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95

第95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5)

那么,人是什么生成的呢?宗密强调人的最终本原是真心。他说:「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知觉知,……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注释:同上书,710页中。〕他依据《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相进行论述,认为众生本有其真实灵妙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不生不灭真心,也即如来藏。只因众生执迷而不自觉自己的本性,于是而有了生灭心,真心与生灭心和合而为阿赖职识,再辗转生成万物。进一步,宗密又说明人的生命的产生:「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中。〕「四蕴」,受、想、行、识四种心理活动。他认为「气」是人身体之本,「心」是人心理之本。人是由身心两个方面和合而成的,身心各有所本。更进一步,宗密还推究了气和心的本原说,他说:「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亦,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注释:同上书,710页下。〕认为气的本原是元气,心的本原是真心。元气又是心的变现,属于六转识变现的现象。由此看来,宗密把中国传统的「元气」范畴定性为「识所现之境」,这个「境」就是心识向外投射的现象。这就是说,宗密把元气从物质的自然变化转换为心理活动的表现,并从根本上排斥了气本原说。那么心又是怎样变成物质世界的呢?宗密说:「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国邑。」〔注释:同上书,710页下。〕这是在心识变现外境说的基础上,把境分为有知觉的人和无知觉的物两类,用心识把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统一了起来。

综上所述,在汉代气论、元气论思潮的浸润、影响下,中国佛教一度以「气」来说明佛教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佛教关于构成物质现象的四个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四大」)都说成是气,或者说是气或元气的四种形态,从而与中国哲学的气(或元气)本原说相协调。二是赋予气以祸福的属性,并把这些气作为因果报应的一种根源。三是企图探明气与人的精神现象的关系。由于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又使中国佛教学者难以全面揭示两者的关系。到了隋唐时代,气论思潮益趋降温,处于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如来藏思潮和唯识思潮在佛教内部广为流行,终于有宗密《原人论》问世。宗密根据佛教的唯心立场,一方面指出了气本原说在阐明人类精神现象起源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又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气在形成人的肉体和外界事物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成为中国化佛教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在黄老思想盛行的汉代,一些佛教学者竭力以「道」来比附佛教思想,为佛教在中国争取立足之地。两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又吸取庄子道不离物的思维方式,来宣传佛教「道」的遍在性观念。到了唐代,虽然宗密撰《原人论》批判道法自然的思想,但是绝大多数禅宗学者还是大力吸取老庄思想,对道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禅道思想。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牟子《理惑论》在解释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时这样说:「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第1卷,4页。〕此处的「无为」,是涅盘的意译。「致于无为」,即进入涅盘境界。「四表」,四方极远极远之处。在《理惑论》作者看来,引导人们最终涅盘成佛的乃是道,也就是说,佛是与道相契合的,佛是体道者。这里的「道」是无形无声,虚无恍惚的,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或者说是「先天地生」的最初本原、本体。从理论思维的意义上看,这是以道家的道为佛教的道,以道家的本体为佛教的本体。又,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何晏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注释:《列子?天瑞篇》,《诸子集成》(三),3页。〕牟子所论佛教的道与何晏所说的玄学家的道,两者在思想内涵和表述上,都可谓难以区分,如出一辙。

晋时著名的佛教学者孙绰撰《喻道论》也说:「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第1卷,25、26页。〕这里所讲的道与牟子及何晏所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认为,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自然而化的道。这都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些佛教学者把佛教教义等同于道家思想,以老庄学说的最终本体「道」作为佛教修持证悟的目标,以与「道」相契一体为成佛的标志。这种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的哲学思想,是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盛行的老庄思想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与老庄式的文化生活环境分不开的。

东晋刘宋时的竺道生在探讨成佛的基本问题时,也利用道家的「道」来说明佛教的最高境界。他说:「道之名者,在用能通。不及,无用也,未极则转进无常,极则常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32,《大正藏》第37卷,489页下。〕「极」,至极,最高境界。认为「道」在至极境界是恒常不变的。在至极境界,道「至象无形,至音无声,希微绝朕思之境,岂有形言者哉?」〔注释:《法华经疏》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4册,396页。〕恒常的道,无形无声,超越人们的思维、语言的分别境界,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他还说:「背道非实,名为凡夫。」〔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5页下。〕强调人与「道」相违背就是凡夫。只有不违背「道」,与「道」契合,才能超凡成圣。应当说,竺道生关于成佛的思路,也渗透着道家的思想因素。

