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46

第46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2)

华严宗四祖澄观(737--838,一说738-839)广泛地学习了华严、天台、禅、三论、律各宗的教义,并研究佛教以外的各家学说,学识渊博。他对《大乘起信论》领契尤深,偏向唯心,强调唯心,着重论述一心的性质与作用,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他吸取禅宗荷泽一系的“灵知之心”的说法,依禅的体验来昭示华严宗心性思想——“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说,发展了佛教心性论。

澄观在《答顺宗心要法门》中说:

至道本乎其心,心性本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默,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8套第4册,303页。]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注释:同上书,304页。]

这是两段回答顺宗李诵关于佛法心要的纲领性论述,主要意思是,众生在灵知不昧的禅定中,只要把握华严学的“三界唯心”的心,把华严性起思想与禅定实践相结合,直索心原,直证真性,就可以达到即心即佛,成就佛果的境界。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强调心的本原作用;二是突出心体即心性的灵知特性。

澄观认为诸佛和众生都是从心所造的,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中说:

心是总相,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注释:《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这是说,心同是佛和众生的本原,心是能造,佛和众生是所造。众生和佛对心有迷和悟的区别。悟于净就成佛,迷于染则是众生。心的迷悟是众生与佛的分界。心的缘起虽有染净,但心体是没有殊异的。那么,心体有什么特点呢?上面所引澄观《答顺宗心要法门》的第一段话就集中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再略加解说。

引文说一心是“至道”即最高佛道的所本,而心性本来是“无住”的。所谓无住,是指心并不执著于一定对象,是随缘而起,无所住著的。无住心体又有什么特点呢?

“灵知不昧”。灵知指灵妙知见,灵知不昧意为灵妙的知见澄明不暗。这是主体的最高认识——“真知”,是心性的究极自觉的状态。这种灵知为佛与众生所共有,因为灵知的本体是如来藏心,而如来藏心是佛与众生所共有的。灵知与日常的分别了知不同,澄观说:“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5卷,612页中。]认为分别了知是心识的一种认识活动,不是真知。真知是无念的,即无分别的。“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矣。”[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4,《大正藏》第36卷,261页中。]由此可见,所谓灵知,真知,实质上就是禅定中的一种直觉认知;认知觉悟,是心体或心性的特性、功能。

“性相寂默”。这是指心性处于灵知不昧状态时,心常寂静而又觉知一切事物,性(本性)相(现象)又都寂然不现,也即心不生起事物的性相及其区别。

“该摄内外,能广能深”。这是由心性的“灵知不昧”,“性相寂默”而导出的又一特点。因“灵知不昧”,“性相寂默”,心体无限广大,故能超越空间,能融摄内外一切,也就是既能广纳一切,又能深入一切。

“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是从存在状态描述心性特点。澄观以否定语表达心性的存在,强调心体是超越有无(空),超越生灭的终极性存在。

上述心性特点中,最主要的是“灵知不昧”,集中地体现了华严心性思想的本色。宗密也说:“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2,《大正藏》第48卷,405页下。]这种“灵知即心性”思想,强调灵知是显露了的清净心性,心性是灵知的依托。这种以认知、真知、觉悟论佛性,发展了法藏以自性清净圆明为特征的佛性论。

澄观曾从天台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他在阐述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宗的性恶说。他还用天台宗的性具说来解释性起论,但这样又偏离了法藏的佛性纯善说和净心性起说了。澄观说:

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大正藏》第36卷,8页上、中。]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意思是说,妄体本真,真妄交彻,由此而“无尽”,即圆融无碍,无分别相。心、佛与众生三者的体性都是融通无碍而了无矛盾的,凡圣、善恶、染净、真妄,相互交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也有性恶,一阐提也不断性善。看来,澄观容纳天台宗学说的意图,是用来克服法藏心性论在阐述染与净、迷与悟等关系上的某些理论困难的。

真心即性

华严宗五祖、澄观的高足圭峰禅师宗密(780-841),早年曾治儒学,至28岁,时将参加贡举考试,偶然造谒禅宗荷泽神会系下的道圆禅师,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一日读《圆觉经》有悟,并获道圆禅师印可,道圆称他当大弘圆顿之教。不久,外出游方,遇澄观弟子灵峰,得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和《随疏演义钞》,昼夜披寻,认为该疏辞源流畅,幽赜焕然。后又随侍澄观二年,深得华严义理的奥秘。此后,宗密着力融会教禅,盛倡教禅一致。

