀人际关系的凶手:很多人在社交中都存在一些误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些错误的社交习惯。这些坏习惯限制了他们社交才能的发挥,阻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
  • 逆天小凰妃

    逆天小凰妃

    宋翩翩,二十一世纪唯一的皇帝级特工!一朝穿越,醒来竟然发现自己被人绑在柱子上,要取心头血!哼哼,害我的人,一个也别想逃,看我不把你们拨皮拆骨,做成的杂碎汤喂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爆笑宠婚:名门萌妻

    爆笑宠婚:名门萌妻

    “你喜欢我老公?一千万卖给你了。”火大的金贝贝,将滥情老公高价卖给小三,丢一纸离婚协议,潇洒回国。“BOSS,夫人开价一千万,将你卖给约瑟小姐!”韩墨,横跨黑白两道的商业撒旦,俊美非凡、桀骜不羁。打死也不信有一天他会真的爱上一个女人,而这女人还将他廉价出售?“BOSS,找到夫人了,她明天结婚。”韩墨掀桌,“备专机,带家伙,杀新郎,抢新娘!”
  • 右目仙

    右目仙

    右目书友群:457290008.我辈修途,不求凡事无愧于人,只愿无愧于心。所修之道,何谓天道,毕生所求,无愧心安才是你的道。当你回首修途,不必执着于过往,尚且还在守护的才是你将来要走的路。喜欢过很多小说,终于自己动笔写了。右目仙我构思了很久,希望可以不输前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杀手帝妻倾天下

    杀手帝妻倾天下

    她是现代古武云家的嫡传血脉,一朝穿越,成了杀手。她恣意嫣然,笑看杀伐寰宇。因上古血脉,再入异世,显赫的身份,却处处受到排挤。当她红袍退去,一身风华,惊艳世人,迷了万千人的眼,却独独只留一人情。???他是无欲无求的无忧王爷,也是杀伐羽夺的一方城主,更是神秘残暴的君王。他嗜血情深,倾尽一生,护他想护之人。繁华尽,笙歌落,一舞倾城,凤绝天下。天地为媒,江山为聘,共赴白头。
  • 三十六水法

    三十六水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