如上所述,唐代宗密在《原人论》中批判了道本论,文说:「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注释:《大正藏》第45卷,708页中。〕认为老庄道家的大道说,是肯定生死贤愚、吉凶祸福都是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这样,老庄学说又有什么用呢?道养育虎狼暴君,夭祸贤良忠臣,又怎么值得尊崇呢?宗密认为「从虚无大道而生」的说法是不合乎人类社会实际的,他主张「真心」为众生和宇宙的本原。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大乘佛教般若学在汉代时开始传入我国。般若,意为智慧。般若学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也就是说,其本体是空的。这一点与中国道家所讲的本体「道」无形无为,虚无玄妙似有可附会之处。般若学者自汉代支谶起直至三国支谦都以般若学附和于道家的玄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吸取道的范畴和道家的思想,宣扬「道亦虚空」说。

佛教表述本体的概念通常是用「如」、「真如」。支谶、支谦等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无」为「有」之本。进而又以「本无」来译「真如」。如支谶译的《道行般若经》第十四品和支谦改译的《大明度经》第十四品的品名,均将「真如品」定名为「本无品」。支谦还进一步宣扬「道亦空虚」的本体论。他译的《大明度经》卷1《行品》说:「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注释:《大正藏》第8卷,478页下。〕又译文原注有说:「师云,菩萨心履践大道。欲为体道,心为〔注释:「为」,疑为「与」字之误〕道俱无形故,言空虚也。」〔注释:《大正藏》第8卷,478页下。〕这都是说,菩萨心体悟了道,与道合一,由于道是无形的,菩萨的心神也当无形;因其无形,故是空虚。这样,菩萨体道是空虚,道亦是空虚。道有视无形为空虚,以淡泊无为为「至人」境界。这里,佛教的菩萨与道家的「至人」,佛教的道与道家的道都是相通的。可以说,在支谶、支谦的心目中,佛教的真如本体与道家的道本体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同为空虚、虚无。应当说,佛教的真如性空和道家的道微妙虚无确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实质并不相同。佛教的真如性空是标示事物的本质空无自性的,而道家的「道」则是说万物的本原是无形而实存的。

唐代的牛头法融禅师又提出了「虚空为道本」的命题。史载:「融大师问云:『三界四生,以何为道本?以何为法用?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注释:《宗镜录》卷77,《大正藏》第48卷,842页中。〕这里把道与法(一切事物)对举,本与用对举,认为虚空是道本,森罗万象是法用。所谓虚空,就是佛经常说的空,性空,空性,是指万物无造作、无主宰、无实体的本性。所谓道是:「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注释:《宗镜录》卷9,《大正藏》第48卷,463页中。〕这是说,「道」是离开一切限量和一切分别,是自然如如的本原、本体,也称「道本」。显然,这个道是来源于道家的本体概念。法融所讲的「虚空为道本」,是认为虚空是道的本体内涵。就此命题的思维形式来说,显然是受到了魏晋玄学「以无为本」说的启发,就此命题的思维内容来说,也是与「以无为本」说相呼应的,然就此命题的思维实质来说,则是般若学与道学两种不同思想的折中、调和。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在思维框架上,庄子的道本体论还直接影响了中国佛教对草木山河的体性的看法,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蝼蚁、瓦甓,甚至屎溺都存含道,这种道不离物、道在物中,也即本体遍于一切事物的思维定势影响至深远。竺道生在无佛典根据的情况下,孤明独发,高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与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影响有关。隋代吉藏进一步明确提出草木也有佛性说,《大乘玄论?佛性义》云:「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中、下。又,吉藏所引《肇论?不真空论》原文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菩提」,即道。这里吉藏论证草木也有佛性的根据,是道与一切事物相即的观念,实也受庄子的道本体普遍存在观念的影响。唐代湛然更鲜明地提出无情有佛性说,认为不仅草木有佛性。甚至连同瓦石以及山河大地也都有佛性。他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注释:《金刚錍》,《大正藏》第46卷,782页下。〕这里是以万物都具有真如本体为论据,来证明无情也有佛性,同样也可见到庄子道本体遍在思想的深刻影响。此外,禅宗学者如牛头法融、南阳慧忠等人也都阐扬无情有佛性说,并明确以「道无所不遍」为立论的根据。

印度大乘佛教十分重视探讨各类众生的成佛根据问题,有的派别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派别则认为一部分众生没有佛性,但各派都没有论及草木瓦石有无佛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排斥草木瓦石有成佛的可能性。中国佛教学者主张草木瓦石也都有佛性,显然是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关,特别是和庄子的道体无所不在的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