在中国佛教习性思想史上,宗密进一步扩展了心性学说。他除了运用《大乘起信论》以外,还特别援引了《圆觉经》来阐发心性学说。《圆觉经》的主要内容是宣说如来圆觉的义理和观行方法。圆觉指圆满的灵觉,圆满的觉性。众生的灵知本觉,就其体方面言,是一心;就因方面言,是如来藏;就果方面言则称为圆觉。宗密吸取了上述经论的思想,全面地阐发了绝对真心和“真心即性”说,强调真心就是佛性;并以圆觉为思想基点,统一了当时所有的禅与教以及固有的儒、道学说,为佛教内部各派以及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佛教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密为了说明心与世间现象以及与宗教解脱的关系,对“心”的范畴作了四个层次的分疏[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401页下~402页上。]:一是“肉团心”,即众生肉体的心脏。二是“缘虑心”,指具有思维功能的心。三是“集起心”,指深层的第八阿赖耶识,是具有“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即收藏经验积淀而成的“识”(种子)和生起世界现象的作用的心。四是“真实心”,此心分觉与不觉两层。心若和妄想和合,称为“藏识”;若不和合,则称为“真如”。这两层又都统一在“如来藏”之内。这四种心的关系是:

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来亦殊。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注释:同上书,402页上。]

意思是四种心虽然同体,但是有真妄、本末之别。肉团、缘虑和集起三种心是“相”,属于现象范畴,只有真实心是“性”,即绝对的本体。相是由性而起,因此前三种心都是依靠真实心而生起的。在解脱实践上要“会相归性”,以把握绝对本体。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性相圆融而无矛盾,体悟到“都是一心”的真谛。可见,在宗密看来,真实心是四种心中最高层次的心,尤其是真实心中的觉心,作为一切现象的本体、人的本原和众生解脱的根据,是宗密的心性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最高范畴。

真实心,简称真心,又称“圆觉妙心”、“清净真心”、“本觉真心”、“空寂真心”、“灵知之心”、“佛性”、“如来藏”等,反映了宗密对真心多重特性的不同概括和表述,然而,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又是相同的。真心的特性很多,其典型特性是: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注释:《原人论·直显真源第三》,《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上。]这里揭示了本觉真心的三大特征:常住清净、昭昭不昧和了了常知。

“常住清净”。这里包含了常住和清净两重特性,宗密说:

自性清净常住真心者,不待会色归空,不因断惑成净,自心本净,故云自性清净。此性无始来,乃至尽未来际,有佛无佛,常不灭坏,故云常住心也。[注释:《圆觉经大疏钞》,《续藏经》第1辑第1编第14套第3册,257页。]

常住,即恒常久住,不灭坏。这是说,真心是超越时间、超越外在条件(有佛无佛)、超越生死变化、永恒存在的。清净,此指自性清净[注释:宗密援引了《宝性论》,把清净分为“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两种,详见上注。],是真心的又一重要特性。所谓自性清净,是说自心(真心)本来就清净无垢,远离烦恼,并不要等待物质现象会归于空性,或因断灭了妄惑之后才成为清净(离垢清净)。真心会在现象世界中发生种种作用,但它的清净本性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众生因受无明的障蔽,看不到自性清净的内在特质,而为烦恼所困扰。若一旦觉悟,清除无明和烦恼,心回到本来状态——自性清净,也就超越世间,而与真如相应,进入了解脱的境界。

“昭昭不昧”。昭昭,明辨事理。不昧,明白不暗。昭昭不昧,是形容知的,相当于“灵知”。禅宗荷泽神会一系主张“心以知为体,”犹如水以湿为体一样。这里的“体”,指体性。“心以知为体”,即“心以知为性”,知是心的本性、本质。宗密极力推崇神会的知为心性的思想: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坐境本空。空寂云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如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402页下~403页上。]

意思是说,一切事物,如梦如幻,世间境界,空性不实,众生一旦体悟到这一点,就不会对现象世界产生种种妄念。这样,众生和“空寂之心”,就显现出原有的灵妙知见,而对一切事物明晓不暗。这种空寂之心所具有的妙知见,就是众生的真实本性。“知”是先天的、绝对的真性、觉性,“知”这一字,是修持成佛的最佳法门。

“了了常知”。“了了”,毕竟。“知”指“识知”,即本觉的意思。“了了”和“常”是形容“知”的。了了常知,即毕竟恒常识知,也就是本觉。昭昭不昧是讲真心具有灵知,了了常知则是称真心具有本觉。灵知是指主体心的思维性功能,本觉则是指主体心的觉悟性特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密认为,众生的本觉真心也就是佛性,如来藏,既是人生的本原,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源。

自心为不动智

李通玄(635-730)是与法藏同辈的华严学者。他长期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弘扬华严学说,在智俨、法藏一系外,别树一帜。他提倡“自心为不动智”的心性学说,主张从自己身心中找佛。

李通玄所讲的“自心”,指众生的无明,即愚昧无知,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的意识状态。“不动智”,指坚定的菩提智慧,即悟解无性妙理的智慧。“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劫,名不动智佛。”[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无性,即无自性。一切事物无性是佛教的妙理,通达无性可动之理,为不动智,成就此种智慧者为不动智佛。

“自心为不动智”的命题,是着重阐场众生无明与成佛智慧的关系。李通玄从无明无性和凡圣同具不动智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两者是无差异的。他说:“无明本无性”[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5页下。],无明本空,从体用两个方面看,无明虽表现为无知,但其体性是空寂的。无明既无自性,即与不动智相即。又说:“达悟心境,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注释:同上书,1012页中。]真正了达自我的心境,一切无明也就成为大智慧。“智无成坏”,“智无故新”,但有“迷悟不同”。众生和佛同具不动智,“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众生和佛心体清净不异,“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地荡然,性自无生,无碍、无证,即成正觉”[注释:《新华严经论》卷32,《大正藏》第36卷,941页中。]。“佛心,众生心乃至于自心,三心无差别。”[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4页下。]三心的本质是统一的。李通玄认为,众生运用自心无明的体用观,观照不动智与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智慧,同一境界,就是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且在发心时,当下即于十方世界现身成佛。[注释:详见《新华严经论》卷31,《大正藏》第36卷,937页中、下。]

李通玄的“自心为不动智”说,侧重于追求成佛的实践,李氏把众生无明与佛智慧相沟通,与后来的澄观、宗密的本觉观念颇相近似,虽然彼此的论证和思路不同。

同类推荐
  •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此书为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著,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进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尼采的幸福哲学

    尼采的幸福哲学

    这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开心、幸福生活的读物。作者在研习尼采思想的基础上,从改变自己、丢掉坏情绪、寻找爱、享受当下、正确交友、懂得舍弃等八个方面总结出了尼采在“经营幸福人生”上的精髓和感悟,给生活中常感到浮躁、压力巨大、不快乐的人们以指导。本书可以引导我们改变自己的心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卸下压力和负担……从而让喜悦永驻心间,活出自己的精彩,拥有幸福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梦初醒的地方

    梦初醒的地方

    高高在上的公主?还是卑微的尘埃戏子?那又如何呢。我名又不是她们掌控去。被自己的抛弃,转头却遇见了对自己百倍好的母亲……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原来被人关心这么好他们是王爷?皇子,小魔王?也不过如此罢了……——内容非常精彩,越来越好看,感谢支持????
  • 爱的离殇

    爱的离殇

    一个孤女,在追寻爱的途中摆脱仇恨,找回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当一切通通消失时,我只想对你们说:不诉离殇!感谢你们陪着我走过的人生,它的温暖足够陪着我走过余下的路。
  • 妖灵女帝

    妖灵女帝

    新书《娇妻撩人:墨少,宠上瘾》已发,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本想逃出奴隶窟,安安分分当个小狐狸,谁想你让我去当公主,我可以不接受吗?这是一个女帝长成的故事,有友情,亲情,爱情,还有家国仇怨,女主慢慢变强。
  • 七星迷i

    七星迷i

    化龙洞,雷渊十八狱,传说中的天堂之城……血月变化的神树,被镇压的饕餮,神诅咒过的地方……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次次光怪陆离的经历,一颗颗神秘莫测的神石,以及错综复杂的敌我关系……如果你想了解这段已经尘封的故事,请跟随我的脚步,我会让神去告诉你。本书并不会太过恐怖,而且文风偏向于玄幻,重口味注意噻~ps:绝不水文和太监!
  • 唐先森有点甜呐

    唐先森有点甜呐

    “付六九,好久不见。”四年不见,初次见面,唐先森就揽过她的腰际,毅然有些不悦,没忍住嗓音低下几个度,有一些许危险的暗号,“你这见我就跑是个什么臭毛病?”付六九亦然石化。——年少时,唐先森总是不理付六九,而付六九却是觉得,唐先森不理她的时候是在好好学习,准备以后养她。而冷面冷心的唐先森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付六九这只挠人心的狐狸就这么闯进了他的心窝。不然他怎么会一张嘴就是她的名字,一闭眼就是她的样子?【双处1v1,彼此初恋,不虐,只走甜萌路线~】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七步恋

    七步恋

    他,有着让男生羡慕的富产和地位,有着让女生痴迷的外表。表面玩世不恭,让季天威头疼不已。可当你真正了解他时,内心其实比谁都善良,比谁都软弱。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的环境使她知道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陆雨晨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她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十七岁的花季,让俩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冤家。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季凌风渐渐被陆雨晨的坚强、不屈和勇敢打动了,而陆雨晨也看到了季凌风心深处的另一面。就当俩人的心慢慢接近时,暗恋陆雨晨的司大少爷、季凌风的前女友、再加上季凌风的父亲......他们每个人都仿佛带着一个秘密在靠近雨晨和凌风。俩人能否破除重重困难,就差一步之遥...
  • 我要真正活一次

    我要真正活一次

    东方一族天下第一除妖世家,东方红尘东方一族最强者,因为一件事,不在杀妖,最终死于家族的剑下,复活于地球,真真正正的活一次。(外挂人生,无敌的存在)
  • 蜜如桃竹

    蜜如桃竹

    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人?……算是一见钟情吧……想要千方百计的对他好,止不住的想往他身边靠,脸红心跳。青春中的一次次悸动,只是因为她,也只能因为她。年少时的我们,认定了一个人,那就是一辈子。迟兮就是这样,在那个十七岁的夏天,她的心因他悸动,为他心动,那句未来得及说出口的“我喜欢你”,是她心中最渴望道出的话语。