从本体论思想而言,中国佛教吸取道家范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带来了佛教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宇宙本体论方面,一是以无形而遍在的本原「道」为本体,这就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体思想,使佛教本体论学说发生了变异,或者说为佛教本体论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二是中国佛教竭力消弭印度佛教的「空」(空寂、空性)与中国道家的「无」(无形、无为)的差异,把二者混淆、沟通、协调、等同起来,这是融通中印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尝试,推动了佛教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其次,在成佛理论方面,一是以无为为涅盘,即视无为为成佛的理想境界、最高目标,这就发展了成佛境界和成佛内涵的学说。二是由于体道为佛的思想的阐扬,也极大地推动了佛教返本还源思潮的盛行。三是从道的遍在到佛性遍有,导致了草木也有佛性的新说形成,从而推动泛神论乃至无神论思潮的流传。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如上所述,在译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着《道行》、《放光》、《光赞》等《般若》类经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学者对性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其中产生阐发以「无」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影响也最大。这一时期,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是与道家思想、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后来,僧肇作《不真空论》等文,分析批判了本无学说,从理论上宣告了本无宗的历史终结。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同类推荐
  • 道德经(国学大书院)

    道德经(国学大书院)

    时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也因此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竟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的英文版权;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道德经》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 孝道(青少版)

    孝道(青少版)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热门推荐
  • 东京魔幻狂想曲

    东京魔幻狂想曲

    怪异与百鬼夜行的东京,霓虹灯与阴影的碰撞。半吊子道士重生日本东京。怪异与妖?神明与人?这是一个介于现实与魔幻之间的离奇故事,你准备好了吗?
  • 梦幻蔚蓝——主播们的穿越之旅

    梦幻蔚蓝——主播们的穿越之旅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重新回到现实世界!!!”飞翔的蝴蝶女孩、贪吃的巨大饕餮、会说话的香炉,还有隐藏极深的幕后黑手……NIOCLAN的主播们到底要在蔚蓝世界里经历些什么?爱情和友情能否经得起考验?危险与难关能否安然度过?异世界的冒险之旅,跟随主播们一同探寻!
  • 超级女友

    超级女友

    白雪死了,她猜测自己是被毒死的!凶手肯定是婆婆!但是,公公有参与吗?最重要的是......老公有参与吗?曾经倾心相爱的人变成了仇敌一般,在重生的世界里,一切是否可以重新开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白雪,与丈夫肖海回乡,发生了一起疑似谋杀事件。重生的白雪逐步揭开层层的面纱,发现了许多尘封的往事,真相残酷得令人窒息。而白雪和肖海的身边,暗藏的危机也一步步地逼近了,白雪蓦然发现,原来自己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竟然成为被人觊觎的祸根……看白雪如何变身超级女友,将美好姻缘引入正途.......
  • 快穿系统:攻略第999次

    快穿系统:攻略第999次

    在我第n次创业失败,第n次恋爱失败,第n次……我终于明白了:像我这种身材不好,脸蛋不好,学习不好,家世不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小说上的女主角,可是就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叮!成功检测到宿主”“叮!即将进行扫描”“叮!检测通过”“叮!扫描通过”“叮!即将进行绑定”……
  • 逍遥小子修真记

    逍遥小子修真记

    倒霉的小子,陈风被世人唾弃,一次次的选择自杀来完结此生,无奈上天的眷顾无法达成愿望,反而还得到了一部修真法决,从而踏上了修真之路,前途漫漫无边,陈风路该何去何从!
  • 我能无限取缔

    我能无限取缔

    人被杀就会死,但是李痕除外。他被杀会完全取缔导致他死亡的那个人。
  • 我的神婆奶奶

    我的神婆奶奶

    家里突遭变故,奶奶坚强的面对着。但是村里的人经常会做噩梦,梦到一个身穿黑衣的男子前来索命,村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奶奶一步步的将这个秘密解开……
  • 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凌苏归尘

    凌苏归尘

    十年相思刻骨铭心,叶辰十年等待只为她一个回头。青涩的青春,那场不期而遇的相逢,牵动了叶辰的心,无声的爱慕,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忘记,还是离开。十年白驹过隙,再次相见,她们之间又该……
  • 绝世武骑

    绝世武骑

    【热血玄幻】这是斗气与魔法纵横的世界,这是骑士没落的年代。一个不被看好的绝世天才,一篇残破的上古秘籍,一颗忠于信念的心,成就了一位举世无双的守护骑士,一个传奇故事。少年沐焱失踪后强势回归,登上风云的大陆舞台,人类与精灵不能相爱的诅咒被打破,英雄的身后就是一片世界!“什么?你不服?不服来单挑,你能不哭鼻子就算我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